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8 02:3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1000字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是一本由夏昆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一):不忍顾盼的南宋

  本书是以历史、词人的视角去看宋词的。词似乎总是免不掉一个悲字,宋朝的繁华也只是那么一瞬。北宋奸人当道,南宋秦桧弑岳飞,这段历史总是让人悲恸。作者说:艺术的变迁往往受制于时代的变化。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确实是如此。当政治出现问题,其他领域都会受到牵连,压迫和无法呼吸。当书写都要被人按住手无法进行,当艺术被人践踏。这个国家一定是生病了的。常闻此言:宋朝是知识分子最想回去的朝代。我不以为然,苏子惨遭奸人陷害,六十岁高龄还要被贬谪至海南岛。

  词是人的一种回归,人变得更加关注自身。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词较诗来讲似乎更易于表达情感,诗言志载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享乐主义的盛行,当时国家上下沉迷于霏靡之音,疏于操练军队,这使得宋朝灭亡成为不可更改的结局。

  本书也介绍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词人,在被主考官监视的情景下,帮八个人口述答案。温庭筠,他骨子里有股狂劲与傲气。挑战权威,指斥时政。如今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如此呢?花间鼻祖温庭筠,艺术成就与人格都令我折服。

  唐诗言志,宋词言情。这便是诗语词话最大的区别吧。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不幸诗家何以幸?《秦妇吟》,此一词时隔一千多年再遭封禁。这是诗家之幸吗?(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污蔑)难道不是心虚?如朱元璋一般的心虚,小人畏人言,君子无所惧!

  作者谈到:当男人们因纸醉金迷断送了江山之后,却还要拉女人出来做替罪羊,而女人的罪,就是他们的才华和美丽。这是何其的荒谬啊!骄奢淫逸乱宫中,仍降罪责于香草!读史,读词令人心痛。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置身其中,无法平静,无法温和。

  宋词的进步方面体现在不再像五代词将女性物化,而是真诚地去欣赏女性。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二):词的演变,时代的兴衰变化。

  词,是一种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字。尤其是各种词牌名,更是集汉字精华而成,简单却又美好。词,其实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宋朝时达到了鼎盛,故而往往大家一本都会以宋词作为词的代称。

  词和诗一样,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音乐形式。不同的词牌代表着不同的音律,不同风格的词唱出了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情感等。而词的上百年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化。

  研究词的人很多,关于词的书更是不少。而由天喜文化出版的、夏昆老师编著的这本《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则是专门针对中学生如何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宋词的。在这本书里,夏昆老师按照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南宋词这条词的百年演变历史,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朝代词的发展、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等。与其他研究词的书相比别出心裁,更加吸引读者的关注。对列举的每首词在是时代背景和情感表达上都加以详尽的分析、评论,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和散发出来的魅力。对每个时期、每种词派的代表人物的介绍也是有着独到的见解,从其性格特点、生活经历等多角度对他们的人、作品以及对词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讲解,使读者对词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像鲜少被人提及的唐代词以及它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其实就是把诗拉下神坛的“罪魁祸首”。唐代曾经是繁华的代称,盛世的开放和自由更是文化多元化发展最好的契机。温庭筠的词便是这种契机下最好的产物。

  五代词,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那个最动荡不安、最暗无天日的朝代里,文化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即便如此,生命在悲剧中提纯,文化在绝境中逢生。这时候的词,除却脂粉气弥漫的纸醉金迷,便是哀叹国破家亡之悲、去国怀乡之愁。李煜,作为这个时期词的代表人物,恰恰把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完美结合,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慨万千。

  宋词,是词历史上最鼎盛的代表。北宋词的宛转悠扬和南宋词的荡气回肠,一度把词推上了最高峰。而文强武弱的宋代,给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的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休整时间。这一时期,踊跃出了非常多的优秀词人,他们给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宋词在风格上的演变也反映出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比如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她早年和晚年的词,就能很好地表达了家国的变故。

  当朝代再度进行更迭之时,词也就走完了它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一曲哀叹,繁华落尽。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三):在这里,看到宋词的美

  也许是年岁渐长,也许是在钢铁森林中行走的太久太累太疲惫,已经不知不觉中到了而立之年的我,突然喜欢上了宋词。

  不再是儿时跟着录音机不知其意的咿咿呀呀的吟诵,不再是少时被老师逼着翻来覆去的背诵默写,而是在工作的闲暇,在周末午后的暖阳下,在通勤的公交地铁上,悄悄的打开一段宋词,仿佛可以由此遁入时空,一头扎进那个旖旎的时代,看到那些或温婉或豪迈的词人,跟随着他们的情绪起伏,感叹世事,感叹命运,感叹生活。

  偶然发现了夏昆老师的《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个怀揣着摇滚梦的语文老师在宋词的轻语呢喃中的不合时宜,以及他对生命激情的跳脱的把握,恰恰使他在莺莺燕燕与豪情万丈之间游刃有余,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宋词鉴赏体会。在这本《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里,每一首宋词不单单是一首词而已,它与它的作者,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缺一不可。

  全书分为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和南宋词四个篇章,解读了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二十多位词人的代表作的《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也许本意并不是要把名家宋词一网打尽,但是确实,读完这本书,基本上宋词中的经典名篇,都已经刻在你心,让你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这一首 《渔家傲秋思》 ,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宋词,记得少时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只是那个时候,并没有感受到这首词的魅力,和背后的故事。

  在《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这本书中,作者夏昆用饱含真情的笔触写下,“他用自己的人生为宋词之旅插上了一个显明的路标,这个路标指向以前从未有人指过的方向。于是,词人们开始寻回在晚唐五代时期丢失的风骨,寻回大夫的精神。宋词开始逐渐走出男欢女爱的苑囿,用唐诗的精神去关注天下苍生,用杜甫白居易的眼光去凝视时代的悲凉。”在这里,宋词的发展史上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小感触、小悲伤、小落寞,而变得包含了家国大义,包含了天下苍生。

  浮躁的尘世间,我们需要读一读宋词,感受下那久远历史中的美好,感受下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爱与恨,愿你,能够《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在这里,重新发现宋词的美,发现宋词的风骨。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四):宋词的魅力

  在前一段时间读完了夏昆老师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感觉对自己重新认识唐诗、诗人以及当年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有裨益。唐诗、宋词从来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既然有了唐诗,那么宋词也一定不会缺席,因此,当我知道夏昆老师同样著有一本关于宋词的《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之后,也是在第一时间内找了来。读罢依然是获益良多。 当我们提到词的时候,习惯于说是宋词,但是词的出现要远早于宋,早在中唐时期词便已初具雏形。按照夏昆老师在自序中所说,词的出现也算的上是一种应运而生。唐朝时中外交流极度发达,大量外国留学生与商人等进入大唐,带来许多外国的流行音乐,他们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交织融合,同样适合于唱的唐诗在这种情况下便不再能够适应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各种需求,在这个时候,词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在本书中,夏昆老师讲宋词,并不是严格的从宋朝词人开始讲起,而是从唐到五代,最后才是两宋。这应该是一个时间线比较清晰的关于宋词发展的脉络了。 夏昆老师讲宋词,其重点不在于词作的辞藻是如何的华丽,其结构又是如何如何。而是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词作者的身上。通过对词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究,结合他们的词作,我们更能够深切的理解词人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或者郁郁不得志的抱负。比如夏昆老师写王安石的一篇,“丧钟为繁华而鸣”。在此篇中,提到了王安石流传极广的一首词《桂枝香 金陵怀古》。彼时,整个大宋上至官家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沉迷于大宋王朝繁华与歌舞升平之中,为何独独王安石一人在金陵发出如此感慨呢?当我们了解到王安石的从政经历之后,在回过头来看这首词多半可以理解王安石心中的悲愤与无奈了。其时,王安石刚刚罢相不久,他所竭力推行的新政也在政敌的阻挠下被迫全部废止,这对于王安石来讲无异于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他认为是上应天命来帮助大宋成就大业的人,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为梦幻泡影,泱泱大国,只有他看到了隐藏在大宋繁华背后的隐忧,所以他发出至今商女,实实犹唱,《后庭遗曲》便不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了。对于所有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没有哪一个作品的出现是无缘无故的,凭空浮现的,其中无一不蕴含了词人的心血与情怀,而如果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的话,我们又怎么能够读懂其中的深意呢?因此,夏昆老师所讲的这些与词人生平有关的便成为我们了解宋词,了解词人,乃至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最佳注解了! 读罢夏昆老师的《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之后,我们对于宋词便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怀,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热忱,充满了激情,这是独属于中国的文字之美!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五):品读千年前的风花雪月,欣赏经典的不朽词章

  说起宋词,也许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还是辛弃疾“青玉案”,无论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是李煜的“乌夜题”的词,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除了唐诗,宋词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瑰宝。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是夏昆老师的新作,这本书是对宋词名篇进行了解说和艺术赏析,诠释了诗篇的内容和精华所在。解读了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二十多位词人的代表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宋词名篇的内容,从而构成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是讲解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书中分为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和南宋词四个篇章,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全面了解词的特点,历史渊源,创作和欣赏方法。即使我们没有作词的想法,不妨也可以读一读,在这里可以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你会发现词里还隐藏着另一个世界。读此书时,你可以在这本书中尝试地看到词在宋代时的样子,是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在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宋词是一个最闪亮的光点,是汉文化最珍贵最优秀的文化遗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的精炼与语言美是什么都不能相比的,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读唐诗和宋词,可以从中学会中国历史最灿烂文化,从小培养一种文化素养。诗词读的多了,才能真正体会诗词中的文化和意境美,使孩子的文化素养从小就能够提升。宋词可以让人心柔软,给孩子应该更坚实的基础和未来。

  这本书收录宋词的精华,所选择的宋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都是非常脍炙人口的诗篇,适合家长给孩子经常学习吟诵,增加文化修养。这本书对于宋词的讲解是非常通俗易懂的,了解到宋词的精妙之处。在这些最美的词句中品味中华文化的美,让家长孩子领悟到词人创作诗句的情感,感怀立意之绝妙,让我们一起感受那时的自然之美以及秀丽的河山。感悟的同时,也陶冶了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学会欣赏美,表达美的方式。

  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让孩子了解到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从小要学习宋词,把中国历史最灿烂文化传承下去。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六):宋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容易接受一种思想,就是把唐诗宋词推向无限的高度,每当学到一首唐诗宋词,师生总是在探求“思想感情”上不遗余力,以致于学生总是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宏大的词往上套,比如羁旅之作一定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样还不够,还要带上中国人倡导的家国情怀,如此一来,唐诗宋词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压力,教室里一双双早起的惺忪睡眼盯着不太容易懂的文字满怀怨气,不仅要背会,默写,还要分析其中深意,很少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这些文化瑰宝的真情实感,真正对它们感兴趣。

  正如宋词从唐诗的恢弘壮阔中觉醒,开始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作者的这本书,也是从诗歌被赋予的“教化”功能中觉醒,关注诗歌本来的面貌。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把读者拉到千百年前的江湖夜雨中,读来仿佛置身平行世界。作为旁观者,我们看着诗人词人从出生,读书,考取功名,邂逅佳人,被贬黜,流亡蛮荒之地,同时品味着他们在每一个人生重要的节点留下的不朽词句,也像在审视自己的人生,诸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感慨人生真是有趣。这是作者的功力,让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写作背景”不是出题人的故意为难,而是真实的,古人当时面临的沧海桑田。

  从唐代开始,跟随作者的目光一路游历,走过用词华美的五代十国,看见温庭筠开创“花间词派”,文人不再必须出口皆是志向抱负,儿女情长也能见得天日,再来到北宋,儿女情长不再是权贵的玩物,自由表达被允许,大师辈出,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情真意切,“也无风雨也无晴”更加鲜活,我们看到了被诗人自鉴为平生功业的黄州 惠州 儋州,也是诗人思想自由的螺旋式上升,最终抵达南宋,一个充满屈辱与苟且的朝代里,诸多郁郁不得志的热血男儿,寻寻觅觅,得不到解脱,陆游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文天祥辛苦遭逢后名垂青史,辛弃疾最好的年华留在二十多岁,可当时他还不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诗人不再只是鼎鼎大名,他们都从铅字里跳了出来,有着鲜活的快乐与忧伤,陆游与唐琬儿对钗头凤,李清照落魄逃难丢掉丈夫的心爱之物,辛弃疾渴望人生导师陶渊明能为他指一条明路。看清他们的挣扎、痛苦,也更加能懂得那些流传千年并将继续流传下去的美妙句子中饱含的深情与热泪。

  韦庄偏安一隅住进了杜甫的草堂,黄庭坚战战兢兢得到苏轼赏识,欧阳修胸怀广阔紧惜天下人才,晏几道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地当着落魄公子,若不是作者满怀热爱带我们走这一遭宋词良夜,恐怕我将失去一个欣赏宋词的好机会,也失去一个品味这么多跌宕起伏人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未曾真正欣赏过唐诗宋词的人来说,这都将是一本好书。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七):品宋词

  说起宋词,顾名思义,宋词起源于宋代,它是一种不同于唐诗的新类体诗歌,严格来说呢,如果说是唐诗给我的感觉就是豪放大气,那么宋词给我的感觉就是委婉简约。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经常有很多的唐诗宋词,老师还会让我们背诵。当时还记得最深的感觉,就是一些诗人词人总是感觉他们都很郁闷,而且似乎相比于唐诗是宋词更多的,要对环境描写要多一些。如果仔细要是我是更喜欢唐诗还是更喜欢宋词的来说,我还真的分不出来,因为对于他们两个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也分不清到底谁上谁下谁好谁坏,只能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他们。鉴于已经读过了夏昆对于唐诗的分析,这一次读到他对宋词的分析,我也是抱有很大的期待。有人将宋词认为是诗歌与音乐的联姻,仔细斟酌一番,发现这句话说的简直是很对,古时候也有很多诗人,很多作曲家他们会将宋词做成一首歌去唱,并且能够源远流长,其实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表现形式。这本书不同于夏昆写的唐诗,这本书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南宋词,在这里,夏昆同样是对285首宋词进行了分析,这不同于以往的时,他在这这首宋词的分界里来给我们展示宋朝的历史,以及最终到宋朝的陨落。宋朝那个时代似乎充满了很多抑郁不得志的词人,说起宋词啊,脑中第一个想到的肯定都是苏轼,李清照,李商隐等等的人,这些人物,我们虽然没有和他真正的接触过,但是他从小都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出现了很多次,只不过有些事真的是我长大后才明白,小时候背宋词,背唐诗背的昏天倒地,觉得为什么世界上要有这种东西?长大后突然意识到原来内心的感情真的可以通过词去来寄托出。在这本夏昆老师的《温和的走进宋词的凉夜》里,从分析词人的命运起伏,当时那个朝代的坎坷跌宕,把读者带入到宋朝那个时代,那我们去见证当时那个朝代的经过,走进宋词的时代,去见证的名胜历史的传奇。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词也就成了宋朝的代表,所以说相比夏昆老师在这本书中用宋词的风格转变来表示宋朝的历史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仔细想想,真的是很棒的一种方式,足以表现出自己的学识渊博,又能很客观直接的展现给读者。在那些著名的宋词词人中,有一个词人肯定是心疼的一个人物-李煜。他的一生仿佛都是一个悲剧,当李煜登上南朝皇帝那位置的时候,其实这个位置已经不能再算是真正的帝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夺走了帝位,李煜成为了亡国之君,他的一生有多遥远,莫过于相见欢的距离,对李煜了解最多的就是这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在那一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无非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啊,是离愁,是李煜的亡国之恨。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八):读宋词 观人生百态

  看完序立刻翻到了温庭筠。至今仍记得高中上选修课时,老师引导我们分析的那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峨眉如山,香腮似雪,短短两句,女子的美貌便跃然纸上。回想起来,那时候好多选修课都极其有意思,但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不敢肆无忌惮地选。数学课听不进去的时候还溜去听过聊斋。说来惭愧,数学并没有提高多少,反而老师讲花间词,讲鱼玄机、花蕊夫人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也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温庭筠和李商隐一样,名字就是一首诗,都因为政治立场,一生郁郁不得志。正是这样的“贤人君子幽微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使他们的诗词总是能获得很多人的共鸣。 再然后,便是每天睡前慢慢阅读。一首小词,细细品味;早早放下手机,“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酝酿睡意,是理想的生活该有的样子。 本书按唐代、五代、北宋、南宋的历史顺序,讲了很多著名词人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他们的诗词。故事看似简短,却蕴含了历史的逻辑以及整个宋词的发展史。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他们的词,写出自己的生活,反映朝代的更迭,以词言志,以词寄情,妙不可言。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品读,汲取人生的智慧。 不得不提的还有苏轼。一生“三起三落”,黄州、惠州、詹州,尽管地方偏远落后,自己贫穷困顿,他始终能保持达观心态,写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词句。尽心尽力为当地的百姓谋福利,兴建苏堤;就地取材,创造了东坡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传唱至今;绘画、书法,无一落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语堂先生也对他钦佩不已。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使得诗歌传播的更远。不仅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也可以欣赏音乐的美。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民乐折服,音乐的感染力和共通性确实很强,即便听不懂语言,也可以从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它所传达的东西。这样一来,随着音乐的发展,诗歌的传播范围也就越来越广。 作家潘向黎曾说,诗词之于她就像一道“帘子”,读诗是让自己躲避喧嚣,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诗词阻隔了外界的纷扰,进而达到“我与我周旋”的境界。我们需要诗词,了解古人的生活,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高雅志趣,时代的风云变幻都可以在诗中知晓。诗词也需要我们,现代虽然有了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文体,但是诗词也不能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国的财富,中国人的骄傲,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于是乎,在漫画小说等书籍之外,我们还应该看看诗词,不说学会如何写,至少也学会如何欣赏。 书中提到很多叶嘉莹先生的理论,我也有幸拜读过她的讲稿。如果说叶嘉莹的作品算是理论性比较强,很难看得下去,那本书绝对通俗易读,无论是对诗词、对历史感兴趣,都能有所收获。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九):走进宋词: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达观豁然

  谈起宋词,想必你脑海里一定会冒出各种经典词句和著名的词人:柳永、晏殊、王安石、温庭筠、苏轼、李煜、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黄庭坚、陆游,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词牌名:鹧鸪天、清平乐、临江仙、卜算子、满江红、蝶恋花…… 中学时代,我们都曾孜孜不倦地背诵课本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但当时很多人只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对古诗词不怎么喜欢,甚至觉得它们枯燥乏味,难懂又难记。 可长大后,历经了世事,再去看那些曾经背诵过的古诗词,感觉不一样了,多了人生阅历的我们更能觉察到其中的深意和哲理,毕竟有些事情,长大后才能完全明白。 最近,我在读夏昆老师写的书《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这本书分为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和南宋词四个篇章,解读了温庭筠、韦庄、范仲淹、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二十多位词人的代表作,他将词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品读,以词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从词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及作词缘起等角度,进行客观介绍和分析,引领读者走进宋词的真实时空,在宋词的温柔乡中陶醉。 去品读宋词的过程,会让人内心安静下来,就像是在纸上进行了一次沉思与寻找自我的旅程。 我很喜欢苏轼的词,在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与人生经历后,我对他笔下的宋词有了更深的认知。 苏轼在不同阶段下写的词,不仅记录了自己的人生,还反映了历史现实,真不愧是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是在密州任职后,他与弟弟苏辙因公事缠身,无法相见,于是在中秋之夜,他醉饮达旦,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写出了他佳节时的孤单与寂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豁达与希冀。 苏轼仕途不顺,屡次被贬,到黄州时无奈心灰的他写出了《卜算子》,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为世人称赞。 真正的孤独是难以与人言说的,那是一种痛彻心扉又淡定从容的镇静,古代文人遭遇被贬的有很多,但大多数人在遭遇之后,选择的是愤怒不满,而苏轼不然,他选择了孤独的沉思,并在沉思中变得愈加豁达。 我最喜欢他写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豪迈奔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出这阙词的苏轼俨然走进了那个无拘无束、恣意洒脱的境界,“多情应笑我”,如弥勒佛楹联所说,凡事都可付诸一笑,人间的悲欢离合,其实皆可一笑了之。 林语堂先生曾在书里写,中国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苏轼,然后嘴角就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和崇拜苏轼?因为他在历经坎坷磨难后,仍然保持着潇洒和豁达的态度,从容淡定地生活,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倘若你遭受了挫折打击,屡屡不顺,就去读读宋词,读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十):宋词一壶酒

  曾经拜读过夏坤老师的《在唐诗里漫步》,一眼万年,是爱没错了。这本《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书名同样浪漫温情,内容更不让人失望,延续了夏老师一贯的写作风格。序里直接画龙点睛,提出“词”的由来,对于唐诗宋词的小白来说,可谓是记忆深刻。老师就是老师,永远懂得怎样让学生抓重点。

  酒,似乎是文人墨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里开篇就着诗歌下菜的又是酒无疑了。因为酒,眼前万事似乎都赋予了“浪漫”,就连唐玄宗也不摆皇帝架子,做出“莫倚倾国貌,嫁娶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因为酒,一切失言失态似乎都可以被原谅了,刘洎醉酒登御座,唐太宗一句“不过酒后失态”罪责全免了,也是因为酒,才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更美的宋词。

  词的存在,承担起了替诗人抒发胸中情怀的任务。然而第一首词是什么样子,现已无从考证,但历史长河中,夏坤老师逆流而上,找到了宋词河流上游的一条小溪,那就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我以为,无论我们是追溯唐诗还是宋词,源头是一定要了解的,尽管这里对是否是李白的词有争议,但已无从佐证)。从此,“词”得以延续,于是抵达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文化的高峰时期——宋代。

  读夏坤老师的文字,总会让你受益匪浅。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的串联,不仅提高的阅读的兴趣,收获也是成倍的,比如,他讲李白,李白官场失意最后寄情山水众所周知,这里就引出了同为失意的“著名隐士”张志和。他的一首《渔歌子》引得唐肃宗又是送渔童又是送婢女的,格外恩宠。受宠原因还是一个“雅”字,这里又提到了鲁迅《病后杂谈》里有关“雅”的一番言谈,于是,钓叟这个形象就具有更特殊的含义了。后面张志和还曾劝过做官的哥哥同他一起隐退,哥哥则做《渔父》回应了他,两人志不同,道不合,也就不相为谋了。你看,是不是一首词谈下来,了解的不只是一首词,一个人,一段故事。这就是夏老师语言的魅力之所在。温庭钧、李煜、欧阳修等等都有着让人唏嘘的人生经历,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了最美的诗篇。感恩唐诗宋词的美,传承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并继续发扬光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