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读书随笔》是一本由托尔斯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精选点评:
●特别认同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
●道德论者
●评莎士比亚一篇最喜欢,处处闪现独立思维的闪光点
●对其中“莎士比亚和戏剧”那一大段评价印象深刻
●自从被安娜发现我在看这本书,经常成为话柄。
●虽然不是从头到尾看完的,托尔斯泰的思想深刻性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而写成读后感,想必大家一定都有兴趣瞻仰一下吧。
●其实我看的不是这一本,但也是托尔斯泰的随笔,所以一样一样。
●事实证明,托尔斯泰是大师,但也是人。这本书虽彰显了大师的智慧,却亦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然后两章的读书笔记依然有很大价值,读好书无论如何都是正确的、不会过时的。
●一窥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创作观,对莎士比亚的批评那篇可以玩味
●2011.10.23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读后感(一):今天我搜了一下卓越三折以下的三联的书
赫然发现这本,7.8元人民币,于是我现在极度心理不平衡。
其实我是在十块的时候买进的,好吧,当时还觉得三联的书打个折不容易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托翁年轻的时候,应该是相当的反叛,在这点上我就没法跟他比了,他可以明目张胆地表示厌恶莎士比亚,我却只敢在看过他的观点拿他当新的权威之后,才支支吾吾地表示莎士比亚不过是个一味堆砌辞藻的三流戏子。
后期托翁皈依耶稣,写的东西就没法看了,全是胡言乱语,由此可见,宗教害人。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读后感(二):托尔斯泰吐嘈集
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头子批判莎士比亚一段文.因为此前在奥维尔的文集里看到他集中迅猛火力朝老头子开炮,人参公鸡拐弯抹角,看来老头子戳到了约翰牛的痛处.
记得约翰牛现代早期的精英小圈子布鲁斯伯里小团伙,其成员(包括出局的劳伦斯)讪讪的承认,维多利亚文学跟俄国小说比,那奏是公寓小楼比广厦华厅,
此言甚是.人们的思维往往日期道倒填,连咱这种没文化的anti-elite有时候都慨叹,二战后米国的帝权带来的英语二次抢滩给咱这种远方普罗大众的错觉到底多大。若无人们对绿油油的米元之爱慕信仰,没有BBC,探索频道这类的克里尔委员会2.0的现代媒体轰炸宣传,把英语文学中某些人的‘神圣’地位牢牢嵌在某国人头脑里,人们客观地表现出对英语文学本身的爱慕会剩下多少。
老莎有很多公开的疑点,有些洋专家曾含蓄地提出,他到底存不存在。这且不论,曾经有位土专家声情并茂地说‘但是老莎的价值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仍然具有鲜活的艺术美丽,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爱戴’,这位专家显然把我等普通国民代表了,我等实在没有领会到老莎历久弥新的魅力,奥维尔也扯大旗做虎皮地声称,老莎广受世界人民喜爱,各地用不同语言上演老莎戏剧。
真的么?真的么?呵呵。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读后感(三):自觉的灵托尔斯泰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在世界文学中有其巨大影响。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读后感(四):自觉的灵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
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
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
于是我在人类知识之林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中徬徨徘徊。数学和实验科学在我眼前展现了清晰的地平线,但按其方向不可能找到人家;我在思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陷入黑暗便越深,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当我醉心于知识的光明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不过是回避问题罢了。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地平线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清晰,不管沉浸在这些高深莫测的知识中是多么诱人,我已经明白,它们,这些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越不能回答问题。
我常对自己说,就算我了解科学顽强地希望了解的一切,但在这条道路上对于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我知道,在思辨科学领域内,虽然,或者说正因为知识的目的是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我给自己提出的答案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即,问:"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答:"毫无意义。"或者,问:"我的生命会有什么结果?"答:"毫无结果。"或者,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一切要存在,我又为什么存在?"答:"就是为了存在。"
求教于人类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我获得非我所问的无数准确的答案,如关于星球的化学成分,太阳向武仙星座的运动,物种和人的起源,无限小的原子的形式,无限小的、没有重量的以太粒子的震动;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对于我的问题:"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回答只有一个:"你是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东西,你是许多粒子暂时的、偶然的聚合。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构成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一切。这种聚合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便停止,你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也就停下来,你的全部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你是偶然塑成的一块东西,它在霉烂。这块东西把霉烂称作它的生命。它粉碎以后,霉烂的过程和一切问题便告结束。"知识明确的一面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只要它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它就不可能说出别的答案来。
看来,这样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是无限的一颗粒子,不仅不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意义。
精确的实验科学中带有抽象议论的那一部分做出了同样含糊不清的结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由于不精确和含糊,这是不能算作回答的。
知识的另一面,思辨方面,当它坚持自己的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提出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世界是一种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一切"的不可知的部分。我重又排除了处于思辨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构成所谓法律、政治、历史等半科学的基础的那些结论。在这些科学中,同样不正确地引进了发展、完善的概念,差别在于那里讲的是一切发展,而这里讲的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无限的发展和完善既无目的,也无方向,而对于我的题什么答案也不能提供。
……
quot;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译注:《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