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由一段开篇词引发的缘分
前些日子在#你看过哪些有意味的书籍献词#下看到了它,惊讶地发现其开篇词竟然和巨人的故事无比贴合,顿觉奇妙,恰逢果麦再版,于是找来新版翻看。
看前半部时尚且稳重,边读边思考该如何描述战争;到了惨烈的后半部忍不住开始颤抖,渐渐顾不得品味书中的细节,以至于撑到结局那一刻就像是结束了一场审判。原本在预料之中的死亡此刻却如一个个果实般沉坠心头,我丧失了马上再读一遍的勇气,抛下原定的精读计划仓皇而逃。
然而我暂时给不了评分。正面描写战争的书籍我只读过这一本。关于战争的影片我看得也不多,出名的可能只有《拯救大兵瑞恩》一部。因而无法鉴别它的好坏。不过这里可以提供一点关于翻译的信息——姜乙的版本直译较多,遣词造句精简而克制,但也因此有很多不通顺的地方。
我把当初打动我的那段开篇词放在这里(出自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西线无战事》,高中生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拿到这本书之前,并未对战事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本以为是描述历史中的一段和平无战事的往事,不想,确是描述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从战争开始到无战事的4年光景。原著作者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德国高中生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们受老师的鼓舞自愿从军,随后经历了西线战争的恐怖,最终都牺牲在战场上的故事。
出发
保罗他们一个班20个小伙子结伴应征入伍,肯定不会分到一起,能有3个或4个人分到一个班里,算是荣幸了。他和米特尔施泰特、特罗斯克、卡梅里奇和迈耶在一个班。也好也不好,好处是熟悉的人在一起,大家互相信赖,遇到危险,能有个照应,不好的地方,就是会眼睁睁的看着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在战争中牺牲而无能为力。炮火之下,谁能照顾的了谁呢?
面对死亡
第一批阵亡的名单里他们的同学贝姆,贝姆是在康托列克老师的一再鼓舞下才参的军,而这又能怪谁呢?唯一让大家感到失望的是,他们希望被老师引领着走向成人世界,而老师却一把把他们推入了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不再只是演讲词中的“效忠国家是最伟大的事业”,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观察,学会热爱国家。
最令人不安和痛苦的告别是对克默里西,清楚的记得当时一起坐火车离开家乡到军营时,克默里西的母亲哭成一摊泥,简直不能自已,是送行人中哭的最惨的一个,她拉住保罗的胳膊,一再恳求在外面多照看她的儿子。克默里西临走前,把他那双漂亮的英国军靴留给了米勒,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
二连,从最初的一百五十多人,变成了三十二人,那一百二十个人不知趟在了哪里。我们这短短的一队人,迈着沉重的步伐换防,到一个比往常更远的野战兵营,这里有了短暂的美食和安宁。看似平常,却是经历生死之后唯一的向往。在这里,他们幽会到了敌方的姑娘,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能够给予彼此更多的温暖,没有国界,没有战争。敌对双方,可以在圣诞节前默契的放下战争一起过节,节后再举起武器。老百姓之间并没有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更不曾知道为什么要战争,他们只想简单的生活。
休假
临近假期结束,在该走的前夜,保罗更艰难的是面对自己的家人,一度觉得自己不该休假,不该回家,无法回到从前的平静。
想到我在考入大学,第一次离家去外地,那时候的离别是为寻找更广阔的世界,面对离别时,父母亲眼中的不放心依稀溢出眼眶。保罗的离别是战时,是已然知道了很多死亡以后的离别。战争对老百姓的影响是好几代人。
结语
主人公在十九岁走向战场,我们现在看来,还是个孩子的年纪,在战争的毒打下,被迫成长,残忍至极,而背负了历史给予的使命,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我们所享受的现世安稳,有多少人在负重前行?当珍惜眼前的一颦一笑,一饭一粥。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4年战争,全线阵亡,7名老兵殒命背后,是什么塑就“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四):《西线无战事》这部仅用6周就完成的小说,有着你无法想象的惨烈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六):那场该死的战争
战争一代控诉战争
他们这一代从十八岁应征入伍,到躲过战争的鬼门关,作为一名幸存者,像一个正常人在战后生活,最终死去,这一辈子都被战争深深笼罩着,影响着。没有人关心战争对人心的影响,活下来实属不易。 这是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也是想毁掉战争的一代。在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熏陶中,经过战争痛苦的洗礼,炮火连天的攻击,毒气烟雾的弥散,一群少年一夜之间变老,老得疲于应付这场可笑的战争,生命与战争息息相关,却无时无刻不想脱离战争的影响。这是人物无言的控诉,控诉可怕的战争给人们留下的痕迹。
沉闷的现状是对战争的最大质疑
见识了位高权重的皇帝,似乎有些失望,他好像没有想象中那般高大,魁伟,也没有洪亮的嗓音。 开始讨论战争的意义,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冒犯法国的一条河。保卫祖国的口号似乎如此可笑,而总有人会从这场战争获利,那群发动战争的人,那群容克贵族,那群资本家,站在国家的形而上层面,高喊民族主义,从未问过那些被战争卷入的年轻人对战争的看法。 每场战争都是沉闷的,充满着血腥的沉闷,人们在战争中开始麻木,伤亡人数变得越来越多,紧缺的床位,稀少的吗啡,催促着死亡的脚步,而未得到过训练的新兵就是送上前线的蝼蚁。所以电影版的《西线无战事》用上了黑白的调性,让整个世界都无望到底。
人性依然鲜活,依然闪光。
军队割裂了自由,只有无理可笑的制度。那严厉冷酷的军官眼里只有没叠好的被子,和不听命令的军人。 在艰难的日子里,美食变得愈发美味,吃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生活中最至高无上的乐趣。两个翩跹少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资源匮乏的日子里,半夜时分,烤一只鹅,这种温暖惬意仿佛回到没有战争之前,没有长枪短炮,血肉模糊。而此刻,两个微弱的生命,显得比爱侣更为温柔。外面是黑夜和死神的地盘,坐在鲜活的生活和痛苦的战争之间,显得边缘而安全。卡特总能想到办法弄上点美食,他像一位真正的长者照顾着这些作战工具人那乳臭未干的孩子气一面。 战壕里的老鼠和我们也如同战友,早已经朝夕相处。这时,两只蝴蝶在战壕前飞舞着,四周没有任何植物和花,甚至了无生气,它们轻轻地落在头骨的牙齿上歇息,云雀和鸟儿每天清晨都从阵地上飞起,仿佛早已习惯了战争,却又独守美丽和自由。 最终,所有人都被战争带走了,作者还是让书中的自己以一种并不痛苦,甚至解脱的姿态,躺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西线无战事 (1930)8.71930 / 美国 / 剧情 动作 历史 / 刘易斯·迈尔斯通 / 路易斯·沃海姆 刘·艾尔斯《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七):《西线无战事》:18岁的高中生被老师忽悠走上战场葬送了一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八):《西线无战事》:被禁的经典,值得铭记的战争真相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九):《西线无战事》:我和高中同学一起参军,惨烈牺牲前的一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