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帝国与运河》是一本由全汉昇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一):超级喜欢新版的封面
这书早就听过了,尤其全汉昇这更是权威人物呀,研究经济史不得不提到他。这版出的也很是时候,现在大运河文化和运河文化保护也很热,不错,我是学隋唐史的,我们老师也推荐了去看看全汉昇的唐宋帝国与运河,说他对隋唐经济的研究很有特点。所以果断下手,书的内容就不用说了,超级喜欢新书的这封面。太有感觉了!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二):历史之鉴,唐宋亡于基建能力不足?
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世界段,非常之吸引人。唐王朝承接了隋朝制度,通过科举制度和君主的开明,扩疆开土,使帝国版图中内涵了诸多民族,然而作为欧亚古典帝国,在内部财政问题和外部游牧民族侵袭的困扰之下,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最终解体。
之后的宋王朝只能成为退居到淮河一线,不能完全涵盖草原游牧政权。宋朝的施政完全是对唐朝灭亡的规避,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禁军,对士大夫群体的优待等等,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面临着中央臃肿失效,地方运作不力的局面,宋成为了对唐,古典帝国问题的修正版本,可是宋朝的科技与文化又影响了明代白银帝国,以及清这样前现代帝国的历史走向。
唐宋六百年年历史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巨大,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称之为“唐宋之变”。前期读《哈佛中国史》中关于漕运系统对唐宋政治与经济的影响,感觉国外学者的研究细致,可是当看到这本《唐宋帝国与运河》,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早在1944年历史学家全汉昇先生因为受到历史大家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论述稿》的启发,写著了这本关注唐宋之变与运河互动关系的著作。
全先生在书中详细指出了唐宋历史时期漕运的兴盛与衰亡,史料详尽,论述之后都有结论,再看《哈佛中国史》几乎照搬了全先生的结论。
作为以草原政权对抗的前线,北方需要南方稻米供应,南方用农业生产的供给来得到了地区的稳定,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中国历史地理的必然选择,其实也是因为和陆地威胁相比,海洋威胁几乎是不存在的。
作者指出,隋炀帝修通贯通南方与北方物资流动的运河,绝不是率性而为,有其历史必然性。运河的修建,惠及了唐宋王朝,就运河而言其功过很难评判。运河所构建的漕运系统,是一整套的官方运作系统和财政系统,也是带有官方性质的贸易系统,比如南方稻米运来后,可以带回食盐前往北方。
长安作为唐帝国首都,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有限的农业生产力无法承载着增长的首都人口和中枢办公耗用,同时加上人口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长安漕运不堪其负,于是从唐高宗到武则天时代开始不定期的前往东部洛阳办公,到了唐玄宗时代更是频繁,理由都是害怕加重关中百姓负担,玄宗也因此得了个“逐粮天子”的雅号。
玄宗厌倦了这种逐粮生活,瞎猜是害怕杨贵妃跑来跑去给弄瘦了,于是就让裴耀卿改革漕运,裴公改为分段运输,暂时解决了问题,可是“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割据,运河也真正成了分段管理,北方运河也就废止了。
北宋时代,洛阳民众请求朝廷前来,宋太宗也是非常想去可是修理运河耗费巨大,也就小诏婉拒了盛情。都城汴梁,无险可守,选择原因也是为了漕运方便,北宋也确实依靠漕运力量与辽金抗衡,直到运力被徽宗用来玩“花石纲”后,漕运系统遭到了破坏。南宋的漕运距离是最短的,杭州基本就是属于大运河系统中的一环了。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历史长河中,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是政治,比政治更长久的是文化,比文化更长久的是自然,自然、文化、政治还有人的活动,共同构建了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有见地的学者总是从细微之处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就此而言,《唐宋帝国与运河》是具有启发性和可读性的优秀历史著作。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三):一本书知大运与运隆替——读《唐宋帝国与运河》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 唐 皮日休
据考证,世上最早之运,米索不达米亚地之古运河,去已近六千年史。可以言,运河之史,人类文明史一条大动脉。我主运之开多集古,今于无科技辅者下,开资本甚巨,百代之兴亡皆与运有,可谓“河阳”为“国”。先生尝为之语曰:“古漕运之制,为国大政。”。”运河为国之重器,其所设须大力等本故,有国与代至倾天下之力以成,何如此??曰:“为农、运、经济、军事之求。”。自远观,修运河是一件便宜之事。若越之力可也,夫可则变成劳之悲。言及此,则不得不提炀帝与隋、唐大将运河,我史上,修运河修至亡国之第一人为帝广矣。
炀帝即位,续修河工,遂通了包海河、淮、河、江、钱塘江在内之五大条,此谓守国中央集权与经济运起至要也。不过,运大役尽隋末滴血,隋氏可谓“以河而兴,以河卒”。
本书名为《唐宋帝国与运河》,笔者将论唐宋两代之运与运隆替:
唐以隋连运之基上,又行了包作“天宝河”内之口修运河之功。唐初,水陆运抵关中之粮仅一二十万石右。高宗至玄宗前期,以河南至关运道艰险,东南运道经年不治,故唐常在东都,“食”之巨量太原、仓积。开元中,官司胀,特是府兵之散,使粮物求剧增。天下漕粮,益以江淮为重,唐起千漕,年运百万石江淮租北。
至德宗朝,节度使李希烈僭称楚帝。割据东南,致漕运一度绝。绝运河浚之京畿顿陷恐中,虽在宫中亦仅仅自。至于李希烈为将杀,漕运乃复启。唐帝在闻之喜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可见,时运之运用于国家存亡皆有重要义。
北宋时,北与西久受外夷滋扰,官既不能以兵力胜,又当增之农民起义,但奉“守内虚外”之,此政之实在外敌守,谓内强,以至“强干弱枝”之效。于是,天下过半之精兵,尽由中央政府制,屯京畿。史记:“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于京师。,此大军粮、资保国。这一政策,无形中变了宋前北经越南之状,为中国计地将心南。
后,北宋以前之基上,又大作之惠民河,将闵水与蔡河贯,于兴方城运败,而营将商水入蔡河之运,后又续修之广济河、金水河、淮河。如此,以京畿为心之运内网构毕,要上调了南北经布,本上灌溉之地,经济上立起了迈前之漕队,凡此皆矣唐宋两代中国封建世为至极之辉煌。
又,书中第一章《绪论》反复言之于中国古代南北财重者述,笔者尚存微疑,极盼与硕学之士或有学者极论交!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四):两大帝国的兴衰与大运河的缠绵离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国之根本在于民,换言之安邦治国的根本首先要解决的是民众的温饱问题。
当年隋炀帝开凿运河明面是为了便于他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但实际是为了加强和统治江南人民,这一目的是在历史学家、隋唐史泰斗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中有提到过,所以今天出场的主角注定是经过上千年岁月依然有着不凡意义的隋朝大运河。
《唐宋帝国与运河》这本书讲的就是隋朝大运河与唐宋两大帝国兴衰之关系,首次发表于1944年,这本书作者是著名古代经济师全汉昇先生,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史料,以论证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原因和在帝国兴亡中的重要作用,我一个朋友说,看这本书的读者,文言文的基础应该都是过硬的,因为金老先生每一段论证都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辅以作证。
《唐宋帝国与运河》据不完全统计,全汉昇先生结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得出结论:运河通,国运兴隆,运河阻,国运衰微,那我们接下来看,隋唐大运河在唐宋两大帝国从横交错的历史中,到底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先说说唐朝,安史之乱之前,运河不说是毫无阻拦,但也还算是通畅,能把作为经济中心的南方物资大量运输到北方去,但是因为隋唐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洛阳至长安的运输又不给力,所以这个时候中央集权便开始长安、洛阳两地跑。
特别是武后,在她执政的二十年间,仅仅只在长安居住过两年,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居住,甚至还把洛阳称为“神都”,而洛阳因为运河的原因,历史地位也是UP的往上升,到现在我们都知道洛阳的历史古城,文化传承的城市啊,在高宗死后,武后准备护送灵驾返回长安的时候,还有官员跑出来说,长安的物资没有洛阳的方便啊,我劝你不要冲动,这个谏阻的官员是陈子昂。
所以这个时期,大家是吃了运河的福利,所以整体还算稳定。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他觉得哎呀,两地跑好麻烦,于是下令整顿大运河的漕运,裴耀卿、韦坚等对于漕运的改革, 改进洛阳至长安间的交通为主。关中的经济地位却因江淮物资之能够大量到达而逐渐提高,让南方经济重心与北方的军事重心,密切的联系了起来,所以唐玄宗时期,唐朝的运势到达了鼎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盛唐盛世,被很多使人颂赞。
安史之乱中断了运河,唐朝开始走上衰落,虽然在唐宪宗上位以后大刀阔斧的整顿,让运河畅通无阻,让唐朝又能得到短暂的喘息,但是,唐末各地割据的藩镇,不断切断运河的运输线,来打依附于江淮经济财赋的中央集权,至此,存在了两百年的大唐帝国,就这样慢慢的降下了自己的帷幕,不完美的谢幕了。
奠定了北宋大一统的周世宗,正是因为他完成了前朝不能完成的事业,被切成两端的运河,又重新打通,又派人大规模的政治运河水道,才重新把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密切联系起来,但是这时期需求的物资远超于唐朝,于是把政治中心放在了运河北段的汴州。
其实,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运河作为唐宋的水上的高速公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运输物资作用,更是将南北互动,各自优缺点互补,只要切断运河,不管是对于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抑或是作为经济中心的南方,影响都是绝对的。
就算是南宋与金对决的对立的时候,运河虽然被截为两段而让南北失去了连系,但是最南的一段,依然支撑着南宋的立国。
隋炀帝修筑这条运河,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唐宋两大帝国的兴亡与运河是休戚相关的,正如唐朝的皮日休汴河怀古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也许,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五):唐宋帝国兴衰与运河畅通之连环性研究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六):《唐宋帝国与运河》:一条流淌千年的“史诗”
今人所看隋唐大运河那壮阔的景象以及至今任发挥着的重要功用,于旧时、于今日都历历在目。旧时的史书记载、材料分析,都将运河千年以来的变化和重要作用铺陈而出。那这条由隋炀帝下令开挖的贯穿南北的运河,究竟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我们究竟能通过什么样的线索找到运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呢?著名经济史学家全汉昇将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和大量史料补充,透过《唐宋帝国与运河》为我们深度解析。
1944年首次出版的《唐宋帝国与运河》,是当时学术界公认的“千古不刊之作”。2020年10月简体中文版的首次问世,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唐宋帝国的全貌,以及那条贯穿南北的重要运河航线。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综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资治通鉴》等大量历史典籍,提取了相关史料,将自隋以来运河的畅通与否与帝国国运兴衰的因果关系作了有条不紊地分析,得出结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
隋唐宋运河一、
首先,我们可以第一步推断出《唐宋帝国与运河》想要论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全汉昇先通过对运河开凿的原因分入手,从史书记载中知道: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成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后面紧接着论述从古代到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转变趋势,我们逐步得知国家在完成大一统过程当中,国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全汉昇开篇就直接论述——如何把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国家政治机构得以灵活运用,尽量发挥作用,继而引出“开凿运河”的作用和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二、
当我们知道隋唐大运河是时代必然的产物后,便可以顺着时间线依次看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以及每个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了。
我们可以来看看《唐宋帝国与运河》的时间线:
从高宗以后的东都开始,进一步到大唐帝国的极盛,到中衰、中兴、崩溃的阶段,再到改产换代的北宋立国、崩溃的阶段,最后是宋金的对立局势,在时间线发展的过程当中,运河正在更为密切沟通着大一统帝国的三大重心。朝堂局势的稳定与否、国家运势的兴衰等,这些都与运河的连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拿其中一个时期的例子出来看——唐至高宗运河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关系。
(1) 一方面由于政府组织的扩大,府兵制变为募兵制,政府经费的开支激增,从而首都所在的关中对于江淮物资的需要特别增大。
(2) 另一方面,由江淮转运物资到长安需要经历一段绵长而又艰苦的路程:①江淮到洛阳一段因为隋炀帝开凿运河而交通便利;②但洛阳到长安的运输却非常艰难劳废。
(3) 因为①的缘故,洛阳展现自己的经济地位,成为江淮北运物资的集散中心;因为②的缘故,军事政治重心的关中遂不能与经济重心的江淮密切联系。
所以,为了补救以上情况,从高宗时期,洛阳建为东都,为解决关中粮食因供需失调而引发的恐慌。此后约共80年左右,政府常常来往于长安洛阳两度之间,武则天一朝,更几乎是全部时间在洛阳居住。
《清明上河图》背后反映的北宋繁华,本质上也是运河文明的繁华我们有理由相信,军事政治重心东移以后,运河的沟通和经济重心就紧密结合起来,帝国凝结成一个整体,政治机构得以运作发展。那么从高宗时期开始,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就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出其不意”的重要作用。无论我们在史学(正史、野史)中了解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初衷是骄奢淫逸的体现,亦或是为游幸江都的“萌芽”,运河的出现,确实让其成为当时唐宋时期连接大一统帝国经济中心(江南地区)与政治中心(今洛阳、开封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隋唐大一统帝国成立时的客观形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国家的军事政治重心在北方,而到汉末后经济重心却南移,正是这种客观形势下才孕育出运河的开凿。
时移世易,运河的通航确实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使得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且一度繁荣了运河周边城市的商业经济。正如全汉昇末尾补充提到:
运河在唐宋数百年间所发生的影响还有很多,例如在商业方面,运河便把我国纬度及气候不同,从而物产有很大差异的地方连络起来,促进南北商品的交换。书籍展示总体而言,全汉昇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真正让我们领略到这漫长的时光中,流淌了一千年的运河正在述说着“史诗”般的故事。透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文学艺术作品,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鼎盛王朝的那段兴衰传奇,它像一条城市脐带,滋养了唐宋帝国的势运: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
《唐宋帝国与运河》读后感(七):擦亮“大运河”的名片,以“运”知唐宋史
许是因为我生活在京杭大运河的一端,对于运河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每逢周末,都喜欢去杭州运河走一走,逛一逛,感受运河道上吹来的风,看过往的船只,和飞在运河上的白露。每当我脚下踩着近千百年前的石砖、桥梁、横断,都会油然从心底升起一股子钦佩,不仅仅是因为钦佩古人的建造能力,更是钦佩古人的“远见”。
运河之所以被称为是“运河”,其主要在“运”,全汉昇先生在1944年发表的《唐宋帝国与运河》书中就曾言明:“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的具有时代意义、研究意义的结论,好似给运河擦亮了一个新名片,也给运河的研究提供了莫大的贡献。
”运河为国之重器,其所设须大力等本故,有国与代至倾天下之力以成,何如此??曰:‘为农、运、经济、军事之求。’”可以说运河的水流,是串联起了古代国运的农业、交通运输、商业经济、军事需求的纽带。
在隋朝时期,隋朝已经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为链接两地经济,开通运河势在必行;于是隋炀帝“顺应天意”,开凿大运河,以洛阳城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接连京、杭两地,从气候、物产、文化、风俗等方面将隋唐时期的中国联络起来,并进行商品交换、经济发展、文化传播。
可不管哪一个国家,兴建土木工程,总是伴随着“民生”问题。虽说在运河在后世的积极影响是起到接连商业、经济、文化的沟通作用,也为后来近五百余年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提供了沟通的纽带,对当时巩固社会、实现统一有着莫大的帮助。但在开凿兴建时期,运河也成为了一个国家覆灭的主要原因。
隋唐宋运河图拿隋末之变为例,在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工程,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过重的徭役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负担,这是直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诱因,民间民怨沸腾。同期,隋炀帝还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了隋末之变的诱因。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因大唐帝国初创,政治体系、经济体系还不完善,也未扩展到独具规模,还未出现官僚冗余问题,因为对于国库开支还未出现“赤字”,对于运河的使用倒也还算正常之列,且运河是支撑了盛唐时期的繁华与经济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稳定,唐玄宗时期的运河就关联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李世民像到了唐高宗李志时期,因政治体系扩大,官僚人数迅猛膨胀,已经慢慢展现出了官僚冗余问题,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已经尤为甚重。因为政治体系、军事体系出现问题,由江南地区运往长按的物资也越来越多,运输越来越艰难,仅靠一段运河无法支撑起庞大物资运送。于是洛阳城便在运河无法满足长安城发展需求时再次被提起,成为了另一个经济中心。
继而在晚唐“安史之乱”时期,洛阳城就取代了运河的发展,导致运河就被切断了运行,晚唐开始走向衰败,虽然唐宪宗李纯有过疏通运河的举措,但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东南起尽成污泽(淤泥沉底的沼泽,无法通船);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即是使力也还是无法阻止因运河被切断而带来的影响,导致了繁华昌盛的唐朝也开启了落下的帷幕。
唐朝地图每一个朝代在迭代的时候,都伴随着流血的代价,从唐到宋的变更,同样伴随着腥风血雨。晚唐的落幕预示着宋朝的开端。宋朝吸取了唐朝的经验,将国都定在运河之上的汴京,并以此慢慢生根发展,后来又由于“汴京之变”的缘由,和运河上游的溃决,大运河再一次被切断,不能将政治中心的北方和经济中心的南方链接起来,俗话说“兵不动粮草先行”,当经济中心的粮草无法跟上政治中心的军事运动时,中央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这也导致了宋朝的覆灭。
至今已经千百年过去,人类对于科技的发展及掌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技术也不再依靠于运河所带来的影响,人类的步伐越走越远、声音越传越广,与之相比,古老的运河就凸显了落后,这也让运河从一道交通枢纽成为了一道人文景观,以供人们瞻仰和敬畏古人之智慧。
《唐宋帝国与运河》这本书,虽说不是很厚,但书中的内容却丰富,据记载,本书的作者全汉昇先生在著作这本讲述着运河历史、唐宋国运历史的书时,是综合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的历史典籍,查找关于大运河的所有史料,才得出的“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的结论,而我们作为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年轻人,能够读到这本千古之作,也是莫大荣幸了。
全汉昇先生于朝代历史而言,我们须做的是从历史中看未来;于运河而言,我们须做的是铭记历史,从中了解历史,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年轻人,去铭记古人创建的伟大古迹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