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想点大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9 03:4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想点大事的读后感大全

  《想点大事》是一本由刘晗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点大事》读后感(一):法律思维会让你想点大事

  这本书主题:在作绝策的时候,怎么扩展视野、提升格局怎么去探索决策背后的种种价值张力和利益冲突。在寻找事实、评估风险的时候,如何冷静客观,不被个人情绪裹挟,不被汹汹舆论所淹没,避免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作出判断。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如何深入体察人性、历史、制度、文化、社会和经验,订立最不令人反感的规矩。在使用规则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综合原则与后果,作出最不坏的决断。换种说法,法律思维会让你想点大事,而且把事情想大一些。

  《想点大事》读后感(二):学会敲门

  首先很荣幸能够提前读到这本书。打开书之前,我大致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相较于西窗法雨,这本书应该更生动形象,不管是对于法律专业与非法律专业,首先应该对法律这个行业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才能更好懂得法律。

  开门见山,普遍的法律的本质并非保障社会的公平,而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发展,最终则是统治阶级保障政权的工具,各国历代均为此。这点上阐述得很好,大局上将法律铺垫开来。

  其次,作者对于法律界有名案例的解读也很到位和用心,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有美国生活与学习的经历,书中美国历史上各种案例的引用很多,本人懒散,许多案例都没有接触到,故而也好好领略一番。案例的作用,对于专业人而言最大的作用在于明理,通过判例了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把握法官的思想感情,参透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于非专业而言,则更多是学习明了,悬案还可以这么判,引人入胜,起到学习作用。

  作为法学生,欣慰的是能够看到讲述方式多元化的法理学教育书,比较开心~我认为能够换种方式让我学习,不同于《博登海默法理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也不同《西窗法雨》这样故事型书,而是将音像转换文字,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构建这本书,从专业的角度不方便更作评价,因此只能从非专业的角度上更好地解读。

  这应该是一本能让门外汉学会敲门的法理书。

  《想点大事》读后感(三):Anne's《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

  于2020年6月18日读完《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by刘晗。又是一本微信闲逛时候碰见的书,本来就对法律方面的书有点开始感兴趣,刚好这本书不仅讲法律,还讲思维方式,买来闲独立。不负所望,整本书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把法律的形成、发展、思考角度、运行原理讲的很清楚,还结合了很多案例说明问题,而且案例很新,书很容易读。这才发现这本书居然是今年5月第一版的,热乎乎的。这本书第一章讲的是法律的思维方式,这个让我立马感兴趣了,而且内容还很一度,把法律的形成放在了第五章讲, 我觉得比放在第一章讲避免了很多枯燥,虽然我不觉得放在那里有多合适,但也没有不合适,也不错,整本作品读下来,不光了解了法律的基本出发点,对法律有了一个相对有高度的认识,还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观察和反思,收获颇丰。整本书快读完的时候发现有网友评价这是一本法律界必读的入门书,我可能对必读和入门有了一个新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赞成这个说法吧。

  另外,值得吐槽的一点是,我觉得整本书最后一张写的有点拖沓了,一个观点反复讲,这个问题前几章也有,自己感觉是前几章没有最后一章严重,不知道是不是我最后看书挑剔了。

  .s.这本书的书评写的还满顺畅的,自己也试图让自己写书评更系统和条理性一些,慢慢感受自己的小改变。

  2020年6月24日星期三

  《想点大事》读后感(四):颠覆认知

  

有的书籍强化你的认知,世界观、价值观;有的书籍颠覆你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显然是后者。

中国人有着朴素的正义感,觉得世间总有正义在,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社会不公不是法律的问题,是人的因素。然后,法律却可能如本书所言,讲妥协、讲稳定、追求大多数公平。

追求正义是有成本的,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法律做了很多妥协。例如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欧洲国家法律规定婚内生子默认是父亲的孩子,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社会最大公平,法律有时候会牺牲个体,牺牲决定的公平与正义,两(三)审终结制,对程序正义而不是结果正义的追求等等不一而足。

社会在进步,法律也不能例外。法律也应该进行变革,例如当前的DNA技术很容易做亲子鉴定,还保持婚内生子默认是父亲的孩子明显不合时宜。

作者对当前的法律制度、律师、法官等不符合常人的认知模式、行为进行了充分的解释。这种解释不能说不有力,但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些取舍是否对整个社会有意,需要经过社会实验,要反应当前社会学等学科前沿的认知。不能因循守旧,阻碍社会发展。

  《想点大事》读后感(五):遵守规则与适当出圈

  

读《想点大事》有感,一是在现实中做人做事要遵守并运用规则,规则是规范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限制不出格,保证一致性;二是适时打破成规,提升眼界,放眼未来,适度出圈才能在平凡中出彩;三是无招胜有招,不把一成不变的基本底线当做日常规范,底线只是用来规避和限制自身的最后手段。

书摘:

当准备以一个思维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的是解决方案是否会导致产生新的问题。(后果主义) 很多时候,如何讲述事实可能比真实事实更重要。(表达的价值)必须超越自己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最优方案的小冲动,才能够创造和运用规则,来解决更大范围的问题。(放眼未来和全局)做一名优秀的商业律师和企业法务,除了有律师证、会打官司之外,还要懂财务、懂商业、懂管理,甚至还要有极强的社交能力。

  《想点大事》读后感(六):浅谈《想点大事》

  

这本书我是比较推荐的,这是一本介绍法律是什么的书。“法律为什么是这样,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某件事情,为什么要这样立法。”详细讲述了法律的各个特征,如讲程序,讲预期等等。你可以从法律的运行当中获得很多启发。

而且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的强,书中结合了大量的法律实例来解释各种法律运行的底层逻辑,通过例子来帮助你理解法律的特点,但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它的道理论证其实是比较少的,当然它的每一个地方都进行了一些论证,可能是因为篇幅以及这也是给大众的科普书籍,所以也不能论证的非常严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要去思考补充完这些道理的论证,譬如“法律为了成本就不需要拼尽全力去最求真相了吗?法律为什么不来管管我的小事。”我相信有一部份人,尤其是现实中遭遇过一些不公的人会很难认同简单的“成本”二字。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他说的这个真的就对吗?

我们往往在看到它举的一个例子之后就很容认为它的道理是对的,当然我也是比较赞同书中的观点,但这不表示我们就不需要思考是否正确,合理。这本不是科学知识类的科普,是一把启发我们思维的钥匙,想要获得启发不是看一看书中所说的法律为何这样行事,所以我做这件事也学一学它的做法。而是我们去反向思考,它说程序正义很重要,你可以在心里来一句,程序正义就真的很重要吗?通过这种互搏的方式你会收获更多。

  《想点大事》读后感(七):有趣!提升法律思维的入门好书,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参与得到app的审书活动,得到刘晗老师签名版审读书十分开心。可能是因为我半夜4点醒来睡不着,打开得到弹出框而抢到了名额,第一次感谢失眠。

  作为一名非法律专业人士,说起来很惭愧,我对法律专业十分不了解,一直以为法律这个专业很无趣,学习法律的人,都要擅长背诵,并且以为背诵是最基础和重要的品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法律思维,也从来没有想过法律思维能让人如此开阔眼界。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专业竟然也这么有趣!是的,有趣!

  刘晗老师的《想点大事》这本书,让我了解并拥有了一些法律思维,就像《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让我了解并拥有了一些经济学思维。

  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此书较简明易懂,通过提出一连串很吸引人的问题,继而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够让我迅速了解一些法律专业的基本常识和思维,让我明白了很多法律规定和案例背后的道理,理解了法律的严谨,也理解了法律的无奈,还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一些法律事件。

  本书从介绍法律的基本思维模型出发,先让人树立一些法律的基本思维,然后带我们了解案件审理过程中事实的发现与描述,让我们对案件的审理也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我们经历一段从立法到法律使用的过程,进一步指出了法律的推理与判断是如何进行。最后从法律的起源、演化和与社会的关系,带我们从更深远地角度认识法律,其中不乏一些跟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问题。

  如果有更多的人读这本书,相信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思维,很多人也会更理性和广阔地看待这个世界,甚至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法律环境。我愿意推荐给朋友阅读,希望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法律思维。

  《想点大事》读后感(八):设置在程序化之中

  作者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副教授,明星教师。 1.如何像立法者一样决策和思考。关注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和情感,法律天生具备广阔的思维格局,法律人所要考虑的维度之多,情感之复杂,远超过一般的认为,这也是为何法律上一些说法和做法有时候和常人理解的不太一样,了解精英们是怎么设计和维护这个世界的,才能更好的与世界相处,日本23位首相和美国一半的总统都是学习法律出身的。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被个人情感所裹挟,不被汹涌舆论所淹没,客观冷静,不仅能够在明确事实时候做出选择,也可以在模糊不清中做出判断,法律就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洞见社会趋势对自身的影响,使我们不仅仅只局限在自己的小宇宙之中。 法律的终极目标维护秩序给我们生活好的环境。例如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正义。法律需要确定性;eg:安乐死;代孕;同性居住权。 凡事讲规则,规则本身的改变也需要规则。Eg:美国堕胎;怀孕三个月,中间三个月,最后三个月各不同。法律解决纠纷从不看道德问题,因为人们总有自己天经地义的道德感和价值观,不经意也总会突破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它只在乎你当下所拥有的权利,预先设定了何种行动的资格和自由。 程序正义:辛普森案。自然趋向使人不平等,程序使人平等。法律追求不是最好的结果而是最不坏的结果。 2、站在更高的山顶,重新看待公平与正义。 法律喜欢盖棺定论贴上封条,不喜欢没完没了的争论。法律很难像数学题一样做到精确。我们必须假设终审是正确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法律人诉诸权威。只能引用法条和案例。法律只追求唯一确定的答案。一个坏的决策也好过两个好的决策,因为最好追求最有可能导致无解。 3、破镜无法重圆,事实并非真相。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事实不等于事实的真相。看不见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 语言的边界,可能就是事实的边界;eg:堕胎。法律不会消灭仇恨,只能压制。律师精英很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事不要搞法律。

  《想点大事》读后感(九):法律原来这样想

  

最近读《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一书,打破常规认识,记录如下。

1.凡事讲规则,是法律思维要求的核心和底线。坏规则都比无规则要好。

2.凡事讲权利,不去判断道德上的是非对错,而是将其转化为法律权利的冲突和平衡。判断是非对错,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解决不了问题;而说权利,往往能打开突破口。

3.凡事讲程序,“程序,就是正义女神的蒙眼布”,保证各方公平参与,听取各方意见,进而解决纠纷。有时候,程序设计的好,输了官司的人也能感受到尊重,从而心态更好。

4.凡事讲终局,终审制度是终局的一种制度设计,是为了法律案件的确定性而设计的,避免没完没了的争斗。

5.凡事讲预期,强调了结果所产生的示范指导作用。

6.法律事实不一定就是客观真相,甚至可以说法律事实是法律人通过剪裁、折叠和重构等方式对事实进行聚焦,对标相应规则的结果。而这样做的初衷并不是罔顾事实,而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最不坏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如何讲述事实或许比事实真相本身更重要。

7.规则规定的越清楚、越精确,就越好吗?法律思维告诉我们,未必!因为规则一旦订立下来,就必须趋于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否则规则本身会丧失权威,社会成员也会无所适从。规则模糊一些,反而会让规则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长远适应性,反倒能解决更多问题。

8.法律起源于复仇,而超越了复仇;它起源于人类本能的正义感和报复性,但却以理性的、规则化的程序正义,疏导了报仇的激情。所以,当我们看待一些热点案件的时候,一方面会对当事人的不幸产生共情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从历史演化的深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9.我们生活的时代,越来越强调透明、快速、低价、创新和市场化,但法律体系却不能太透明、太迅速、太普惠、太灵敏、太商业化。

10.在日常生活中,用法律解决问题是一种法律思维,而不用法律思维,投向仲裁、调解等也是法律思维。

  《想点大事》读后感(十):所有人都可以读的法律书

样书封面老师的签名

  第一次参与得到app的超前审读活动。3月22日清晨像往日一样打开得到,发现了首页推荐的刘晗老师新书审读活动,得知要选取100位专业审读人、100位大众审读人。作为一名法学科班出身的在职法律人,同时也是一个在得到上学习了刘晗老师所有课程的人,我立刻上传了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照片,参与了报名。24日晚上8点多,我收到工作人员的短信,通知我新书已寄出。25日下午,我收到了这本封面标注着“尊享审读”、内页有些部分印刷得还有些歪的样书。因为审读建议在30日前完成(距离正式出版很近),我当晚就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就这样,我不仅有幸在本书出版前就一饱眼福,还拥有了刘晗老师的亲笔签名。27日,我完成了审读。 作为一名法律人,我首先要肯定刘晗老师的专业深度,以及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成大众语言的高超能力。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这些接受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法律人会认为,许多法律原则和逻辑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它们与许多社会大众的认知是差异极大甚至背道而驰的。刘晗老师把它们筛选、总结出来,用大量的案例和有趣的语言解释给非法律人看。 这本书对于一直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而言,是一次回顾、自省;对刚刚学习法律,或者准备学习法律的人而言,是一次体系建设、指路明灯;对一般大众读者而言,是一次拨开云雾探求法律底层逻辑的旅程。 总之,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的法律书。希望刘晗老师以后能多出书、多在得到上线法律课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想点大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