《真理之戒》是一本由[英]罗杰·斯克鲁顿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理之戒》读后感(一):序
本书是批判作品,也是哲学作品。我试图阐述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并将这部戏剧作为哲学反思之载体。我自始至终都在强调音乐对于理解该作品的重要性,即便如此,我已尽可能减少技巧分析,控制了其中一章(第四章)对音乐的详尽描述,并在附录里列举了包括主导动机在内的所有音乐范例。
2005年,在人文学科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humanities)的支持下,我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了三场系列讲座,本书就于彼时开始撰写。萨拉–简·莱斯利亲临现场,激烈地质疑了我的阐述。我很感激她这些年来斗志旺盛的鼓励,以及劝导我更严肃地思考布伦希尔德的人物形象。我也要感谢保罗·海泽,他为瓦格纳的杰作所写的非凡献词给我提供了灵感,对该作前一版本的评论更是澄清了某些争议。我还要感谢安德烈亚斯·多舍尔,他从学术与哲学两方面纠正了我的许多错误的观点。
菲利普·凯切尔(Philip Kitcher)和罗宾·霍洛韦对本书做出了敏锐而又具建设性的批评,我从中受益良多。此外,我还离不开乔纳森·盖斯曼和罗伯特·格朗两位朋友的慷慨鼓励。他们在我撰写本书之初便向我提供新的见解,若不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及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我或许早已偏离主题。最后特别感谢出版人斯图尔特·普罗菲特,他对本书初稿做出了细致的批评,几经修改,本书最终与读者见面。
2015年写于斯克鲁托皮亚
《真理之戒》读后感(二):是艺术是诗是梦是《真理之戒》
人生就像烟火一样 虽然漂亮却瞬间消失令人伤感,但是就算瞬间也好,能够绽放,然后默默的凋谢。从我读跟一些音乐剧和歌剧方面的专业人员交流的结果,我觉得实际上人类在唱歌时,大致会有几种基本的声音效果。
《真理之戒》应运而生,成为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一本真正展现了瓦格纳想要展现的世界和艺术真理。 这本长达30万字的巨作,由一位英国作家和哲学家书写,他是罗杰斯克鲁顿。他的作品涉及很多领域,这与他同是英国国家学校院的研究员可能有关系。《指环》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这部四联剧展现了历史的历程,采猎时期的黑暗中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在新出现的文明中,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忠诚依靠封建统治维系。
《指环》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观众,自然与雄心抱负互相冲突,只有人类放弃统治,全世界才会恢复原始的平衡。 女武神布伦希尔德从冷酷的神界坠入凡尘,在随她心爱的齐格弗里德殉情时明白了,只有爱的奉献能够打败权力意志。 这种个体的自我牺牲重塑了世界,赎清了人类的原罪,并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成为现在的模样。
我看过了所未见过的真理,他们透露着更深层次的本质,前意识、前道德、非自由的本质。
《真理之戒》读后感(三):乐理即哲理
《真理之戒》是一本兼具艺术和哲学属性的专业书籍,我们可以说它是一本以哲学视野解剖歌剧艺术的书籍,也可以说它是一本用音乐思维透析德系哲理的书籍。当然,我既不是音乐家也不是哲学家,作为一个大众读者,我认为这本书能够把音乐和哲理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糅合提炼、系统分析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要读懂《真理之戒》,首先我们要了解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是一部由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内容取材于北欧神话《尼伯龙根之歌》和《沃尔松格传说》。如果对歌剧感兴趣的读者对此应该是非常熟悉,因为这是享誉世界的一部歌剧。而我对部歌剧的了解不多,但是我对歌剧展现的故事和人物比较熟悉,在我玩的一个手游《fate grand order》里面就有齐格飞和齐格鲁德这样的角色,分别是《尼伯龙根之歌》和《沃尔松格传说》的主角,二者都是打倒恶龙的勇士,只是出处不一样,我们可以理解为都是北欧神话中的同源角色。
回归作品本身,《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里面的意象很多,但是最为核心的就是“指环”,归根结底,作者就是在为我们解构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展现的情节、人物,了解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东西,而这些符号最终回归到“指环”本身。虽然作者写得非常专业详细,但是我也坦言,粗略地阅读了一次以后,其实还是有多内容我没看明白,接下来打算先补补课再看一次。
总的来说,《真理之戒》给了读者一个机会深入系统地了解《尼伯龙根的指环》,了解瓦格纳,了解北欧神话,了解德国歌剧,而且作者专业的哲学思维让全书满满都是干货,不管我们是因为歌剧或者哲学区阅读本书,都会物超所值。在此提个阅读建议,就是在阅读本书之前先了解一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及他的创作者瓦格纳的简介,可以的话最好也了解一下北欧神话的架构体系,重点是《尼伯龙根之歌》和《沃尔松格传说》的故事和人物。因为本书是偏专业类型的,而且一般读者接触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应该也不多,所以不妨先做做功课然后再进行阅读,这样比起直接阅读弄得一头雾水之后再去补课能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真理之戒》读后感(四):《真理之戒》:歌剧中展现灵魂交流之感,深入骨髓的认同!
因为《真理之戒》这本专业而且厚重的书,我才了解到歌剧的魅力。对于歌剧而言,我纯粹属于门外汉,也许是因为教育生活经历缘由,我始终未曾狩猎歌剧方面,曾经在北京待过数年,也知道帝都有无数这样陶冶情操的地方,但是兴趣所致我不敢轻易亵渎。
《真理之戒》这本书就是讲述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颇具哲学意味,在这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进入歌剧,进入哲学,进入艺术天堂领域,总有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世界。以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和革命性的音乐手法双线并进,呈现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真理与智慧,解读关于律法、爱情、英雄、权力、身份、社会、家庭的哲学,这是《真理之戒》的灵魂所在。
人生短暂而又漫长,有无数触动无法用只言片语理解表达,只能依靠各种方式进行转述,也许在歌剧中我们才能够体会人间世俗。在《真理之戒》这本书中,我们还能够了解诸多著名的艺术家,所以此书作为增长见识的智慧书籍,也颇有成效。即使我们与英雄再无相见可能,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通过歌剧来体会爱情死亡生存的意义,这就是艺术的直观性。
走进艺术,体会艺术中的哲理,感悟人生真谛,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体验,在艺术陶冶中,唯有那个最懂的人方能看透,这恐怕就是艺术的伟大。在这本《真理之戒》中我看到了无数的哲理思索,虽然相对而言于我有些深奥,但我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修炼过程,只是我们所用的方式不同。《真理之戒》在探索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时,用一种深邃的思维方式探索出音乐创作与人生剧情的关联之处,作者认为在歌剧中往往包含了无法揣摩的深意,需要我们仔细思索。
曾经我以为哲学是很深奥的学科,但是自从我经历了人世间最可怕的人情世俗,我才深刻明了人生就是最富有哲理性的范围,而音乐剧又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国家大剧院里的观众一般都是年长之人亦或是被家长逼着要陶冶情操之人。真理永远都需要探索,在这本书中,我们读者也只是通过一个著名的歌剧作家的作品来解读人生,实际上,人生只可参与,不可解读,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
《真理之戒》读后感(五):深探尼伯龙根
起先,这本《真理之戒》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本书的副标题——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之所以我会对这一标题而感兴趣,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尼伯龙根”一词是既熟悉又敏感的,我们会瞬间联想到江南笔下的《龙族》,会联想到一方幻境,英雄与美人的纠葛,还有神明间的厮杀。 但同时,我们这些读着《龙族》的小说和漫画长大的孩子,始终都对“尼伯龙根”一词保持着疑惑和陌生,这一词始终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感,不清楚,不了解。那么究竟,“尼伯龙根”是什么?当读了这本书后,不经世事的少年心中,疑惑终于解开,原来“尼伯龙根”出自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中。 你可能像我一样,听说过“尼伯龙根”,也可能听说过那部世界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但可能没听过这部罗杰·斯克鲁顿历时26年写就的哲学文本《真理之戒》。本书从《尼伯龙根的指环》诞生的历史奇迹与古远渊源,从剧情变换之跌宕反转,又从音律回旋里,深刻探究并解读了歌剧当中蕴含的深渊意义和特点,并引发了自我的哲思。罗杰·斯克鲁顿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与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智慧而深沉。 可以说,这部书不单单只是针对《指环》这一歌剧的理性批判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哲学作品,还是一场由文字构成的大型音乐会。《指环》这一歌剧,其中的音符、情节、历史渊源、角色的鲜明变化、甚至于象征意义,都跃然纸上,汇成这部《真理之戒》,并暗自述说真理。 尼伯龙根代表着一个光怪陆离,却又完美复刻着现实生活的奇妙世界,因为《指环》这一故事,本身便是建立在真实发生的事实而写就的,本书作者罗杰·斯克鲁顿深入研究得出,故事源自于法兰克民族与东方民族之间真实的故事,那远古的故事本写就在德意志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借尔幻化与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当中。 诚如《真理之戒》所说,《指环》本是一部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英雄式的主人公在当下反英雄主义的世界必将格格不入,但这正是《指环》出乎意料的所在,追求自由的英雄将会变成贪婪暴戾,这是人性使然,也是环境使然。《真理之戒》正是基于此种矛盾之间,重新解读社会、法律、英雄、权力、爱情的哲学批判。
《真理之戒》读后感(六):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是谁"呢?
提到指环,很多人想到的是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幻巨著《指环王》以及根据其拍摄的系列电影,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托尔金写作《指环王》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北欧神话,而在纷繁庞杂的北欧神话体系中,也有一个著名的指环,那就是尼伯龙根的指环。 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理查德·瓦格纳就曾经取材于北欧神话创作了一部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演绎了一场跨越地下黑暗王国、众神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充满爱恨情仇的英雄史诗。 英国作家、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多年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深入挖掘这部巨著的细节和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力量,写出了一本启迪人心的诠释性作品——《真理之戒: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 在这部书中,斯克鲁顿深入而详细地探索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情节、音乐、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向读者展示了瓦格纳是如何通过音乐间的关联和杰出的戏剧笔法,道出关于人类境况的真理。 理查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当代歌剧作品中的佼佼者,也是难以超越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评论家和狂热的歌剧爱好者。 瓦格纳是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第一个提出“主导动机”(贯穿音乐作品的主题)概念;坚持音乐创作应服从剧情需 求;淡化了调式和调性,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和弦;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顶峰;他对歌剧开创性的革新深刻地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的音乐家。而瓦格纳歌剧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则是其往往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尼伯龙根的指环》正是集瓦格纳艺术创作与哲学思想之大成的作品,被认为是歌剧中的王者。 近些年着眼于瓦格纳这部巨著的细节和智慧力量的研究中,斯克鲁顿这部启迪人心作品当数典范。斯克鲁顿是一位哲学家,而他对西方音乐传统的了解和理解可与其哲学造诣相媲美。他在《真理之戒》中探索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情节、音乐、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他向我们展示了瓦格纳如何通过音乐间的关联和杰出的戏剧笔法,道出关于人类境况的真理——鲜少有其他拥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能够在这方面做到令人心悦诚服。 斯克鲁顿认为,对瓦格纳而言,艺术的目标就是“以直观的、特定的、拟人化的形式提醒我们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即便我们生存在一个诸神和英雄消逝的世界,我们也能通过想象他们的个性和事迹,将生活中的深奥真理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以重拾信仰。 爱情、死亡、牺牲和我们通过牺牲获得的解放,这些都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主旨,也是本书探讨的主题。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我们比以往更为充分地理解了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本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伟大作品。
《真理之戒》读后感(七):给自己的心灵涤荡
难读的好书,在2020年我的读书清单上一定有这本真理之戒的一席之地,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无法形容的。
瓦格纳是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坚持音乐创作应服从剧情需求;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顶峰;他对歌剧的革新深刻地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的音乐家。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详细的剖析了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同时以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和革命性的音乐手法双线并进,呈现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真理与智慧,解读关于律法、爱情、英雄、权力、身份、社会、家庭的哲学。虽然不好读,读完却是对心灵的涤荡。
有人曾如此点评过这本真理之戒,“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我们比以往更为充分地理解了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本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伟大作品。 ”我对此深信不疑。
《指环》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大家,自然与征服的壮志凌云是互相冲突,只有人类放弃统治,全世界才会恢复原始的平衡。深刻的自然使命与生态话题。作者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的方法——“我们是谁”。
这个问题千百年都是迷团,也被无数人从不同的领域与角度解读,最终都是为生活和灵魂找到归宿与依托。《歌剧与戏剧》一书,瓦格纳称之为他的“誓约”,也是他的宣言。他创造了一种新概念的歌剧,令威尔第的才华也望尘莫及,若有人称威尔第有“瓦格纳味”,他会觉得受侮辱。此后20年时间,瓦格纳花在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上,这部作品已接近于实现他的宏大愿望。这部瓦格纳称之为“节日舞台剧,需连演三天,外加一个晚上作为开端”的歌剧,需要12小时才能演完,它包括《莱茵的黄金》(序幕)、《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瓦格纳以前的歌剧改编自民谣、历史或传奇,眼下所采用的神话,对他用处更大。
可以说这就是伟大的歌剧,辉煌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思与赞美。从哲学的眼光审视,更显孤傲。
《真理之戒》读后感(八):是台阶,不是笼子
评《真理之戒》(The Ring of Truth: The Wisdom of Wagner’s Ring of the Nibelung) 戒指,亦或指环,在瓦格纳歌剧中,象征着权力和律治。整个歌剧营造的是对秩序动荡重建的理解,《真理之戒》作为对歌剧的剖析,自然也是围绕这一核心。读过这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瓦格纳的妙思,更是罗杰解析这一构想的方式。
是台阶,不是笼子
即便只看目录,也可以看出作者罗杰的用意和妙思。罗杰·斯克鲁顿这位大哲学家,耐心地向读者铺好台子,先是简介瓦格纳;再是讲述当时的时代变动,包括哲学和政治上的流向;再是剧情,到音乐,到具体的人物象征,到深刻的主题。这样的构成循序渐进,读者即便没有丰富的歌剧知识,也可以形成自己对这部歌剧和其意义的见解。
你可能会怀疑,这样详尽的层层讲解,会使人的想法被局限,像被套在笼子里。不用担心,罗杰的作品是不会有这个问题的。这好像是哲学家的气节和特点,从不具和他人就一观点进行讨论。
在这部说中,罗杰基本分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在陈述别的哲学家,或者专业乐评人对瓦格纳这部作品的看法,有些是他赞同的,有些是他不赞同的,不赞同的他便一一进行解释,好生热闹。
比如他在讲到《指环》的救赎主题的时候,就摆出了尼采和阿多诺对瓦格纳救赎这一构思的批评和否定,但也引用伯纳德·威廉斯的理解,为自己的观点站台,指出他认为这部歌剧的价值正是在于它没有意图要给出“可推而广之的结论”,不论是救赎还是其他。在这一点上,我被罗杰说服了,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对这个歌剧详尽的音乐性的讨论上,罗杰的一些看法我却不好理解,而是支持他所反对的某乐评人的看法。罗杰的这部书,不是笼子,是台子,是真的会引人思考,你读过就知道。
以一种拥抱的姿态
再细说就是这部书是如何可爱了。歌剧的硬核在于音乐,情节,布景,一个都不能少。看书能看出歌剧的感觉吗?尤其是没有乐理知识的人? 可以的。书一开篇,紧接序言,就是一篇专门的音乐术语的整理,这是编者的功劳。还有就是附录里面对歌剧中的178个动机的总结,包括谱子和详细注释。一切的一切,无非就是给没有接触过歌剧的读者参考的来源,了解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想象到,这部书的作者,译者,和编者,对这本书受众定位的广泛性,可读性强,亦具专业性。
作为一个毫无乐理知识和歌剧体验经验不足的人,我可以评述的十分有限。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对于很多对歌剧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也许更具参考性。但是我确实很佩服译者的功夫,这部书丝毫读不出英文行文的痕迹,所以感兴趣的朋友,请放心阅读。
《真理之戒》读后感(九):解读《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一个独特又专业的视角
说起《尼伯龙根的指环》也许有人会觉得陌生,但如果讲到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的《魔戒》,也就是《指环王》,也许很多人会迅速化身为迷弟、迷妹,开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话题。瓦格纳耗时26年完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和备受欢迎的《指环王》有着诸多类似元素,且在成就上也毫不逊色,被称为“中世纪4大史诗之一”的大型乐剧。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就是为了演出《尼伯龙根的指环》特地建成的,而这部分4天上演,每天从下午4点开始要一直到深夜才能完整演完的乐剧,不仅展现了北欧神话的华丽,也蕴含着瓦格纳的哲思哲理。如何看懂《尼伯龙根的指环》?《真理之戒》就提供了一个独特又专业的视角。
作者罗杰·斯克鲁顿认为,拉开序幕的《莱茵的黄金》就是道德秩序的重现。阿尔贝里希用偷走的黄金打造成指环,让沃坦面临着威胁,也开始了重新夺回指环的故事。而不断重复的开场,在变化和期待中无休止来回的和弦,也表现了这一点。
继起伏跌宕的丰富序曲之后,《女武神》在暴风雨中开场。开始时是舒缓优美的旋律,如临其境地营造出患难中相识的男女的爱情,随后却已转成,原来故事中有情人竟是失散多年的兄妹。如此波折的故事在富有张力的音乐声中如泣如诉,也引发了对“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
第三日的《齐格弗里德》风格更含蓄复杂,开头的序曲就被瓦格纳掺揉进了各种动机,有沃坦的,有埃尔达的等等,让之前井然有序的场面仿佛受到撞击般混乱开来。沃坦唤醒智慧女神的这一幕被罗杰·斯克鲁顿觉得是颇具什么色彩的,掩藏在了乐剧中的情感和矛盾的内心也被一一挖掘了出来。
至于最后的《诸神的黄昏》,连名字都让人觉得格外熟悉,所讲的故事也彻底落回到了人类身上,让整个乐剧得到了升华。
罗杰·斯克鲁顿指出,《尼伯龙根的指环》虽然改编于远古的神话故事,但表现的却是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传奇故事只是瓦格纳灵感乍现时的载体,现代人物与中世纪背景的碰撞不仅仅是穿越,也是情感与艺术的不断探索。而看完此书,对《尼伯龙根的指环》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
《真理之戒》读后感(十):《真理之戒》:撇开希特勒,走近瓦格纳
如今,谈起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很难将他与纳粹德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剥离,因为众所周知,那位战争狂人就是瓦格纳的头号“迷弟”。热爱艺术的希特勒,不仅在个人层面上推崇瓦格纳,而且将瓦格纳政治化,声称瓦格纳启发了他的“国家社会主义”观念,进而与之不可转圜地联系起来,以至于数十年后,讨论瓦格纳及其艺术创作,仍然需要考虑这一点,特别是瓦格纳对犹太人的态度与反犹主义的关系(默认的话,自然省了这一关)。
在各种评论中,有认为瓦格纳是狂热的反犹主义者的,也有人表示反对,称瓦格纳对犹太人与纳粹德国系统性的反犹主义不能画上等号。不管怎样,可以确定的是,瓦格纳的争议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尘埃落定。此外,围绕瓦格纳的辩论还时常涉及他的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下文简称《指环》),一部首演时盛况空前、至今难以超越的歌剧。尽管《指环》有其文学渊源,改编自德意志民间史诗、北欧萨迦,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意义众说纷纭,极难穷尽。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视角比观点更重要。英国哲学家、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罗杰·斯克鲁顿就是一例。在《真理之戒》中,斯克鲁顿强调了瓦格纳的体裁意识,着重探讨了作为歌剧的《指环》,也即从音乐的角度切入,分析瓦格纳如何用特定的“动机”(音乐术语)辅助文字,反之也让文字与音乐“协作”,而不只是像大多数评论家那样,仅仅根据文字文本进行解读,便志得意满地予以“结案”。
在正式进入《指环》以前,斯克鲁顿首先探讨了瓦格纳的思想资源,他的身后,既有大革命时代的激进思想,尤其是青年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又有康德、费希特、费尔巴哈等人的持续影响,因而显得较为复杂,尤其是关于“自我”和“自由”的思想,这些资源塑造了内部存在冲突与博弈的瓦格纳,而他对人生,乃至人本身的思考最终就凝结在《指环》极其复杂的情节之中。
鉴于篇幅的原因,这里暂不简述《指环》的情节,感兴趣的读者自可以借助相关网络工具,了解大概。故事涉及众神、人间、地下世界,出场的主要人物多达十几位,主题包括但又不局限于权力、金钱、性爱、欲望。与通常的看法有别,斯克鲁顿认为《指环》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部寓言,“而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因为指环不止是货币经济的代称,它还是“权力和欲望的象征、剥夺的象征、占有的欲望的象征、意识的象征”。
基于此,斯克鲁顿也更旗帜鲜明地反对机械式地套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读《指环》,将剧中人物尴尬地对应于某种原型,无论是弗洛伊德学派的,还是荣格或其他学派的,在他看来,精神分析式的解读甚少触及真相,必须瓦格纳依凭的从神话本身出发理解并阐释神话,因此,《指环》不是叙说家庭的悲剧(那种人与神结合的所谓“家庭”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感染力),也不是表现乱伦禁忌及其惨痛后果,而是书写人的觉醒不可避免的毁灭。故,《指环》堪称“歌剧世界中无可媲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