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末日总在咫尺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0 01:4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末日总在咫尺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末日总在咫尺间》是一本由[美] 丹·卡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73图书,本书定价:Hardcover,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日总在咫尺间》读后感(一):《末日总在咫尺间》:漫长的风险与缥缈的明天

  

当代人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上: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这乍看来只是杞人忧天,其实远非如此,因为它道出了我们所处的“风险社会”的存在境况。从天而降的杂物、突然冲出的汽车、瞬间垮塌的高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风险正暗自酝酿,并造成灾难性后果。更可怕的是,类似的风险防不胜防,远非我们所能预见。换言之,我们知道生命存在风险,但我们对此基本上无能为力。

其实,不光当下有类似的困境,历史上同样存在,比如青铜时代的崩溃,而且我们至今尚未厘清真正的原因,可能最终只可以给出“大概”式的回答。《末日总在咫尺间》一书,恰恰在这种半真空中找到了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既探寻历史上的大规模灾难性事件及其背后的潜在原因,又考察人类养育子女的方式对历史的影响,还思考了人类与科技、暴力的关系,并为当代的我们提供一丝借鉴,尽管历史给人的一个教训就是,人们不会吸取历史上的教训。

青铜时代的崩溃是个困扰历史学家们的谜团。一大批曾经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国度,如何转瞬之间化为乌有,甚至在人群的记忆中消失?历史学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猜想,既有一因说,也有多因说,涉及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海上民族的入侵、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地震等自然灾害、瘟疫、内战,等等。在综合各种考虑之后,卡林认为崩溃存在多个原因这种看法可能“比较保险”。

暴力是理解历史的另一把钥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暴力史,也是一部管制暴力的历史。从古典时代的冷兵器到近现代的热兵器——枪支弹药,再到当代的核武器,人类制造杀伤性武器的能力与日俱增,而与此同时,人类造成大面积伤害的能力也愈发令人瞠目。不过,人类管制暴力的能力却显然有待提高。尽管处于“后冷战”时代,不必过于担心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核扩散的趋势和潜在后果显然不容小觑。

处于常态化抗击新冠疫情中的我们,对卡林所写的疾病的影响不会陌生。古典时代的瘟疫、中世纪的黑死病、1918年的全球性大流感,都让世人见识到了生物传染病的致命性。尽管我们今天拥有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探索出更行之有效的致病方法,但是,谁也不能预测类似的大规模传染病不会重来,新冠疫情就是最好的证据。类似的疾病改变的,不止是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还包括经济走向、地缘政治,乃至全球局势。

此外,卡林讨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文化相对性、野蛮与文明等话题。尽管并非历史学科班出身,但卡林对历史的理解着实给人以启发。他一方面时时强调今人与前人的差异,避免将历史语境绝对化,另一方面又竭力沟通今人与前人,因为在不少问题上他们存在共同兴趣和关切,可以也应该进行对话。对话的结果,最好就是“人类在生活中能够不必害怕末日总在咫尺间”。

  《末日总在咫尺间》读后感(二):共命运的明天

  根据玛雅人的说法,世界末日将于2012年12月降临。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彼时,网上的种种臆测不说令人恐惧,至少令人好奇——末日传说和外星人的神秘诅咒一样,超自然的事物自有其吸引力。 美国政治评论员丹·卡林的《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只谈史实,不谈传说,也写得新奇有趣。文明发展伴随着规则的完善和科技的进步,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否比过去更安全呢?对照历史,我们或许会说,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必简单粗暴地频繁诉诸武力;拥有现代医学,我们可以更快弄清传染病的缘由,一定程度地降低传播风险;我们还可预知自然灾害,且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恢复重建。那为何卡林还会得出“末日总在咫尺间”的结论呢? 书中探讨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奇妙地联结在一起。以现在的主流观点和道德标准,或会否定前人的某些做法,可是前人有他们做选择的语境,今人也未必更明智,其实质不是要替我们的所作所为指明绝对的正误判断,而是思考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一个有趣的章节谈的是“打小孩”的历史。要不要打小孩?坊间或无共识,但越来越多的育儿专家和青少年保护群体对此大摇其头,古人为何不觉有异?难道没有些微反对的声音,或是将之与孩童长大后的心理创伤相联系?卡林一语中的:“他们养的孩子要在他们的世界中生活”,也许在他们的世界,“有害”的定义与我们不同,也许未来的育儿专家也会批挞当下的教育理念呢!为人父母只能尽力而为,求个问心无愧,哪有什么尽善尽美。 对待下一代如此,替公众做决策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共同的诉求是发展不是毁灭,但做选择的时候,稍有不慎,却会触发末日的开关。一次次与毁灭擦身而过,赖以为生的文明世界并非坚不可摧。 最让人感同身受的例子,大抵是关于疫病。尽管中世界的鼠疫、终结战争的西班牙大流感、理查德·普雷斯顿笔下的埃博拉病毒和艾滋病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身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很容易掉以轻心了,将之归咎于医疗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不注意防护等原因,直到疫情真的出现在所处的城市里。诚如卡林所言,我们固然有更多“抗击现代疾病的工具”,但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空前互联的世界中”,疾病传播的规模和速度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控制疫情,除了医护人员的付出,公共决策所起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生者和死者》一章则由上世纪60年代的导弹危机谈到当代世界的军备竞赛。我们制造出的武器足以毁灭这个世界,包括人类自身。这本身就是一件吊诡的事,是什么让我们将求生的本能抛掷一边,冒着玉石俱焚的风险去发明探索?国际政治的博弈不单考虑群体生死和道德准则,这在兵戎相见的古战场已见雏形,只是今天决策可能导致的后果或将无可挽回地推着世界堕入黑暗。和平之下的危机感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既然末日总在咫尺间,那么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人类文明被推到重建,彼时这颗星球上的主宰未必是人类?虽然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在更多的事情上,人类是可以做选择的——如何对待大自然、如何对待异类、如何对待同类、如何对待下一代——无论如何,做决策的时候都心怀光明的愿景,希冀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结果未必事事遂心,却警醒我们三思而行。思考文明的崩溃不是在危言耸听,是让我们看清自身在世界的位置,在共同命运的图景下拥抱明天。 ——庚子年读《末日总在咫尺间》

  《末日总在咫尺间》读后感(三):我们能阻止末日的来临吗?-读《末日总在咫尺间》

  

当你在漆黑的夜晚,望向浩瀚星空时,是否想到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否猜测过人类的未来,或是担心过人类可能走向末日?

在宗教预言与神话中,末日一直是长久不衰的话题,也是科幻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在2012年,这个玛雅预言中的人类末日到来的这一年,电影《2012》就曾经在全球引起热议,其中描述的种种都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将来。被全球亿万读者所追捧的播客《硬派历史》的主持人、“美国历史教授”丹·卡林也同样对这一话题感兴趣,并将其在《硬派历史》中有关末日的话题以《末日总在咫尺间》为题结集出版。

然而,末日是什么?末日是否像《新约圣经×启示录》中所说的那样,神将在世界末日审判世人,或者也可能是神之国的降临,给世人带来美好的新时代?在《末日总在咫尺间》中,丹·卡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答案的问题。

《伊利亚特》中描述的“青铜时代”是如何终结的?被称为“圣经时代”帝国的亚述帝国为何走向灭亡?罗马帝国拥有的“有史以来最出类拔萃的军队”为何会让作者产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拥有先进文化和强大军队的罗马帝国为何会衰落?多次重大瘟疫如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影响,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它们如何破坏了维系社会的纽带,甚至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人类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核武器?核武器能否加速战争的结束,又是否会将人类带入新的黑暗时代?《末日总在咫尺间》采用大量历史档案、数据和研究报告,针对“历史是否会重演”这一人类长久以来力图了解的问题,从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等多个方面讨论了各种可能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为读者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高度发达的各种文明由于自然灾害、饥荒、战争、瘟疫和体系的崩塌等原因而灭亡或者衰落的过程,告诉读者“变化是历史的常态”这样一个事实,并努力向读者发出“文明并不会一往直前,文明总是脆弱不堪”的警示。

《末日总在咫尺间》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有趣但极具深度。虽然丹·卡林称自己“不是专家”,他在前言中也指出“不提出论点,采取的是非专家的角度”,但他通过独特的眼光,别具特色的讲述方法,丰富生动的细节,带领读者进入不同的历史阶段,为读者打开想象和探究之门,让读者自己从真实历史的角度去发掘和还原真相,激发读者对文明的兴衰和人类的未来进行积极的思考。

人类是否有能力阻止末日的到来?人类应当如何规划未来?未来的一切都让人难以预料,准备迎接灾难还是勇敢地开拓未来,这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命题。

  《末日总在咫尺间》读后感(四):以末日之名,书写时代的启示录

  

末日,是当代文艺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情节,也是作家、电影人和读者、观众们热衷的话题。

在《三体》中,刘念慈塑造了拥有超技术的三体文明和宇宙社会学公理,相对高级的三体文明企图占领生态稳定的地球,在与之数百年的纠葛后,人类最终难逃宇宙中不可知的极高文明毁灭的命运;而在漫威的电影中,不管是外星种族中近乎无敌的灭霸,还是无所不在的人工智能奥创,都企图消灭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无一不败给代表正义的地球守护者——超级英雄。

关于末日,许多读者的普遍认知都来自于这些科幻的文艺作品中,似乎这样一场关于一切的终结是有年无月的预言,又或是虚无飘逸的幻想。然而末日真的只是虚构中的存在吗?它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吗?我们对于末日的认知又是否是全面而真切的呢?末日是否如此遥不可及?又是否果真会有荧幕里的超级英雄在其来临之际挺身而出、拯救苍生呢?显而易见,其中很多问题是未可知的,不过也确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去讨论与探索的。

末日总在咫尺间评价人数不足[美] 丹·卡林 / 2020 / 中信出版社

丹•卡林的这本《末日总在咫尺间》,如果仅看这个略带诗意的名字,你可能会认为这又是一本关于灭亡与拯救的科幻小说。事实上,这本正经的世界史研究著作在语言上极富文学性,就如同书名一般生动而灵活,而灭亡确是其自始至终讨论的核心,很难相信这样沉重而庞大的主题在丹•卡林的笔下竟显得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剖解得深刻而不深沉,论述得详尽而不繁杂。

对于末日的定义,DC漫画中称之为毁灭日,即万物灭亡之日;《圣经》中则视之为审判之日,是黑暗旧世界的结束和美好新时代的开始;而丹•卡林则在历史的长河旁持剑而立,他着眼人类的命运,觅取世纪性天翻地覆的悲剧,于繁荣与陨亡之际抽刀断水,指点江山。他眼中的末日,可以是一场不可一世的帝国的覆灭,亦或是人为或非人为的大规模人类死亡事件。相对于艺术的天马行空和宗教的神话预言,丹•卡林对于末日的标准里只有最真实的死亡数据。

天启之难———上帝的屠刀

《圣经新约》末篇提及的“天启四骑士”,也称“末日四骑士”,他们每一次出现,都必是人类史上经久不消的血殇。尤其在文明落后的时代,这四大骑士如同上帝的屠刀,以大地为砧板,无情地带来震动时代的悲剧,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这四大骑士——白马骑士—瘟疫、红马骑士—战争、黑马骑士—饥荒、绿马骑士—-死亡,在人类历史中与末日同行,在不同的意义里充当着审判者与侩子手的角色,即使在文明高度进步的今天也仍然不断地侵扰着世界的秩序。正如书中提到的天花,在20世纪席卷全球,80年内夺走5亿生命,如果在一年前,这样的灾难在医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简直难以想象,然而就在当下,在我们所谓的医疗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里,新冠疫情正如龙卷风一般呼啸而来且经久不消,数千万人的感染、近百万人的死亡刺痛了我们安逸的思维,人类幡然意识到,末日似乎就在咫尺间。

核弹危机———地狱的钥匙

现代战争的标签是“核武器”与“高科技武器”,这个时代,“核实力”代表着绝对的战力与话语权。

二战的日本在两枚原子弹的炸裂中彻底崩溃,两座城市瞬息间覆灭,杀伤半径之内仿佛圈出地狱的范围,从此人们认识到原子弹的恐怖与非人性,核武器也成为了死神的代名词。

这么一柄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增长、体系的完善、认知的改变而不再使人惴惴不安,更强大的核武器在大国博弈之间似乎却并不是更具有威慑力的存在。如书中所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一切似乎即将化为灰烬,人类给予了这个威胁应得到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本该一直保持,但总有不那么严重的日常琐事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习惯于和平的节奏,似乎忘却了过往的无数次战争中,人们也是从安逸中仓皇面对现实,如今的亿万生命仅需要几个人的密码和一架飞机便可轻易虐夺,所谓道德的谴责和人性的底线真的可以坚守住那一个通往地狱的按钮吗?我们难道不该对此感到恐惧吗?末日,似乎只在咫尺之间。

无数的文艺作品为我们塑造出科幻的、浪漫的末日故事,而丹·卡林用磅礴的历史和硬核的分析将我们拉回现实。这如同一本启示之书,告诉我们艰难的岁月一直都在,末日总在咫尺之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末日总在咫尺间》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