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9 02:0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锦集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锁线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有人说它是桃色事件,有人道它言尽时代悲剧

  有些书,常读常新,每一次读,你都会因阅历、心境的不同,有新的感受。 《包法利夫人》,就是这种书中的一种。这本书的作者福楼拜,31岁创作此书,历时四年半完成,一度被指“伤风败俗”遭法院起诉,最终被判无罪。连文学大师屠格涅夫都说:“福楼拜是世界上我最爱的人。”作为传世经典,这本书也被当做中学生必读书物。 这本书的主人公爱玛,本是一位普通农家少女,13岁被送到修道院,接受上流社会所认同的贵族式教育。在这里,她终日憧憬玫瑰色的浪漫爱情,她期待着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中俊杰:“既壮实又漂亮,生性勇敢,又细腻多情,有诗人的情怀,又有天使的外貌……”,然而命运却将她推向一个平庸的乡村医生夏尔。因为在乡下人眼里,一个医生就是出众的。在平庸古板的婚后生活里,她移情别恋爱上了卑鄙的鲁道尔夫,最终惨遭抛弃;与莱昂偷情;最终被落井下石的投机商设下圈套,吞掉了包法利家的全部产业,并威逼爱玛,不愿屈从的爱玛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十几岁读它时,我只能读出一个妇人为了追寻不切实际的浪漫、爱情,选择从平庸无趣的婚姻中移情别恋,结果所遇皆小人,最终在绝望中服毒自杀。 当时的我,对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浪漫、爱情十分疑惑,她对爱人的要求是完美的,可是自己呢?她婚内出轨,为所谓的浪漫违背道德的行为,令我不齿。

  二十岁读它,我看到包法利夫人将自己对浪漫生活的所有畅想,全部投注在自己未来的丈夫身上,我认识到:希望不能压在他人身上,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给。 我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所谓的贵族式教育生活中,驰骋着无尽的对浪漫爱情的遐想,最终在心中种下不切实际、追求享乐和虚荣的种子;我认识到:所谓“贵族式”,不见得就是好的;世人推崇的,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人,要认清现实,身处泥沼却终日幻想自己是公主,不努力挣脱沼泽,迟早有一天会被污泥掩埋。 二十多岁再读它。我终于认识到:错的不是爱玛,是那个时代。 她本天真纯洁,她本一心向美,但在那个时代,这就是原罪。 与其说它是桃色事件,不如说它是时代悲剧。 不知道我30岁以后再看这本书,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幻想的去恋爱,落地的去生活

  

爱玛,《包法利夫人》书中的女主。她与《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女主有些相似,她们漂亮、有学识、都对爱情充满了浪漫唯美的幻想。

但为什么她们的婚姻都已悲剧结束?为什么他们一次次受到伤害,却一次次又相信情人呢?

我们首先来聊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她们都是幻想主义的小女人,她们在婚姻中并不成熟。爱情是糖果、是浪漫、是激情、是怦然心动。但婚姻不一样,婚姻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现实且赤裸的生活、是包容对方的短处、是理解对方的难处。恋爱可以去幻想的谈,但婚姻需要脚踏实地的与对方同舟共济。

下面来聊第二个问题,很多人觉得爱玛很单纯,其实不然,她并非因为单纯而出轨。出轨源于她的虚荣,源于她的学识。学识让她过度的相信自己的高度应该是公主,应该是在城堡里生活的。虚荣的浮夸的贵重物品让她蒙蔽了双眼,让她看不起原配丈夫。所以是虚荣和学识让她充分的信任自己,与其说她相信情人的鬼话,不如说她其实相信她可以达到拥有高等生活和浪漫爱人的目标。

这种女人不是小说里才有的,我身边就有一些女孩他们拥有高等的学历,令人羡慕的工作,自律的曼妙身材。但他们有个共性,就是在婚姻中都不那么幸福。第一他们把婚姻看成了爱情,而不是生活。第二他们认为自己很优秀,谁也配不上自己。其实这就是幻想主义者。这样的人不管她再怎么找寻也很难找到中意的配偶,再怎么折腾,也很难拥有更适合的婚姻。

用一个过来人的经验给对幻想婚姻的姑娘们说说:世界上本没有最合适的婚姻,磨合久了,自然就合适了。脚踏实地的与你爱的人去经历过往,去磨合,去吵架,去沟通。

如果你觉得这样太累,那就不要结婚,毕竟婚后的生活及离婚后的现实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你可以选择恋爱,也可以选择结婚,但千万不要像爱玛一样妄想,把婚姻的坟墓变为自己的坟墓!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经典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从小到大,我们阅读了很多很多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通俗的,是短期内可以让人觉得非常有趣的作品,但是很少有非常经典的作品。因为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是要经过岁月的沉淀,需要被时间洗涤,才可以大浪淘沙,真金才会显现出来。经典作品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可能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比较深奥,甚至觉得有些读不懂。但是经过多次的阅读,尤其是对于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之后,结合经典的作品,才会发现,作者确实有着过人之处,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同时有着超强的创作才能,才能够把作品写的如此的真实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古往今来,这个世界上也有着不少的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并且也不局限于一处,而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会有经典的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是人类的共性问题,而这些相信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互通的。都是在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共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于女性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多作者非常愿意创作的,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些国家,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处于弱势的地位。女性由于自身的特性,与男性的雄壮相比是比较弱势的,而一些国家的文化习俗让女性更加受到歧视。但是在一些国家有着比较优秀的传统,是非常尊敬女性的,反映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处处谦让女性,尊敬女性。但是女性的生活经历还是让人堪忧,不是很乐观。

最近就阅读了一本非常经典的作品,书的名字叫做《包法利夫人》,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作品,是由法国的著名作家出版的,这本书相信很多人在中学的课本中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从书的名字其实就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这里根本没有女性的名字,而是以女人丈夫的名字作为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本书中作者把人物书写的可谓是活灵活现,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个女人的真实生活。由此可以看以看出作者的生活阅历和细致的观察力。确实是非同一般,果然是大师级别的人物啊。

说起本书的作者,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不会陌生,那就是享誉世界的法国小说家居斯塔夫·福楼拜。作者不仅在本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誉,被誉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作者生于法国卢昂的医生世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让他过早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作者非常喜欢文学,尤喜莎士比亚、蒙田、雨果等人作品。作者从小就开始文学创作,本书是作者最为有名的代表作品,也是让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经典作品,是法国著名的作家福楼拜的一本作品,书中作者对于女性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太深刻,具有代表性。这本书不仅适合女性阅读,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应该认真的阅读。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福楼拜的名著,永恒的经典,爱玛的故事,永远的话题

  

《包法利夫人》,法国最著名,比较有争议的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板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多次搬上银幕和舞台上。包括中国翻译的版本就有很多种,翻译的水平各有千秋,个人觉得金龙格翻译的这版还是非常不错的,语言清晰简洁,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完美呈现了福楼板诗意语言的风格。

中信出版集团出品的这部小说是作家榜经典文库一部重要作品,翻译过来后,全书有三十二万字,将近五百页,显得非常的厚重,字大小合适,排版适中,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书中附有精美的书签和一张珍贵的明信片,还有一封法文版的手写信,书中开头还有多幅精美的插图,展现了包法利夫人爱玛的高贵和堕落。出版社可谓是太用心了。

《包法利夫人》描写了一位高贵的女性,她叫爱玛,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但是她在家里人的宠爱下长大,又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高贵的气质。她是个爱幻想的女孩,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她觉得爱情就像童话故事讲述的那样美好,充满着浪漫和甜蜜,她想象中的老公应该是非常有气质,像王子一样宠着她。后来,她遇到了那个叫包法利的男人,他刚刚丧偶,是一位青年医生,对她非常有好感,在他的主动接触和追求下,她也渐渐被打动了,在她父亲的撮合下,她嫁给了包法利,由爱玛变成了包法利夫人。

她是个心比天高的女人,结婚后,随着日子慢慢平静后,她越来越看不上那个叫包法利的男人,她觉得婚后的生活很无趣,包法利也很平庸,和他在一起完全没有共同话题,她开始后悔嫁给这个男人,她的内心越来越不平衡,她想象的爱情不是这个样子的,后来她又和两个男人相遇并喜欢上了他们,她渴望上层生活,挥霍无度,最终导致债台高,她向她的情人求助时,他并没有像她相信的那样慷慨解囊,她失望至极,甚至绝望,最终服毒自尽。

爱玛成了坏女人的典型,后来的人们更多的是对她的批判,要守规矩,要适应婚后的平静生活,婚外出轨很可怕。其实当初福楼拜并没有想要把爱玛塑造成个反面的典型,他只是用写实的方式叙述他心中的那个故事而已,包括爱玛对生活的不满,爱玛的出轨、偷情,一步步绝望,最后服毒自尽,写的都非常详细,但是他很少对她横加评判。他的这种写法和当时的主流不一致,他的这部作品也受到了很多非议。

作品就应该有多面性,要发展,提前就确定好框架和基调的作品并不是非常完美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写法最终得到了一些理性的人的推崇,包括他的学生,莫泊桑。这部小说我看过至少有三四遍,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深深为福楼拜的语言所折服。非常开心又一次读到这本精彩的著作。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婚姻是赤裸裸的现实不是童话

  《围城》中钱钟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恋爱是自由的枷锁”。如今这句话更是经常被年轻人挂在嘴边,成为至理名言。而在我看来婚姻是爱情的终结还是爱情的延续在于你对婚姻的认知。婚姻是现实不是童话,以童话的认知去步入婚姻,那婚姻可能就是爱情的坟墓了,就像爱玛一样,终将不能幸福的走完一生。

  爱玛是完美爱情的崇拜者,也是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长的漂亮,在爱的包围中长大,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喜欢读书,对浪漫的爱情充满向往,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期待自己能够遇到像书中那样完美的爱情。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对婚姻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终究不会过的快乐幸福。爱玛也正是因为把婚姻当作童话才会落得服毒自尽这种结局。而通过爱玛的感情经历,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1.糊里糊涂结婚

  “欣悦、激情、心醉神迷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爱玛在与包法利先生结婚后经常有的疑问。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不免有点惊讶,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感觉不应该是结婚前就能体会到的吗?为什么已经步入婚姻的爱玛还会有如此的疑问?其实爱玛的疑问也代表了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而这种疑问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过快的步入了婚姻,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闪婚”。

  爱玛之所以选择和包法利先生结婚,只不过是因为在她百无聊赖之际包法利先生正好闯入了她的生活,包法利先生对他爱的深沉,对她体贴入微,所以她选择了他。这种草率的决定也决定了她婚后的各种不如意,虽然丈夫无微不至,但她却体会不到婚姻的幸福。

  所以当你想要步入婚姻时一定要跟自己的内心反复确认,当你考虑周全,婚姻才是你爱情的延续,你才不会被它束缚,被它多累。

  2.把婚姻当童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童话中的爱情是浪漫美好的,而真实的婚姻确是现实的。我们可以对童话充满向往,但却不能将童话搬进生活。

  爱玛两次出轨,也没有幸福终老的原因就是她把婚姻当作完美的童话。她鄙视丈夫,对婚姻充满不满,几次出轨想要找到书中那种浪漫奢华的婚姻生活,最终却被这种完美爱情折磨以至于不堪重负,服毒了结此生。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也曾像爱玛一样,对于爱情要求的太过完美,对于那个他要求的太过完美,以至于彼此最终走向陌生。

  婚姻说到底其实就是生活,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它永远也不可能像童话仙气飘飘,但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美好,只要你心中充满阳光,认清自己,知足,珍惜眼前人,那你的生活和婚姻肯定不会一团糟。

  每个人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但是要从实际出发,不可贪婪也不能妄想,生活就是现实,婚姻就是现实,你不是神,所以也不必将自己至于梦幻,脚踏实地,认清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包法利夫人的爱欲与忧伤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最富声誉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面对这样一部几乎无懈可击的艺术杰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与看法,无论如何,文本细读是排在首位的。

福楼拜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是闻名的外科主任,兄长也承继了医生的职业。耳濡目染,让他也有了许多医学方面的知识与体验,童年观看父亲在解剖室里工作的经历,就给他留下深刻的影响。

福楼拜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同时代的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作家都写出了社会批判的深刻之作。福楼拜的锻字炼句的严谨,让人惊叹,他总是说作家的力量在于叙述,就是如何讲故事,至于故事本身,是无所谓价值的高下的。他的初稿往往写满上千页密密麻麻的稿纸,删定后的定稿,则只有三、四百页。他的精细调查研究,让写作成为一种“科学”与“艺术”的精准表述。

现在看《包法利夫人》,还是觉得很有“先锋”与“现代”的气质,就在于福楼拜将作家这一本身在小说文本中的有意隐去。作家正如上帝一样,无所不在,又无处可见。我们读到的是较为“客观”的叙述,真正的“零度写作”,没有褒贬的评论,这让福楼拜的小说和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区别。后来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我们读詹姆斯﹒乔伊斯或是加缪的作品,也仿佛能感受到福楼拜的叙述影响。福楼拜成为奠定现代小说的重要先驱作家。

《包法利夫人》最让人着迷的是艺术上的精巧与细节的准确。那幅有名的插图,就是福楼拜解剖包法利夫人,福楼拜用理性来驾驭他的小说叙述,用科学的精确,来还原生活的实际,虽然他的场景描写是典型化的,但更是准确而简洁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着每个人物的命运,更感觉福楼拜的冷酷与沉稳。那种将激情置于冰山之下的巨大阴影始终覆盖着作品的每个角落,保持着自始至终的艺术张力。

人们习惯于将《包法利夫人》和二十年后问世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其实两者的差距还是巨大的,安娜有雍容的气质,包法利夫人则爱慕虚容,活在虚幻的想象之中。她的爱欲与忧伤,是农家女与贵妇人的天然鸿沟带来的无法满足的阶级阻隔,她的最终的毁灭,既是咎由自取,也是现实社会的诱惑与压迫造成的。她的反复无常,神经质,好像是一个狂躁与抑郁交织的现代病人,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

《包法利夫人》的终局,服用砒霜的情节,让自然主义描写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科学的,也是残忍的。福楼拜说自己口里也仿佛有了砒霜的味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种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让我们觉得哪怕是怎样的坏人,似乎也能引起人们一种怜悯的情感。后来我读了莫言的《檀香刑》,也为其中的细节描写,而觉得战栗不已。

包法利夫人超越了历史的时空,仿佛生活在每个时代,现在我们也仍然每时每刻可以看到购物狂,网贷族之类的男男女女。我们都是如此可怜的一群,如同潮虫一般的活着,受着物欲的束缚与煎熬。

作为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的精彩之处,不是泛览一遍可以说尽的,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感悟。纳博科夫的诠释与分析,让“马”、“蓝色”都有着丰富的蕴意与象征。包法利夫人的爱欲与忧伤,也一直鲜活地刻印在人们心里。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包法利夫人》:她的婚姻除了出轨,还有什么?

  一个女人,不用为生计担心,还有一个她不爱,但是爱她爱到近乎痴迷的丈夫,你觉得她的人生会走向什么方向呢?大概率会是出轨,或者抑郁。安娜·卡列尼娜,吉蒂·费恩,希芭·哈特,做头发璐,某蓉,都是前者的例子,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爱玛·包法利。 大家先别忙着反驳我,先往下看。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则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一般来说,穷人因生活的困苦而痛苦,富人在是由于精神的空虚而无聊,衣食无忧的小资,更接近于后者。 我们先看看爱玛无聊成什么样子了: 刚结完婚就开始对婚后的平静生活感到厌倦,费尽心思想弄明白“欣悦”、“激情”、“心醉神迷”这一类字眼在生活中的感觉(拜托,生活中哪来的那么多激情)。 她拿自己在那种“言情小说“里看到剧情和内容去比较自己的丈夫,还用自以为是的一套文青的理论来培养感情。无果之后,又去幻想一些不曾发生的邂逅,一些不存在的真命天子。 在到侯爵府上做客之后,这种无聊更是变本加厉,把自己欲求不满的怒气不断地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对一面之缘的“子爵”极尽想象之能事,订了妇女杂志如饥似渴地研究和她毫不相干的时尚,并通过其中的片段来幻想巴黎的生活、以及巴黎的人物和事物,并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把肉体的享乐与心灵的愉悦、把习惯的高雅与感情的细腻混为一谈”。 可是画饼毕竟不能永远充饥,望梅哪能长久止渴?她的无聊折磨着自己的身心,日渐憔悴。他的丈夫,夏尔·包法利为了她的健康考虑,搬家到了永镇,在这片土壤中,爱玛心中那颗招揽毁灭的种子,茁壮成长。一个出现了裂缝的蛋,不能不招惹心怀不轨的苍蝇,而且还是两只……当然,算上那个“奸商”,就是三个。 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每一次出轨,她都是怀着一种幼稚的心思,以为自己遇到了爱情。而每一段孽缘的对方,都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发泄兽欲的工具,也真是可悲。 “渣男”罗多尔夫御女无数,在准备向她发起“进攻”的时候就想了这么一个问题:“与她寻欢作乐很快乐,但是事后怎么把她甩掉呢?”事实证明,“渣男”不愧是“渣男”,轻轻松松就摸到了她的小心思,略施小计就把她搞上了床,在玩够了之后,果断通过一封“告别信”甩掉了这个胡思乱想的女人,只留下她要死要活地折腾我们可怜的“老实人”夏尔·包法利。 按说,吃一堑总该能长一智,但是我们的包法利夫人,她的脑子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外面包裹着坚实的无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哪怕一丁点儿教训,大病初愈不久,又被一个“窝囊废”莱昂用花言巧语搞定了。 当然,这个“窝囊废”在达成目的之后,很快也厌倦了,毫不留情地离开了她,只留给她一堆的账单——这是她沉迷于出轨之时为了给情人买礼物欠下的,真可以说是赔了人又赔了钱。 最后,甚至是借钱给他的“奸商”也想借着“账单”的威胁,在她“身体上”捞点好处,所幸她这次守住了自己的尊严。但是高筑的债台,毁坏的名声,以及深入骨髓的无聊,伴着砒霜,结束了她的生命。 福楼拜是一个很会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所以从这本《包法利夫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人堕落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无聊对一个女人带来的伤害,以及不加节制的欲望最终能把人带向怎样的深渊。 我的一个朋友聊起这本书曾说:幸亏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读过它,让自己在往后的时光里对欲望总是保持一种警戒。 有人会说,难道只有女人会这样吗?男人不也是差不多的货色吗? 我只能说,好问题。 某凡,某秀波,某全安,某东……这个名单可能还要更长。但是你们发没发现,这个列表和开头的列表上的人,结局好像有点不一样。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差异,只能善意地提醒:如果不想重蹈爱玛的覆辙,要么快乐够了再结婚,要么,找件事情做,哪怕和我一样写写文章,至少可以摆脱无聊的漩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思考如何在福翁和包氏中学习点什么

  

有一天早上,一个客人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用过早饭就上楼去工作,一直写到中午。吃午饭时,客人问他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写了一个逗号。吃过午饭,福楼拜又埋头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饭时,客人又问下午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把早上那个逗号抹掉了。

以上这段让我想起了,苦吟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瞧瞧,人家福楼拜一天改了个标点符号,加上去还给抹掉了,意味着他一天的产量是0。对比一下贾岛,一句话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也就是十八个月,贾岛一般是五言绝句比较有名,一句话也就五个字,而且古代还没有标点符号,五个字十八个月,平均一个字需要三个半月的时间来创作。他们的字斟句酌的完美主义偏执狂能力可以说是不分伯仲。

有一天,一个朋友去拜访他,看见他坐在门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来了,还在哭。朋友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谁后,笑着说,你可以不让她死啊。福楼拜说,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说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以上这段让我想起了,究竟是人主动创作了小说,还是小说的魔力驱使人来创作它。 现在想想,应该是相互的,而且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动因,另外还想到,你越是要用现实主义的笔法,那么你的故事的意外性就越少,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更加的可预见,既然如此,你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被你定型了之后,他的后果就已经提前注定了是那样的结局,我相信,如果你融入浪漫主义的、魔幻的、科幻的手法的话,故事中的人物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当中,性格还是最大程度地决定了命运。

另外一个触动我的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的感同身受的能力,可见,作家是多么的敏感,多么的感性,另外一方面,他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还得益于他细致入微的如同显微镜般的对环境和细节的描写,诚然,环境和情节描写得越细致入微,会越给人带来真实感,也就更容易感同身受了。还有,包法利夫人的死,也像是他在向浪漫主义的情怀的告别,他舍不得告别,但是又不得不,所以,不由得痛苦。

我们再来揣测一下福楼拜的写作素材是如何收集的:

福楼拜的父亲是外科主任医师。(书中的医患故事和医学常识估计得益于此)

福楼拜偶尔听到一个医生去世,其夫人陷入丑闻的事件。(故事的主线)

福楼拜生于诺曼底首府鲁昂。(书中小镇的格局和屋内的摆设及小镇居民的面貌估计得益于此)

这个东西让我思考如何套用到我的写作上面呢?试着模仿展示一下:

我的父亲是的士司机(可以向我爹搜集一些的士生涯中的趣事)

听到一个司机的老婆出轨的事情(故事的主线)

我生于一个美丽的海岛小镇(融入小镇历史上的一些故事)

言归正传,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的意义是什么呢?说几个显而易见的意义,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婚姻给夫妻的爱情上了锁之后,爱情确实是更安全了,也因为安全,爱情从此少了更多的自由、冒险与激情。然而,偷情的后果往往容易人财两空,书中做了最好的展示。偷情一个有钱人,有钱人不愿意为了一个女子,而放弃手头的产业而私奔。偷情一个趣味相投的不怎么有钱的年轻人呢?结果这个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最后还是选择逃避。从中是不是可以看出,多数男人在事业和女人面前,还是选择事业为重,而女人则可能更有情有义的选择男人?反观包法利,虽然平庸,所以对包法利夫人使不出什么浪漫伎俩,也正因为平庸,他对包法利表现出更多的忠诚和宽容。

所以现在想想,如果想要幸福的婚姻,那么夫妻双方就都假装一辈子在偷情好了。当然,不是情感上的假装就行的,还要做一些浪漫的事哦。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

文/河北小珊 评《包法利夫人》

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大学期间,有一段时间风靡外国名著,特别是关于女性的题材,除去《包法利夫人》,还有《简爱》、《茶花女》、《羊脂球》等等,每次从图书馆抱回借阅的图书时,那种幸福的感觉无法形容,走起路来,都能感到脚下生风。那时候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喜欢一边闻着书香味,一边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下课后躺在自己的小床上读书。

《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人把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在追求爱情与物质享受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愤与痴狂、任性与堕落的故事。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农夫的女儿,在修道院里接受过大家闺秀式的教育,在那里她学过刺绣,弹钢琴和屈从,但同时她也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小说。她深信自己可以得到那种浪漫的爱情,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她知道自己很美丽。

嫁给包法利,爱玛是幸福的,是满怀憧憬嫁给包法利的,因为见到包法利的时候,对方满足了爱玛对于爱情的想象,也是在她的视野里条件最好的男子,于是爱玛“结婚以前,自以为就有了爱情”。爱玛别出心裁,想在半夜举行火炬婚礼,充分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但是婚后不久,她便对这位乡村医生感到不满,后来越发怀疑自己弄错了。因为包法利是个笨人,他的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呆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虽然丈夫确实深爱着她,但却不是爱玛所希望的那种爱。他表达爱的方式是实实在在的,他的爱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却缺乏激情和浪漫。“婚后却不见爱情生出的幸福。”这是爱玛另寻情人的根源。

爱玛是虚荣的,是不切实际的,在家庭中她是不合格的,但是同为女人,我却无法指责她,只是怪她傻、怪她痴,甚至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爱情对一些女人来讲是大过天的事情,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在爱玛和情人之间,我们不难看出她是那个真心付出的人,也是受伤最深的那个。爱玛最终走向死亡,压倒她的不是高额的债务,而是屡次被欺骗后,对爱情的心灰意冷。她知道丈夫是爱她的,知道作为母亲该尽怎样的责任,知道婚内出轨是违背道德的,临死前她或许后悔过,但是如果时光可以退回,相信一切还会重演,因为一个视爱情如命的人,是不能够接受没有爱情的。可以说爱玛的堕落是命中注定的,在劫难逃。

爱玛为追求浪漫而理想的爱情,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爱情,却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包法利夫人》:看其真人,祛文学“教化”

  

一、包法利夫人其人

毫无疑问,爱玛是美丽的,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对华丽奢靡的生活心生向往。这种向往向内化为一种不竭的渴望,时刻将她灼烧,以至于她要去通过婚外情来寻求心驰神往地真爱的浓烈,而眼前平淡生活,与向往的生活的巨大落差,让她一直暗涌着一股股毁灭的张力。

她要的是肉体的享乐与心灵的愉悦,生活的高雅与感情的细腻:“月光下的叹息、缠绵缱绻的拥抱,在被人抛舍的受伤流淌的泪水,炽热的肉欲和感情的倦怠,都离不开充满各种消闲的大城堡的阳台,铺着厚毯子、挂着缎帘的小客厅,姹紫嫣红的花坛,安架在平台上的睡床,也离不开宝石的闪光和号衣的丝穗。”

从参加伯爵的舞会起,她头脑中的理想的生活好似终于找到了契合的模子。伯爵的光环在她的内心之中扩展开来,弥散到她生活的各个角落,也照亮了那些隐秘的梦。伯爵成了她第一个精神上的恋人,也成了她寻找情人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模子对上了之后,总是要拿来塑形和显化的。

爱玛浪荡,与莱昂私会时放纵地大声浪笑,又跳又叫:“猛地脱掉衣服,扯掉紧身胸衣的细带,那衣服像一条游蛇一样嗖地从她腰间滑下”。她的飞扬跋扈日甚一日,最炽热的感情当然也要最剧烈的燃烧,甚至她渴望着一个庄重悲情与戏剧性的收场,所以在罗多尔夫在她家私会的夜晚,当听到外面渐行渐近的脚步声,在他熄灭蜡烛之后,她第一句竟会问他:“你有手枪吗?”这股对平淡生活的倦怠,化为一股反驱动力,猛烈地将她推向对骄奢淫逸的追逐之中。

爱玛的对淫逸的生活渴望也许是天生的,但是她的浪荡却不是。否则在与还是公证实习生的莱昂互相倾慕的期间,她就不会一直克制自己不表达心意;在与已成为公证人的莱昂约会时候,她也不会选择教堂这个场所,期望用虔诚祈祷压抑内心的欲火。爱玛在感情的一开始,其实都是回避的。至于到了最后,她由于欠款走投无路,去向纪尧曼先生借钱时,纪尧曼竟打起了她的主意,但是福楼拜笔下一直惯用的“爱玛”,此刻变成了“包法利夫人”,她边退边喊:“先生,您落井下石,真是恬不知耻!我是可怜,但我不出卖肉体!”说罢扬长而去。

二、相信作者,祛除文学的“教化功能”

个人认为,爱玛这一形象在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的1857年,其实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爱玛一直听从与遵循内心的所想、她对个人热烈爱情的追逐,是有个人觉醒意识的积极意义在内的。然而在当时,《包法利夫人》为了得以出版,一直在被删减,在《巴黎杂志》连载的时候,也被政府警告,要求刊发的内容接受审查,于是不得不又对暗示肉体快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删除与修改。而福楼拜的气愤提出的不对删改后文字承担责任的声明,直接导致了他的被诉,《包法利夫人》被带到法庭上审判。虽然最后被判无罪,但是这一切都说明: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还相信着小说承担着教化功能。

虽然对于所谓小说的“教化功能”今非昔比,但是在公共的网络空间、或在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依然会常常发觉,如果喜欢了一个违背了社会规范的、看似“不正确”的形象,总是不敢让人直接表达,正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无形的道德压迫。这种道德压迫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消失,而实则更甚了,主流价值和“zz正确”会为我们选出一些无聊乏味的“完美受害人”,来填补我们的文学,文学“教化功能”有可能只是被主流价值转换了一个形式存在着。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得益于福楼拜的客观书写与不做评价,他的这种“作者隐匿”,令爱玛这一形象得以丰满鲜活,让我们以全知视角去感受爱玛的爱与痛,正因为有了情感的链接,才会让我们产生的惋惜与同情。我们在爱玛身上投射了情感,也同时映射了自己。

文学世界不同与现实世界,正是因为写作的逻辑不同于现实的逻辑。视角与思维的固化会影响读者的感知,要真正感受到文学之美。读者需要从对阶级和身份的固化认知中逃离出来。去真正接受作者的指引,体会不同的美,哪怕它是邪恶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