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是一本由(清)李渔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情偶寄》精选点评:
●闲情偶寄是当时看得很认真的一本,还写有笔记(写小楼同人买了一批参考书),除去书中的一些时代局限性,非常有生活情致。饮馔和种植最喜欢,每年吃大闸蟹就想起李渔这个大闸蟹狂魔。
●老头很有趣,没全读完,在图书馆翻了翻,只想说对生活充满爱很重要。
●絮絮叨叨又可爱
●为毛觉得不如沈复的【浮生六记】好看呢?果然我还是走感情牌....不是小资派啊~
●李渔自言:“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他醉心于戏曲、小说,重视现世的享乐,并没有过于虚幻的精神追求,走的是一条现实的职业化道路,他的小说、戏曲都有迎合观众的一面,他大概是中国古代极少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 看他的书未必是闲人,常常是在忙里偷闲,才更有趣。周作人就曾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最可贵的一点是追求切于日用平常事物的本真之美。他的审美由事物的具体而微处谈起,最见切实。谈论戏曲,丝丝入扣,与金圣叹以文人的眼光评《西厢》自是不同。选择演员,从肌肤开始,细到鞋袜。谈居室更是考虑到物力的艰难,所以能使“贫无卓锥者亦可行”。其谈论家居日用器物,分类、描状之详尽、细腻,真让人叹为观止。
●此书大概只能出现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
●我的如厕用书
●读此类古籍最大的感慨往往是:吾本是寡淡之人,叹只叹生错朝代。(这本书放在枕边,用来每日早晨醒来后清脑。)
●生活的趣味
●当初是因为是*蒲团的作者的书才看的
《闲情偶寄》读后感(一):吃螃蟹为什么就是风雅的事……
李渔真奄尖,绝不吃蒜,葱尚可用以调味,韭菜只能吃那初发新芽,萝卜也得做熟免得嗝气,偏又不嫌螃蟹腥膻……笋产自山林间最妙,白烹不可加料,与肉同煮后需沥尽肥油,固然好味,一旦食材被反复与个人品位联系,我只倒尽胃口
《闲情偶寄》读后感(二):推荐“声容部”一章
能把“美女”描写得如此通俗易懂的人恐怕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李兄之右。在“声容部”一章中他对于女人的“气质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本章中关于“美容”的一些理念在当下也还是很相宜的。建议MM们可以去读读这章哦。
《闲情偶寄》读后感(三):有趣的部分
居室部言之未尽配图说明,小有趣味。
编者对颐养部的疗病第六颇有微辞,我却觉得其所言有理有趣,且有让人清醒之效,本性酷好、其人急需、一心钟爱、一生未见、平时契慕、素常乐为、生平痛恶无一不可为药,得其一二,也许半生不必见医生了,起码心病会消解大半。
《闲情偶寄》读后感(四):Melodrama写作指南
“一者之中,七情俱备”,是为emotional excess;“曲情”,是为musical indulgence;“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 是为breathtaking peripety——中国影、戏和melodrama天然亲近,早在李渔笔下晓然。
《闲情偶寄》读后感(五):李渔不愧资深文艺青年鼻祖
作者李渔真是不愧资深文艺青年鼻祖,有着非常好的情致和品质,涉猎甚广,写作、种植、花木、衣饰、饮食、养生、布置等等。林语堂称此书为中国人生活艺术指南,李渔细腻真挚、非常高品质的审美令文章平明巧妙、活泼而清新。在写作这块,李渔对开头、结构、达意等和(美)麦基《故事》对编剧写作的解构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