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3 04:0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1000字

  《不平等的尸体》是一本由[日] 西尾元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一):不平等的尸体,社会的另一面

  日本留学的好友,借我这本书,薄薄的,名字有点怪怪的,当时我还有点不屑一顾。床头柜上,摞了几摞的书要看呢!没想到,一翻开,立即丢下了正在读的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对于日本,一个常常提及的说法是:日本人走遍全球,还是会回日本,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地方生活!这包括,全球最普及的高等教育,高福利,高收入。收入差距很小,一个非常平等的国家。可是,这本书带我看到了日本社会的另一面!其实,不仅仅是日本社会,相信中国乃至各个国家,都有这一面,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已经是尸体了,这时候的不平等,还有谁去关注呢?!还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用非常简易通顺的语言解释了很多医学知识。作者西尾元固然令人尊敬,他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的专业和坚守。译者,同样优秀和值得尊敬。大概是因为我自己也是学语言的缘故,常常看到一些很优秀的书,被翻译后,语句不通,不知所云,而感到惋惜和愤愤然。一本好书!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二):所有关于死的故事,都是对生的最后陈述

  不平等的尸体 更是不平等的人生 人生唯一无法选择的是出生 人生唯一无法逃避的是死亡

  红尘滚滚,浊浪滔天 无论是幸福还是悲伤 无论是风光还是落魄 无论是疾病缠身还是惨遭不测 无论是家人环抱还是孤老终生 法医是生死边界上最后一道守卫者 死者最后一个关于生的故事汇聚在法医的手术刀尖上,默诉生之不公与悲伤 死为永恒,无悲无喜 当赤果的背脊感受到解剖台传来的刺骨寒意 耳边不禁响起儿时课堂里穿出的低声吟诵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作者是专业法医,书中基本都是他亲自经手的解剖案例 他站在法医的角度去看待死者,根据对死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的死亡率以及死后被很好的解释死亡原因的机会并不平等 他站在死者的角度去看待“生”,死的机会只有一次,是平等的,生前所有的一切不公都随着死亡烟消云散。 书很薄,法医内容不太够看,关于解剖专业知识比较少也比较浅,如果是期待这方面内容的小伙伴还是去看《法医秦明》(私心推荐)或者其他优秀的法医小说。当然,也可以直接来一本十三五优秀教材《法医学》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三):好好活着

  

去年看了让人动容的法医题材日剧Unnatural《非自然死亡》很喜欢。《不平等是尸体》这部纪实作品题目就吸引了我的阅读愿望。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之后,有好几个段落让人感动并深思。作者文字朴实直白,又蕴含着深挚的悲天悯人和责任感。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例子是八十多岁的丈夫照顾七十多岁的老年痴呆症妻子,为了扶妻子出浴缸,不慎摔倒在浴缸里,又被失智妻子压在身下,结果溺死在浴缸中……很多需要司法解剖的遗体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一段叙述也很让人感慨,作者写到那些因贫穷而最终冻死饿死的尸体生前多日没有洗澡,表面肮脏,而内部器官却非常干净,不像是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而富裕阶层的人则相反,表面干干净净,内部器官则布满脂肪、损耗严重……

书中讲到送上法医解剖台的尸体有很大比例致死原因是贫困。作者从业二十年,这些非自然死亡的尸体对他来说恰恰成了最常见最自然的现象。

说到底,人除了自杀之外,无法选择自己最终死亡的形式,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按自己的意愿活着,直到最后一刻。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四):不平等的尸体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12/09/%e4%b8%8d%e5%b9%b3%e7%ad%89%e7%9a%84%e5%b0%b8%e4%bd%93/

不平等的尸体:解剖台上的“无声之言” [日] 西尾元 / 马佳瑶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0-11

子扉我 2020年晚冬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12月8日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五):不平等的尸体

  

只有150页,算是很薄的一本书。作者西尾元是个从业20年的资深法医,工作就是与尸体打交道。象大多数日本人一样,西尾元一定是认真严谨的人,把尸检这样一份在普通人看来既挑战心理又挑战生理的工作做得踏踏实实,井然有序。不久前读过一本一个英国姑娘写的同样主题的书《尸检报告》,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是尸检工作,在那位英国姑娘笔下就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西尾元大学学医,想的是救死扶伤,妙手仁心。造化弄人,他没想到自己后来会和死人一起。不过大概每个人都差不多,长大后做的工作大多出乎自己的意料。

书的名字叫不平等的尸体,大概是想通过不平等来揭示社会问题。但说实话,尸体这个话题就已经够沉重了。生与死,可能就是一个人的终极问题。

读中学的时候,外婆去世。听到消息,妈妈带我过去,外婆躺在床上,四周围着帐子。我看了一眼,外婆神态安详。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就跑到了账子的背后,一个人在那里躲了很久。我小时候外婆就和我们在一起,去世前几年才因为身体原因回了老家。亲戚都说外婆和我们最亲,没有看到我的嚎啕大哭他们都有点失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躲起来。我是在害怕尸体吗?我是伤心难过吗?现在细想起来,可能那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有些美好的理想的东西似乎在那一瞬间逝去了,我一下子意识到,原来人是要死的,每个人都会变成一具尸体。

幸运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死法,也无法选择。过好当下,算是对得起以后的自己。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六):“抛砖引玉”还是“羊头狗肉”?

  刚获悉这本书的出版讯息时,书名和简介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好奇。生死话题一直是各个领域思考讨论的重大议题。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对生命的探讨也成为上层建筑要素中越来越被大家重视的一环。所以本书的出现事实上应该起到补缺的效用。

  一上市我就马上买回来读了。一本很薄的小书,7万字,不到一天就看完了。读完之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针对这本书的书名。

  前面也说了,生死关系是很宏大的命题。本书从法医的视角看生死,更是提出了“尸体不平等”这个了不起的话题。它本来是可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的,但是读罢我并未获得满足。

  作者首先在每一章节按死亡背景把尸体分出了诸多类型,分享了很多关于法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但是就“尸体不平等”这一核心要点却只是列举查阅的社会学统计作为论据,简单阐述了客观情况,并未做什么深入的“解剖”。

  书的最后也空壳似地谈论了一下生与死的联系,仅仅留下了一个议题,然后就结束了,并没有实质性的探索。说好听了就是我在本段文字的标题使用的“抛砖引玉”,那么说不好听了,本书其实是在“挂羊头卖狗肉”。确实是辜负了这个书名。

  阅读完本书的最大收获想必就是关于法医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医的工作日常状态了。

  仔细地究其内容来看。

  虽然作者并未向我们多么深刻的地挖掘书标题和其背后更宏大问题的议论,但是他提供给读者们一个视角——抛砖引玉——去辨证地思考在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生死问题极其差异。同时对于不了解法医的读者又能丰富一定的知识和常识。从这两方面来说,本书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

  所以抛开迷惑性的书名,这本小书还是值得去一览的。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七):难论平等的法医日常

  

也是十月读完的书。自得知出版信息开始对这本书产生好奇,但读完感受平平。不是说内容不好,而是被宏大标题拉高太多期待,以至于“法医日常”的能量并不足以传送想要的满足。

作者西尾元为从事解剖工作二十年的教授,在书中介绍了贫困的/孤独的/衰老的/案件的/幸福的群体及真实解剖案例;每一章节都以数案例撑起,每个案例的着笔也都短小简略,所以读来更像本对法医学知识与经验的科普,而非对“不平等”的反思。

或者也可以解释为,章节内容的分类本身就是对“不平等”的揭露,但我觉得还是不够;以及,序言与后记中都将“不平等”换言为“社会等级差距”,使我再次反思,贫困/孤独/衰老/幸福的临终状态,能够被视为“等级差距”的体现吗?

面对标题也曾设想作者可能涉及的内容,“不平等”可指生前亦或死后,私以为生前不平等这一话题太过宏大也难以深挖,加之作者职业,所以猜想本书可能着重于死后,从法医数量/质量、解剖率地区差异、解剖的程序制约……这些,揭示并非所有尸体都有机会被查明死因进而予以告慰。

所以落差在于书的内容与预期基本相反,失望在于觉得作者的阐述在逻辑与说理上撑不起主题。举例有余而剖析不足,结尾拔到“向死而生”随即结束(而这也只是作者个人生死观的阐述,而非对消解不平等现象的思考;以及说回结构,关于法医学的意义、关于对生死的思考是否合适被归于“幸福的尸体”?包括前面“死后的不平等”一章也觉得存在不甚相符的内容),所以读完觉得,这本不该归为社科,反倒像是对法医工作的说明与科普。

但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视角吧,关于解剖,关于由日本引发的对我国法医学、法医从业、社会态度、制度建构的反思与思考。对了解一些医学常识/细节也能有所收获。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八):短评字数超了

  

第二章孤独的尸体宛如看到了我的晚年生活及其死法 但是正如作者所言就算是一个人默默死去的独居者 可能本人对这种人生的终结方式并没有不满 相反 在医院中被别人看护着走向生命的终点 这个人就一定幸福吗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目 让我想到了那些被什么年龄就要干什么事而捆绑住的人对他们自以为该到年龄结婚而不婚该生孩子而不生的人用这样以后没人给你养老送终而恐吓之的画面 可是除了自杀 人类是无法选择自己的死法的 就无法选择而言怎样都无所谓吧 反正结果都是死 有对象有孩子也不一定能逃得过老老看护 为了养老而选择婚姻这是我无法接受的结婚理由

拿着彩铅边看边划 知道了无精神病史的自杀者大多以上吊作为自杀手段 其次是跳楼 而无精神病史的自杀者大多是服毒自杀 在日本杀害身边的人首选方法就是压迫颈部 还知道了很多如何判定死因的方式等等等等 读着读着自然对法医充满了好奇 尸体身上的奥秘真的好多呀

“等级差距”真是贯穿始终 作者本人的生死观很简单 不想去寺庙祈求无病无灾也不想写遗书 重要的是努力活在当下 那么我呢 在自己长居城市在家人包围下安然死去当然是最好不啦 但是不可能人人都能有这种理想死法啦 既然谁都无法凭一己之力避免死亡 所以怎样都行吧

看完暂时无法忘怀的 在描述痴呆患者相关死亡时提到 在旁人看来用游荡一词可以代表痴呆患者的外出行为 但是也许本人带有强烈意识 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 暂时清醒的人类真的很爱自以为是

作者提到他曾解剖的一位受害者是位小学低年级的可爱少女 在看到遗体时忍不住感慨这衣服真漂亮 仔细观察后才知这是被凶手刺杀流出的鲜血染红的白色衬衣 这得多强大的心理素质啊

解剖八个月大小婴儿遗体却没有查明死因 这让死者母亲无法释怀 即使过去三年只要看到新闻上有类似案例都会写信给作者询问她的孩子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死因

作者最希望的还是读者能够以此为契机开始思考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自己能做些什么 希望大家能努力活在当下 真的好乐观积极向上喔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九):成为尸体之前

  这本书一点也不厚,也很好读,静下心来个把小时看完是没有问题的。 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法医从尸体出发,推演他们生前发生的事件,发现这些需要解剖的非正常死亡例子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比如独居者、领取生活补助的人、患精神疾病等等。 我很敬佩,也很喜欢作者对待每一具尸体的尊重。对于从尸体上收集到的信息,他认真负责地记录着,不乱下结论,尽可能地去寻求死亡的原因。他这样的态度让我看到我很想拥有的那一种闪光点,做好自己的工作,拥抱内心坚持的价值并付出行动。 原来死亡作为人生的重点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死亡的方式、死亡的结果却无法完全平等,这里面折射出来的等级差距反应的是社会结构。为什么独居者等弱势群体会是解剖台上的常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对待现在的生呢? 生前患有酒精依赖症的尸体内部器官无比干净,而有的尸体内部却又布满脂肪。喝酒的人发生车祸/窒息/溺亡,听起来都很恐怖,可由于酒精对神经的麻痹,当事人可能因为感觉不到疼痛而拥有“幸福的死亡”。这些事情是我之前不曾了解的,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反应在身体上会是干净的器官;遭遇意外死亡的人可能没有感受到痛苦。 除此之外,也学到一些关于尸体的知识。法医通过所学来判断尸体死亡时间、死前可能的原因、尸体是否被挪动过等相关信息,进而还原尸体的完整信息。无论对尸体做过什么,无论生前是怎样的生活习惯,法医都有可能在尸体上找到有关信息。 我总是在留意自己生活,却很少去关心它们在我身体上可能会留下的痕迹,更谈不上去了解死亡。死亡于我而言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我也更没有去认真思考生的事情,最近总感觉自己忙来忙去却不知道忙碌的意义在哪里。 作者有写到,“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死法。正因为此,比起'死',我们更应该关注'生',努力活在当下。” 可很多时间里,我都好像把这句好当成口号,想来也是觉得有点小愧疚。当我对某些现象表示惊讶的时候,我也逐渐发现我把自己拥有的许多东西当成了每个人的理所当然。可是纪实的书总是在一次次敲打着我,世界上许多的事情不是没有,而是我没有看见。 从小到大对尸体的害怕都建立在鬼怪之说上面。一谈到尸体,总觉得有股阴森之气从心里升起。现在看来,缺乏相应的知识和了解真的会遮住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尸体体现出来的不平等不是死后的不平等,而是他们生前的不平等。当我视线从尸体切换到活生生的群体时,我能做些什么呢。 最近上课遇见一个很喜欢的老师,他关注着艾滋病群体、失独老人的研究,同时也参与许多项目的探访。通过老师的讲述,我少有地从内心里感受到对学者的倾佩,这样的倾佩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言语来形容。只是从心里想要像这样的老师看齐,想要用自己所学去关注到需要关注的群体。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十):解剖台上的尸体格差?从业20年的法医自白书

  

不平等的尸体

西尾元

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用了很多案例来讲述作者作为法医职业所遇到的一些令人“意难平”的事件,有的案例还有着探案一般的神秘气氛。

·

·

另外,作者讲述了一些硬核知识,可能生活中用不到,但听来也是很让人好奇的,比如可以通过尸斑、僵硬程度、体温变化来判断死亡时间等等。

·

·

不过,其中有一个案例让人十分印象深刻,感觉心绞痛都犯了:

80多岁的男性遗体在自家浴室内被发现。这位男性负责看护患有老年痴呆症的70多岁的妻子,一直以来,无论岁月流逝,家境变迁,丈夫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妻子,邻居街坊也时常目睹二人和睦相处的样子。

·

·

从警方处得知,妻子当时无法从浴缸里出来,于是丈夫上前帮忙,结果因脚滑不慎跌入浴缸中,然后就在跌入的瞬间,妻子的身体不巧正好压在了丈夫的身上,如同巨石一般将丈夫压在了洗澡水里,导致丈夫溺死。

·

·

亲戚由于无法联系上这对老夫妇,便报了警。令人难过的是,警方赶往公寓后,发现妻子在浴缸里还坐在自己丈夫身上……妻子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死了。

·

·

除了案例,法医这个职业也让作者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记得有一位患有癌症的老太太,她拒不就医,后来的病情也不得而知。对人们来说,自然的死亡和药物延长生命到底哪个更“幸福”呢?

·

·

作者说:“我站在解剖台前,看了太多以非正常死亡形式终结的人生。谁都不知道他们的死是幸还是不幸。他们有什么遗言,有什么遗憾?我们的工作可能就是站在解剖台前和他们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无声之言。”

·

·

薄薄的一本书,可能会对生死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能说你对死亡看得有多么通透了,但是确实能够引发一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