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7 02:5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郎》是一本由[日] 山本周五郎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郎》读后感(一):“通常不幸不会降临,经常是重复地袭来,或许幸运也是一样。”

  《三郎》是山本周五郎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世态人情剧。

  书名是三郎,但是构成内容的主人公是荣二。三郎和荣二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在“芳古堂”做工。荣二英俊潇洒,手艺精湛,三郎相貌平平,学习笨拙。荣二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女人身上都左右逢源,三郎却不能得到晋升,总是在做最基础的活,喜欢的女人却喜欢荣二。但这些事都没有影响他们的友情,荣二被罚到岛上做苦工,三郎苦苦寻找,不离不弃。最后,荣二踏出收容所,与三郎一起工作,真相也浮出水面。

  作品中有多个对照组,比如三郎和荣二,比如社会中的人情冷与暖、善与恶、情与理对照。

  工作十年的东家长存的恩情,却在下一秒翻脸不认人。

  恶毒的人口贩子也能跳入河中拯救与他不相干的人。

  收容所中的恶人之间也处处充满热情。

  山本周五郎承认社会中有恶的存在,比如收容所中的犯人、势利的东家、恶毒的人口贩子,但是他同时不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的恶。善与恶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就塑造出小说中的各种各样的立体人物。

  山本周五郎本身其貌不扬,另外有很长的学徒经历,想必在三郎的身上投射不少自己的影子,曾有过的辛苦日子在他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影响,于是更能体会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三郎身上的善良人性笼罩着整部作品,作者没有以着墨较多的荣二为书名,而是以三郎为书名。一方面,三郎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三郎身上寄托着作者的向善理想吧。

  《三郎》读后感(二):被诬陷的人,这一生就毁了吗?

  

“很日本”的一部小说,关于自我救赎,以及跟世界和解。

生活把人们逼入绝境时,命运为了不让人放弃希望,而赐予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又凄惨又治愈。

-

虽然书名叫做“三郎”,但三郎始终是从他人的视角来描写的,真正主角视角是三郎的朋友荣二。

年轻的装裱匠人荣二被诬陷进入收容所之后,从充满仇恨的自暴自弃,到宽容仁爱,成为大家信赖的领袖之人。在这个救赎的过程里,朋友和爱人对他不离不弃,一起劳作的工友们和他同甘共苦。

-

故事用极其平静的口吻讲述底层人物的命运波澜,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可即便是淡淡的讲述,却有抓住人心的力量,想一口气读完。到底是谁诬陷了荣二?好兄弟三郎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死心塌地的追随着和暗中帮助着荣二?而悬念也直到末尾才解开,自私的欲望会令人误入歧途,也许是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去纠正。

-

山本周五郎老先生的书里,常常保持着人们内心最纯真原始的善意,不是因为钱财和权势,而是实现善良的一种责任感。

-

三郎自始至终的笨拙与善良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最单纯的写照吧?

-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人生啊,活着就得面对。”

-

P.S. 山本周五郎是唯一拒绝直木奖的作家。他认为读者的认同和赞赏就是最好的奖。

  《三郎》读后感(三):“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生存”

岚山光三郎写《文人偏食记》时,意欲从食物进入作家的生活和写作,每写一个作家就将他的饮食习惯列出,甚至直截了当地贴上菜谱。食物是岚山光三郎创作此文的灵感来源——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文人感受世界的方式本就和常人有所区别,味蕾的特殊嗜好或与他们的文字相得益彰,或与其风格大相径庭,无论怎样,其中的联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

这其中,岚山写山本周五郎的一篇《暗处的便当》令我印象颇深。岚山说没法想象原来山本周五郎这样“坚持己见、择善固执”的人竟会服用安眠药,我也没想到能细腻地写出庶民和武士等底层人士遭遇的不公、笔下饱含同情的人竟然有着“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形象——本没有什么冲突,大概是我太过浅薄。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山本周五郎的文字一直是粗中有细、朴实平淡的,充满着淡淡的温情和人间烟火气。《红胡子诊疗谭》也好,《三郎》也罢,描写庶民生活的艰辛和贫苦之余,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渡难关的情谊方是他想要重点传达的。《三郎》中荣二因受诬偷窃而饱经折磨,内心充满恨意和不满,但在收容所内与平、冈安等人的包容,三郎不离不弃地陪伴与鼓舞,阿信、阿末的默默支持下,他天性中的善良、坚强、勇敢和敢于承担的一面在荒岛的生活和磨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压倒了仇恨与暴戾——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荣二会说“待在收容所的三年带给我的益处,比在外面社会待十年还多”这样的话吧,“在普通社会中不曾遇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牵连、想法与行动的背道而驰、生存的艰难和困苦”……荣二一一在收容所中经历了并促使他成长。

《三郎》并没有讲述一个多么了不得的故事,或是有着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简单易读、明白晓畅。在我看来,山本想要传递的——以“三郎”为书名,主人公却是荣二的操作暴露的意图——三郎不是一个聪明、帅气的人,甚至有些蠢笨、太过单纯,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计较自身得失、注重情感的纯粹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守住了自己的生活和荣二的人生。他是人间的善意,是山本无论怎样都希望世间实际存在的真情的代表。荣二遭遇大变后对待三郎的态度并不算好,但在参与护堤的修理工作、意外被压在石头底下的生死之刻,他无声呐喊地仍是“三郎,救我!”,三郎对他的真诚关怀始终是荣二能在逆境中执着走下去的支撑——荣二并不是一个人——“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生存”,扉页的一句话道出了这本小说的真谛。

岚山说山本:“周五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描写的却是悲伤静谧的人性。他的眼睛永远都看着弱者,看着输家。”评价再准确不过,可山本看的不仅仅是弱者、输家的悲惨和无力,他的同情也并不是泛滥得没有边际。在他的笔下,人性是相通的,没有阶层和贫富的差异,真情也是。

  《三郎》读后感(四):罪恶之源

  山本周五郎(1903-1967),“山本周五郎奖”是日本主要的文学奖项之一,1988年由新潮文艺振兴会创立。三郎9.0[日] 山本周五郎 / 2020 / 古吴轩出版社

  如果我们曾目睹不公平事件的发生,却充当着人群中的缄默者;如果我们曾听见愤怒的呐喊、哀怨的乞求,却假装自己失聪;如果我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却拒绝叙述和书写并强迫自己不断遗忘……我们是不是也成为将恶推往深渊的一股力量,我们是不是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心灵罪行? 广为争论的性暴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过去,传统父权制的性别规范就携有巧妙的“性的二重标准”装置,它成功地对女性进行分隔支配,将妻子、母亲、女儿与(包括主动和被动形成的)娼妇分隔开来,歧视娼妇。前者被强制要求保持“贞操”,后者则被打上“沦落”的烙印。一个“合格”的妻子、母亲、女儿对后者(娼妇)的行为哪怕只有一丁点“同情”的征兆,都足以成为她们被从受到父权制保护的指定坐席中驱逐出去的理由。女人们默契地缄口不言,甚至要因为这些莫名而来的“信仰”,对同性受害者进行二次谴责和二次伤害,衍生出默许性暴力行为的无形推手。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或许不再会成为催生性暴力行为的“共犯”,却依旧摆脱不了“加害者”的身份。 学生时代,我们或多或少成为过校园暴力的旁观者,而我们始终只被教育要妥善保护自己,却从未被鼓励去为遭受欺凌的同伴发声;面对街头被无情驱赶、被肆意征税的商贩,街角蜷缩一团的乞丐;面对群声鼎沸的网络评论,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面对太多太多不允许被提及的记忆,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声音……作为见证者的我们,同样是导致真相和正义缺席的“加害者”。 我清楚地知道,人本是可以成为反抗者、呐喊者、记录者的。圣神的“信仰”却在向我们施压,是独善其身?是集体主义?抑或臣服于利益?无论清高还是世俗,我们都难掩自身懦弱的本质,这种自我保全的欲望,足以造成所有大陆上每一个灵魂的麻痹。 恶人不是天生就为恶人的,每一种恶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沉默的你我。

  《三郎》读后感(五):市井人生,不觉寡淡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公众号&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提起山本周五郎,熟悉他的人总会想起他写作生涯里的一篇篇人情小说,那些市井生活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我前些日子由《红胡子诊疗谭》作为切入点认识了这位作者,现在开始读《三郎》。

我把它放到《红胡子诊疗谭》后读是有原因的:就像少年时喜欢打打杀杀的武侠与魔幻电影,只有人到了一定年纪,才能怀着一颗平静的心来看一些长镜头的剧情片。

读书也是一样。与一位作者初识,不易进行过于寡淡的会面,《三郎》是山本周五郎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那时作者已经60岁了。我把它安排在最后一本读,就是希望看看,究竟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让一位作者觉得,哪怕这是世间我留下的最后一段文字记述,我也没有遗憾了。

诚然,《三郎》的故事太过于平淡——不需要与其他文笔绮丽的作者相比,甚至不及《红胡子诊疗谭》的故事来得曲折有趣——但是你若能细细琢磨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转变,你就会发觉作者在经历了人生际遇起伏之后,内心想要说给年轻人的话。

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生存。无论你觉得周遭的世界是多么黑暗且看不到希望,都不要把自己的心封锁起来。

书名《三郎》,主人公却是荣二。三郎不是一个头脑灵活、长相体面的人,在初次接触的人看来,甚至蠢笨、太过单纯,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计较自身得失、重感情的单纯之人,用自己的行动守住了自己的生活和荣二的人生。他是人间的善意,是作者对世间真情最后的寄托与幻想。荣二遭遇人生重大打击后对待三郎的态度恶劣,但在生死之际,他的无声呐喊仍是“三郎,救我!”

三郎对他的真诚关怀始终是荣二能在逆境中执着走下去的支撑——荣二并不是一个人——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生存,扉页的一句话道出了这本小说的真谛。在他的笔下,人性是相通的,没有阶层和贫富的差异,真情也是。

读书,就是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如果你能与作者下笔时的心境产生共鸣,那一定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如果你觉得捧在手里难以读下去,那就说明,你当前的阅历读起来还是难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你可以再放个几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再重新拿出来读。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就像小时候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从头笑到尾,到自己踏入社会,被汹涌人潮湮灭,自己也活成了一个小人物,那些妥协,无望,委屈的桥段在自己身上真切发生时,我才理解星仔那些微表情背后的辛酸——

当代年轻人需要的不是毒鸡汤,而是共情。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心封锁起来,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误入歧途而没有朋友拉一把——就像没了三郎陪伴的荣二,难以想象。

相信人间真情永远是一个包含人文关怀的作家秉持的信条。当阿末最后哭着对荣二说让他原谅时,荣二显得异常冷静,并很温和对阿末说他其实感谢那段时间,在荒岛上他学会了人与人的牵连、想法与行动的背道而驰、生存的艰难和困苦,这些东西都是他在当下回看过去才发现的,也正因为这些,他更懂得了生活。

也许,爱真的能改变一切。读完这本书,告诉我,你选择相信现实还是童话?

  《三郎》读后感(六):编辑手记 | 总有些人,相遇即是幸运

  

《三郎》这本书,和《红胡子诊疗谭》一前一后启动。关于编辑过程中的种种,差不多都写在《红胡子》的编辑手记里了,本篇只有两个小细节——也可以称为”小事故“,总之是差一点职业性死亡的时刻。(捂脸)

第一件事是调整正文字体。我们最初使用的是思源宋体,也就是《红胡子》中的文字样式。后来看样书时,或许是数码打印的关系,文字稍显模糊,看着总差点儿意思,于是把已经送到印厂的文本重新撤回,更换成了棱角更分明、筋骨更立体的书宋。其实前者的印刷效果并不差,不过字体之间确实存在差别,好奇宝宝们有机会可以对比一下,看看萝卜青菜更喜欢哪一样。

第二件事关于封面的颜色。《三郎》的封面用了蓝色铺底。去印厂时最先看到印在铜版纸上的封面,色差小,且有光泽,然而还是默默在心里挑剔地给了80分。等看到封面印在选定的原美纸上的效果时,差一点当场晕过去。不仅蓝得泛紫了,而且十分暗淡,颜色分布还不均匀。印厂的师傅说,你们选的纸不适合这种大面积底色的设计,虽然纸很好,但印不出来高级感。小白如我被师傅一席话讲得内心冰凉,但丝毫不能怂、也不能露怯,让师傅帮忙各种调整色彩配比,细细辨别每一次调色后的细微差别,最后竟然也抢救了回来!

让人眼花的各种蓝色

说回到这本书。如果时间再早两年,我大概没有办法发自真心理解这个故事。

三郎三郎,主角却是荣二。你可以用任何美好的词语形容这个青年,聪明、漂亮、有才华,即将学满出师,光辉灿烂的人生就在眼前。很熟悉吧,完全就是每一个刚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年轻人的缩影,春风得意,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生活的翻覆可以在一夕之间发生。被诬陷、被痛殴、被流放……此前所有的风光与出众此刻看起来格外刺眼。这就像大多数刚刚从学校离开的学生,迎头就遭到了社会的痛击。 求职时候屡屡碰壁,甚至能力与专业全被否定,在面包与理想之间反复摇摆挣扎,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不断颠簸。

那其实是一段逼着人快速成长的经历,一同磨去的还有年轻人的心高气傲与轻浮孟浪。正是经历过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我才能更真切地对荣二一帆风顺的人生突起波澜时的不甘心和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同身受。

当然,荣二的情况要更糟糕一些,他在接连受到外界的恶意之后,内心近乎崩塌,带着仇恨自弃自毁(酗酒、流连花街),并发展成不惜同归于尽的代价寻求报复。他被放逐到荒岛上做苦力,拒绝和他人说话,拒绝探视,拒绝主管官员的照顾。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求救的信号。就像闹别扭的小孩子,一边嘴硬,一边无比期盼着有人能够张开双臂给出一个安稳的拥抱。所以荣二没有推开主动靠近和他倾吐心事的与平,渐渐和岛上的伙伴们成为了朋友,后来还并肩作战抵抗来袭的暴风雨。

在岛上的点滴日常渐渐打开了荣二封闭的内心世界,他从仇恨中走出来,看到了身边人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他们释放出的善意。伙伴们常常劝解荣二,天地之间,他并不是孤身一人的。他的身边,除了岛上的工友,还有在他自己自暴自弃时也从未放弃过他的三郎,有心心相印默默守护的姑娘阿末,有直爽泼辣却总能一阵见血指出问题的阿信。

只不过,从前的荣二对这些掩藏在他的光芒之下的人,大多数时候都选择了视而不见(或者说,是不在意)。好比三郎,他是一个笨拙的人。学艺多年,仍然只会调糨糊。不够机灵,常常吃亏。优秀如荣二,哪怕把三郎当作兄弟,心底始终还是有一丝的轻视与不耐烦。真想吐槽,聪明人真是很不讨喜啊。明明三郎这样手捧着真心待人的朋友,能够遇上即是幸运。

荣二在变故前后是有所转变的,他自己也讲,做苦力的这段经历远远比顺风顺水的人生更有意义。套用一句《一代宗师》里的台词,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因而,人才可能豁达宽厚,不囿于个人的喜怒哀伤,对他人与世间怀有更大的同情与深情。

“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存在。”我将这句话放在了书的正文之前。

《三郎》是山本周五郎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那时作者已经60岁了。最初读台湾版时,总觉得《三郎》的故事太过于平淡,甚至不及《红胡子诊疗谭》曲折有趣。一遍遍编校处理,有太多的机会细细琢磨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转变,才体会到当时已到耳顺之年的作者在经历了人生际遇起伏之后,想要说给年轻人的话。

所以,谨以此书献给被社会敲打的年轻人,愿我们在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之后,骄傲不少,谦卑更多。

  《三郎》读后感(七):三郎 | 山本周五郎笔下的人间实况

  

文/ 温故知歆

《三郎》是我读到的第二本山本周五郎的作品。

先提一下第一本——《红胡子诊疗谭》,这是一本市井机构里见识人情冷暖的世俗风味小说。在作者平实的笔调里,故事的环境是破败的,时代的背景是艰难不堪的,日子是点点滴滴的平凡而不是跌宕起伏的戏剧,但却能在这点滴中、在时间的推移里,读到老成者的涅而不缁,新来人的潜滋暗长。所以,《红胡子诊疗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剧《红胡子》剧照

这次读到的《三郎》一书,同样不负期望,依然是熟悉的味道,依然是舒服的阅读。这本书定位于社会底层,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是草木穷民,这些人的生活以困苦为平常,他们渴望幸福却常常无能为力,所以绝大多数选择临渊、选择逃避。

《三郎》这本作品很复杂。在写书评前,习惯性地进行主旨的梳理,然而却发现似乎有说不完的道理。字里行间溢散的质朴真理、只言片语裹挟的人生道义、举手投足折射的世间镜像,每一处都是应用在生活里的公理,当你在一个个小人物的简单故事里读出这些公理时,你会不禁感慨于其间智慧之深刻与无穷。

但仔细想来,山本周五郎写的,就是人间常事,你我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读者瀚瀚、众生芸芸,体味过个中意味的人自然是数不胜数,因为这就是从百姓生活中摘取过来的片段,以巧妙的手法与精益的构思联结,联结成某几个人的生命历程,这几个人仿佛人间镜像,可鉴你我。

日剧《三郎》剧照

聊到这本书上,书名是《三郎》,而全书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在写荣二的坎坷生活与曲折心路。荣二自小聪颖,在师兄弟中鹤立鸡群,而他最好的朋友三郎却其貌不扬、笨拙无志。在荣二被构陷偷盗之名后,自暴自弃,沦落收容所,人生低入谷底而前路又一片渺茫,三郎却不离不弃,甚至如同蒲苇一般坚守住磐石。最终的结局还是山本周五郎式那一如既往的暖心与完满,让人如愿以偿、称心舒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或者都可以是荣二,在成长中自傲自强,在低谷时自暴自弃,在荆棘里摸爬滚打,在磨砺后幡然醒悟,继而筚路蓝缕,终启山林。这是很动人的故事,甚至还有些热血,但对于荣二,对于你我来说,都可以做到,因为一块金襕不可能毁掉人的一生。

镜头转向身旁一路陪伴的三郎,他一无是处,他碌碌无为,但是在朋友由显到贱的节点,他首尾一贯,友情不渝,甚至愿意不离不弃地做一枚绿叶,继续托举着风光不再的荣二。有一种难能可贵叫做相濡以沫,有一种情比金坚叫做玉汝于成。天下荣二何其多,无奈三郎难寻。以此为名,可见匠心。

日剧《三郎》剧照

在读过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山本周五郎的文字可以用“土”来形容,这让我想起了刘德华的歌,我曾经一度痴迷于他的音乐,原因也正是这个“土”字。我所说的“土”,并不是落伍、低端,也不是下里巴人的通俗,而是一种真实的质感,一束直击内心的光带来的浓烈的认同,就仿佛泥土一般,原原本本、简简单单而又真真切切,可达拳拳之心,可表眷眷之情。

不管多么曲折的经历,在他的笔下似乎都是缓慢而又当然的,本来想用品茗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的感受来形容这次读书经历,想来又觉不妥,这种贴在心底里的踏实似乎更有种徒步远行、寻路人间的况味。

和这样一位人间画手相伴同行,受益匪浅,与有荣焉。

  《三郎》读后感(八):山本周五郎镜头下的故事——画笔游龙,实况人间

  

《三郎》是我读到的第二本山本周五郎的作品。这里想先提一下第一本——《红胡子诊疗谭》,这是一本市井机构里见识人情冷暖的世俗风味小说。在作者平实的笔调里,故事的环境是破败的,时代的背景是艰难不堪的,日子是点点滴滴的平凡而不是跌宕起伏的戏剧,但却能在这点滴中、在时间的推移里,读到老成者的涅而不缁,新来人的潜滋暗长。所以,《红胡子诊疗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过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山本周五郎的文字可以用“土”来形容,这让我想起了刘德华的歌,我曾经一度痴迷于他的音乐,原因也正是这个“土”字。我所说的“土”,并不是落伍、低端,也不是下里巴人的通俗,而是一种真实的质感,一束直击内心的光带来的浓烈的认同,就仿佛泥土一般,原原本本、简简单单而又真真切切,可达拳拳之心,可表眷眷之情。

这次读到的《三郎》一书,同样不负人望,依然是熟悉的味道,依然是舒服的阅读。这本书定位于社会底层,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是草木穷民,这些人的生活以困苦为平常,他们渴望幸福却常常无能为力,所以绝大多数选择临渊、选择逃避。

三郎9.1[日] 山本周五郎 / 2020 / 古吴轩出版社

山本周五郎的这本作品很复杂,在写书评前,我习惯性地进行主旨的梳理,然而却发现似乎有说不完的道理。字里行间溢散的质朴真理、只言片语裹挟的人生道义、举手投足折射的世间镜像,每一处都是应用在生活里的公理,当你在一个个小人物的简单故事里读出这些公理时,你会不禁感慨于其间智慧之深刻与无穷。

但仔细想来,山本周五郎写的,就是人间常事,你我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读者瀚瀚、众生芸芸,体味过个中意味的人自然是数不胜数,因为这就是从百姓生活中摘取过来的片段,以巧妙的手法与精益的构思联结,联结成某几个人的生命历程,这几个人仿佛人间镜像,可鉴你我。

《三郎》

聊到这本书上,书名是《三郎》,而全书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在写荣二的坎坷生活与曲折心路。荣二自小聪颖,在师兄弟中鹤立鸡群,而他最好的朋友三郎却其貌不扬、笨拙无志。在荣二被构陷偷盗之名后,自暴自弃,沦落收容所,人生低入谷底而前路又一片渺茫,三郎却不离不弃,甚至如同蒲苇一般坚守住磐石。最终的结局还是山本周五郎式那一如既往的暖心与完满,让人如愿以偿、称心舒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或者都可以是荣二,在成长中自傲自强,在低谷时自暴自弃,在荆棘里摸爬滚打,在磨砺后幡然醒悟,继而筚路蓝缕,终启山林。这是很动人的故事,甚至还有些热血,但对于荣二,对于你我来说,都可以做到,因为一块金镧不可能毁掉人的一生。

镜头转向身旁一路陪伴的三郎,他一无是处,他碌碌无为,但是在朋友由显到贱的节点,他首尾一贯,友情不渝,甚至愿意不离不弃地做一枚绿叶,继续托举着风光不再的荣二。有一种难能可贵叫做相濡以沫,有一种情比金坚叫做玉汝于成。天下荣二何其多,无奈三郎难寻。以此为名,可见匠心。

不管多么曲折的经历,在山本周五郎笔下似乎都是缓慢而又当然的,本来想用品茗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的感受来形容这次读书经历,想来又觉不妥,这种贴在心底里的踏实似乎更有种徒步远行、寻路人间的况味。和这样一位人间画手相伴同行,受益匪浅,与有荣焉。

  《三郎》读后感(九):《三郎》| 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不美好!

《三郎》这本书我看完之后,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向大家介绍,因为在我看来它没有很强烈的冲突,每一个细节又紧密相连,完全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但当我再翻开书扉页的时候,“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生存”我突然想明白了点什么!这里没有想一般讲人际关系情感直接用时间突出,它用人与人之间那些“不美好”反射,还原我们真实的生活,突然人际关系中鲜少见到的美好一面!

《三郎》是由日本作家山本周五郎所写的小说,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古代,故事的主人公荣二和三郎是一对师兄弟,共同在芳古堂学手艺、做工,不同的是,荣二聪明、三郎笨拙。在一次外出做工时,荣二陷入了“偷窃事件”,被老板赶出门,被差役痛打,流放荒岛做苦力。此时的荣二内心充满了仇恨,对抗着外界,不与人接触,而三郎即使自己生活也很麻烦了,却一直执拗地去关心他,然而在事情一点一点向着好的方向迈进的时候,荣二的怀疑、阿末最后的坦白,才慢慢揭开了这本书扉页的那句话“不管什么人,都无法独自生存”!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没那么美好,只是真实而已!

怀疑、妒忌、报复……将人性中的丑陋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真实地认识到自己,原来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们努力才行,原来所有的痛苦都在告诉你些什么,原来我们人人都想遇见三郎,最终遍地都是荣二!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怀疑是人之常情

故事在写到荣二被冤枉偷窃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三郎告的秘。或许是电视剧看得太多,这种冲突、矛盾最容易赚眼球。当时我还在想,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古今中外好多套路还真都一样,不过,好在最后真相大白:阿末将东西放到了三郎的袋子里,最终的“凶手”其实是阿末!

我们天生会怀疑,无论是多么亲近,我们连父母都会怀疑,更何况是好友呢?我个人觉得这没有什么,怀疑不是一件坏事情。曾经我也因为自己怀疑人、不信任人而感到羞愧,因为这与我从小到大接触的教育有所“偏差”,直到有一次因为这种事情弄得我太难受了,我和朋友说,朋友问我一句话,你伤害他了吗?对啊,在这个过程中,我伤害的只有我自己,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啊!

图片来自网络

谨记,偏爱也会有伤害

永远不要惹一个爱你的女人,这话我觉得还挺有趣。直到书最后真相大白,我们才知道,那个让荣二遭受痛苦的“偷窃事件”的凶手竟然是爱他的阿末。为了避免荣二被做工人家的小姐抢去,阿末竟然制造了“偷窃事件”。当然,阿末并非出于报复这样做,只是单纯地不希望荣二再去小姐家而已。这场无意之举,却让所有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也会不小心伤害到你,我们避免不了,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愈合能力变得更强一些。至于怎么变强,说实话,我没有特别好的方法,但我始终抱着一个想法,总会过去的。除此之外就是学会求救。之前我看过一本书叫《说起来有点可笑》,就是有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决定要自杀的时候看到了心理咨询的求助电话,就打了个电话,然后就去了医院进行治疗,并在那里认识了朋友,痊愈后出院。

只要知道求助,一切都还来得及,现代文明让我们人有了更多的生存技能与渠道,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发出个信号也许会有人帮你呢!

图片来自网络

回看,原来一切都不重要

当阿末最后哭着对荣二说让他原谅时,荣二显得异常冷静,并很温和对阿末说他其实感谢那段时间,在荒岛上他学会了人与人的牵连、想法与行动的背道而驰、生存的艰难和困苦,这些东西都是他在当下回看过去才发现的,也正因为这些,他更懂得了生活。

人有的时候其实挺有趣的,我们觉得比生命都重要的东西,可能5年之后对我们来说都不在那么重要了。其实到现在我对于生活的理解还是一片混乱的,也因为小事情痛苦,也很丧觉得既然都不重要那就这样就好……可生活给我一点甜头我就很嘚瑟,就会觉得其实还挺美好,这或许就是生活吧!整个过程才是我们真是的生活,整个过程才是重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亦舒在《她比烟花寂寞》,主人公最后哭着跑到男朋友面前说,接受最最寻常的生活的时候,她或许知道了,生活最后就是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在接受教育、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对真实的生活总带着点些许的偏见,我们因为这些而痛苦,却殊不知,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不全是那么美好,如果有请好好珍惜,如果没有请知道我们也需要这些,因为这是我们努力生活的必需!

  《三郎》读后感(十):这位仅小学毕业的日本作家,你从来没读过

  

文/马乙鑫

昭和元年(1926),一位双眼凹陷、身材短小的男青年徘徊于邮局前,手里揣着他的处女作《须磨寺附近》,正打算投稿至当时日本具有影响力的《文艺春秋》杂志。彼时,这位不起眼的二十二岁男青年,小学学历、事业一事无成、身处现实的尴尬与窘迫之中……

他将作品投进邮箱,怀着雀跃心情回家的那一路,不知是否想过,未来自己将以“山本周五郎”之名在电影银幕上与导演黑泽明并列,并且获得以这个名字命名全国性的大众文学奖的殊荣?

从当铺走出的小学作家

山本周五郎,何许人也?

他出生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原名清水三十六。三十六的祖父并不承认山他父母的婚姻,直到他在一间不起眼的库房里出生,祖父才不得不作出妥协。立志在经商上有所建树的父亲带着全家人从乡下前往东京,经营不善又辗转横滨,所以童年时的山周便跟随父亲过着漂泊生活。然而家境并未因父亲的勤劳而改善,甚至一度窘迫到了无法支撑小学毕业的长子继续就读的程度。

十二岁从西前小学毕业,成为清水三十六最后的学历。西前小学的校长热衷于文章创作的教育,给予了他任校刊负责人的机会,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的“官职”,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却也是饱含老师信任的“重任”。小小对三十六不但文字风格生动有趣,并且在虚构故事之上显露出天赋。看过山周所写作文的国文老师也鼓励山周:当小说家吧。于是,“小说家”这个名词所承载的创作寄愿在孩童三十六心中埋种。然而这个初生的梦想却在经商的父亲那里遭到了极力反对。

得不到父亲支持的清水三十六小学一毕业便前往东京做学徒。

在位于东京木挽町的一家当铺勉强找到一份做学徒的工作,这家当铺的老板名为山本周五郎。虽是经营当铺,山本周五郎却不同于当时大部分放高利贷的钱庄老板,仁义的他免息小额把钱借给穷人作为周转,无期限、不催款,同时还供三十六读英文夜校,特许他白天工作,夜间读书。

一排左四位是当铺老板山本周五郎;后排左二戴眼镜的是作家山本周五郎

山本周五郎是三十六生命中的伯乐与亚父。他的处女作发表时,地址栏写的是“清水三十六”,编辑却将作者署名成了山本周五郎,于是清水三十六有了这样一个将错就错的笔名。

亚父的为人与品行也投射到了山本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红胡子诊疗谭》中的红胡子便是典型。书中从长崎游学回到江户的年轻医生保本登,发现未婚妻怀上了其他男子的孩子,而自己又被分配到了升迁渺茫的养生所。保本登瞧不上养生所的工作,对于甘愿在这个小地方从医半辈子的老医生“红胡子”去定也嗤之以鼻,一心想着离开。但出诊的过程中,保本登见识到了世间百态,更令保本登惊讶的是,面恶心善的红胡子却在洞悉世态后依然宽宏敦厚,对于众生怀有侠义与仁慈之心。

电影剧照

老板仁慈狭义,老板娘山周津也是“超越母亲般的存在”,山本的短篇小说《母亲》中便有年轻人将没有血缘关系,却将自己视如己出般对待的女性视为精神上认同的母亲的描写。童年生活算不上幸运的山本周五郎,终身对当铺夫妻充满感恩,从其对乌龙的笔名不做更正便可见。

只要有一人急需要这钱箱里那一点点的钱,我就会永远挂着钱箱,把木门敞开。 ——短篇小说《杀人》

大正十二年(1923),二十岁的山本周五郎已经在当铺做了八年学徒,因为长期的读书写作,视力不合格的他被免去了兵役。同年,关东发生地震,当铺生意不景气,失业的山周因灾民身份得到了免除交通费的机会,便怀着小说家的梦想前往大阪发展。从此,走上了职业作家之路。

打架、喝酒、拒绝领奖的曲轩

山本周五郎又被人称为“曲轩”,日语中意为性情乖张、倔强、具有强烈的信念。山本周五郎人如其名,生性直爽,对于看不惯的文学作品直言不讳。长谷川伸是当时日本有名的时代小说作家,也是银幕电影作品颇多的编剧,但敢言的山本周五郎不止一次公开反对他的创作作品。性情如此,山本周五郎因观点不同而与人“结仇”也就不足为奇,据说吵架功力极强的他曾在酒桌上和人大打出手,福田常雄就曾经和他“交过手”。

山本周五郎也是一位爱吃的食客,直称自己为“爱吃鬼”。和其他典雅的美食家不同,山周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他喝的酒可不是什么昂贵的进口洋酒,在家中一面读书,一面畅饮日本国民啤酒三得利,对他而言就足够了。山周本人也以此廉价的口腹爱好而为荣,甚至专门写文章将自己与那些爱喝高级洋酒的作家们做比较。

昭和十八年(1943),《文艺春秋》九月号刊上刊登了一篇引起文坛不少讨论的直木赏辞退手稿,这在直木赏评选的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辞谢领奖的就是向来我行我素的山本周五郎。

昭和十八年九月号刊山本周五郎直木赏辞退手稿

直木赏对于日本创作者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辞退信中,山本周五郎这样回应:这次受到直木奖的青睐,甚感光荣。但我个人实在无福接受,容我辞退这个荣耀……个人认为该奖项应要发给新人或更新的作品才是。山本周五郎终身未领取任何与文学相关的奖项。

当时的日本文坛分为两派:“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以读者的阅读兴趣为首要的“大众文学”常常被“纯文学”嗤之以鼻。而山本周五郎对于文学的态度就如对待酒的态度,酒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口感好的酒花费很少的银钱也可以使人感受到愉悦;同样,他认为文学没有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高低贵贱划分,只有“好的文学”以及读起来“枯燥乏味的文学”。

也有学者认为,山本周五郎如此抗拒被当时的主流文学认可“收编”,也许有自卑心理作祟。

在山本周五郎的年代,富裕家庭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有书念,小学六年、中学五年、高中三年、大学三年,用十七年完成文学的专业培养。当时活跃在日本文坛上的文学大豪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太宰治等无一不是出自诸如东京大学之流的日本高校,《文艺春秋》这样在日本具有声望的文学杂志,其大多也是高学历的菁英。因此小学毕业,早早便被放逐于社会这所暴戾的大学勤学苦练,三十岁之前又为了生计高产大众小说的山本周五郎,在上世纪人才辈出的日本文坛上显得格格不入。

后院作家

贫民阶层出生,加上早年漂泊的生活,使得山本周五郎对于日本普通百姓混沌的市井生活状态分外熟悉,人性的复杂与幽暗在山周的笔端不加评判地铺展。

山本周五郎笔端下的人不是历史洪流中奔腾宏大的那一瓢,而是潜伏于不知名的街头巷尾,一户平凡人家的后院之中,众生百态、七情六欲,生活仿佛热气腾腾端上餐桌的菜肴,看起来色香俱全,入口却发现各道菜辣得令人直流眼泪。因此亦有评论者说,山周的小说是为想哭一场的人准备的。

“穷人生病,大多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接受款待回来,去定对登说:有钱人或有权有势的人生病,大多都是吃得太过奢侈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任何势比贪吃暴病而死更不堪。光看那副样子我就会恶心。——《红胡子诊疗谭》

在山本周五郎沉稳的故事空间之中,被消声的控诉,现实的不公与压迫,道德的悲哀,生活的异态与生存于灰色地的生命,都得到了被看见与倾诉的机会。然而山本周五郎的目光是极其温和的,哪怕是栖身于阴暗处的丑陋与无知,也终将在山本周五郎这里得到读者理解与同情。

山本周五郎前半生的写作中始终将读者放在首位。在与河盛好藏的对谈中,山本周五郎曾把“高水平读者”与“低水平读者”做过一番比较:高水平的读者是最好骗的。只要放些好听的句子进去,他们马上就会被骗。但是低水平的读者可不会被骗。我母亲看杂志,说这篇故事我好像之前听过,她翻着翻着,又说‘什么嘛,原来就是你写的哦’。这样才是真正的读者。

树有它的故事。树木啊,石头,连这个柱子,墙壁,屋瓦等,只要年代一久,就有它们的故事。 ——《枞树挺立时》

书里书外,情与欲

日本文化是东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纯情”与“色情”并存的日本文学少有对于性的禁忌。在日语中,“好色”一词与传统汉语有细微的差别,意为追求恋爱情趣,是一种追求风雅和唯美的审美情趣,欣赏肉体欲望的坦率展现。在这种文学里,人的肉体欲望被彻底“齐物”化,与道德伦理无关。

山本周五郎的作品中,也不乏抛弃世俗道德枷锁与规训的人物,那些对于颓废爱情的痴迷,对于身体欲望缠绵的渴求,藉由情爱灵魂慰藉的出口进行释放,进而追求生命的激情与自由。但这些作品不是脱离了社会与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在身体与情爱的边界、现实因素的隔离之下所升起的一往情深。在忘我的爱欲之后,终将通往对于伦理道德、人性幽深的理性反思。山本周五郎以深刻的目光注视欲望泛滥的土地之上男女之间的林林总总,他笔下的情爱既有人性的复杂,又有制度樊篱下的合理性。

山本周五郎的小说中,人物常常身处一种困境,花费半生才能得到解脱,随着解脱而来的不是巨大的喜悦,而是回归自然状态的平静。

在小说《阿三》中,男主深深暗恋女主阿三的身体:

我只是紧抱着她,并不打算要做什么时,从阿三的身体里传来了微弱的声音,那也许不是真的声音,就像是喝水时候喉咙的咕噜声一样,分不出是声音还是震动。紧抱着她的手,可以明显感觉到某种波动。我迷上了那种感觉,异常地柔软滑嫩,任我摆布的清纯身体里,竟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那样的身体反应令我无法自拔”。

阿三在与男主交欢之时情不自禁喊出了另一个男人的名字,深陷嫉妒而不可自拔的男主最终选择离开挂念于心的阿三,身处“爱欲白日梦”中的二人,命运因分离而走向了堕落的悲剧。

那样的女人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娇滴到不行,从头到脚没有一个地方不让人迷恋。我是认真的。在这世上绝对不会遇到那样的女人,这辈子只要遇到像阿三那样的女人一次,死也瞑目啊。我是认真的。

小说之外,山本周五郎一生有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在他生病期间温柔照料他的护士土生清以,伴随性格孤僻的他走过半生。土生清以十分了解丈夫的性格与文学追求,也随丈夫的志向,称自己不是“大众作家”的妻子。

清以因肝癌去世后,四十二岁的山本周五郎与前妻患病时悉心照料她的吉村琴再婚。此时,山本周五郎已是日本颇有名气的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中,有不少以琴的形象为题材的小说。

《日本妇道记》中,有一则短篇《二十三年》,故事中男子的妻子因身患重病离开了丈夫与儿子,一名叫阿萱的女人佯装成傻子待在男子身边,以弥补其妻子的遗憾。阿萱的人物原型就是琴。

晚年

晚年的山本周五郎与妻子琴共同搬迁至横滨,在名为“间门园”的旅馆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工作室。此时的山本周五郎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学创作品味都发生了改变。曾经是夜猫子的他把创作时间移到了上午,夜晚用来和志同道合的编辑们把酒言欢,畅谈文学,养成了规律饮食散步的习惯。

山本周五郎晚年痴迷于阅读外国文学,同时在创作上,一向以“读者爱看”、“感动读者”为创作宗旨的山本周五郎也转变了创作文风,不再一味追求令读者读起来满足的情节情与理兼并、结局圆满的创作结构,将小说“好”的定义转变为自己的审美认同。

1967年,山本周五郎在横滨的工作室辞世,享年63岁。在山本周五郎辞世的讣告中,媒体形容山本周五郎:最痛恨权力、文坛上的交际、还有奖项等类的东西。

生前倔强不羁的他从未出席过任何颁奖典礼,也没有出席任何葬礼,甚至连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当铺老板的葬礼也未出席。对待自己的生死之事,山本周五郎也将“曲轩”的“倔”贯彻到了人生之尾,执意要求“不要墓碑,不要丧礼”。

当然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日本读者与文学界的同意,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圣殿,来悼念这位脾气执拗、爱吵架、喝廉价啤酒,同时又以深沉的口吻记录时代,以温柔与勉励的目光凝视众生百态,令人又爱又恨的作家山本周五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郎》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