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6 02:33: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1000字

  《什么这么臭!》是一本由[美] 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 /著 / [美] 史蒂文·亨利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 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一):快闻闻,你臭了吗

  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时。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并自觉地表现出来。可是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其次是父母的坚持和鼓励,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要有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需要宝宝和家长共同努力,一般21天为一个习惯养成期;再次,我们可以在平时和孩子多读一些习惯养成绘本,通过故事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比如,《什么这么臭》就是一本不错的习惯养成绘本。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艾略特的小男孩的故事。一天早晨,他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到底是什么东西散发出来的臭味呢?他开始四处寻找,但好像哪里都没有这种味道,却又无处不在。文字和绘画作者通力合作,为我们奉献出一个幽默有趣的日常生活故事。

  巧设悬念找源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浓浓的探究意味——什么这么臭!不仅臭,还不知道什么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打开书,正文第一句话依然悬念满满,“一天清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什么这么臭呢?艾略特很纳闷,我们也不清楚。随后,我们就随着艾略特一起找,床底下,没有;有臭鼬?没有;是豚鼠?不是;是鹦鹉?不是;是剩下的点心?也不是;是爸爸、狗狗、还是小宝宝?都不是;垃圾桶里也没有臭味;也不是奶奶乱七八糟的汤的味道。艾略特找了一圈找不出味道的源头,一头雾水。直到妈妈一声大喊:“小子,立刻脱下这件衣服!你该去洗澡了!”我们才明白,原来,味道的源泉就是艾略特自己!他的睡衣穿的时间太长了,都有味儿了!随着艾略特洗个香喷喷的澡,并换上新的睡衣,那股绿色的飘带一样的味道才终于散去!

  作者运用倒推的侦探写法,通过艾略特寻找味道源泉,不断否定猜想,最终发现味道是从自己身上发出来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读来兴趣盎然。

  “破案”过程有“味道”。在整个寻找味道源头的过程中,艾略特闻到了各种各样的味道。臭鼬会有臭臭的味道;剩下的点心会有腐烂的味道;早上起床的爸爸,身上有牙膏和洗脸液的香味;刚吃过培根的小狗有肉的味道;刚吃过枫糖浆的妹妹,有甜甜的味道;小宝宝身上有爽身粉的味道;甚至猫粮、奶奶做的汤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每种东西的味道都不同。这真的是一场味道大发现啊!此时,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找找,身边还有什么味道呢?厨房里,醋是酸酸的味道;炒好的鸡蛋是香香的味道;盐巴,没有味道;大蒜有一种刺激性的味道,等等,进而,我们可以带孩子把发现领域拓展到超市啊、街道啊等有味道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找,一边闻,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

  轻松养成好习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比如特别喜欢某件衣服,穿上就不脱下来;喜欢玩水,却不爱洗澡。这时候,怎样说服孩子养成好习惯呢?当然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打骂肯定是行不通的,讲大道理,他们听不懂。那么,我们可以试试故事书的魔力。这本书中,全程没有一句说教,也没有诸如“不洗澡容易生病”“不经常换衣服会有细菌” 等字样,可在小主人公寻找臭味源头的过程中,孩子会很清晰地认识到,不洗澡会有臭味,臭味会影响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是一种不好的体验。即使在故事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故事做深刻的总结,或者升华主题, 甚至没有直接说出是那臭味是因为艾略特长时间不洗澡产生的臭味,而是用画面体现了出来。画中,妈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艾略特的睡衣,被臭味呛得扭头、闭眼、撇嘴,后来这股臭味随着妈妈来地下室,沿途把人熏得啊,妹妹捂鼻子,爸爸皱眉头,奶奶大疑惑,就连小宝宝都说臭臭。看着这些人的表情,谁还好意思长时间不洗澡呢?

  如果孩子不愿意洗澡,那就使劲抽抽鼻子,问他们:“哎呀,什么这么臭?”洗完澡后,再靠近孩子,使劲闻闻,做陶醉的样子表扬道:“宝宝好香啊!”如此几次,你的孩子一定也会爱上洗澡的吧!

  作者用日常小故事把一个爱洗澡,讲卫生的习惯故事演绎得风趣幽默,水彩和水粉相结合的画面清新流畅,细节满满,让整个故事锦上添花。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洗澡,那么,请赶快闻闻他,并和他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吧!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二):你的衣服太臭了,可我还是愿意给你买新衣服

  在《什么这么臭》到货的时候,橙子刚好过了一个疯狂的周六,我们带着她和小伙伴玩了整整一天,分开时都到了深夜,她在车上就秒睡了,到家以后自然没法洗澡。

  周日早上当快递敲门送书时,她刚好洗完澡,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在吹风扇。当知道那是她的书的时候,她大叫着说:“我来拆封,我来拆封。”

  然后我们就开始了这一本应景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叫做艾略特的小男孩被一种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在房间左看右看,想道:“什么这么臭!”

  故事的悬念开始了。艾略特开始寻找到底是什么发出臭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艾略特的房间。他的床上有万圣节留下来的骷髅头,床头是一只破了的网球拍,床尾的地上有臭袜子、纸巾、散落的积木,桌子上有吃剩的香蕉皮。

  可是这些味道居然都不是艾略特闻到的臭味。

  艾略特又闻了爸爸、小狗、妹妹、小宝宝、猫粮,甚至是垃圾桶,结果都不是。艾略特想到了奶奶做的“乱七八糟的大锅汤”,于是来到了厨房。在厨房里,奶奶果然在熬汤。奶奶的汤是奇怪的金黄色,桌上还散落着胡萝卜、洋葱、藕片、蔬菜肉汤的盒子,还有很像胡椒的调味瓶。

  但这锅“乱七八糟的大锅汤”也不是他闻到的那种味道。

  艾略特又去了阁楼、地下室,以及阁楼和地下室之间的每个地方。可艾略特最终也没有解开臭味之谜。

  那到底是什么这么臭呢?真的毫无线索吗?

  其实是有的:

  线索一:在吃早饭的时候,妈妈严厉地说:“艾略特,今天不能再穿那套衣服了!”

  线索二:艾略特在冰箱寻找是什么这么臭的时候,妈妈说:“小子,立刻脱下这件衣服!你该去洗澡了!”

  谜底呼之欲出,妈妈提着艾略特的衣服丢到洗衣机的一路上,大家都惊呼:“什么这么臭!”

  但艾略特对此一无所知,他美美的洗了一个泡泡澡,可怕的臭味也跟着不见了。

  到这里,故事并没有结束。妈妈给艾略特擦干了头发,还让他穿上了新的海怪睡衣。艾略特太喜欢这件衣服了,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那会不会,过几天,家里又会冒出这个问题:“什么这么臭!”

  读完这个故事,橙子早已经笑作一团,跑到我怀里闻我的衣服,并大喊:“什么这么臭,什么这么臭!”完全忘记了她昨天顶着一头酸臭头发睡觉的事情了。

  我最近很喜欢和橙子一起读这种温馨的小书,好玩的故事似乎总也说不完。像这本《什么这么臭》,目的是告诉孩子们要讲卫生、勤洗澡,但是故事设置得十分精巧,没有任何说教意味,而是设计成了一部“悬疑大片”,完全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

  而更让我感动的,其实是书的最后:艾略特因为喜欢骷髅衣服,连发臭了都舍不得脱下来,但他的妈妈没有因为他这个举动就再也不给他买喜欢的衣服,相反,艾略特穿上了更好玩、更有趣的新的海怪睡衣。

  妈妈虽然因为艾略特衣服发臭,而语带严厉地催他洗澡,但是并没有“牵连”到不给他买新衣服。这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啊。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穿裙子,每天都要穿裙子去上学。头几天父母还能迁就,但因为裙子弄脏难洗难干,一个星期之后,当她再吵吵着要穿裙子时,她爸妈把她狠打了一顿。自此之后,她就算很想穿裙子,也不敢说出来。

  指出孩子的坏习惯,和接纳孩子的爱好这明明就是两件事,但父母们总是不自觉地就混成了一件事。因为孩子太喜欢一件衣服,所以他不想洗澡,导致浑身发臭,父母们的常规做法不是像书中这样,将两件事情分开,而是简单地认为:因为你喜欢这件衣服,所以会导致发臭;为了你不发臭,所以不给你买喜欢的衣服。

  父母们省略了中间的过程,偷换了因果概念。他们其实是为了省事,想让孩子讲卫生,但在孩子看来,就变成了“凡是我喜欢的,父母都反对。”而这种心理,恰恰是父母和孩子起隔阂的开端。父母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擒贼先擒王”,从源头上阻止了“糟糕”的事情发生,孩子只看到了结果,认为父母就是见不得自己开心。

  我们常说,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好好沟通,怎么沟通?这本书就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我只就事论事,只指出你犯错的部分,绝不扩大化。同时,我会积极支持和保护你的兴趣爱好,给你更多不同的探索空间。

  和孩子们读读这本书吧,在孩子捧腹之余,留给父母的思考或许更多。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三):臭味哪里去了?

  《什么这么臭!》这个绘本的写作者是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经常会嗅出神秘的东西。所以她的绘本处女作就跟嗅觉有关哦。而绘画者史蒂文·亨利,他已经创作了很多插画。他擅长运用交错的线条水粉和水彩,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从封面上就能看出艾略特就是个淘气的小男生,谁知他大早晨竟然被一种难闻的气味熏醒了。他皱着眉头到处找,到底是什么这么臭让他连觉都睡不好!床底下、窗外到处看,豚鼠、鹦鹉、点心,连爸爸他都信不过,可是爸爸身上很香呢。

  那就是猫粮了?再不就是垃圾桶?或者那个乱七八糟的大锅汤?再不,那一定是小宝宝了!看,他都趴在小宝宝屁股后面去闻了!可是小宝宝的屁股也是香香的呢。

  后来别人也发现了,“什么这么臭?!”奶奶、爸爸、妹妹都这么说,也许那个臭味并不遥远。。。。。。

  艾略特去洗澡了,他洗得好高兴呀,泡泡满天飞。而那个怎么也甩不掉的臭味,竟然也神奇地不见了。干干净净的小帅哥换上了他的新海怪睡衣,连小狗都为他欢呼呢。

  这个小故事适合4-8岁的小朋友看,相信他们看完都会明白臭味是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什么这么臭!》就是告诉小朋友们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干干净净的身体好心情也愉快。如果身上脏脏的臭臭的,不仅自己不舒服,也影响别人的心情。就好比谁喜欢在垃圾堆附近玩呢?那味道那环境会影响情绪呀!

  相信每一个爸爸妈妈都会教育孩子要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但是太多的唠叨和斥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这本《什么这么臭!》脱离了说教,让小朋友在轻松愉快地阅读和欣赏中反省自己,原来讲究卫生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是连刚学说话的小宝宝都嫌弃说:“臭臭!”,真是好丢人哪。

  除了语言诙谐可爱,《什么这么臭!》的绘画也非常棒,每一个表情都栩栩如生。尤其是艾略特的妈妈4个手指拎着艾略特的脏衣服,虽然我们闻不到,却好似已经闻到了:臭死了,好恶心呀!妈妈那个样子太生动了。不讲卫生的小朋友看到也会脸红吧。

  像艾略特这么懒惰的小孩子,却费尽心思到处去找那个味道从哪儿来的。去阁楼找,去地下室找,去阁楼地下室的每一个地方去找,甚至还跑到外面去看垃圾桶,可见那个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他才一定要找到它!

  艾洛特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找到,不过他洗完澡之后,却发现那个臭味竟然消失了,所以消灭臭味的方法是洗澡,并换洗干净的衣服!

  小时候有一首歌叫《洗澡歌》,是这么唱的:白毛巾呀香肥皂,小朋友呀来洗澡,洗洗头发搓搓背呀,洗洗脖子洗洗脚。干干净净惹人爱,身体健康精神好。那就一边洗澡一边唱歌吧,让臭味跑光光!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四):你和那个臭臭的艾略特谁更臭?

  你们家的熊孩子是不是喜欢在泥地尤其是下过雨的水湾里踩水溅得满身都是,还欢喜地像得了宝藏?而你回家收拾洗澡的时候却像敌对双方在打仗?

  是不是熊孩子一天需要换三四套衣服累得老娘半死,嘱咐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点干净的样子?你是看到孩子弄脏了,开始一边抱怨一边开始擦干净给换新衣服?还是告诉孩子自己去换干净衣服,自己在这里等他呢?

  《什么这么臭》这个绘本就是关于个人讲卫生的。主人公艾略特被一股臭味熏醒了,他到处找是什么发出的这个讨厌的臭味,从里找到外,从上找到下,找了一圈都他没找到。最后妈妈给他洗澡换衣服了,臭味就消失了。看完这故事你会觉得哈哈大笑,原来臭味是从艾略特身上发出的。

  《什么这么臭》作者是美国的 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她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新闻学和英语学双学士,还拥有美利坚大学和布拉格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她有个像侦探一样的鼻子,总能闻出细小的味道,让人觉得有点特别。

  一、找啊找啊找什么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小朋友总是爱问问题,当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如果你直接给答案,可能他们会觉得没有意思。如果你让他们自己找,动手行动,最后找到的结果他们更愿意接受,也更锻炼了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所以,这个绘本中,妈妈没有一上来就告诉他,是他需要洗澡,是他身上的臭味。当他找了一圈,从床底下到阁楼,从猫粮到垃圾箱,都没有找到答案时,他就会思考。

  这个过程里,他看到听到别人的反馈,连小宝宝都说臭臭。你如果直接说臭,让他改正,他可能还不服气。可是经过大家的反应,他也认识到臭了,就是没往自己身上找。最后洗澡完了才不臭了。你给孩子读完绘本的时候,小朋友会不会觉得这个小男孩挺傻的,自己臭都不知道?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当你再给他说卫生的问题,他自己就会主动配合了。

  二、有了问题向外找,然后呢?

  你看这个绘本里,艾略特向外面去找臭味的来源,他去找狗狗、猫粮、鹦鹉、爸爸、妹妹,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甚至连垃圾箱都翻过了,可是没找到。最后妈妈要求他洗澡后才不臭了。你看,有问题向外找可能不一定会找到答案,还需要向内找,也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才能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一个事物。

  比如你家小朋友摔倒了会不会就去打沙发椅子地板?还是找找自己哪里没注意?如果你摔倒了就找地板问题,那么出了问题他们就形成习惯找外面的因素。这样会形成推脱的毛病,不利于孩子反省,也得不到成长的机会。学会勇敢承担,有问题及时承认,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小孩是每个家长愿意看到的。

  三、放弃理所当然,用小朋友的视角来解释事情,才能获得理解。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朋友总是爱不释手,一刻也不离开。他们会抱着自己喜欢的娃娃睡觉,出门,连上厕所都不放下。艾略特特别喜欢身上的这个衣服,因为它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还有一幅与他自己身体骨架完全一样的图案。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总害怕失去,会有分离焦虑。

  如果你能告诉他们这个只是暂时的,不会很久,它们也需要修整休息,用小朋友能理解的话解释就可以让他们不那么焦虑。比如小朋友爱看手机,可是手机需要充电。如果你说手机要充电不能玩,他们就会大哭。如果你说,手机肚子饿了,需要吃饭补充能量,你肚子饿了咕咕叫是不是也需要吃饭喝奶呢?他们就会理解了。

  尝试用小朋友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他们理解的事物去解释,就能够跟他们说上话,得到理解。艾略特洗完澡换上了新海怪睡衣,有真正的鳞片和又大又吓人的爪子,感觉很棒,没有因为换下了心爱的衣服而生气,所以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而不是上来着急就吼,这个是教育孩子应该注意的。

  这个绘本跟小朋友一起读,可以引导、提问,在看到那个臭臭的小孩以后,小朋友就会自动选择讲卫生,而不需要再威逼利诱甚至用吼。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五):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当当当当!”我把新书递给刚刚上车在后座的小宝。今天周末,他刚和小姨家的弟弟在游乐园玩。挖沙子,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玩得超级嗨皮。小一岁的弟弟已经筋疲力尽,上车就瞌睡了,他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哇!是给我买的新书。谢谢妈妈。”他高兴地喊着,接过书翻起来。一会儿,他把书递回来:“妈妈,给我讲吧!” 看到新书,就迫不及待。于是,我坐在副驾驶上翻着书读,他站在后面静静地听。 “什么这么臭!”我先读书名。 “什么这么臭。”他跟读,很快,惊讶地问我,“妈妈,后面这个形状下面加上小圆点,是什么字?” 我惊喜于他的发现:“这个不是字,是一个感叹号,是一个标点符号。” 也许是对故事内容太过于向往,他居然没有纠结什么是标点符号:“快讲吧。” “你看,书名里有两个一样的字。”我故作惊喜。 “是——”他快速找到了,“什么——么!” “对,你真棒!这两个一样的字是'么'字。” “快来看,封面上画了一个小朋友!”我们开始读封面了,“他在什么地方?” “垃圾桶里!” “他在干什么呢?”我问。 “他在捉迷藏。”小家伙肯定地说,这可是他最爱的游戏。 “是捉迷藏吗?好的,我们去书中找找,和他捉迷藏的是谁呢?” 翻开环衬页,左侧写着: 有一股味道,非常非常臭!是狗狗的味道?是宝宝的味道?是垃圾的味道?还是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的味道?什么这么臭!艾略特决定找到这股味道。 读到“乱七八糟大锅汤”,非非咯咯咯地笑起来。 “哇,原来这个小朋友叫艾略特呀,是什么在跟他捉迷藏呢?” “嗯……不知道,是一股臭味道。”非非犹豫了一会儿。 “真棒,哪来的臭味呢?我们一起到图中找找吧。” 环衬页是可爱清新的鹅黄绿,左右斜织的线条画出好多规则的菱形。每个菱形格子里,都有一样物品。 “袜子?烟头?靴子?蟑螂?虫子?洋葱?鱼骨头?马桶?纸尿裤?苹果核……”我们比赛着找,比赛着说,真来劲。可是,还是不能确认,到底什么这么臭。 再次认读书名后,正文开始了。非非目不转睛地看,竖着耳朵听。 “一天早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左看右看。什么这么臭!他想。” 我们也跟着在他房间里左看右看: 艾略特穿着一件好有特色的连体衣坐在床上,他捂着鼻子,手里拿着一个骷髅面具,房间里看上去很凌乱:玩具杂乱堆着,一只袜子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羽毛球拍的网全断了,桌上还有香蕉皮和吃剩的面包以及两个积木…… “是什么这么臭?”我们猜测着,往下看。 艾略特开始了他的寻找过程。而臭味的来源,真的在跟他捉迷藏。床底,窗外,所有的家人,以及所有的小动物,都不是。他到阁楼上找,到地下室找,在阁楼和地下室之间的每个地方找。 直到妈妈命令他去洗澡,扭着头,用两个手指捏着他脱下来衣服的样子,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他的衣服臭,妈妈。” 可不是吗?妈妈所过之处,怨声载道,妹妹、爸爸、奶奶,甚至小宝宝都在喊:“什么这么臭!” 艾略特洗完澡后,那股可怕的臭味也不见了。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艾略特穿上了新海怪睡衣,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这句话留给小朋友们无限的遐思:之前的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有身体骨架图案的衣服,他也不想脱掉。不知道不久后,艾略特是否又开始了和臭味捉迷藏的游戏呢? “会!”非非肯定地回答。 “所以,我们再喜欢一件衣服,也要勤更换。对吧?” 非非点点头。他发现了艾略特的问题所在:垃圾不扔进垃圾桶,玩具乱扔,床底下不干净,还好久不洗澡。 “什么这么臭!”我故意吸着鼻子在车里闻。小家伙连忙躲开了:“回家我要洗澡。” 这下,我又多了艾略特这个帮手了。在非非不愿意洗脸的时候,不愿意洗头的时候,还有不愿意收拾房间的时候…… 孩子们就是这样,命令无效,说教没用。只有通过故事,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艾略特也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给大些的孩子读,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他穿着发臭了的衣服,却要四处寻找臭味的来源? 非非说:“因为他不知道。” 质朴的语言,往往揭示最真的道理。一不小心,坏习惯就跟我们捉起了迷藏。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揣着错误而不自知,明明养成了坏习惯,却如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最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艾略特在家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找了个遍,也找不到和他“捉迷藏”的臭味来源,所以无法去掉这股味道。只有把衣服换掉,彻底洗个澡,才能换来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感觉。 为什么自己的问题最难发现呢?因为我们往往很难去审视、观察、批判自己,总是把怀疑的目光对准外界的一切。 难怪曾子要说“吾日三省吾身,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多多“省吾身”吧,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什么这么臭!”床上,洗过澡的非非又在翻这本书,嘴里还念念有词呢。仔细听,故事讲得不赖哦!这就是好的绘本:语言轻松,容易模仿,通过精美有趣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传递爱和温暖,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六):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什么这么臭!》

  “当当当当!”我把新书递给刚刚上车在后座的小宝。今天周末,他刚和小姨家的弟弟在游乐园玩。挖沙子,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玩得超级嗨皮。小一岁的弟弟已经筋疲力尽,上车就瞌睡了,他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哇!是给我买的新书。谢谢妈妈。”他高兴地喊着,接过书翻起来。一会儿,他把书递回来:“妈妈,给我讲吧!” 看到新书,就迫不及待。于是,我坐在副驾驶上翻着书读,他站在后面静静地听。 “什么这么臭!”我先读书名。 “什么这么臭。”他跟读,很快,惊讶地问我,“妈妈,后面这个形状下面加上小圆点,是什么字?” 我惊喜于他的发现:“这个不是字,是一个感叹号,是一个标点符号。” 也许是对故事内容太过于向往,他居然没有纠结什么是标点符号:“快讲吧。” “你看,书名里有两个一样的字。”我故作惊喜。 “是——”他快速找到了,“什么——么!” “对,你真棒!这两个一样的字是'么'字。” “快来看,封面上画了一个小朋友!”我们开始读封面了,“他在什么地方?” “垃圾桶里!” “他在干什么呢?”我问。 “他在捉迷藏。”小家伙肯定地说,这可是他最爱的游戏。 “是捉迷藏吗?好的,我们去书中找找,和他捉迷藏的是谁呢?”

  翻开环衬页,左侧写着: 有一股味道,非常非常臭!是狗狗的味道?是宝宝的味道?是垃圾的味道?还是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的味道?什么这么臭!艾略特决定找到这股味道。 读到“乱七八糟大锅汤”,非非咯咯咯地笑起来。 “哇,原来这个小朋友叫艾略特呀,是什么在跟他捉迷藏呢?” “嗯……不知道,是一股臭味道。”非非犹豫了一会儿。 “真棒,哪来的臭味呢?我们一起到图中找找吧。” 环衬页是可爱清新的鹅黄绿,左右斜织的线条画出好多规则的菱形。每个菱形格子里,都有一样物品。 “袜子?烟头?靴子?蟑螂?虫子?洋葱?鱼骨头?马桶?纸尿裤?苹果核……”我们比赛着找,比赛着说,真来劲。可是,还是不能确认,到底什么这么臭。 再次认读书名后,正文开始了。非非目不转睛地看,竖着耳朵听。

  “一天早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左看右看。什么这么臭!他想。” 我们也跟着在他房间里左看右看: 艾略特穿着一件好有特色的连体衣坐在床上,他捂着鼻子,手里拿着一个骷髅面具,房间里看上去很凌乱:玩具杂乱堆着,一只袜子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羽毛球拍的网全断了,桌上还有香蕉皮和吃剩的面包以及两个积木…… “是什么这么臭?”我们猜测着,往下看。 艾略特开始了他的寻找过程。而臭味的来源,真的在跟他捉迷藏。床底,窗外,所有的家人,以及所有的小动物,都不是。他到阁楼上找,到地下室找,在阁楼和地下室之间的每个地方找。 直到妈妈命令他去洗澡,扭着头,用两个手指捏着他脱下来衣服的样子,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他的衣服臭,妈妈。” 可不是吗?妈妈所过之处,怨声载道,妹妹、爸爸、奶奶,甚至小宝宝都在喊:“什么这么臭!” 艾略特洗完澡后,那股可怕的臭味也不见了。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艾略特穿上了新海怪睡衣,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这句话留给小朋友们无限的遐思:之前的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有身体骨架图案的衣服,他也不想脱掉。不知道不久后,艾略特是否又开始了和臭味捉迷藏的游戏呢? “会!”非非肯定地回答。 “所以,我们再喜欢一件衣服,也要勤更换。对吧?” 非非点点头。他发现了艾略特的问题所在:垃圾不扔进垃圾桶,玩具乱扔,床底下不干净,还好久不洗澡。 “什么这么臭!”我故意吸着鼻子在车里闻。小家伙连忙躲开了:“回家我要洗澡。” 这下,我又多了艾略特这个帮手了。在非非不愿意洗脸的时候,不愿意洗头的时候,还有不愿意收拾房间的时候…… 孩子们就是这样,命令无效,说教没用。只有通过故事,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艾略特也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给大些的孩子读,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他穿着发臭了的衣服,却要四处寻找臭味的来源? 非非说:“因为他不知道。” 质朴的语言,往往揭示最真的道理。一不小心,坏习惯就跟我们捉起了迷藏。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揣着错误而不自知,明明养成了坏习惯,却如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最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艾略特在家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找了个遍,也找不到和他“捉迷藏”的臭味来源,所以无法去掉这股味道。只有把衣服换掉,彻底洗个澡,才能换来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感觉。 为什么自己的问题最难发现呢?因为我们往往很难去审视、观察、批判自己,总是把怀疑的目光对准外界的一切。 难怪曾子要说“吾日三省吾身,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多多“省吾身”吧,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什么这么臭!”床上,洗过澡的非非又在翻这本书,嘴里还念念有词呢。仔细听,故事讲得不赖哦!这就是好的绘本:语言轻松,容易模仿,通过精美有趣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传递爱和温暖,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七):好绘本不说教,幽默又日常的故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夏至刚过,天气明显变得越来越热了。即使是在上午或者傍晚,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儿也会出一身的汗儿,那两只小手更是脏的不行。因此,一回到家我总是第一时间喊他们洗手,而两个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好像洗手是为我洗的一样,颇让人有些无奈。

  也许,作为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孩子,一次两次的说教会很管用,而说的次数多了则大打折扣,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那么,这样的情况究竟能不能避免呢?我觉得,只要用对了方式,其实也没有那么想象中的那么难。

  孩子需要父母催促或者提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不讲卫生是一种坏习惯,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而只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美国童书作家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是一位拥有着异于常人嗅觉的美丽女士,她的处女作《什么这么臭!》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整个绘本图文并茂,通过一个贴近孩子日常的生活故事,告诉他们做好个人卫生这件事很重要。

  当然,其中少不了插画师史蒂文.亨利的帮助。假如,你正在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发愁,那么我想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孩子是具有侦探潜质的,一些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一天清晨,艾略特被一股极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于是,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左看右看,想要知道是什么这么臭。是床底下有东西吗?是窗外有臭鼬吗?是小狗迪西身上的味道吗?是垃圾桶里发出的气味吗?……很快,所有的疑问都被否定了,因为这种气味明显不是由它们散发出来的。

  而探寻的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难怪孩子们总是利用时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执着地去做某件事情,似乎一定要得到答案才开心。小男孩艾略特就是这样的孩子。

  那股难闻的气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后来妈妈对艾略特的话语中,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答案。吃早饭的时候,妈妈说:“艾略特,今天不能再穿那套衣服了。”之后,又说:“小子,立刻脱下这件衣服!你该去洗澡了!”从妈妈一前一后的语气中,不由得让人猜测:艾略特可能已经穿了这件衣服很久了,也因此很久没有洗澡了。

  当妈妈拿着那件艾略特刚刚脱下来的——尽管看上去酷酷地实际上却散发着臭的衣服,家里人明显的表情,已然再次印证了我们的猜测。

  2.当孩子喜欢某样东西时,会在一段时间内频繁使用。

  通过故事可以知道,小男孩艾略特非常喜欢这件能够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并且与他身体骨架拥有着一样图案的衣服,甚至觉得这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衣服。因此,自然不想脱掉。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儿童成长心理,相信父母们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都曾遇到过。比如,孩子因为喜欢某件玩具,然后和它的玩具形影不离,连睡觉都要在一起,也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因为喜欢所以舍不得脱掉。

  3.即使喜欢,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这种喜欢的背后,其实是孩子的害怕失去的不安在作怪。那么,想要化解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的感受,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突然消失就可以了。

  小男孩艾略特最终听了妈妈的话,洗了个香香的泡泡浴,那种难闻的气味随着水流被冲进了下水道。再穿上他拥有着真正鳞片和又大又吓人的爪子的海怪睡衣,那种感觉可真好。

  “然而,他再也不想脱下来了。”在书籍的最后,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局给小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假如艾略特再次因为喜爱而久久不想脱下他的海怪睡衣,那么那股难闻的怪味肯定会再次出现的。

  好绘本不说教,《什么这么臭!》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幽默又日常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即使再喜欢某件衣服,也要定时更换,并及时洗澡,做一个浑身上下透露着香香味道的好宝宝。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告别难闻臭味道,才能健康成长。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八):你还在给孩子讲道理吗?家长请记住:一个好故事胜过一百个道理

  

1.

我是三个宝宝的妈妈,如果你在我家安装一个摄像头的话,一定会发现我常常唠叨的那几句话就是:

准备吃饭了,快去洗手!

衣服穿的太久了,快脱掉换一件!

哇,快来洗头吧,头上长虫子了!

嘴巴里怎么有一股臭味儿,是不是该刷牙了!

是的,没错,这一声声的说教,别说孩子了,大人听着都烦了。

然而,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想要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难道只能说说教吗?

当然不是!

正当我烦恼不已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除了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之外,还可以通过故事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让孩子意识到拥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以及拥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好处。

故事的魔力很明显,不仅是儿童,甚至在成人的世界里,会讲故事的人都比不会讲故事的人更有说服力。有时候,一个好故事抵上100个道理。

当我们去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的时候,故事的作用也会非常大。那么,讲述儿童好习惯养成的绘本故事也特别多,比如《干净与不干净》、《我爱洗澡》等等。

但是,这些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故事书过于赤裸裸了,给孩子讲述的时候甚至有些刻意。

那如果有一本书可以稍微隐晦的、风趣幽默的、引发思考的给孩子讲述行为习惯就会更好了。就像《公主怎么挖鼻屎》,我就非常喜欢。

最近,我看到了一本书,让我无时无刻不想要自主自发的安利给我身边的每一个宝妈。

它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让我和孩子们都爱不释手。

2.

这本书就是《什么这么臭!》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天清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开始四处寻找……他看了看床底下,可床底下挺干净。是不是爸爸身上的味道呢?可爸爸闻起来还挺香的。是小狗的味道吗?是小宝宝的味道?是垃圾的味道?还是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散发的味道?什么这么臭!艾略特决定找到这股味道的源头。

那么,各位小侦探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艾略特寻找臭味的来源吧!

这本书吸引我的点特别多:

一、用问题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探究答案。

日常中的对话常常是妈妈直接了当的告诉孩子你身上很臭了,该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了。

那为什么这样的方式没有好的效果呢?

首先不够有趣,其次是命令式的语言方式让人排斥。

而《什么这么臭!》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孩子臭味儿的根源,而是根据故事情节、家人的话语以及图画的提示来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发现。

这一整个过程有趣极了,就像是让孩子变身小侦探,大家一起来破案一样,谁会觉得不好玩呢?

而作者在书中又给了很多的暗示:

比如,

一开场艾略特乱七八糟的房间;

吃饭时妈妈说的“今天不能再穿这套衣服了”;

艾略特翻冰箱时妈妈命令他脱掉衣服去洗澡;

妈妈拿着艾略特的衣服时那酸爽的表情以及衣服上面的那条绿绿的烟雾。

等等。

小侦探们如果认真阅读的话,不难发现,原来臭味是从艾略特身上发出来的:

他的衣服该换了!他该洗澡了!

当孩子读完故事并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之后找到了真相时,他自己会不会哈哈大笑起来呢?会不会代号入座了呢?

用问题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事他一定记忆深刻,对他的影响一定会比说教大的。

二、语言生动幽默、画面生动形象。

很难想象,这本《什么这么臭!》竟然是作者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的绘本处女作!!!

因为作为一本绘本,它是非常成熟的。

这本书的语言幽默生动,非常能够吸引住孩子,故事情节也是一波三折、草蛇灰线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我们常常说童书就是要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来讲故事,摒弃掉一些我们成人的哲理和思维,完美的还原童趣童真才能写出孩子真正喜欢的绘本故事。《什么这么臭!》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来看看它的语言:

他用一百万颗软糖打赌,是小宝宝身上的臭味;

奶奶那著名的“乱七八糟大锅汤”;

“臭臭!”连小宝宝都这么说;

他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这些语句都是用儿童的语气来说的,我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他们都哈哈笑起来跟着学。

作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和情节来鼓励孩子讲究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养成生活好习惯,非常适合孩子阅读,也可以让家长摆脱说教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而这本书的插画作者是:史蒂文·亨利,他大量运用交错的线条,就像是给图画加了一个菱形格子的背景一样,很独特。

图画采用水粉和水彩,增加细节感,让人物更加饱满立体,生动形象。

很多细节的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用心。我们可以看到绘本第二页,有一个艾略特房间的全景图,看到这张图的爸爸妈妈们一定特别感同身受,因为家里的小霸王也常常把房间弄得这么脏乱差。

桌子上的香蕉皮、地毯上的臭袜子、床头的破网球拍等等这些小细节都在体现着艾略特的性格特征——不爱干净!

孩子是特别注重细节的,在看到一幅图画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关注点往往是细节,所以在细节上用心也是更懂孩子的表现。

而在结尾的处理上也是神来之笔,让人笑着思考的。就是艾略特洗完澡,换上新的睡衣之后的那句:他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让我们忍不住会想:下一次有趣的破案之旅会在多久后发生呢?哈哈哈哈

我也让我带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的女儿特别怕水,她几乎从不主动要求洗头,因为又是女孩,头发长长的。所以每次都是特别久的时间她才愿意让洗头,每次洗完之后她都会说一句:我再也不要洗头了!

大概只有真正懂孩子的作者才能写出这么真实的场景吧!

3.

最后,想给各位家长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陪孩子去一个绘本馆读书,一个家长跑过来问馆长说:我家孩子三岁多,不爱读书,怎么办啊?

馆长问她:你给孩子读的什么书呢?平时都是怎么读的呢?

家长说:我给孩子买的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一套书,什么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洗澡讲卫生之类的。

馆长说:挺好的啊,那你怎么给孩子读的呢?为什么觉得孩子不喜欢呢?

家长答: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我就拿出一本让孩子好好吃饭的书给他看。可是他就是不喜欢看。

听到这里,是不是大家都想笑了呢?

我当时也笑了,于是走过去对这位家长说:

阅读是一种浸润式的教育,是让孩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去获得一些好的知识和教养的。而不是把读书当成一剂药丸,在一遇到问题就拿起一本书来给孩子看。家长您的做法过去功利性了,孩子一看就知道你要干嘛。目的性太强的逼迫孩子阅读,效果肯定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的让孩子讨厌阅读的。

家长连忙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我告诉她: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初期,应该是以培养孩子兴趣为主的。不要太有目的性,选书可以是好玩有趣的,阅读的时间可以是欢乐的美好的氛围下,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来改善孩子的阅读兴趣,慢慢引导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能操之过急。

一个好的故事胜过一百个道理,

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什么这么臭!》这本书让孩子在笑声中明白好习惯的重要性!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九):一本自带味道的绘本,帮助你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

  有人说,孩子天性爱水,毕竟他们出生前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是生活在羊水中的。确实,我家小朋友从小就喜欢洗澡,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孩子都喜欢,一定有不少妈妈因为洗澡的事而跟孩子有过不少冲突。

  而且,就算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洗澡的态度也会有变化,喜欢洗澡的孩子,可能突然某一天就开始抗拒洗澡;而那些不喜欢洗澡的孩子,也可能突然就爱上了洗澡。

  那么,当孩子拒绝洗澡时,身为父母,我们要怎么办?

  有的父母是“连哄带骗型”,用各种游戏和玩具增加洗澡的趣味性,让孩子在玩乐中爱上洗澡,结果孩子又可能因为沉迷游戏而本末倒置;

  有的父母是“谆谆教导型”,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不洗澡的坏处和洗澡的好处,希望孩子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主动去洗澡,不过这一招可能是适用于较大的孩子;

  还有一种父母是“简单粗暴型”,管他喜不喜欢,强行拎进卫生间,三下五除二洗洗了事,往往洗个澡如同打了一场架,孩子哭哭啼啼大人也怒气冲冲。

  其实,孩子不喜欢洗澡,背后有诸多原因,可能是某一次水太烫,也可能是洗澡时耳朵进水,甚至是在浴室里摔过跤……这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能是影响孩子抗拒洗澡的真实原因。

  尤其是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他表达过却被大人忽略了,因此,面对同样一件事——抗拒洗澡,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父母耐心细心地去找到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味地采取粗暴的态度来处理。

  最近读到一本视角非常新颖的绘本——《什么这么臭!》,或许能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一些别样的启发。

  光看标题就能猜到,《什么这么臭!》是一本带有味道的绘本,封面上一个小男孩从垃圾桶里站起来四处找寻,再结合书名,“什么这么臭?”立刻就将读者的好奇心勾了起来。

  这个男孩名叫艾略特。一天清晨,他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想着,“什么这么臭!”为了解开这个谜题,他开始了自己的“破案之旅”。

  一开始,艾略特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寻找,他先是看看床底下,可是床底下很干净;他又打开窗户看了看外面,窗外是雪后的清晨清新空气的味道。

  艾略特走出自己的房间,开始在家里寻找。他闻了闻豚鼠和鹦鹉,都不是那个味道。难道是爸爸?可是爸爸刚洗完澡,身上还挺香。

  吃早饭的时候,他忙着寻找那个臭味,连妈妈叫他脱下身上的衣服都顾不上。他又闻了闻妹妹和小宝宝,都不是那个臭味。他甚至钻进了垃圾桶,都没有找到那个臭味。

  “到底是哪儿来的臭味?!”

  读到这里,你一定也和艾略特一样,对这个臭味充满了好奇。

  这时,艾略特想到了一个可能……

  是不是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毕竟,谁都不知道那个汤里有什么东西。可是,汤闻起来并不是那种臭味呀。艾略特从地下室找到阁楼,将家里的各个角落搜寻了个遍,都没有找到臭味的来源。

  正当他打开冰箱门寻找时,妈妈出现了。

  妈妈说,“立刻脱下这件衣服!你该去洗澡了!”

  失望的艾略特只得乖乖脱掉身上的衣服,钻进了浴缸。读到这里,相信你一定猜到了臭味的来源在哪里。

  再看艾略特的妈妈拿着他那件骨头睡衣时的表情,岂止是“酸爽”!

  妈妈拎着睡衣走向洗衣机的途中,家里其他成员也闻到了这臭味,大家纷纷说:“什么这么臭!”

  现在,恐怕只有艾略特不知道臭味的来源了吧?

  不过,此刻的艾略特已经顾不上寻找臭味的来源,更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脱下了这件“有史以来最好的衣服”,他正在浴缸里开心地洗澡、搓泡泡呢。

  等他洗完后,那股可怕的臭味也不见了。

  而艾略特又穿上了新的海怪睡衣——有真正的鳞片和又大又吓人的爪子,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睡衣”!

  无比兴奋的艾略特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他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或许,不久之后,又会有下一次的“臭味”来袭。谁知道呢?小孩子就是这样无法捉摸啊!

  任谁也无法相信,这样轻松有趣又别具一格的绘本,竟然是作者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的“处女作”,她的嗅觉比常人更灵敏,总是喜欢嗅出一些神秘的味道,想必那些奇奇怪怪的味道也给她带来了许多创作的灵感。所以,她才创作了这本以“嗅觉”为主角的绘本。

  插画师史蒂文·亨利也是一个对味道十分敏锐的人,他喜欢在芬芳四溢的花园里,弹奏那把完全没有气味的吉他。有时,他也会在自己的画室里闻到一些不太好闻的味道,但又找不到气味的源头,就像书中的艾略特一样。

  史蒂文·亨利在书中运用了大量交错的线条,用水粉和水彩结合,不仅描绘出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场景,还埋下了不少有趣的彩蛋。

  首先,是味道的颜色。我们都知道,味道是无形无色的,如果让你用颜色来描绘臭味和香味,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艾略特被臭味弄醒后,在房间里四处寻找来源,这时画面没有用任何颜色来表达气味,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散发出来的;

  在浴室见到爸爸时,艾略特闻到爸爸身上的味道是香的,这时画面上呈现的颜色是大片大片云朵状的白色;奶奶那锅“乱七八糟大锅汤”所散发出的味道,也是白色;

  而艾略特的睡衣被妈妈拎在手里后,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是绿色;最后他洗完澡,流向下水道的水流也是夹杂着绿色;还记得封面上艾略特蹲在垃圾桶里的那个画面么?垃圾桶飘出来的味道是绿色上面叠加了白色。

  史蒂文·亨利用白色来表示香味,用绿色来表示臭味,使得画面既形象又生动,使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闻到了那些味道。

  其次,注重描绘人物的鼻子来突出主题。人物的面部表情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眼睛和嘴巴,印象中大多数绘本都更为注重眼睛和嘴巴的描绘,对于鼻子,通常是用简单的竖线来表示,有些图画甚至连竖线都没有。

  在这本绘本中,史蒂文·亨利给几乎所有正面出现的人物角色都画了一个清晰的鼻子,尤其是艾略特,他的鼻子一直是处于向上翘着用力闻的状态,正好与整个故事情节相融合。

  第三,插画为文字做细节上的补充。这本绘本的文字不多,每一页都只有寥寥几句,但插画中却隐藏了十分丰富的信息,并且为文字做着细节上的补充。

  艾略特醒来时,身上穿着一件骨头睡衣,手里提着一个骷髅面具,他的房间里还有一个南瓜灯笼,可见这睡衣是他在万圣节时的装扮。万圣节是在星期日,而他的房间里还有星期三剩下的点心,想必他这身衣服起码已经穿了一个星期,可以想象有多臭了!

  艾略特在四处寻找气味来源时,曾分别闻过小狗和妹妹。他觉得小狗闻起来像培根,妹妹闻起来像枫糖浆。如果不看图的话,可能无法理解这几句话。仔细看这张插图,奶奶在给小狗喂培根,而妹妹正在往松饼上挤枫糖浆。

  如果只是单纯地看文字,会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只有耐着性子细心去观察图画,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细节。这就是优秀绘本的魅力,它从来不会说教,而是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画将想要传达的道理融入其中,不同的人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同样,身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也不能一味地靠大人的权威去逼迫,而是需要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引导,适当地鼓励,真正理解了孩子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