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碗好面》是一本由[日]坂本一敏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一):这一碗面,这一场图文盛宴,更是中日友好的见证。
寒风凛冽,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下肚,暖心又暖胃;酷暑炎热,一碗冰凉爽口的拌面入嘴,透心凉心飞扬;忙碌时,一碗面省时又饱腹;休闲时,一碗面悠闲有享受;难过时,独食一碗面大汗淋漓一扫阴霾;开心时,分食一碗面分享快乐……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面条是再普通又不可或缺的吃食了。尽管在中国美食的长河中,面条早已不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它在大众心中胃中的地位却依然高居不下。中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更是纷繁复杂,就这简简单单的面条也是种类繁多,各地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面条吃法。
比较奇怪的是,国内讲述美食文化类的书籍数不胜数,却没有一本真正关于面条文化的书籍。更有趣的是,真正意义上对中国面条文化进行追本溯源、整理归纳整合的书是一位日本人写的。这本书就是去过中国2000多个地方,吃了3000多碗面的近畿日本旅行社北京事务所所长的日本孤独美食家坂本一敏先生所著的《只为一碗好面:一个日本人在中国30年的寻面之旅》。这位老先生因为一次阴差阳错在兰州吃了一碗非常美味的拉面,再加上奉命赴任北京考察新的旅游路线,于是开启了他心心念念的食面之旅。他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450多个市、县,亲自品尝、记录、拍摄了他所接触到的所有面食以及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书中详细地记录了寻到之面的菜名、食材配料、烹饪手法以及口感等等,并且图文并茂为读者展示了所食之面的真实面目。尽管因为年代久远画质并不清晰且拍摄的角度和质感普遍一般,但是在那个拥有照相机的人凤毛麟角的年代里,能有人专门为一碗面拍照实在是极其难得和珍贵的。本书的另一个珍贵之处在于作者对小城市和偏远地方的记载,特别是将一些现在已经绝迹的地方和面条详细记录了下来,为现在或将来了解面条文化做出了宝贵又真实的记录。
此外,这本书也是一本独具特色的游记。作者在寻面的过程中,将所到之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文物等进行了细腻的描述。跟着坂本一敏先生的脚步,我们不仅能吃到各地独具特色的美味面条,还能一览各地的美景美色,体验全国各地不尽相同的风俗文化,更是见证了这几十年间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也可以说,《只为一碗好面:一个日本人在中国30年的寻面之旅》是一本角度特别的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的书籍,书中珍贵的图片资料更是丰富了历史的记忆细节。
一碗看似简单的面条,其实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一碗面,东西南北中的文化差异跃然纸上;一碗面,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目了然;一碗面,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一碗面,这一场图文盛宴,更是中日友好的见证。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二):《只为一碗好面》: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就出现了原始人活动的踪迹。伴随着人类社群的发展,我们民族产生了悠久的饮食文化。根据已有考古和研究结果来看,我们民族种植水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而小麦起源于西亚,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也已经有4000多年。其他作物如玉米、高粱、红薯在我国的种植历史也十分久远。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东至海洋,北有草原,南方丘陵,西部高原,中间平原,养育了各式各样的民族,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饮食习惯。时间的长度与空间的广度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我们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从前几年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记录片播出以来,人们逐渐发现饮食文化不止是满汉全席,不仅是国宴茅台,饮食文化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一个小菜、一钵汤、一碗面之中。
《只为一碗好面》一书即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去追寻、理解我国的面食文化。书作者坂本一敏先生曾是一名导游,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了长达27年的中国旅游业务,访华近300次,去过中国2000多个地方,且每到一地必寻找当地的特色面食进行品尝。我们普通民众能够叫上名的面食,如北京杂酱面、武汉热干面、新疆拉条子、四川燃面、肠旺面、biangbiang面、油泼面、延吉冷面等,书中均有介绍,作者可谓吃遍中国特色面食。
在书中,作者走遍中国各个省份,并细细口味不同地域的面食特点,但作为日本人,他不免将日本面食的品评标准来判断中国面食。在日本,一碗面的汤头十分重要,高汤鲜美,不同汤头造就了不同日本特色拉面。另外,面条的Q弹也十分重要,煮面时必须用热水,并注意弄散,以免煮成一团。起锅时,必须立刻泡入冰水中急速冷却,维持面的Q度。日本面馆师傅用匠人精神对待每一碗煮出的面,而食客也以吃面时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向面馆师傅报告面食的可口。在中国,汤头和面条也十分受重视,但面馆师傅的手艺发挥则注重心情。而且,有些地域的汤头以重口味著称,如近年来火遍全国的“网红”螺蛳粉,则未必能够得到作者的首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小对味蕾的培育造就了我们各地人的口味,就像内蒙人不太欣赏海鲜、广东人不喜欢藏族酸奶一样,我们也不能苛求作者喜欢每一种中国面食。但是,每一种面食都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都具有它独特的美与追随者,不然,它不可能流传至今。
看《只为一碗好面》还有一个感慨,作者从上世纪70年代访问中国,直到本世纪初,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几十年,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他到中国吃面的历程,也让我们间接感受了中国开放的程度。经济发展至今天,各地美食,特别是川菜、湘菜,已经遍布全国,各式面馆也能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找,再不济,某宝上真空包装的面食也已经走遍全国。坐在自己的城市里,通过面食感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现实,再也不需要像作者一样用几十年的时间“在路上”。这都是经济不断发展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
通过普通的面食发现各地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再由各种面食的饮食习性形成我们民族的面食文化,以至窥见我们的经济发展抑或是整个饮食文化,就是《只为一碗好面》所要引领我们的地方吧。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三):一碗好面,一份文化的传承
关于面食,我们可能要说的有很多。自北向南,中国地大物博。而面食文化自然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东北的酸汤子,北京的炸酱面,河北杂面、上海阳春面、还是兰州的牛肉面。更有着被称之为面食之都的陕西臊子面。以及在北方孩子的眼里。很南方的那些甚至没有听过的汤面拌面裙带面小刀面等等。 面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大众食品,它的起源就在中国。目前,考古学家已在中国发掘出四千多年前的储麦遗址与历经了三千六百多年的碳化小麦,而小麦正是制作面条最基本的原料。虽说中国种植与食用小麦的历史长达三四千年,但面条的历史却不过千年左右;这是因为要制作面条就得有面粉,而在秦代以前,制粉的工具主要是杵、臼、棒、碓一类,效率极低。在西汉发明了淘磨后,以麦制面粉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便为面条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有了足够的面粉之后,今天人们所见的面条却并未立即出现。起初,古人们在做“面条”时,是一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将面撕成片状,或用刀削成条状入锅。这类“面条”与现在常见的面条在外观上很不相同,在当时被称为“汤饼”或“煮饼”。如今在北方一些地方,用手揪制的“猫耳朵”、“片儿汤”以及山西的刀削面,就很可能是古时的汤饼在今天的遗风。 到了唐代,案板、菜刀及擀面杖等厨具产生了,因而这时制作汤饼也就无需用手托面了,所以汤饼也就有了另外的名字──“不托”或“博托”。古书《新五代史.四十》中就有皇宫内“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的记载。及到北宋后期,不托的形状逐渐固定为细长条形,面条的称呼也随之产生,而此时距今已不足千年。在元代便出现了易于保存的挂面。 每年在各大平台都会有几个纪录片在记录着中国的美食。去了很少有一个纪录片专门去记录面。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这本日本作家坂本一敏的《只为一碗好面》。很难想象一个日本人竟然因为一碗面而在中国产生了一个30年的寻面之旅。 一个日本京都大学的文学部哲学系教授。主攻的还是美术史方面。就职于日本的旅行社。履历真的非常棒,但是好像跟美食并没有什么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可能仅仅是旅行社和访华。仅仅是因为在中国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面食。便长途跋涉,走过中国的大多数省区市,去过两千多个地方,吃了三千多碗面。 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或者应该叫《舌尖上的面食中国版》。作为一个00后,这里面记录了太多的我没有见过的美食图片,特色照片,甚至那个年代独特的气息。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菜谱。是那种去教你如何去做饭。当我打开这本书以后才发现,这就是一本美食纪录文。 在前言里面,讲述了1974年的中国,一个访华的日本人,一个喜欢吃面的日本人。因为一次意外去了兰州。开始了他与美味面的邂逅。 翻开正文页的第一页,我们知道了1990年初在北京的坂本先生。他逛了整个北京城。去了故宫,去了明13陵,去了古城墙。也去了长城和夜市。也知道了冷面,油丝炒面,炒疙瘩,炸酱面,打卤面,水引饼,臊子面等。 随后我们跟着他,走过东三省,去过江浙沪,领略过丝绸之路,也见过塞北大漠。游历过三山五岳,也见过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不仅仅是地域的特色,也是美食的风味。 一碗热腾腾的面。是版本先生近30年的执念。也是饮食文化与灵魂的碰撞。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繁多种类的面食,还对所到之处的历史和风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读了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本没有声音的纪录片。一幅幅由面食勾画出的上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地图跃然于纸上。不仅仅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更是记录了中国面食文化与人文情怀的关系。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四):30年执着于寻找的是怎样一碗好面
说实话看到这本《只为一碗好面》的时候,我脑中闪现的是最近刚刚看完的一本网文小说中比较有趣的一段经历,女主带着自己的小助理空降到国内的子公司完成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小助理算是这段有趣经历中的主角,由于对饮食方面患有选择困难,子公司的一名同事义务充当起治疗师,每天带着小助理行走于各大面食餐馆,每天不重样地吃了近两个月的面条,生生地把小助理的选择困难治好了,如果你细想一下便会了解其中的缘由,即使天天不重样,但是让人连吃两个月的面条我相信是个人都会崩溃吧,不过这也在无形中透露出我国的面食种类繁多到让人惊叹的地步。
《只为一碗好面》的作者坂本一敏则用30年的时间走遍中国450个市、县,吃过上百种面食,只为寻找那一碗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好面。如果不是看到此书,我实难想象我国会有如此多种类的面食,由书中可见,坂本一敏去过我国2000多个地方,吃了近3000多碗面,这个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面食文化。这本书里记载的面食也许仅仅只是一部分,即便如此,估计也有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面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拥有更多的中国读者。 ——日本制面协同组合联合会会长 日本拉面协会原副董事长 鸟居宪夫在我看来坂本一敏寻找的不仅仅是一碗好面,更是一种寻找一碗好面过程中的情怀,在他吃过的这些面中有我们熟知的油泼面、热干面、延吉冷面、四川燃面、拉面、荞麦面,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早堂面、鱼汤面、奶汤面、红糖面、渣渣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面食。他用近30年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山河百川,按地域梳理了中国这近百种面食,用纪实图片还原了一场面食盛宴,于我们于他们都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
在看完本书后我也曾问自己,坂本一敏寻找的那碗好面到底是哪一碗呢?我相信可能连坂本一敏自己也无法抉择吧,毕竟我国的面食种类繁多,又各具特色,每一种面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一方水土的面食文化,如果真要评选出哪一种面是最好吃的相信会是个很难的选择题。
其实面无所谓好与不好,在我看来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就像有的人爱吃口味比较重的四川燃面,也有人爱吃口味比较清淡的奶汤面,不能说不喜欢吃的便不是好面,也不能说喜欢吃的便是好面,好面的意义在于赋予喜欢吃面的人一种愉悦的心情,而不是拘泥于它自身的形态,相信坂本一敏这些年来执着于寻找一碗好面也是为了寻找可以与之灵魂契合的一碗面而已,它不一定会多么好吃,但它会深得他心。
书中记录了坂本一敏吃过的近百种面食,而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倒是可以让我们在这本书中一窥这场炫目的中华面食文化的饕餮盛宴。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五):30年走过中国450多个地方,这位日本大叔只为找到“一碗好面”
面条最初称为“饼”,而“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而“面条”一词是到了宋朝才正式被使用,至今也已经有近2000多年历史了,而一碗面能做到风格百变吗?这个答案在中国当然是肯定的,不说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就算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也有许多特色的面,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色的面,面的名字也好像成为了一座城市的名片,比如成都的担担面、陕西的臊子面、新疆的拉条子、兰州的牛肉面、武汉的热干面、广东的竹升面......如果在异乡碰到老乡,说起家乡的面食就是一种乡愁,而且一碗面的发展也是一座城市的发展,但是没想到的是,最懂中国面的却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日本人,名字是坂本一敏。
坂本一敏是一位痴迷面食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让他从1974年开始能频繁的访华,290次的访华记录,去过中国2000多个地方,吃了3000多碗面,他小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在了吃面的上,然后还对面“拍写真”,对面“吹彩虹屁”,而这些经历都写在了他的新书中——中信出版《只为一碗好面》。
《只为一碗好面》好像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实纪录,但是整本书的行文风格看起来更像作者的游记,作者用近30年的时间里,坂本一敏跑遍了中国450多个市县,因为作者本身从事的就和旅游相关的,因此自己一边设计旅游线路,一边寻找当地特色面食。
民以食为天,各地的特色饮食不仅仅是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仅体现当地的特色与风俗,更重要它某方面也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承载着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坂本一敏这本《只为一碗好面》实际上是写面,也美食大赏,但何尝不是记录了中国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经济变迁呢?所以,这也是一本具有年代感的书。
爱面的人很多,很多文人作家也偏爱吃面食,袁枚爱吃汤面,张爱玲爱吃窄面,蔡澜更是爱面爱得深沉,星期一吃云吞面,星期二吃茶油拌面,星期三吃牛肉面,星期四吃炸酱面,星期五吃打卤面,星期六吃南洋虾面,星期天吃蔡家炒面,一周都吃面还不带样儿的,而作为不怎么爱吃面的我,一年也至少要吃80碗面,由此可见面在我们生活中的是有多么常见。
我们吃面的原因很多种,或许是因为它的花式多样,或许是因为它的经济实惠,又或许是因为它的嚼劲十足,但是我们甚少去研究一碗面是如何制作的,它的工序是如何的以及它的渊源,但是坂本一敏的《只为一碗好面》中原本是本着想吃一碗好面去,结果却成了一本集美食、游记、社会记录于一体的宝藏书。
如果,你也喜欢吃面,也喜欢旅行,也喜欢中国世纪之交的乡土人文,那么这本书你千万不要错过。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六):上车饺子下车面
在中国民俗里,特别是在广袤的北部地区,面是一种特别的饮食。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民以食为天”,那么接下来便是“食以面为先”。以小麦为原材料的面,在聪明能干的群众中翻新了无数花样,只不过不同地区仅仅偏好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尚没有一个地区可以囊括所有的品种,一方面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在效率上也是不能足取的,面作为最基本的食材,还是以果腹为根本需求的。 不过,即使在技术与效率上不可取,并不妨碍一位八旬老人坂本一敏在有生之年去探索,以行万里路,品千种面为追求,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不仅是观摩“厨神”、“厨霸”如何操作,而且还身体力行,根据“厨神”、“厨霸”的介绍与指导,尝试自己动手做一做,尽管在味道上不可能追求神似,但形似总是能达到的程度。
《只为一碗好面》书面很朴素,不艳丽,但勾起了你丰富的感觉,在看上去很舒服的同时,吃起来也很带劲。至于对于我而言,童年的父母就是靠沿街摆摊卖面挣出一两两银子供我上学,所以我不但对于父母的辛苦有着深切的感知,而且对于食客的神情怀有熟悉的印象,有些食客吃起面来,就像打架一样,三下五去二,一碗份量十足的面就进入了五脏庙,与之对应的,有些食客吃面则斯文多了,一根一根地数,一口一口地品,整个吃面过程足以持续二十分钟,在此过程中除了面条与舌尖碰撞的声音之外,没有任何交流的语句,只待最后一刻,抹了抹嘴,对着我父母说:好吃、过瘾。更令我难忘的,是食客们在吃完一碗面后意犹未尽,要第二碗、第三碗,丝毫不考虑自己肚子容量。
哪怕我童年时对于食客以及面条有着无比的亲切感,但在阅读《只为一碗好面》时,又感受到几许新意。或许早年并没有摄影技术,对于那些印记是直接输入脑海的,而在《只为一碗好面》中丰富的图画,不仅将面食的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于面汤的颜色自不用说,好像那温度和香气也可以透过纸面传递到读者的面前。原来,吃面是如此优雅与快乐的事情。
面条在果腹之余,还赋予了人类群居生活中的智慧。虽然它们有着统一的名称,但在制作方法和原料取材上却是各有千秋的。面条的宽窄厚薄,对应着不同的火候,初学者就弄不明白它们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要么面就太硬,要么面就太软,总是口感上差了一点意思。除此之外,面条还是调料有关,辣椒与酸醋往往是面条的最佳伴侣,它们的作用与普通烹饪菜肴时的味精是不同的,味精只能提鲜,而辣椒与酸醋就好比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更能激发我们对平淡生活的满足。正如菜肴都有派系一样,面条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也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好面人人爱吃,不好吃就人人婉拒。
任何事情只要做到极致,就可以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面条,在大众生活中,的确是其貌不 扬,但是日本八旬老人坂本一敏却能独辟蹊径,从司空见惯中寻找最多的人间烟火气。信不信由你,阅读《只为一碗好面》通常能刺激你的肠胃孺动,让你很快进入了饥肠辘辘的状态,这样你就能毫无障碍地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联合起来,直从人间登临神秘的天空之境。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七):为一碗有时间味道的面
《只为一碗好面》作者为坂本一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坂本一敏因为工作关系来到了中国,并开始热爱、研究中国的面。是的,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特殊的日本“游客”来中国后对中国的面进行探访和研究的书。
作者聚焦面的王国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真的会忽略每天司空见惯的东西,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这个世界上被我们忽略的东西越来越多。对食物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是我们却往往做不到用品尝的心态去对待它,反而,常常是熟视无睹的或者是粗暴的。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我想很多中国人会和我一样,每天的吃饭仅仅是填饱肚子,就像我同学在看到《舌尖上的中国》时不由感叹 “我们平时吃的那哪叫饭啊!”一样。有如此强烈的感慨,主要是因为我们身处幸运之中但又会忽略这种幸运。《只为一碗好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一个人可以很幸运地和除去故乡之外的很多人和事发生关系,更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在异域他乡能让他迷恋的东西——面。因为吃到了一碗“难吃”的面,也因为自己的工作的原因,也因为自己对面的喜爱,开始了作者的寻面之旅。本书的前10章写的是作者在驻北京期间的面和事,第11章之后是作者回到日本后来中国旅行的事。我无从知道这位老人在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的心情,但是从第一章开始,我便被他的文字牵引,就像跟着他到各地旅行了一番。这中间,以面为线索,讲了作者所到之处的景点、趣事,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中国的各种变化。花费近30年时间,访华次数超过290次,来过中国2000多个地方,跑遍中国450多个市、县,吃过3000多碗面……单看这些数字,一方面,我的内心是惊叹的;另一方面,我非常羡慕他的幸运。如今他即将80岁,我想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中国和面将会是这个老人最为重要的记忆。 以面为线索,勾勒起了作者在中国期间的寻找和记忆,这不仅仅是一位日本老人的记忆,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我们自己一生都不见得能欣赏和品尝到近百种面食。对行走在这个时间线上的作者、中国读者和世界各国的读者而言,这不仅是作者自己的一次面之旅行,更是让很多人窥见到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的旅行;这不仅是一部带有面的味道的书,而且是一部带有时间的味道的书。 记录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对作者而言,这种梳理也许不是研究性质的,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些平民的视角,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大量的纪实性的图片,真实还原了他眼中的面和中国。作者爱面,所到之处,面的制作工艺他是最好奇的,关于制作工艺及过程,作者通过自己有限的调查研究一一为读者呈现,由此可以让我们见识到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
我想,对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通过作者对面的寻找,可以使读者见证了不同时期的中日友好和中国的时代变迁。在日本和中国工作期间,因为我国不同时期的政策调整,作者抓住机会,为中日之间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我们来说,当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渐渐梳理出来中日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会明白,两国的友好是建立在很多像作者这样的人的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
有些读者也许会觉得图片像素不高、画面不够专业、呈现出来的面黑乎乎,或者画面的背景很土气、粗糙,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最珍贵的。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像素很高,也大多不再用胶卷相机照相,但是经历过这个时间段的小伙伴也许真的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到自己儿时或者少年时的记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这些图片具有珍贵的历史纪念意义。
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年代感,用的是大地纸,复古且怀旧,作者手举相机,对着一碗大大的面,那里也许是他心中的面的王国。本书的译者马振莹旅游日语专业毕业,加之旅游经验丰富,本身游走于中国和日本各地,所以,在她笔下,作者文字的朴实、幽默跃然纸上。我还非常喜欢书中的藏书票,画面是欣欣向荣的花海。
花海念念不忘的面我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八):只为一碗好面:美味无界永流传
本书作者坂本一敏1941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专攻美学美术史方向。就职于日本近畿旅行社,1974年负责中国相关业务并首度访华。1975年,日本近畿旅行社中国旅行部成立,开始长达27年的中国旅游业务。到目前为止,访华超过290次,吃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面条。为了收集资料,走遍了中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去过中国2 000多个地方,吃了3 000多碗面。
这本书按地域梳理了中国近百种面食,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辅以大量的纪实图片,不仅记录了中国的面食文化,还对珍贵的面食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了还原。
本书不仅是一场中国面食盛宴,还见证了中日友好和时代变迁,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
我是南方人,但从小喜欢面食,包子馒头,饺子面条都爱吃。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一次吃过5个二两一个的馒头和3个一两一个的包子,当时大人们都吓了一跳。吃饺子一次可以吃30个,面条也是赶大碗吃。
去外地出差,也是像坂本一敏老先生一样看看当地有没有好吃的面。
老先生逛北京夜市,最热销是的是“油丝炒面”,其次最多的是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卤煮火烧、爆肚、豆腐脑、杂碎等等。面,是四川担担面最多,兰州牛肉拉面次之。但是北京最具代表的是“炸酱面”和“打卤面” 炸酱面,面上加的配菜叫作“面码”(通常有黄瓜丝、胡萝卜丝、青豆等),再拌上加肉丁制成的酱 。
我去北京,吃得多的是刀削面和拉面。这两种面我们本地也有,但是总觉着少了一点味道。现在风靡全国的兰州拉面,到处都是。 一碗地道的拉面,要经过拉面师傅的反复揉捏,才能筋道爽滑,让人欲罢不能。清汤、白萝卜、红辣子、香葱、香菜、拉面、牛肉等食材,完美搭档,在热气腾腾之中,可以吃出独特的西北风味。
老先生在郑州看到了特级面点师制作龙须面,将大块的面剂子对折,拉伸,对折多次,不断反复,就会变得非常细密,传说中大师甚至可以穿过针眼。老师傅制作的龙须面,配上汤料,面有光泽,又筋道,很好吃,让老先生赞不绝口。
老先生一路在中国旅游,到处寻面,也到了我的家乡湖南。湖南粉比较多,我基本不吃粉,因为不经饿。老先生特意到长沙吃了酸辣面和冬菇面,这里的酸辣面只辣不酸,没有花椒的麻,很合口味。
说实话,我个人也不喜欢花椒,麻味太重,酸辣面也是很容易制作的。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制作调料,进行添加,爱吃辣就多放辣椒,爱吃酸,就多放些醋。嫌做辣椒油麻烦的,直接可以用老干妈油辣椒代替。 不过湖南的酸辣粉特别多,早上嗦粉已经成为习惯了。
开始拿到这本书,确实让我吃了一惊,一个外国人,走遍中国的千山万水,只为一碗好面,这种执着,这份追求,真是让我汗颜。
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品种繁多的面食,更是对所到之处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让你身临其境,只想好好去享受一番。
也许,我们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也会去寻找一碗好面,热气腾腾、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它的味道,更可能是一起吃面的人。
朋友,你有这样的记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九):一个孤独美食家中国寻面之旅
爱上一碗面的吃货
早上一碗清汤中伴着热气浮动的面条,隐隐若现的菜花是我钟爱的阳春面,中午一个焦黄香气扑鼻的荷包蛋夹杂着辣椒香味不仅刺激着嗅觉器官,更加速味觉唾液的分泌,晚上在面汤中品尝着鲜味,吃上一口臊子,一天的疲惫就在一碗臊子面中烟消云散,不得不说,面条种类千千万,吃上面才是第一条!面条爱好者在此,曾经因为热爱面条,不远万里来到陕西西安只为一口正宗的面。因为热爱,每到一处,放下行李就会即可寻找附近周围的面馆,当面入口的时候,填满的是胃,是内心,我自己不也自知。
中国地大物博,究竟有多少中面条呢?我常常会问自己,能不能吃遍祖国所有的面条呢,就像踏足祖国的大前山河,看遍祖国的金山银山一样,立下这个大大的目标。但我不知道祖国到底有多少种面条,如今看到《只为一碗好面》眼前为之一亮,仿佛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
为一面好面的执着的日本孤独美食家
这本书一位走遍中国450过个市县,吃过上百种中国面的日本孤独美食家坂本一敏,他旅居中国30多年孜孜不倦地采风,一些可能瞬息即逝的饮食的生活片段,都被他捕捉殆尽,从那时候起,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光是这种朴素记录中国饮食文化的方式就已经让我觉得这本书该有多珍贵了,更不要说其中用胶片相机记录的一些文化细节,有的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面条是曾国饮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原料,制作,作料,烹饪方法及浇头,翻开这本书一股历史气息迎面而来,50年沧桑巨变也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50年前饮食文化可以在这本书细腻看到,第一站就是首都北京:炒面和“水引饼”。1991年的北京夜市当属王府井大街附近,夜市中最热销的是油丝炒面,第二多是北京传统风味,卤煮火烧,爆肚,豆腐脑等。原来夜市由来已久,就是现在王府井大街的胡同也是外地人到北京必打卡的地方。
作者坂本先生因为爱好吃面,为了中日友好,在北京的中国同事邀请他来加吃面,繁琐的文件程序审批后,让有机会来到中国家庭吃面欣赏做面过程的坂本先生格外激动与珍惜,照片上的颗粒感显示着年代的久远,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小时候,物质不太丰富,食物有限,长辈们挖空心思把限有的食材做得有滋有味。盘子里放着筷子粗细的面剂子,一拉,一抻,拉长,仿佛把对食物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都凝聚在这一碗面中,我的爸爸就极其热爱自己做擀面条。而这样的一顿操作正是《齐民要术》中有记载:“细娟筛面,以成调肉汁……”“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坂本先生觉得虽然实际操作有些出入,但他坚信这就是1400年的水引本!
除了北京,他的脚步还踏足在西安与烩面有了一期一会,在石窟群中品尝岐山面与荞麦面的滋味,随着他的脚步,一碗面始终在路上,是一个孤独美食家的游记,更是对中国面条的饮食文化史的记载!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十):面是情怀,是家,更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俗话说“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作为一名山西人,对于面食真的有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了。在陕西求学工作的我,每次回家吃的第一顿饭必定是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刀削面,一口下去被满满的汤汁所包围的同时也被面条的筋道无比而吸引…… 拿到这本《只为一碗好面》是抱着吃货的心态打开的,没想到却让我对于面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对于作者对面食认真专注的研究态度所撼动。
《只为一碗好面》一位老人,一台相机,一场旅行。他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亲自游历了我国450多个市、县;自己设计旅行路线,吃了3000多碗面。他笔下描写的每一碗面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每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背后,包裹的是坂本先生那颗炙热的心,这是一本记录中国面食文化的珍贵图书,更是一本见证友情和文化往来的图书。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叹息之处莫过于竟然没有一个国人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记录我们的饮食文化。但是同时也庆幸,坂田先生能用30年的心血采访调查撰写此书。面,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每个省份面的做饭,种类,形状,吃法,浇头都大有学问。
书中剪影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看完这本书我立刻为自己做了一碗热乎乎的清汤面裹腹。虽然不是手工的面条,但是每一口面条都包裹了浓郁的汤汁,让人十分满足。回顾《只为一碗好面》中写到的种种片段,我庆幸作者对坂田先生对我们的面食有了新的认知,也充分理解他在街边小店吃到的那家“伪装”的牛肉拉面后得出的没有好吃的面的这个结论。
介绍山西面食部分提到面,我更多的回忆是小时候父母站在灶台边努力的擀面条,而在店内永远有客人在催促妈妈快一点。那个时候父母经营的小饭馆是附近比较出名的一家,妈妈的手擀面也成为了附近跑车的司机最钟爱的美食。妈妈捧出的每一碗面份量都很足,充分满足了跑车司机的味蕾需求,也因为妈妈这一手手擀面,家里小饭馆的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看到作者描写山西刀削面,面片,豆面,莜面栲栳栳的文字那一秒瞬间梦回童年,似乎我们家的小饭馆还在,我还是那个小小的丫头,走路还不能完全的走稳,被爸爸扛在肩头看着妈妈在擀面。
陕西油泼面荷包蛋焖面清汤面对于山西人来说,面条是生活的根本,一天当中总要有一餐是要吃面的,再配上正宗的山西陈醋,一口下去,味蕾和灵魂都得到了极致的升华。面食本身是十分普通的,但是透过《只为一碗好面》让我们意识到了吃面也是一件十分有仪式感的事情。看着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看着一段段回顾性的文字,我感叹坂田先生执此一生的坚持,为他笔下所描写的历史文化和人间烟花气所倾倒。
一家面店《只为一碗好面》是珍贵的,是虔诚的,是有态度的。一位老人三十余载的坚持撰写此书,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我们国家的面食文化,反应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沧桑变化。 坂田先生用眼睛来观察,用舌头来判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本面食鉴赏图谱。 我们这一生,可能吃不到老先生书中所描写的1000多种面食,但是我们都有一份独属于我们自己的面食记忆,那就是妈妈的味道。 2021年的第一天,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