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家族的国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2-03-14 15:5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家族的国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家族的国度》是一部由梁英姬执导,安藤樱 / 井浦新 / 京野琴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族的国度》影评(一):家族的国度

  家族的国度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个民族截然分成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也让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族人望穿秋水,不知何处是故乡。

  20世纪70年代,从小出生在日本的朝鲜人松浩(井浦新 饰)按照父亲的命令回到从未踏足的故乡朝鲜,以支持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

  -------故事讲述到这里,就已经满是泪水与心绪了!

  《家族的国度》影评(二):柔软的人性,坚硬的制度

  为何会做出这么没有道理的决定?”

  “在那里从来都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了。”

  “这一点道理也没有啊。”

  “这是命令,命令就是法律,不要去问理由,你执行就是了。”

  这是《家族的国度》里,松浩与妹妹理绘的对话。这是在松浩父母在日本家里的对话,“我们那里”指的是松浩所来的地方,那里就是朝鲜。

  旅日朝鲜导演梁英姬继《亲爱的平壤》之后,又拍摄了这部故事片《家族的国度》。同样是以她家庭的遭遇作为故事背景,前者是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父母将自己三个哥哥送回到朝鲜的经历,影片中主要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前往平壤看望亲人的经历。而后者则是故事片,情节亦应来自于她的家庭,也许还有其他类似家庭的故事,讲述了离别了二十五年的哥哥,回到日本看病的经历。两部影片一起看,也许更能理解剧中人物的心境。(可参见我所写的《亲爱的平壤》影评:余皆身外事,唯亲情难舍

  《家族的国度》影评(三):家族的国度

  2017-5-2 11:22

  《家族的国度》(2012)。豆瓣7.7。

  日籍韩裔女导演梁英姬根据家族的真实经历改编,2012年旬报十佳第一。还以为是部温情的家庭片,没想到又闷又暗,压抑的可怕。对这段政治体制和历史渊源一无所知,前半段看时还兴致盎然,后半段节奏是越来越慢,看着无可奈何平静忍耐的这家在日朝鲜人真是气短。

  一个怪物般存在的国度,其实我们也有过那样的过往吧,但怎么也不如他们那般猥琐和恶心,看的人心情异样,浑身无力。

  唯一的亮点就是安藤樱了,戏不多话也不多,每一个情绪都能在这一家无声脱力的世界里点亮一点点光火。一直都特别喜欢安藤樱的表演,向来绵软中见力量,看似不经意的懒散,却能猝不及防的爆发。结尾看着她买下了行李箱,由衷的替她高兴,释怀。

  看完本片就觉得能天天躺着上网娱乐看电影吐槽一切、想吃就吃抬腿就走、家人共处欢笑吵闹、爱你所爱恨你所恨、张嘴能骂抬手能打,是多么的肆意幸福。还是祖国好[心]

  《家族的国度》影评(四):值得学习

  这个女导演厉害,原本拍纪录片的,对于人物挖掘用在故事片上,徐徐展开,克制简洁,每到一处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如何如何处理,都被她的简单和有力震动,比如父子冲突的戏,只几句话,保留很多观众的思维延伸的空间,但和徐浩峰的绕弯子的知识分子风格又不同。或者不是技巧,只是克制吧,生活本身如此。

  看到中间,我觉得她的剧作风格太过简单了,没有什么小聪明,或者,怎么说,也比较典型,玩伴唱起歌来,初恋情人,严父,慈母,小妹妹,每个人物并没有所谓“复杂内心世界”的挖掘。要我的话,估计回去写因为在极端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扭曲了吧。因为满足或不屑于写简单人物。她的每个人物简单但可信,简单但不肤浅,这么想起来,和这部片子对比的厉害的就是 罗曼蒂克消亡史吧(呕),

  这个纪录片导演在视听语言上克制有力,是日本导演的强项,想象安藤樱的另一部电影 百合夜船 是不是有点像? 她的神经质其实挺适合这个片子的,如果是罗曼蒂克的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电影院笑倒一大片吧。而她却非常有力量,是片子精神上的主角,最后也是以她的行动给故事提供了一种向上的力,是这种力量下的一种积极的结果。可以说是片子的果实。

  《家族的国度》影评(五):真实

  《家族的国度》影评(六):《雪国》

  看过电影之后,感觉内容与周国贤的歌《雪国》有着极强的共鸣感,故贴出歌词供大家互勉。

  来赞颂人民革命

  相信它你必有永久保证

  来信任大人指令

  定神听别人训导怎去自主 极生性

  竖起双耳极沉静 无知觉 冷冰冰

  跪拜神像长期在朝圣

  如此失聪的我也能忘记我

  望向天 雪花飞

  沉默低首一切极谐和

  被禁 那一首情歌

  在唱又唱像提示着我本来爱什麽

  原本的我是太啰嗦

  齐朗背十条戒例

  请你相信它会丰足你一世

  脑袋的污垢清洗

  就能够长期免疫下人疾苦 极尊贵

  尽忠守信大皇帝

  无心听 耳根静

  继续麻木地每天朝圣

  谁知失聪的我也能忘记我

  望向天 雪花飞

  沉默低首一切极谐和

  若果 写一首情歌

  在唱又唱像提示着我私藏血肉吗

  原本的我发热暖和光

  请 别观看 外边一切极糜烂

  极缤纷 太灾难

  过活还是最好无期盼

  如此失聪的我猝然忘记我

  下半生 冷冰冰

  聋又哑般于市集呆坐

  或许 你想唱情歌

  亦记住切勿提及着你感情叫什麽

  来挤熄眼内那把火

  无声之中观看 灾祸

  http://music.163.com/song/193544/?userid=435164469

  《家族的国度》影评(七):关于楚门的世界,与被圈套的人生

  昨晚听王若琳的歌单,想起安藤樱,便找了她的《家族的国度》来看。王若琳和安藤樱两个人,不止面相相似,气质上也很相近,她们的作品常常能够呈现出一种钝感的美,这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常态之美。我喜欢这种程度的真实。

  《家族的国度》是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作为二次大战后的在日朝鲜人,安藤樱的哥哥松浩在日本出生后于十六岁那年被父亲送回朝鲜建设祖国,导演在回记者问中曾说过,她的父母原出生在韩国,“他们选择朝鲜作为祖国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艰苦的经历”,但无论究其如何,谁都不曾料想当年的难言之隐竟会在日后演变成一个令人心碎的恐怖事实——她的哥哥被确确实实地抛进了一个真正的渊薮。

  凤凰卫视曾有一部关于朝鲜的纪录片,片中一位美国女记者问当地朝鲜人民:“你不觉得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里吗?”

  楚门的世界,与被圈套的人生。

  安藤樱的哥哥松浩是由井浦新扮演的,这是一个好演员,我在看影片的时候还在想,热播日剧《Unnatural》的导演是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决定邀请井浦新的。松浩是一个悲情人物,混着不甘,透着压抑,是被那个国家圈套的试验品,换句话说,松浩是一个有着复杂纹理的普通人,这一点被井浦新拿捏的很是到位,整部影片中井浦新的情绪也比较克制,只有一场爆发是他双肩颤抖质询父亲:“你不明白!你哪里会明白!……你对我说的就只有这些吗?您一直一直一直以来对我说的就只有这几句话吗?”

  终究意难平,竟没一个人来交代一下他被毁掉的人生。

  “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普通人的悲剧,又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朝鲜战争,1953年“板门店协议”达成,朝鲜半岛在三八线划界,南北建国,由此分成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朝鲜之所以成为了一个神秘国度绕不过这一段关于朝鲜战争的悲情历史。韩国有一部《太极旗飘扬》讲朝鲜战争中被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影片情绪渲染有些过分,但不影响它里面有一句好台词,一位代表南边的士兵在与北边的交战中,他讲:“意识形态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比人命还重要吗?

  后来在战场上士兵死前也没有明白,人类为了意识形态究竟可以付出多少。

  在影片《家族的国度》最后,在看过了正常的世界之后,安藤樱的哥哥松浩又一次被载向了那个巨大的谎言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一纸梦录)

  《家族的国度》影评(八):封闭的器皿

  1.整个影片最有力量的镜头在结尾。男主角松浩坐在开往机场的车里,车窗玻璃开着一道缝,伴着风声呼啸,他轻轻地唱着儿时在日本经常唱着的歌谣。突然,车窗被突兀地关闭,一片死寂。那辆汽车就是那个国家的隐喻。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器皿。

  2.男主角很难得,现在其实很难找到这种面容相对自然的演员了。大多数演员太具人工感,根本无法演绎那个封闭国家的形象。这个角色,压抑、悲情、混杂着不甘和无奈。演员拿捏得不错。

  3.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是那个秘密警察。矮小、猥琐但坚韧。他其实同样是受害者,对于那个国家的一切他也怀疑甚至清醒,但是他在“系统”当中,必须完成作为一个螺丝钉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的代言者。

  4.其他角色的演绎都有些过于用力。尤其母亲的角色,可以理解四分之一个世纪与儿子隔绝,再次见面后的心情,但演出得毫无节制。

  5.整部影片用的都是近景、特写或者房屋内部的逼仄空间,即使有中景也都模糊掉了更多的背景空间。那些日本街头的街道上几乎被设置成空无一人的状态。这更加凸显了这一家人的特异、孤立与压抑。这个处理很巧妙。只有最后一个画面,在哥哥的感召下,完全看清世事的妹妹买下了哥哥最喜爱的旅行箱,走过东京繁华的街头。伴随着一个青年人内心的觉醒,导演给出了这个电影中唯一的也是最为喧闹的一幕。这最后一幕的人声鼎沸和街头的时尚人群,终于让气氛回到人间。

  6.有一个败笔。松浩得知突然要求必须回国的当天晚上,和妹妹谈话。一直沉默压抑的他发了一段议论,关于“不需要思考,只是活着”的问题。这段议论直接跳出了影片一直努力营造的压抑氛围。导演的愤怒和表达欲没有控制好。这段议论的内容众所周知,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直白地再呈现一遍。它只会把电影变得不那么高级。如果把它拿掉,变成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或许会有更意想不到的气氛。

  7.相比于从出生起就生活在那个封闭实验室中的人,这些在日本出生、生活过一段,后来又返回那里的侨民,其实更加悲惨。他们见识了正常世界的样子,却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一生都将被囚禁。他们在那个国家中的家人都成为了人质,如果他们想重回自由世界,代价就是那些家人被处决。这样的结果是,他们的肉身得以解放,精神将被罪责和愧疚打入更深的渊薮。

  8.电影其实有一条隐线,默默承担着更加深切的悲哀。松浩的父亲仍在日本的那个侨民总联工作。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给那个邪恶的地方输送外汇。但这其中有他的信仰,当初,他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在帮助自己的祖国,也因为这样的信仰,他把儿子送回了那里。但现在,即使已经清醒,也再也无法挽回。他自己成为了一个双重罪人,他滋养着一群邪恶的当权者,同时也亲手毁灭了儿子的一生。

  《家族的国度》影评(九):一别,就是永远

  亲爱的你还记得吗

  那架白色的秋千

  迎着晚风

  我俩肩并肩坐着的

  那架白色的秋千

  你说着夕阳

  总是寂寞

  轻颤着瘦小的肩膀

  我吻上你的那刻

  轻缓摇晃的

  那白色的

  白色的秋千

  我的心中 至今仍摇荡着

  那架白色的秋千

  见证着

  我那青涩爱恋的

  那架白色的秋…

  对于松浩来说,这首『白色的秋千』一定是浓缩了他16岁以前所有的美好。尔后的二十五年,他则是作为曾经在日本朝鲜人中的一员,被受到金日成感召的父亲送去朝鲜建设共产主义了。此次能够再次回到日本,是因为他脑中长了肿瘤,而朝鲜的医疗水平不足以治疗,在五年的长期申请之后,被获准去日本治疗,为期三个月。

  一别二十五年,才见到父母和小妹,然而见面时的他却是木讷漠然的,鲜见情绪的波动,倒是小妹忍不住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毕竟那地方还是带给了他深深的烙印,何况同行的还有一个负责监视他一举一动的梁同志。

  寡言少语,面无表情,并不代表他内心不会起波澜。当见到少年时的伙伴和初恋的情人,当他们一起唱起那首『白色的秋千』时,他也终于忍不住出声相和,然而却又突然戛然而止,说口好渴,拿起酒杯喝酒掩饰,像是没看到已经泪流满面的众人。

  三个月的假期也并没有实现。还没到一周,一个来自平壤的电话就让假期终止——要求所有赴日看病的人第二天返回朝鲜。毫不考虑他是不是刚完成检查,这个病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治疗,甚至不治疗会导致他变痴呆或失去生命。当小妹痛苦地问为什么时?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因为在那里没有为什么,只有服从;没有思考,因为那会让脑子变乱;如果要思考,也是想着要怎样活下去。他衷心希望小妹能够为自己好好地活着,好好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至于他,已经没有任何的希望了,这是多么的悲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很多珍珠,也留下了一地瓦砾。其中最大的两片,一片叫民族主义,一片叫乌托邦。前者有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后者有前苏联和朝鲜等,无不给人类或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身处其中的普通人则受到最深的伤害,正如松浩一家。

  离开的前一天,大家都沉浸在感伤之中。松浩终于也最后见了初恋情人一面。见面时他依旧很沉默,两人也离的很远,他只说希望她能过的好,然后就无话。她终于也走了,没有回头。第二天,他离开了,坐在去机场的车上,他透过半开的车窗留恋地看着一切,突然有一句“亲爱的你还记得吗,那架白色的秋千”不觉被哼唱了出来,然后他就关上了车窗,如同隔绝了过去,心里清楚地知道,此一别,就是永远…

  《家族的国度》影评(十):电影的真实

  从开片“告诉儿子归来”的那一场戏开始,我就知道了,这部电影与我隔着一堵墙,虽然砖块已被清除,但厚度仍在。

  为什么?

  很简单。在电影中,仿真注定失败。

  我们先从导演梁英姬开始了解起。但凡看过这位导演纪录片的观众,都可以很轻易地察觉到本片只能是导演在对个人生活的还原。她特殊的身份,已经使得她不再能像其它导演那般只在电影里参杂进些许个人的情思,而成为一次彻底的个人展现:无论是情感,抑或观念。即使它在何等努力地显得客观(比如晃动的镜头),它也是最主观的。

  由此,电影里的一切都成为导演的绝对透射。没有一刻或是一物可以逃离这种彻底的渗透。场景仅仅成为导演还原生活的素材,情节也只不过是在对现实作一种对应,人物只是成了傀儡(而不是“模特”)。说到底,这一切都只在为导演向观众言说的一个“理念”服务。

  “理念”是最本质的,原初的,宛若柏拉图所见。电影成了对它的模仿。问题就在这里,任何企图回原生活的尝试都注定是失败的。

  真实不会通过丝毫不差的还原得到重复,更不在逼近中接近。真实触不可及。只有通过一个方法才能抵达它——那就是“虚构”。对情境的虚构。

  当我们在观看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时候,我们说“获得了真实的感触”。“真实”?它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给我们如此深刻的真实感,既然它——如常识所言——也是一种“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的记录呢?

  在此,我们得区别“记录”与我们在《家族的国度》的见到的“还原”之间的区别。“还原”意味着存在着原始的本质(不如成为“理念”),两个层次;而“记录”呢,它显得更为“共时”。这就是区别。

  我们感觉到的“真实”绝不会是对现实的重复。现实无法重复,所以任何尝试注定失败。正如现代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感觉失败一样,生活的“真实”并没能引起我们多大的关注。

  让我们感觉“真实”的是一种情境的创造。这种情境是与现实相合的,这种相合就是我们在经历过生活之后它在记忆中的逗留,有点像普鲁斯特所言的被某些对象所唤起的“不自觉记忆”。观看电影体验到的真实也同样是不自觉的,我们无法把它将现实对应起来,它是对现实的浓缩与升华。

  所以,电影中“真实”的抵达并不需要回归现实中的一人一物,它完全可以通过虚构,只要我们可以还原出“情境”,而不是还原出现实本身。还原现实本身这种尝试本身注定失败,因为还原只能通过物的回归,人物的回原……但这些作为电影表象的元素只能时时刻刻处于接近的状态,而一旦所有这么些庞杂的信息被融汇在一体成为一部电影之后,它就离现实无比之远了。

  这就是为何观众无法进入这部电影的缘故。它是旋离一体的。它是导演梁英姬个人的一个创造。与现实脱离,与演员无关。这部电影企图让观众的情感透射进它的故事里的目的是失败的,我们感动也只是一种被逼迫的不舒服感觉,就如同观众在《唐山大地震》中遇到的那样,我们的眼泪不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而是被逼的。面对苦难,我们已经被塑造成只能如此行动。

  梁英姬继续用拍纪录片的策略来构筑她的电影,看来是失败了。它让人看不下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家族的国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