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7 02:06: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的读后感大全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是一本由梁衡 / 毕淑敏 / 刘醒龙 等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一):伟大或平凡,都是照耀星空的那束光

  如果把人放在万物宇宙之中,每个人就是浩瀚宇宙中一粒小小的灰尘。人类之所以不断的进步,是总有人努力的闪烁着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是一本由杨晓升主编的散文合集,里面集合了梁衡、毕淑敏等作家的优秀作品。据主编介绍,这本书收录的作品是《北京文学》杂志近10年以来的散文精品,多为名家,也不凡新锐。 这本书一共分了4个章节,书写了责任,亲情,生命的热爱。 这本书的第一章《勇敢而生》是梁衡写的一篇关于清朝末期的沈葆桢,是他开始了中国军舰的建造,中国海军迈出家门,走向深蓝色的大海,应该铭记的一个人。 这位150年前的“沈公榕”,中国造船事业的开拓者。虽然知道他的人不是很多,但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它是一团永无熄灭的火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再熟悉不过,我们也熟悉他很多的爱国故事。陈启文用凝重的笔尖,又一次帮我们回味了文天祥忠诚而壮烈的一生。 由大家及小家,家中的亲人是我们心灵安顿的居所,他们的爱照耀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温暖而不迷茫。 今天正好是父亲节。第二章节是几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杜卫东,陈新,刘醒龙记叙了自己对父亲那种复杂情感,自己不理解父亲引发的怨恨背后是浓烈的爱。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用自己平凡的身躯,倾尽全力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地。父爱是伟岸的,坚强的,同时还是含蓄的。 苗秀侠写的是自己因病而逝的女儿。女儿走了,爱情也远去了。作者在痛苦之中挣扎,坚强的“让现世回归到当年的明朗”。他们跟我们一起谈痛失所爱的沉重,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死相隔的情绪,苗秀侠说:“而死别和生里,却是双胞胎,他们相依相随,并肩而行。” 《你是自己的太阳》,第三章的标题主编把李青松的一篇关于海子的文章摆在了第一位,可能是想告诉我们:心里有的角落,只能我们自己去撒下阳光,做自己的太阳。我知道他一定是在痛惜海子的生命。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他就应该像怡霖写的鹰一样,迎着狂风暴雨倔强的翱翔;像张秀超的大哥那样坚强,努力豁达的与命运抗衡;甚至可以像甘以雯养的猫咪那样乐观的面对现实。这样至少,他还可以像胡烟那篇《长满苔藓的石头》里一样,感受生命的来来往往,坐看繁花世界。 放弃了生命,就什么都不复存在。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四章中毕淑敏的《一念三千里》。什么是念?“心中当下的想法。”一刹那为一念,一念之间,善恶选择,天堂,地狱,就组成了命运。 “星芒虽小,却能照耀夜空。微尘虽小,却能勇逐光。” 书中记载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许伟大,也许平凡,但是万丈光芒,却是无数的微光凝聚而成。 我想,《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也有这一层寓意吧。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二):瞧,那个“讨厌”的人

小路弯弯,穿过芭茅草,又是芭茅草。小路长长,这头是芭茅草,另一头还是芭茅草。

  看到这两句,我很是喜欢,立马就记了下来,这是刘醒龙《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中的句子,那弯弯的路、长长的路上,处处长满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而这些笔墨下的真情,在这本《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散文集中处处可见。思绪可以穿越千年,情感能够代代相传,正因此,才有形散神聚的一段段故事在书页引人入醉。

  都说酒后吐真言,醉了的人,就会把欢喜的、忧伤的、愤怒的暴露出来。跟着每一篇的微尘,我也不自觉得动了心绪,那一个个有意无意的细节,渐渐谱成的就是一曲《阳春白雪》。

  四章十四篇,从一棵榕树到一片芭茅草,从一念佛语到海子的诗,莫不都是人生起伏的画卷,而于我感触最深的,则是第二章的《让爱照进生命》。

  说到原因,其实很简单,父亲节到了,这几篇里描述的,多是父亲。无论是远近闻名的杜科长、还是默默无闻的老父亲,字句里提到的都有父亲的寿终,这或许也正是因为与父亲的感情,我们都不擅表露,所以都会选择在那个终点之后开启一段略带宣泄的回顾。

  于是我跟着他们的回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已过花甲,略带白发,有个性,打我吼我不计其数,还一个劲地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还有其他吗?似乎都已模糊。人啊,总是不喜欢身边亲近的人伤害自己,时间长了,两人之间即便不是隔了一扇门,也就打了一个结,想来我和父亲也是如此。

  只是自己成了父亲以后,我又慢慢有些理解了,为此我开始尝试着与父亲做些沟通,虽然有时候依然会是彼此伤害收场,但是也有心平气和谈笑结尾。当然我会寻思着尽量不要去提父亲不开心的那些事,倘若他提了,我就得考虑早点结束聊天了。虽然我也知道一昧地躲避不是办法,但依父亲的性子,我想若不是他自己想开了,其实是很难说服的。再者,我也希望多跟父亲聊聊那些开心的事,他若开心,则全家乐也,人生百年,多点欢笑,岂不更好?

  其实父亲予我的关爱,仔细想想,同样不胜枚举,买我喜欢吃的零食,给我钱买书看。人生的欲望无非几多,饿了的时候,有人给你准备饭;困了的时候,有人替你铺好床;病了的时候,有人陪你过难关。

  正如我渴了的时候,父亲会给我一杯水,这杯父亲给我倒的水,很简单,里面没有什么人参枸杞,没有灵芝葛根,就是一杯白开水,但这杯水啊,总是温的,不会是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也不会是一杯冷冰冰的凉水,就是我打开盖子能直接入口的温暖的水。

  父亲给我倒这样的水,我给儿子倒的水同样如是。所见微尘,皆因有光。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三):所见微尘,皆只因心中有光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书是主编杨晓升编辑的一本散文的合集,里面收录了许多作家的散文。散文是能让人内心安静下来的文字。而《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个集合名字应该是编辑自己在整理完散文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所以给他们统一命名《所见微尘,皆因有光》,也许编辑的意思是这些作者能看见生活中人生中细小事物、细微的情绪,人海中的英雄,都是因为这些作家们,自身心中是有光的,所以才会欣赏,才会懂得。

  我们在散文集中会看到讲曾经的民族英雄“沈葆桢”,“文天祥”的常人不敢于的勇敢。有一个小集合里面,有作家们在事业成功后,人生后段后,开始回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一生的牵绊联系,或是小时严厉,或是小时贫寒,或是父亲年老后,未及时送终, 未陪伴左右,每个作家的回忆,都充满了曾经的中国的年代感,越是年老的人,越是能够产生共鸣吧。还有一个集合,里面是作家们对于身边极小事物的观察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感悟,比如,毕淑敏对于“念”的感悟,再比如梁鸿鹰对于人类“毛发”的感悟,比如,理发,比如,人身体上的毛发是否茂盛等。

  “一念千里”

  其中里面的收录了毕淑敏的一篇讨论“念”的散文,一念之间,千差万别,念头产生的时间极短,我们每天会产生亿万念头,所以唯有抱着好的念头,转为行动,才是念头归宿的正道。

  “无论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与人”

  梁衡的一篇,描述的是沈葆桢——林则徐的侄子兼女婿,种下的一棵榕树,被成为“沈公榕”,代表了中国海军事业的兴起和兴旺。原来鲜为人知的沈葆桢和我们台湾失守之憾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朝时代,日本国想伺机占领台湾,骚扰台湾,清朝政府就是派出沈葆桢去平息,本来已经强健的海军已有实力赶走日本侵略者,可惜,清朝政府的姑息,这台湾便从此处开始被日本逐渐扎了根。

  中间还有李青松的散文《怎样握住一颗眼泪》,描述的是李青松曾经见过的,相处过的普通平凡热爱诗歌的诗人“海子”,谈到他们大学时代,自己创建的诗社,谈到海子给他们诗社被迫临时做的讲座,讲到热爱着诗歌的时候,海子眼睛里面发着闪闪的亮光,而后,人聚人散,李青松后面见到被推向了诗歌神坛后的海子,眼睛里面似乎却没了往日的光芒,最后发生了海子卧轨自杀的事件,让作者李青松深深的惋惜,所以,他取名这篇散文为,怎样握住一颗眼泪,对,如果注定要坠落的眼泪,我们如何也是无法握住的。握住在手中会干掉,掉在地上亦会消失灭亡吧。

  “生命的过程就是这样:漫长而短促,模糊又分明”

  作者杜卫东的一篇《有一种悔恨叫永远》,里面记录了他早年和父亲的相处,父亲晚年住院,作为儿子并未重视,错过了和父亲最后活着见面的机会。在其父亲去世几年后,写给父亲的追忆的一篇散文。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四):不管渺小与否,做勇敢的追光人

  在自己养育小孩的这几年,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医院,不论是孩子生病,还是自己身体有恙,好像都是从做了妈妈开始的。

  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医院都是最不能久呆的地方,曾经外婆也在重症病房里呆了几个月,最大的幸运就是现在平平安安的,每次我回到家都还能去看望她。

  上周末是父亲节,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的爸爸打电话,聊聊最近的状况,关心下他的身体,基本上不回家的时候,电话联络就是跟爸爸的日常交流了。

  正好又趁着周末读了书,《所见微尘,皆因有光》,里面有几篇散文,是写的父亲,恰逢其会,在这样的时节里,遇到了这本散文,是我的幸运,能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一书所收录的作品,是《北京文学》杂志近10年来的散文精品,这些作品大到天地时空,小到人间烟火,既有广阔的思维,又有细腻的情感,读来感触颇深。

  最能触动我的就是苗秀侠的《去颖西湖》,可能是因为当了妈妈的缘故吧,泪点特别的低,也看不得任何与孩子受苦相关的信息,可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一些小天使在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与之相对的是背后背负着更多痛苦的爸爸妈妈们,可是爸爸妈妈们不能对生活低头,要用尽自己的所有来减轻孩子们的痛苦。

  最能引发我反省的是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小的时候,父亲的怀抱总是我们最安稳可靠的港湾,我们曾经很多次的被父亲抱在怀里。但是反过来,曾经伟岸的父亲,却很少有机会被孩子抱在怀里,唯一一次把父亲抱在怀里,也是最后一次把父亲抱在怀里,才发现,父亲变得瘦弱,变得弱小,变得不再伟岸,这一抱竟是永别。

  很多父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中参与感不如母亲,甚至在子女的教育上给孩子带来一些长远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当了爸爸妈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憾,才会被慢慢弥补,才会与曾经的自己和解。才能重新搭建起和父亲交流的桥梁。

  现在父母身体康健,只是因为工作原因,聚少离多,要时刻谨记多和家里人联系,多抽时间回家陪陪在家的家人,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情况。

  最能洗涤我心灵的是毕淑敏的《一念三千里》,念,今天的心。佛家有云,一念可成魔,一念可成佛。现实生活中,其实意思是想通的,我们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充盈,我们的想法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个念头或许在脑海里沉浸许久,也或许就是一刹的决定,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任何时候,保持初心,让好的念头引导我们产生好的行动,生活总归会向着我们理想中前进。

  年幼是不是很爱读散文,更喜欢故事性强烈的文章。随着阅历的增长,现在更爱读一些散文,好的故事能带给我沉浸其中的体验,但是好的散文却时常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感悟。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五):天地时空、人文历史、人间烟火、生活微澜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是本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的书,真的很不起眼,淡蓝色的封面,很容易被忽视掉,就像书的名字那样,很容易被忽略掉,但是如果有智慧的眼睛看到它,就会觉得这真的是一本非常难得的杰作。

  这本书收集了十四位当代散文大师的作品,比如有我们熟悉的梁衡、毕淑敏、刘醒龙等,每人精选一篇,总共十四篇精美的散文,题材广泛,大到天地时空、人文历史,小到人间烟火、生活微澜皆有包含。这些文章不是第一次发表,它们都来自一本叫《北京文学》的杂志,是这本杂志近十年来的精品中的精品,是口碑相传的杰作。

  散文是一种比较松散自由的文体,我以前写作文最喜欢写的就是散文,也是作家总容易发挥想象,自由表达思想的文体,也最容易引起人共鸣的一种文体。虽说叫散文,当然也不能散的没边,还是要讲究散而不乱的,它也是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的。优秀的散文如同一杯甘醇的美酒,读来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而且回味无穷。这十四篇散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建议每一篇我们都要精心细看,不但能启迪我们的心智,还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的情操。

  梁衡是著名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代表作《晋祠》想必我们都看过,因为它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就有,如果还有这篇经典的散文,不但有景色描写,还引经据典,文化气息浓厚,想必很多人去山西晋祠大多是因为这篇散文吧。《所见微尘,皆因有光》里收录的一篇文章叫《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全面介绍了清末名将,民族英雄,也是近代造船、海运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那位禁烟英雄林则徐是他的岳父,他一生清贫,不求回报,只求保国,令人佩服。这篇散文就娓娓道来,全面介绍了这位英雄人物,他的雕像雄伟高大,眺望大海,他仿佛看到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这篇文章读来特别振奋人心,唤起人们的那颗爱国心。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叫"勇敢而生",收录的文章除了上面提到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另外一篇是陈启文的《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也是非常感人,介绍了北京东城,一个叫府学胡同63号的一个地方,看来好像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聚集的地方,也是一座纪念文天祥的祠堂。文天祥的故事我们肯定都知道,誓死不投降的民族英雄,元朝统治者甚至他的影响力,多次劝降,他皆浑然不为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忠贞不二的立场,他的那句“人间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响彻寰宇,无人不知。经过这篇文章的精彩叙述,再加上这个府学胡同63号,全面填充了历史记载的文天祥的英雄形象的空白,让我们全面认识了这位民族英雄,还有人们对他的纪念所作出的努力,特别令人感动。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其他的篇章也是非常感人,积极向上,亲切感人,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大家有空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定会有振奋人心的收获和启迪。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六):愿你永远拥有阳光

  散文是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在某一时刻,或是悲伤或是喜悦,因为一个人,一些事,我们铭记了某些瞬间,它存活在记忆里,随着时间慢慢变淡,而文字帮我们记录了下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些许记忆,而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不只是关于这些,更多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和一切人类的感情。散文似乎在讲着故事,见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或是温暖,或是悲伤的曾经。它记录着我们的一切,记录着我们的心情,让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后再次翻阅的时候,依旧是满满的感动。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收录的是《北京文学》杂志近十年来的散文精品,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风格,记录的却是作者,最为真实的性情。很多时候有着情感无法表达便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对亲情的感恩,那些无法言明的情感,我们记录成文字。可供回忆,可供缅怀。

  梁衡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有着太多的感动,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百折不挠,奋发向前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苦难,才知道有些幸福,来之不易。也才会加倍珍惜现在的一切。一个胡同有着太多的故事,我们穿越时光,看一看历史究竟是怎样继续的,那些故事到底记载着怎样的曾经。

  亲情或许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了,几部关于亲情的作品让我们体会到亲情所带个人们的悲欢离合。关于父亲不曾言说的关心,关于早逝偶尔的思念。我们总是在经历着离开,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曾经以为最为平淡的日常也会是我们最为珍贵分记忆。是啊,原以为人生漫长,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发生,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珍惜每一份感情,不让时光虚度。在老去的那一天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我们不曾遗忘的曾经。

  我们要为自己而活,这样的一句话是一种宣言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见过太多的幸运与不幸,活着有时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平凡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成功者寥寥无几,偶尔想这样也很幸福,平淡而安稳的一生,因为很多时候你拥有健康的身体便已经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了,你应该知足的。我总是想,有时候命运是不公平的,它给予某些人财富,给予某些人疾病,给予某些人快乐,给予某些人悲痛。我们无法选择上天给予的,却可以选自己想要拥有的。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勇往直前,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总会有好的发展的,即使结果真的不如意,我们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原则。人生就是如此。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十四篇散文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正是这所闻所见所想才构成我们的记忆。也正是因为这小小的光点才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七):《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读后感

  今天刚读完一本书,书名《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是一本散文集。

  在我青春年少的时代喜欢看小说、读诗词,最讨厌看课本里的散文。总觉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偶尔吟诵诗词会让我看起来很有才华,唯独散文读起来味同嚼蜡,一度认为散文的出现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大学时候,有一天在床上躺着,想起以前课本里读过的散文,突然觉得那些文字虽然平淡却很真实,对人生种种的叙写与我们生活的某些瞬间不谋而合。或许这就是散文最美的地方,它用最平淡、纯朴的语言将生活的琐事、内心的情感表达的如此真切。读散文就如同听一首宁静悠远的曲子,不动声色的浸入灵魂深处。

  《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第一部分有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将目光投进了历史的沟壑里,让后辈子孙看见生活在动荡不安年代的先人如何坚守自己的民族信仰。

  之前高中历史学到清末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造船厂、办学堂,只觉得这是清朝大臣面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最后挣扎。可是读完这篇文章才发现虽然清政府腐败、软弱、遇到列强只会割地赔款,终究还是有一些人在为了整个民族的存亡绞尽脑汁,拼命反抗。沈葆桢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洋务运动兴起,沈葆桢受命危难,竭尽所能致力船政之事,不仅在当时为维护民族大义做出巨大贡献,更重大的意义就是他奠定了中国海军未来150年发展的基础,让中国海事有了开端。

  另一篇文章的主人翁大多数人都熟悉,就是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尽了这位亡国丞相的一生。南宋覆灭,大批曾经同朝为官的相交都转而为元效力,连皇帝和太后都归降了元,可文天祥被忽必烈囚禁了四年,忽必烈对其软硬兼施,可他仍然选择追随他的南宋而去。好多人不明白南宋没了,元朝统一了中原,文天祥的忠诚是否还有意义。虽然南宋没了,可是汉民族还在,或许这就是文天祥的坚持。

  除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叙述,散文更善于对平凡生活的细腻扑捉。生活平凡不意味着一切都一帆风顺,所有事情按部就班的继续,相反我们的生活总是有各种沟沟坎坎。

《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的第三部分里有一篇文章《谁能够让你站起来》。这篇文章写尽了人生的各种无奈,就好像生活刚让你舔了一口糖,之后趁你不注意随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生活似乎招招把人往绝路上逼,但是这就是生活的本质。有人说,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悲伤,快乐只是其中偶尔出现的音符。但是也有人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散文很适合在社会上辛苦打拼的人放在枕边偶尔翻看,它能让你在疲惫的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看到诗和远方,拾起继续生活的勇气。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八):这世间每一粒细小尘埃 皆光芒万丈

  最近读到《所见微尘 皆因有光》这本书,深受触动。写下一些文字分享给大家。

  喜欢散文,追溯起来是从初中开始的,到了高中更甚。高中时期所有的作文命题似乎都是统一模式运作下的产物,它在很多个时候都要求你读材料,写议论文题。我记得自己在某次考试,忐忑的硬着头皮写了篇散文上去。老师没有打分,但她把我叫到教室前的走廊上,告诉我:“我觉得很好,按照你想的去写吧。” 她送了我一些书,于是我第一次读到了毕淑敏、刘醒龙、海子…… 以至于后来关于中学时期的很多场景我都忘记了,却永远记得起那个温柔的夜晚。 她和散文对我的影响是类似的。因为它们容人。 所以后来在面临人生的很多个时刻,我都跟自己说:“别怕,你不是个怪人。” 读到《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书时,我刹那间就看到很多个自由的有趣的不羁的热烈的灵魂出现在我眼前。 它们独立,互相陌生模糊,但它们温柔热烈,彼此紧密相连。 这本书所收集的作品都是《北京文学》杂志近10年来的散文精品。 它一共被归类分为四个大的章节: 勇敢而生、让爱照进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阳、向着光亮那方。 这些作品里提到很多事物,关于历史变迁的思考,关于亲人离别的怀念,关于生命的感悟…… 大处着眼于天地时空人文历史,小处体悟人间烟火,生活微澜。这14篇文章虽题材不同,笔触相异,但每一篇都是散发着万丈光芒的埃尘。 像第二大章中【让爱照进生命】里有一篇陈新老师的收录--【植满时间的疼痛】。 他用沉默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对于和父亲紧张关系的打量。抹去浮华虚夸,从容的表达自己浓烈真实的情绪,关于随着时间,对父亲从恨到爱的巨大转折。日子积叠,对人性的理解思考,对生活的宽容都在字里行间。 他说:“回首往事,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行为有时候是偏激的,这是孤寂的心自挖的沟壑。”他对往事进行反思:“如果曾经的我目光辽远一些,下结论的时候或许会温柔很多。” 没有人一生都冷静自持,也没有人永远都只做传统意义下正确的事。所以没有完美的父亲,有的只是一个对生活妥协过因此亏待了幼时妻儿家庭的平凡父亲,可他也同时亏待了自己。所以没有完美的儿子,有的只是冲动产物下放大过对父亲误解的平凡儿子。 有的爱,一旦感悟,便不再神情枯瘦。 在第三大章中【你是自己的太阳】里也有一篇让我感触颇深的收录。是李青松老师的【怎样握住一颗眼泪】。 他写到了海子先生,和我之前凭借诗集去想象的海子先生大有不同。 他在文章中提到他们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诗社,提到一起创办的诗刊《星尘》。回忆起那些热烈不羁的青春岁月。 “回想当年,我们的青春和梦想都是与诗相伴的。诗,让我们沉浸在幸福中。” 还提到了海子先生的初恋,“后来,我才知晓,那时海子写的许多诗,其实都是写给她的。” 文章快末尾他写“可是,海子再也不可能揭去这个世界的面具了。”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滴眼泪”这是他留在文章末尾的海子先生的两句诗。微尘随逝,但迎广飞翔,但永留心间。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14篇文章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反复诵读,深深思考,想把它推荐给大家,也想说这世间每一粒细小尘埃,皆光芒万丈。我们都是这细小尘埃里生而不凡万丈光芒的那颗。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人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我们都是宇宙的粒子,是时间改变了我们,让我们从天上星辰变为芸芸众生。如果说现在的我们与天上的星辰有何不同,可能就是我们有着丰富的经历以及难以割舍的感情。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收录了《北京文学》杂志近十年的精品散文,书中囊括历史人物、人类情感、生活细节以及人间烟火。书中的很多散文都是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作家,他们用文字书写着人生感悟,也在传达着对生活的态度。

  关于历史,在书的第一章《勇敢而生》中主要介绍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左宗棠、沈葆桢、文天祥,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凭借一腔爱国之心,尽己所能,用毕生的心血捍卫自己的祖国,此等英雄人物即便是百年后化为白骨,也依旧被人们所纪念。

  对于历史人物的感情或许只是敬仰,也许还有些人对此感悟并不深刻,但是谈及亲情,每个人都会更加感同身受。第二章《让爱照进生命》主要讲述普通人的感情,亲情是最能触动人心的话题,书中主要收录的是追悼文,在父亲过世后追忆过往,怀念父亲曾经的一举一动。

  我们都知道尽孝要趁早,但是总是会安慰自己等以后,“等以后有时间……”“等以后有钱……”在这一次次的拖延中,我们减少着与亲人相处的时间,慢慢就进入了倒计时,等到幡然醒悟时才发现家人不在,我们错过的才是人间美好。

  家人无论在何时都是我们内心最柔然的存在,朝夕相处时可能并不觉得什么,一旦离开才会意识到家对我们的意义是如此的不同。林卫东在描写自己父亲病床前的场景时回忆说。很难想象如此羸弱的父亲在几年前竟然用这双手打过自己的耳光。

  父母在教育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难免会用武力教育我们,但是好像没有子女会真心记恨父母的责骂,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出于父母的爱。同样也没有父母会同自己的儿女计较,他们总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只为了儿女有更加幸福的未来。

  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我曾问过她有没有梦想,她说她的梦想就是希望我未来能够幸福快乐。我追问道:“你就没有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么?”妈妈说:“我的心里只有你啊,你的未来就是我的梦想。”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爱我爱到模糊自己的母亲,如今我离家求学,在异乡独自努力,不能陪在她身边,只能偶尔买些吃的用的给她以表想念,每一次她都会推脱,担心我钱不够花。想来,亲情真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伟大到忘记了自己,只记挂着亲人。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是一本有温度、有知识的书籍,不同的人阅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可以看见人间的温暖,也能看见历史上的大义,也有着生活上的小情趣。而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世界美好要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对待父母要多一分耐心,尽孝一定要趁早。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十):所见微臣皆因有光、让回忆童年怜惜起自己

  这两天我读完了一本书,这是我一年中读的最快的一本,除了小说以外的书。 就是《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是一本散文,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有杨晓升先生写的序言,他是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总编。本书也是经他精选《北京文学》杂志,近10年来的散文精品,合集的作品。 杨晓升先生序言中;讲述本书的14篇文章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心性迥然的散文精品,如一串呈现在读者面眼前的美丽珍珠,熠熠生辉,多姿多彩,本书的作者多为名家,也不乏新锐作家,无论是名家还是新锐作家,其作品显现出来的真情才情与见识,就如那盛开在山川大地上姹紫嫣红的花朵,既赏心悦目又清新示意芬芳宜人。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书分为4个部分。勇敢而生、让爱照进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阳、向着阳光向着明亮的那方。 本书的第1个部分,两位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梁衡写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一棵榕树见证中国海军,从走出家门到走向深蓝的大海。这棵榕树是船政大臣沈葆桢手植的。 沈葆桢是林则徐是的外甥兼女婿,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忠君报国,一身正气。但当他看到世界潮流,力主“师夷制夷”变革图强。朝野保守与开放的思想激烈冲突。各封疆大吏互相掣时,摒弃外界干扰坚守,师夷制夷造船强军。用引进的新法,以精神一筐一筐的填海筑基,开创近代中国的造船大业。 第1部分的第2篇是,作家陈启文写的“时空中的一个坐标”这编文章是作者探寻,元朝土牢的旧址时所写。土牢曾经半地上半地下的,属于元朝兵马司,又称,“兵马司土牢”。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用这样一坐土牢末囚禁另一个王朝的末代丞相,让一座土楼成为时空中的一个坐标,既是历史的开端,也是历史的结束。土牢是元朝的,却关押着前朝的氶相文天祥。 有人不理解文天祥,当王朝在灭亡,而王朝的皇帝和太后归降于敌军时,对于文天祥来说,一个忠贞不渝的忠臣,事实上是不是已经丧失了效忠对象。 那他忠诚和坚守是否还有意义?他忠诚的对象又到底是什么?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推理,才得出他最后忠诚的对象,是汉民族,他忠贞不渝的唯一意义,就是对汉民族的绝对忠诚。这就是他历史意义和历史形象,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一位汉民族的坚守不屈的英雄。 作者也在文章中讲到,当中华民族成立。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包括蒙古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组成的伟大民族那一个汉民族的英雄,也就失去了伟大的意义,文天祥也就完全沦为一个狭义的汉族看民族的英雄。 但这个不是有我们任何人能改变的,因为从我们知道文天祥的时候,他已经是个英雄了。这历史,不是你我他可以改变的! 小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身上,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问自己家人还要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呢?当我看到前《知音》首席编辑陈新写的,“植满时间的疼痛”。 这是让爱照进生命里的一篇文章,也是让我感触蛮多的一篇,看了几度落泪。 作者与父亲的隔阂是小时候父亲打他,父亲没有给贷款,让他上他考上的学校。我其实还是蛮羡慕他的,因为最起码上了大学,有学可上。打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被打。中国大多数的父母是一向遵从,重棒之下出孝子。那个时候的父母,没有想过孩子会有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能让你有吃有穿就不错了,上什么学。上不上你都没有发言权! 我和作者一样也抱怨过我父亲怎么他不能像别人那么能干,作者的父亲最起码不愚孝,而我的父亲很愚孝,一年到头不在家挣的钱,还不全部给我妈。青黄不接,我妈还带我们去要个饭。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选择了释怀。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慢慢的理解了父亲。感觉是以前的自己有的时候太偏激了,我和作者不同的是,我还有机会可以弥补。 第3部分:“是你的太阳时候”,读张秀超,谁能够让你站起来。作者讲述自己的哥哥丧子后,就无了生的念头。其实对于白发人送黑最好的治愈方法就是时间。只有他自己能随着时间,伤疤和痛会慢慢减轻,才能中走出来。 第4个部分:“向着明亮那方”,毕淑敏写的一念三千里。她根据《摩河僧律》和《礼记·中庸》两本书推算,产生时间只有0.018秒。 一个念头产生并不在萌芽之初,但有时你也顾不得想。2017我目睹过一起恶性事件,我所工作的工厂发生,群殴引起的伤人事件,造成了两死两伤。 事件是由学生挑起的,那是一个技校的学生工,他们很多学生,群殴那一个,三次别人,把别人打红眼了,别人才会拔刀相向。其实那时我还是比较后怕的,我只比他们晚玩下去5分钟,不然我可能也会被波及的,因为他们鞋柜和我的鞋柜挨着。就是在鞋柜那里打的。 那一个人捅过人之后,他并没有跑也没有动,而是坐在楼梯上休息,还抽了一支烟。看上去很平静,他捅伤了4个人,两个都因为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还有一个重伤,有一个伤到眼睛,可能一辈子眼睛都会在黑暗中度过。 其实很多人,在冲动的时候只想到开头,从来没有想过结果。图了一时的痛快。不计后果。到头来都是结局都是悲惨。 个念头一和一个念头之间,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好骑手应能驾驶选择。让念头刹车转弯,让念头褪色重染,让念头从容消失,让念头春风又生。 后话:是我第1次写书评,写的不好,但请大家给取意见。谢谢。是李燕子欢迎大家留言关注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