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3 01:29: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1000字

  《人生无意读庄子》是一本由陈可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一):一本挺有诚意的书

  因为《自序》里的一句话,对这本书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期待: 作者陈可抒在结尾写道:“毕竟,误解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那么,我可以坦然地说:本书对庄子有新的正解,也有新的误解;我们过去对庄子有所误解,将来也一定会不断地误解下去。” 如此不加遮掩地承认自己作品的局限,这种毫不专断的开放心态,好像确实遥遥呼应了庄学精神。 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在这里换成“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庄子”也合适,特别合适。因为《庄子》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就像陈可抒说的,无论是从文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进入《庄子》,都将是一段令人震撼无比的旅程。有谁能说自己是庄子最正宗的代言人吗?有谁敢说自己完全理解的庄子的本意吗?这是很值得怀疑的。 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再来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不仅会带你认识一个不同以往的庄子,而且还让你看到了作者陈可抒的阅读功底和学识,让你看到他是如何做到“以意逆志”与庄子交朋友的,看他如何解读经典,如何让经典烛照当下,与我们的当代生活产生联结。 上学的时候有个非常尊敬的老师,他很喜欢庄子,尤其记得他在PPT里标红的那句从《庄子》里引用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读这本《人生无意读庄子》的过程中,读到作者对庄学精神极富个人特色的解读和阐释,会想起那时候老师说,庄子的思想其实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多角度阐释了庄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其中透露出的那种人本主义的甚至是自由主义思想,确实当下流行的多元价值观有所暗合。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于庄子思想本身的价值评判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它已然像一座丰碑一样立在那里,不由外人让它增益或者减损。这本书所呈现的不是庄子精神的原貌,而是作者陈可抒心里的庄子,他怎么读《庄子》。 整本书读下来以后会发现,《庄子·内篇》中的七篇文章被作者整合为一个整体,它们不再以毫无关联的片段的形式呈现,而是自成系统,暗藏玄机。这个系统的建构有赖于作者对文本的细读功夫以及作者个人出色的结构能力,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他的论述更为圆融有力,而且也为我们解读庄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方法。 这个系统和结构被作者不停地强化,他在书中多次为我们梳理这七篇文章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意义,这种互相勾连印证的方式,让作者论述本身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也大大增强了。这种结构方式值得学习。 本书另一个值得一说的特点就是,它也和《庄子》本身一样,侧重于更为宏观的以及方法论层面的论述,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自我发挥,没有走太远,在当下成功学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二):逍遥人生的答案,在庄子那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中学时,语文课本中的《逍遥游》选段是我对庄子的初印象。在那气势磅礴的言语中,感受着文字之美、思想之妙。

《人生无意读庄子》是青年作家陈可抒对庄子文章的新解与评注,陈可抒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名古典文化学者,对古典文化和诗歌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该书以《庄子▪内篇》为底本,对《逍遥游》《齐物论》《德充符》《养生主》《人间世》《应帝王》《大宗师》名篇进行评注,作者的评注深入浅出,将庄子的大智慧通俗易懂的解读给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在作者的点评下,我惊喜的发现,原来《逍遥游》奇美的故事中隐藏着诸多艰深的道理。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逍遥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卧闲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月下风前,逍遥自在,兴则高歌困则眠”等等,这些文人骚客笔下的诗镜都让人神往。然而,如何求得逍遥,却难见说得通透可行的方法论。

而其实,千年以前,庄子已经在《逍遥游》中给出了答案:逍遥游的本质是“知道”,要认清大小的本质,要明了自己的位置,要知晓自己的不足,开拓思路,追求更高的境界,也即“探知己之道,明知已之道不如天之道,求知天之道”。

《逍遥游》讲述了鲲鹏乘风而起的故事,但同一个故事,由于讲述者不同,呈现的重点和细节大相径庭。

开篇即从鲲鹏的视角,隐抛出“人要去往何方”的大命题。在旁观者记录的视角,凭着猎奇的心态指指点点,只关注鲲鹏成功的光鲜;在当事者的视角,则着眼于未来的成长和享受收获的乐趣,在空中翱翔之时,除了眼前所看到的野马、尘埃,大鹏也在反思水之积、风之积;在另外一些退缩者(蜩与学鸠)的视角,议论大鹏,羡慕大鹏出色的成就时,由于自己无法跟随心有不甘,就心虚的给自己找若干借口,嘲笑大鹏的苦苦准备和努力;在有志者(有道的君主汤)的视角,则既关注鲲鹏的成就、艰辛、努力,也关注背后的议论,关注全过程而不是管中窥豹,关注细节而不是泛泛而谈。

通过以上5个视角,以夹述夹议的方式,将鲲鹏乘风而起的故事中蕴含的认知论进行了透彻的阐述,但要做到逍遥游,还要用到第二套方法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虽说内心之外,全是外物,但人也不可能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

因此,在文末,庄子点出了全篇的总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其实是人的三种境界,并无高低之分,但因为内心的状况不同,因此要面对不同的外物,而无己、无名、无功,便是他们所需要警惕的地方所在,遵循自己的内心,突破自己的局限,才能实现“逍遥”。

很多人对道家的印象都是“无为而治”,觉得他们的思想非常消极,但从《逍遥游》乘风而起几千里的寓言中,这哪里是消极避世的思想呢,清静无为是庄子思想的法门,而积极进取才是他智慧的内核。

富有大智慧的进取心,逍遥于本我,才是真正的逍遥呢!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三):读完庄子,我们能否得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碎片化、人生意义的丧失、焦虑,这些都是人们所诟病的后现代社会问题。批判是容易的,我们现在不缺乏批判理论,可是唯独缺少建设的构想。因此,中西方都将目光移动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们创作的著作元典上,对于元典提倡原文本的回溯与阐释,从中找出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实践方法论,给现代人心灵上的启迪。

《人生无意读庄子》,无意大概是说不要刻意,社会学家韦伯曾经区分过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显然作者希望我们带着非功力的角度去读庄子,在这个布满工具理性思维中,能够以价值理性来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突破认识的局限性?

认为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庄子主张退居逃避来矛盾来实现清静。这是对庄子哲学的误解,从庄子开篇《逍遥游》所书写的“鲲鹏之变”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也追求人的自我实现,而且其实现的目的是超功利的,也具有了思辨之力量。鲲居北海,要变身为鹏,飞到南方天池,丝毫不考虑地上鸡鸭的嘲笑。

庄子思考的人生境界是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在与惠子辩论中,提出了大用和“无用之用”的观点,认为惠子的实用观在认识上是短见的,在时间上是短暂的,要突破认知范围,才能体会到道的价值。

可是庄子又提出“生又涯,知无涯”,有人认为这是自相矛盾之处,其实庄子在此的意思是说,因为生有涯才要抱着成大用的抱负。

如何做到齐物或以明?

“庄周梦蝶”是庄子哲学中关于外物与自我关系辩证的精彩论述。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直思辨的主题便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黑格尔更是将外物与自我的关系发展成为主奴辩证法。

在庄子看来外物和自我,以及二者的关系都不是解脱之道,真正的道乃是“物我两忘”,脱离狭小的自我,进入物的状态中,同时也从物的特性中获得对于自我的锤炼,也就是“飞升”。

庄子如何看待儒家?

在庄子的时代,儒家学说已经横布天下,儒家学说经过变异,已经不是孔子时期的原始儒家,而是内部分化裂变,互相攻陷的显学。其它流派要想成门立说,也必要要以儒家学说为标靶来论述自己的主张。

庄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和孔子学说最大的区别在于重天道,也重人道,孔学只重人道,而轻天道。儒家学说注重人际关系,从而使礼节束缚了天性,看人只在乎表面与“名声”,却不是发自内心的,用庄子的说法就是“刑心”,在孔子儒家的体系下,容易产生“伪君子”之类具有表演人格的人,就不再奇怪了。

庄子对养生的态度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解释,庄子认为最好的养生就是要专一于一份事业,可以保持技艺的增长,做到“游刃有余”,以此做到安身立命。从这个角度看,看似缥缈的庄子,又是十分实际和亲切的。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四):陈可抒让我们读出了不一样的《庄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从温饱的生活中挣脱出来,而精神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代表中华文明的古典文学又从新得到大家都认可并阅读。当然,作为现代人,白话文横行的时代,阅读文言文的古典著作,难度非常大,更需要一些有识之士,一些专业作者的帮助。所以现在各种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而诗人陈可抒对庄子的另类解读《人生无意读庄子》就在这类书籍中,有思想又有可读性的著作。

  “得意学孔孟,失意学老庄”,这是一句在古代读书人口中代代相承的俗语,这代表了孔孟是代表入世之作,教人们怎么为人处世,怎么治国平天下的,是读书人的追求;而老庄则代表了出世之作,是在教读书人修身养性,怎么逃离现实脱离苦海的,是读书人的治愈之书。陈可抒反其道而行之,把庄子读出了处世之学,是怎么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怎么更好的发展自我的,怎么让我们“转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另类的解读也能自圆其说,当然也能带给我们另类的体验和指导。

  《人生无意读庄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陈可抒的理念是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要来读一读庄子,《庄子》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不同于孔孟的急功近利,庄子更强调修养自身,追寻天道,在个人的修养追求上比孔孟更胜一筹。人是社会的产物,要在现实的社会中而谋生存,而追寻天道的过程中必须先求“人道”,人道的最高成就就是孔孟之学,而《庄子》更是在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把人道提高到天道的高度。在《庄子》里面孔子出场次数非常多,但孔子的作用就是用来衬托庄子天道比人道高明的。在自我修养和处世之学上,庄子是在天道的基础上学习人道,立足高,而看得更远,因而也更有效。 《人生无意读庄子》更是基于《庄子》文本,基于天道的基础,基于人道的实践,结合当代的现状,更多的解析《庄子》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陈可抒把《庄子》逐篇逐段的的做了解读,每一段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分析对《庄子》文本理解的更为透彻。陈可抒把《庄子·内篇》前三章确定为庄子的认识论,直接阐述庄子天道的理论框架,而后三篇为方法论,借用了很多寓言故事来验证天道理论在实践中的应有。无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陈可抒分析的都透彻明白,每一段读起来都是一段美文,一段现实的指导书。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陈可抒的解读是,庄子以混沌预示天道,天道之论,不可言传,以混沌示人,混沌通七窍而身死,天道传于世而非天道。其实,阅读何尝不是,陈可抒解读庄子不可能解读出庄子的真正意义,而我来解读《人生无意读庄子》又合能解读出这本书之妙呢?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五):《人生无意读庄子》——先与自己相处,再去交往世界

也许你和我一样,从没系统地学习过《庄子》,但庄子的思想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庄生晓梦”、“相濡以沫”……这些词对于我们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但我们又是否真正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内涵呢?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作品思想玄远、认识深刻、语言雅致,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那么,《庄子》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本《人生无意读庄子》吧,这本书是是青年作家陈可抒对庄子文章的新解与评注,他以庄子最为著名的《庄子·内篇》为底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注,并将庄子的思想与当下社会环境相结合,从成长、梦想、人际关系等方面阐释了现代人的处世哲学。

作者说:“每个人的自在人生都在庄子那里”,那我们如何从《庄子》中获得内心的自由呢?当作者将庄子思想理论的精髓——《庄子·内篇》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庄子圣言七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为框架,为我们进行系统地梳理时,这一扇通往自由的大门也徐徐为我们打开了。

当我们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庄子将艰深的道理蕴含在奇美的故事之中,将他所独有的浪漫雄奇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蒋勋老师曾说过,“庄子是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话,是寓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学,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充满活泼的画面。”如今读起来,果真如此,再加上作者的注解,更觉其意境高远。第一篇《逍遥游》,点明一切逍遥的本质,都是回来做自己。第二篇《齐物论》,指出世间所有事物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外物,一种叫做内心。第三篇《养生主》,揭示知进退,能取舍,合于天道,不断进益,才是养生的真谛。第四篇《人间世》,探讨人如何以智慧穿行于世间。第五篇《德充符》,探讨乱世生存之术。第六篇《大宗师》,探讨世间之心。第七篇《应帝王》谈论世间的利害。七篇前后勾连,互为表里,每一篇都指向主题,每一节都彼此呼应,每一段都精心编排,最终形成了贯通的《庄子·内篇》。

最精彩的还是开篇的部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也是逍遥游的开篇,用逍遥的方式讲了一个游于世间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宽广的北冥,有浩渺的南冥,还有鲲和鹏,当大鱼化为会飞的大鹏,仍不停歇,从北冥飞往南冥,这不正是庄子要告诉我们的永不止步、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庄子》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智慧,帮助我们明了自己的位置,知晓自己的不足,开拓思路,去追求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让我们先与自己相处,再去交往世界!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六):《人生无意读庄子》:每个人的自在人生,都在庄子那里。

  

说到庄子,最先想起的便是高中学过的课文《逍遥游》。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创造了《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开篇之作,也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

人们评价《庄子》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人生无意读庄子》是北大才子陈可抒对于《庄子》的新解与评注,以《庄子·内篇》为底本,囊括《逍遥游》《人间世》《齐物论》等超经典名篇,完整还原庄子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髓。书的封面设计以敦煌壁画“九色鹿”为原始素材,素雅植物手绘插图用来装饰内文,精美的古风风格,让人爱不释手。

每个人的自在人生,都在庄子那里。每一个阅读过《庄子》的人,也许都能从其中得到自己的理解,如何让自己更加豁达,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活的更加坦然与自在。陈可抒以通俗的语言精准表达独立的思考,同时又指向人生实践,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让人产生很多共鸣感,也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微妙之处,需要有耐心的跟着作者去细细解读,才能好好理解它。

以前听过于丹对于庄子的解读,从而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现在看陈可抒巧妙的将庄子的思想与当下社会环境相结合,用庄子的思想解读现代人的处世哲学。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我对庄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世人常说:得意之人读孔子,失意之人读庄子。老庄一派一向都被视为消极避世之说。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中,读一点庄子或许可以让每一个疲于奔波的世人获得内心的豁达与平静。

人们眼中的得意与失意,往往都被局限于世俗的框架中。而读庄子,可以让自己到达更高的视界中。如果无法逃避这浮躁的视界,何不先修自己的内心,使得内心不那么急躁呢?

庄子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我们总是在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却忘了应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在这个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人生的必修课,应该是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如何与孤独和解,学会如何与时间为伴。

庄子也曾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人生在世,就像骏马在间隙前一掠而过。每个人的生命如果不中途退场,正常情况下在世上存在的时间不过区区两万多天,但是时间并不直接等于生命,有的人节约了时间却浪费了生命,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何不理直气壮的浪费时间,从而去赢得生命的美好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无意读庄子》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