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王朝双城记》是一本由灵犀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一):大宋王朝三百年余年的岁月过往,尽在一册《赵宋王朝双城记》
前一段时间古装历史电视剧《清平乐》热播,讲述的是北宋仁宗在位的年期间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宋仁宗执政的四十余年,被认为是两宋王朝三百多年中最为巅峰的时代,这期间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单看电视剧《清平乐》中那些组团出场的历史知名文人就可以感知其一二。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哪一位在历史文坛上不是赫赫有名?又有哪一位我们自小不曾背诵过其诗句篇章?
那是一个偃武兴文的时代,也是一个文人最为向往的时代,读书人的地位从未有过如此之高。太祖赵匡胤开国使所留下的誓碑中曾有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或许正是因为这句话,给与了文人志士施展才智、畅所欲言的底气,才会有这一位位具有杰出成就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这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的一个个精彩纷呈故事。
可这世上总是利弊并存的,“偃武兴文”成就了大宋王朝的艺术文学辉煌与经济繁荣发达,却也是宋朝最终导致灭亡的重要因素。军事兵力的不强大,以及对武将的不信任,造成了宋朝抵御外族入侵的能力不强,宋朝难以建立抵御外戚的军事力量,在经历“靖康之耻”北宋统治结束之后,虽有南宋延续国祚一百五十余年,但最终还是难逃被元朝灭亡的结局。
读那些一本正经的的正史书籍,看到的都是书籍中一行行严肃文字的记载,难免会有生硬刻板之感,让人觉得历史是如此的冰冷无情。可若是历史爱好研究者对历史的一番分析解释,又会发现其实历史并非是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历史也是有其温度的。
四川省作协会员灵犀的一本《赵宋王朝双城记》,将两宋三百年余年的风云变化尽数道来。他文笔轻快活泼,无需长篇赘述便将两宋三百年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梳理的明了清晰。他态度谨慎,思路缜密,将两宋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历史人物认真拆解,细细分析。
可以说在这本书中他既展现了历史研究者的严谨与冷静,也表现出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探索。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三百年余年的岁月过往,是是非非,并非一朝一夕、一书一册能够说完讲尽的,但若是大致了解历史的脉络走向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影响,用《赵宋王朝双城记》一册书来了解个大概全貌,也是完全可能的。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二):宋朝的脉络
每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气质。
宋朝偃武兴文,于是一方面积贫积弱,另一方面文化科技繁荣出彩,构成了宋王朝柔弱书生般的总体形象。要寻找一个朝代的性格来处,还得先厘清历史的脉络。
要在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中写清楚南宋北宋的历史绝非易事,赵宋王朝双城记以宋朝的十八位官家为切入点,描述了宋朝的前世今生,挖掘了宋朝文人气质的来处。灵犀这本书个人态度鲜明,行文活泼生动,落笔有人情味儿,语言通畅好读,引用史书中的段落后会再用通俗的语言加以阐释。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相似的阅读体验,不过文字上要更加严肃些。按照时间顺序,每个章节述写一位官家或一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在每个章节最后附有所述官家的生平小结,对照着读很清晰,对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十分友好。
读此书前对于宋朝的历史的认知比较碎片化,一直疑惑靖康之耻时宋朝怎会如此懦弱,如此不堪一击。但从宋朝的建立到衰败来看,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宋上乘五代十国,太祖赵匡胤于乱世夺权建立宋朝。外有强敌环伺,各方兵马虎视眈眈,根基不稳。而对内,太祖赵匡胤的政权来得不那么名正言顺,“黄袍加身”可以是他赵匡胤,那也可以是手握军权的其他人。宋朝的根基里,深埋着不安和疑虑。于武削弱武将权利,官兵驻地三年一轮换,将不识兵,杜绝藩镇割据的可能性。于文设立两府三司,文官权利分散互相牵制,避免文臣一方独大以至于独揽朝政。太祖太宗本意吸取前朝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但先辈目光再长远,也不可能预知身后事,更不可能制定一套世代通用的律法。遇上仁宗这样的明君还好说,但碰上败家子儿或者以“祖宗家法”为借口的懒政君主,文则朋党之争内耗严重,武则流于柔弱难御外敌。
(历史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感谢各位批评指正)
当然,要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三百余年的历史必定要有所取舍。赵宋王朝双城记的主要人物是当权者和当朝官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梗概,基本按照时间线来叙事,读到后面自然有些疲劳。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各位官家,读起来有些脸谱化。而像靖康之耻这样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地方一笔带过,缺乏具体的描写。好处是可以让读者迅速掌握脉络,坏处是细节不够丰满,让人很难明白历史事件具体的影响力,泛化了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别。骨骼清晰而皮肉消瘦,若要看清全貌,还需读者自行补充营养。
总的来说,赵宋王朝双城记因果链清晰,笔墨流畅,宋朝三百多年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跃然纸上。作者观点鲜明但并没有急于输出观点,留给了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顺着这幅脉络再去读史,读者就能在脑海中搭建自己视角下的大宋王朝。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三):文弱书生 大宋王朝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宋少年志》介绍一群宋朝的热血青年,为了维护宋朝安定,加入秘阁,与西夏暗探斗智斗勇的故事。在这群少年中有一个叫做薛映的少年,他加入秘阁就是为了摆脱自己和家人军户身份,这是因为宋朝是一个极度重文轻武的朝代,试想一个国家没有强硬的军队作为坚实的后盾,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赵宋王朝双城记》主要介绍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写起,详述了宋朝的历任掌权者以及历任皇帝所做的重点事件,其中不乏王安石变法等著名的历史事件,自然也有一些不被大家熟知的宫廷秘闻,每章节的最后还配以表格总结,方便读者归纳记忆。
宋朝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宋代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有朱熹等人的理学家,也有苏轼、辛弃疾等青年才俊,更有王安石等的改革力量,文化的鼎盛塑造了大宋的书生气质,也给了外地觊觎的理由。
宋朝为何对将士军官如此防范,不是因为秉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是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通过武力的方式夺得皇权的,他自认为自己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也深知手握兵权的人一旦功高盖主就很难控制,于是他制定了一系列打压武官的政策,将所有威胁自己皇位的存在都掐灭在萌芽状态。
对自己皇位的担忧导致宋朝的武将地位极低,即便是具有军事天赋的将军也不得不为了自保而隐藏才华,更有将领明知道服从命令就会导致战争的失败,也不敢不服从命令,武力上的孱弱是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宋朝应该就是文人的天堂吧,文人不仅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更能遇见知音知己,在文化繁荣的朝代进行精神交流,文化切磋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宋朝更是大家辈出,畅所欲言的时代。宋朝所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不仅是宋词这一项,更有诸多珍贵的画作,比如《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的汴京城里的繁荣景象。
宋朝的瓷器更是一绝,宋词是中国陶瓷技艺的巅峰,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主要特色,至今为止宋瓷都是瓷器中的精品。
宋朝有过好几任的统治者,每个皇帝有着各自的执政特点,有兢兢业业想要巩固皇权的,有奋发图强想要一雪靖康之耻的,也有浑浑噩噩只想荒度余生的,但是不论皇帝怎样,人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文人的繁荣导致武将的艰难,虽然人们生活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精神世界却是满足的,这也称得上是宋朝的一大特色。
朝代无好坏,它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并不起眼的一小朵浪花,河流还在奔腾而去,人们的生活也在向前走着。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四):风云变幻的赵宋王朝
960年2月2日,时任后周殿前都检点的赵匡胤,奉命率领大军,前去迎战传说中正入侵的辽国敌军。赵匡胤率军行进到陈桥驿的时候,他手下的将士实施了兵变,亲信赵普等人让将士们把准备好的黄袍,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第二天,他领兵返回开封,逼周恭帝禅位,夺取了政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又被形象地称为“黄袍加身”。因此,赵匡胤得以建立北宋,成为宋太祖。
这一兵变,和人们通常所知的兵变有所不同,它基本上是兵不血刃。赵匡胤当时已掌握最高军权,他从陈桥驿返回开封,到夺取后周政权,仅遭遇了小的抵抗。事变的整个过程,没有大的流血冲突,就完成了改朝换代。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历来的改朝换代,君不知,有多少帝皇宝座是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
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赵宋王朝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让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朝代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想要了解为什么,我觉得大家需要来读读这本《赵宋王朝双城记》。
作者仅用两百多页的篇幅就写进了宋朝的起落兴衰,足以可见作者的功力。作者并没有一开篇就聊宋朝的建立,而是从唐朝末年讲起,讲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各国攻伐相交。这时候的政权建立都是建立在鲜血与铁蹄之下的,而这么一对比,赵匡胤能兵不血刃,建立起北宋,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挣脱而出,时也!命也!
读史,可以明智。前提是我们要能读懂,要说读史,肯定是第一手的资料比较好,然而这种资料一般都是文言文,对于我们阅读起来很有困难,更别说弄懂它了。而灵犀这本讲宋朝历史的书籍,没有那么晦涩难懂,行文活泼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接地气,从宋朝的每一位皇帝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将宋朝三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虽不是特别详尽,但足以让我们了解整个宋朝的起落兴衰。
之前感叹于宋朝文化之盛,对知识分子之友好,然而在了解到整个宋朝的历史之后,幸也!不幸!宋太祖赵匡胤因手握军政大权而谋朝篡位成功,自己先例在前,害怕武将权利过于集中造成唐代末年藩镇割据的结果,更甚者像他一样取而代之。因此,他即位后,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武将权利的政策,偃武兴文,又害怕文官权利过大,于国祚不利,又设立两府三司,互相牵制,避免文臣权力过大而独揽朝政。
提起宋朝,人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窝囊。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作为汉族历史上和唐汉并称的朝代,却从没有过疆域上的完全统一。面对外族入侵,不是俯首做小就是花钱买太平。
偃武兴文,造就宋朝的灿烂文化,也让宋朝的军事实力下降,无法抵御外敌入侵。可以说是文化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赵宋王朝双城记》讲的是宋朝的政治史的军事史,很少涉及文化史。然而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的发展,只有真正的了解宋朝的发展史,才会明白宋朝的文化为何繁荣。看问题要全面,了解宋朝的历史也要全面。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五):赵宋王朝的皇室一族串起这本书的主线,很多问题仿佛清晰了许多
宋朝在历史上是一段很难评价的时期。有人觉得它是被低估的朝代,因为它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看起来歌舞升平、生活精致,连大部分人的偶像,比如苏东坡、包拯、李清照等都生活在这一时期。据说汤因比,一个英国的历史学家,就曾经发出“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这样的感慨。但另一方面,每每提及宋朝,却大部分人都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因为它的偏安一隅,因为它在半壁山河中的屡屡退让,因为它一贯如同柔弱书生般的整体印象。
那么,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宋朝呢?文史作家灵犀在《赵宋王朝双城记》里面告诉我们,富得流油的生活状态确实是宋朝某段时期的写照没错,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确实也真实存在没错。但战火纷飞中的不战而败,哪怕有金戈铁马的实力亦选择妥协求和,这也确确实实是抹不去的阴影,就连宋朝的词人,发出“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无奈长啸也比别的朝代要多。宋朝的情况,就仿佛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道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大宋的出场方式就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公元960年,在开封城东的陈桥驿,半醉半醒的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和别人都是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情况相比,赵匡胤的遭遇让不少人觉得这简直是躺赢。但这真的是因为天上掉馅饼,直接掉到了赵匡胤头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彼时赵匡胤已经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福将,要能力有能力,要名声有名声,要朋友有朋友。基于此,赵匡胤以退为进的上位方式才那么顺利。
不过,这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过程,似乎注定了宋朝日后的危机。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到底还是寝食难安,先是以一场被作家灵犀称之为“最著名的酒席”的宮宴,杯酒释兵权,把老兄弟都劝回家种田,随后又构建了所谓的“三司”,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下一个自己的出现。
把历史的走向都归结于某件事,这样的说辞难免狭隘,但赵匡胤的私心确实也蒙蔽了他的双眼。身为武将,他自然不畏于外来的铁骑,比如宋太祖乾德四年,赵匡胤曾下令在宋辽边境主动出击,宋太祖乾德八年,宋军大败辽军,有了“三千打六万”的美誉。但他却未曾考虑到,他的继承人未必能和自己一样运筹帷幄,而宋军的战斗力被越削越弱,最后只能用不堪一击来形容,又如何是当初可比拟的呢?
我们姑且不对赵匡胤进行评价,但就在这一点上,赵匡胤毫无疑问是失算了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灵犀并非一味苛责赵匡胤的过失,也指出了后面继承者们对此全盘接受的错误做法,更应该面壁思过。这个观点常常被忽略,但也并不无道理。说来,大宋最不少的就是人才,文有欧阳修、苏东坡、陆游,武有岳飞、韩世忠、狄青,能文能武还有辛弃疾、范仲淹等,全是铮铮铁骨,一腔热血的好汉。只可惜,当时的这些有志之士,却只能把空有抱负、有心无力的感觉尝了个遍。
群星璀璨,让宋朝在历史长河中能够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但宋朝的文化显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作者灵犀以赵宋王朝的兴衰为框架,浓缩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在他笔下,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宋朝在不同阶段的整体轮廓。是以,皇室赵氏一族成了串起这本书的主线。
之前提到过,赵匡胤还称不上是躺赢,但宋朝的不少皇帝,却真的是突然之间就坐上这把交椅的,比如来自民间的宋理宗赵昀。作者灵犀说赵昀的运气好,挡都挡不住,真的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因为一个下雨天,在躲雨的屋檐下遇到了史弥远的幕僚余天赐,赵昀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史弥远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赵昀被选中其实相当于是做了史弥远的提线木偶,但不管怎样,赵昀的某些决定也成了改变宋朝历史的决定,比如广遭诟病的“联蒙灭金”策略,就是赵昀最后拍板的。一个突然间鲤鱼跃龙门的人,谁能指望他文韬武略,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呢?在灵犀的笔下,很多问题仿佛清晰了许多。
历史的风雨已经远去,而今我们只能从故纸堆里翻阅出那一段历史。但正如作者灵犀所说,“历史是有温度的”,名垂青史的,永远是那些顶天立地的人物,比如岳飞,文天祥等。而秦桧之流,纵当时风光一时,也注定了遗臭万年的结局。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六):澶渊之盟后的宋真宗,为什么爱上了荒唐的“东封”和“西封”?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虽然有皇太子赵恒,但一场密谋已久的宫廷政变正在发酵。
原来,大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等人都不喜欢赵恒,他们在宋太宗生前就积极联络朝中大臣,企图废黜皇太子,这时更是加紧了步伐,宰相吕端发现了问题,他一方面把王继恩控制住,另一方面与李皇后据理力争,最终将赵恒扶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剧照宋真宗这皇位真不容易,他本是宋太宗的第三子,生母地位也不高,但在长兄赵元佐发疯、次兄赵元僖突然去世后,才被册立为皇太子,有了走向巅峰的机会。
宋真宗即位之初,任贤用能,勤政节俭,开创“咸平之治”,一派明君气度。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南下,很快进攻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有点慌,大臣们也是各有各的说法,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宰相寇准坚决反对,而是再三鼓励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真宗忐忑不安地上路了。
宋真宗到达澶州城后,宋军士气大振,多次击败辽军,双方开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回到京师后,宋真宗很得意,觉得很了不起,但王钦若为了贬低寇准,把澶渊之盟说成是城下之盟,还说寇准是利用宋真宗,这下宋真宗就不高兴了,后来找了个机会把寇准外放,心里还是不怎么痛快。
王钦若知道宋真宗好大喜功,但又不敢跟辽国硬碰硬,就建议他封禅,制造所谓祥瑞。
宋真宗觉得很不错,可又担心宰相王旦反对,王钦若说他可以说服王旦,宋真宗还以宴饮为名,给了王旦一酒樽的美珠,皇帝贿赂大臣,也算是一个很奇葩的例子了。
剧照搞定了大臣,宋真宗和王钦若开始着手封禅大戏。
北宋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早朝刚结束,左承天门上就出现了天书,宋真宗还特意编了个神人梦中传授天书的故事。
接下来,在朝野上下的支持下,宋真宗决定赴泰山封禅,王钦若也积极配合,宋真宗祭天祭地礼改县名封神刻铭,成了历史上的闹剧。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宋真宗又到山西汾阳“祭祀后土”,这“东封”和“西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宋真宗的形象荡然无存,以至《宋史》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剧照这些年宋朝热络绎不绝,作家灵犀在《赵宋王朝双城记》一书中,也用十个章节将大宋三百年的沧海桑田写了个遍,金匮之盟、烛影斧声、杯酒释兵权、熙宁变法、中兴四将等等,这些宋朝历史上的大小瞬间,成为后人眼中一个个传奇。
补一句,宋真宗的儿子是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宋仁宗,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绝妙对比了。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七):宋朝双城如何忆?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在”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的闲情逸趣里,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里,宋朝这个时代如何走上日薄西山的不归路的呢?
作为第一次看历史通俗读物《赵宋王朝双城记》,第一反应是可以看见什么呢?如果是小说,可以看见情节,看散文,可以看见其优美的词句,而历史通俗读物,从通俗二字看起,它一定是并不是那么枯燥的,毕竟大多时候沾上通俗二字,大抵都会给一种类似流行文化的感觉,有时它又有点类似爆款文和经典文的区别,一个适于大多数人阅读,并爱读,一种则会更需要静下心来去阅读,也因此,带着一种对于这类通俗读物的感知去阅读了这本书。
有时阅读除了一种对于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梳理,梳理我们对于我们认识的世界的看法。在历史读物中,更是能够非常贴切的去看见可能看见的东西,何为可能看见的东西?
在这诗句中,则显示了在宋朝这个朝代里,古往今来电视剧中时常会介绍的一个人物:赵匡胤。他是宋朝的起始人物,在宋朝的帝系表中,他开启了北宋的第一幅帝王画卷,之所以如此说,在每个历史人物的描摹中,我们都可以以一幅画卷来描述,然而在真实的时代面前,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动与时代的动荡,却似乎很难一言以说清。
在文章的开头以一个对宋朝标签结论:“积弱积贫”来引发人们思考,为什么宋朝的标签是如此?在两宋”偃武兴文“的根源源于什么?引出大唐如何在最后一缕残阳中被小名叫”香孩儿“的赵匡胤开启了新的时代画卷。
若说在阅读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的感受:
1、鲜活生动的脉络叙述。背景介绍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歌《登乐游原》,引出作者李商隐是如何对当时唐武宗李炎时期的一种忧心,在诗歌中流露的夕阳无限好的温暖辉芒。尽管唐朝的灭亡,大多是是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来总结,然而在叙述中如何既简略而又不失为趣味的脉络线的梳理,确实很有几分功底。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这三个原因的故事连接。如果说正史是一部纪录片,那么作者则以电视剧的感觉生动轻松的讲述唐朝灭亡的三个深层原因。
2、严谨端方的记录事实。如果你以为通俗读物都是那么不严谨,那么这本书,在细细翻阅了《哈佛中国史》中宋代统治者年表,一一对照了作者所写的宋朝各年代的皇帝小档案,完全是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对应了正史的帝系资料。而这在通俗读物中还是比较难得的。
3、诗情背后的一脉相承。每章以一首恰当的古诗以描摹整体时代的特征,更有一种意境与鲜活的融合。有古韵却又不失史实的主要严谨。文中在描述具体的事件时,有时以非常生动的现代语境表述,将某些事件表达的趣味盎然,却发人深省,作为一位描述历史读物的作者,可以看出其认真严谨,却又雅俗共赏,带着轻松、自然、鲜活。
在描述宋朝的变革时,不得不提到宋朝的王安石。无论一个朝代是如何的建立,怎样的发展,它的发展进程犹如任何一个具有规律的发展路径,在看见许多弊端之后,总会有无数人会尝试去改变,在即便满目苍凉中,依旧想去用自己的力量做点什么,我们后人从历史中,去看茫茫的时间记实,其中的人们是怎样鲜活而努力活着,以他们的生命与人生的命运,去装点时代的画卷,在每个正史中也许是一个陈述的事件,或者一个简略的概念。
就如王安石的改革从三个方面: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经济改革意在扶持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农民、商人和恶工匠。也因此”青苗法“得以诞生,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有科考改革,也是为之后想要提出的”保甲法“和”募役法“做好准备,事实上”保甲法“意图就是使地方兵员政府制度适应发展需要,也是一种军队储备制度。”募役法“则是以建立新的分级纳税制度,并试图减少地方上的贪污腐败。
然而所有的变革最终都源于多种原因,这本书中以更为明晰的具体人物,故事,和具体事件,来大致诉说的关于变革的失败。
在最后的表述中,亦给予王安石比较高的评价。历史通俗读物相对正史而更多一点观点,大抵是不可避免的,某种程度上,它使得书籍更具有可读性,同时却也有了带着一些不可避免的个人倾向。但总体而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对此摘录下作者对于王安石的一段描述: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终其一生,王安石也没有低下一代改革家的头颅,那些短见无识的俗儒,根本不值得他多看一眼。还是应了那句话,“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一个时代终局总有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然而却也有共同因素,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其中这也是这本书籍为何会成为赵宋王朝的双城记。
在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钦宗,也就是赵桓是终结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而开启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就是高宗,最后一个终结南宋的则是怀宗,赵昺,终年不过8岁,事实上,他前面的恭帝和端宗都不过是宋度宗留下的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在位期间也都特别短,恭帝、端宗,怀宗,分别在位年间不过是2年、2年、1年,而这之后,就是另外一个帝系西夏(党项)帝系的开启了。
看着这简单的人物图谱,其中所潜藏的怎样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时代画卷,在书籍中以人物,故事情节,还有熟悉的宋朝人物,诗词等组成了一幅带着诗意却又有着故事的温度的一本读物。
对于历史,我们看见的除了那一段段文字,何尝不是一段岁月的沉淀的概括,有多少感触有多少警醒,何尝不是每一个历史画面的余韵。以书中《赵宋王朝双城记》最后的一段话语终结,对于关于历史,关于这本书籍的感知:“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物转星移,一千多年前宋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只要我们静坐一隅,徜徉在史卷之中,也许便会精细的发现,那些年的悲欢岁月,都不曾走远。
《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后感(八):两座城,一段王朝兴亡史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魔幻般地存在,它的标签就是富有和懦弱,讲到富有,大宋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国家的富有却没有让子民得到实惠,相反,大宋王朝的子民却是活得最憋屈的一类人,两宋三百多年,从王朝存在的长度看,仅次于两汉,是中国存在第二久的王朝,但却从没有扬眉吐气过。即便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扫除了五代军阀的残余,却挡不住大宋在强盛时臣服于契丹,又拿西夏没辙,好容易找到一个盟友金,团结起来灭了期契丹,收回丢失近百年的国土,却没想到,金国人转身就灭掉了北宋,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好江山,使得华夏故土沦丧于异族之手。
苟延残喘的大宋在长江边上,继续着王朝生涯,但腰杆却再也立不起来了,为了苟安,以中原王朝的血统,第一次跪拜在金朝的脚下,只为一时太平,在王朝末年,大宋终于找到了又一个盟友蒙古,双方合力消灭了金国,原以为自己笑到了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就是蒙古人砧板上的鱼肉。好在汉民族的血性,让大宋和元朝周旋了近半个世纪,才落下了大宋王朝的帷幕,最终走进了历史。
按理说,两宋有钱,文化先进,生产力发达,应该是享受四方来朝的时期,但大宋终其一生,却是花钱买平安,赚足屈辱泪。这里面的历史逻辑又是怎样的?
近几年来,随着全民读史热潮兴起,对宋朝的研究和叙述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其中,灵犀的《赵宋王朝双城记》就是近期比较热门的一部讲述大宋历史的书籍。从风格上看,灵犀的书没有走严肃的历史文献述评的路子,而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向读者展开了一幅两宋历史走向的画卷,以北宋、南宋国都之地作为引子,让大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灵犀的《赵宋王朝双城记》,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她的笔调虽然活泼,但却不是恶搞历史,而是以赵宋王朝的帝王为标靶,如同写论文一般,介绍了赵宋王朝的历史兴衰。这一写作手法,在众多的历史读物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历史文献之所以让人敬而远之,就在于其凝重和枯涩难懂,研究历史的学者,绝对不是看故事,而是考察历史上的田亩收成、币值大小和民心变化,展现在历史学者面前的是枯燥的数字和单调的记叙,因此,历史才让大多数逃避。而灵犀选择以活泼的笔调讲严肃的故事,把论文的严谨作为历史真实的注释,让历史故事在好看的同时,没有坠入虚构和恶搞的深渊,让读者能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严肃,并从中获得启迪,可以说,解决了历史典籍让普通人难懂的难题。
《 赵宋王朝双城记》作为不是那么正统的历史书籍,却起到了普及的作用,这就是这本书受到欢迎的原因。
灵犀的《赵宋王朝双城记》以大宋王朝的皇帝作为标靶来记叙赵宋王朝的历史沿革,这其实暗合中国王朝的发展规律。因为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里,王朝的成败兴衰和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皇帝清明强大,王朝就处于上升阶段,皇帝昏庸无能,王朝就衰败最后被取代,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其实就是帝王家世,这一点,在民国时期,就被鲁迅论证过了,并得到史学界的公认。而灵犀以帝王为标靶,可以说走上了正史论述之路,而把正史写得好看,就足见作者功力了。
在《赵宋王朝双城记》中,开国帝王赵匡胤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了,但灵犀在第一章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残唐五代的帝王,这让人觉得有些看不懂。因为这本书的篇幅,即便全都写赵匡胤,还是会有人觉得不过瘾,再写其他帝王,不有喧宾夺主之嫌吗?其实,这就是作者布局巧妙的地方。因为长久以来,就有史学家认为赵匡胤得天下来得太容易了,而灵犀无疑也是赞同这一观点的。所以,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残唐五代这五十多年的帝王,就是向读者介绍当一位开国君主是不容易的,而赵匡胤只通过陈桥兵变,就完成了从节度使到帝王的华丽转身,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赵匡胤之前的五十年间,帝王换了十多个,每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到五年,以至于老死都成为一种奢望。而赵匡胤跟着一位有位的君主打天下,充其量只起着冲锋陷阵的作用,但最后却白捡了大好江山,难道还不容易吗?
可贵的是作者承认史学家的看法,却没有把笔墨停留在得江山易这里,而是重点介绍了从赵匡胤开始,几代皇帝费尽心血要建立一个文治王朝的过程,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到太宗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为国家储备人才,到后来大宋文臣辈出,并消除了武将造反的隐患,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作者没有妄下断语,但却让读者能做其叙述中,自己梳理大宋国策是对是错,梳理完毕,也就读懂了大宋王朝。
仁宗盛世是大宋王朝的黄金时代,但关心历史的普通人恰恰不了解这位皇帝,基本上都被仁宗朝的野史吸引了。灵犀在介绍这位皇帝时,以欢快的笔墨,列决了仁宗的功业,让普通读者明白了仁宗朝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名臣,是和仁宗这位皇帝的英明以及舍得放权分不开的。
《赵宋王朝双城记》的第一座城的历史结束于靖康年间,而对于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作者也不惜笔墨,介绍了徽宗和钦宗两位昏庸天子丢了江山的经过。如何描写这段屈辱的历史,对于专家学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毕竟,屈辱的历史很难用舒缓的笔调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灵犀却做到了,读者带着感慨看完这段屈辱的历史,也哀叹大宋亡国并不冤枉。
讲历史最难的就是如何讲故事,赵宋王朝无疑不缺少故事,而近几年全民学史的热潮,使得赵宋王朝的故事已经被讲得很透彻了,如何用新颖的手法将这些大众已经熟悉的故事讲出新意呢?这就要看作者的功底了。灵犀选择了宋朝最著名的文学体裁词作为每章的章节,使得这本历史通俗小册子更吸引人,也没有坠入俗套。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是本书的开篇,一句充满典故的诗句,就勾起了读者读书的兴趣。历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对于谜案的解读,而赵匡胤得天下之谜,这一句诗就说得很清楚了。
在论述赵宋王朝以文兴邦的过程中,依然是用词来做引子,“承平无事上元节,丝竹歌声更互发”就勾勒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在讲述赵宋王朝文人辈出的历史时,“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读者联想到那个文人最幸福的时代,有偏偏欲往之心。
当然,赵宋王朝的屈辱和苟安也是绕不过的坎,“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道尽了亡国者的悲凉和心酸,也对北宋军民寄予了无限同情。
赵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想苟安,不思进取,“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把上下层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让读者对南宋君王有一次失望。
从章节回目上,就可以看到灵犀的文学和史学功底,而这一写法,也给后来者以启迪。
《赵宋王朝双城记》书写了宋朝的历史,尤其在最后阶段,南宋统治者没有接受北宋王朝亡国的教训,又一次与强敌联手,虽然有了灭金的快意恩仇,但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只是这一次,灭亡的过程要比百年前的北宋要长,也更惨烈。经历过一次亡国之恨的赵宋王朝的统治者,已经不在意再当一次亡国奴,但汉民族却不愿意就此成为王朝的陪葬。崖山悲歌,是汉民族最后一次的血性志勇。灵犀用详实的笔墨,讲述了这一段历史,让后人更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花了两个晚上,把《赵宋王朝双城记》读完了,灵犀的笔调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千年以前的宋王朝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一部口袋书,能起到历史普及的作用,可以说,是很少见的。但掩上书卷,千年以前的金戈铁马的画卷,却还久久没有消失,忍不住又拿起书,重新翻看。这一次,看得更仔细,会带着共鸣的心情,和作者进行神交,讨论历史得失,共话历史谜团。
在这里隆重推荐灵犀的《赵宋王朝双城记》,我敢说,只要你打开,就会带着欣喜的心情,一口气看完,并由此成为一名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