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报告》是一本由潘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刑报告》精选点评:
●记忆不是很深刻了,当时在图书馆看了还到处推荐,不过大家都不怎么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律师那段辩护词,说的有理,感人。看过后,我对死刑也有了个重新的认识,更加尊重生命了!
●很残酷的现实,很多无奈
●发人深思,一本好书。
●从小说的角度总体来说还可以。但是这本书对于死刑的分析不太充分,只是铺陈了一些死刑案例;并且只通过那些令人怜悯的死刑犯的遭遇来抨击死刑引起人们共鸣不免显得很片面,说服力也相对较小。所以我认为它称不上是中国第一部探讨死刑的著作,只是类似的侦探纪实小说而已
●唐老师的推荐,上学期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刑罚,死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有一个案子违背了从旧兼从轻,唐老师说“如果案件处理的审判过程确实跨越了新旧刑法的话,应该遵守从旧兼从轻原则。所谓法治、刑事法治,意味着是法律之治,即使有政策性的考虑,也应该是在法律允许的解释和适用空间内进行,不能直接违背法律。所以,这个说法也许本身就是作者在不合理的现实之下无奈、不认同的表达。其实即使现在,在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也存在有违反从旧兼从轻原则嫌疑的规定。只能说法治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当初还是在图书馆里借来看的,好看!
●废不废死刑是其次,尊重生命才是重点。
●最好的小说,有些话不能说破,不能“明盘”。
●对比中西方死刑制度,很值得思考。看得时候刚好两会又在讨论关于“废除死刑”的问题,于是很自然地站到了拥护废除的一边,慢慢想来,还是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还需要有漫长的路要走。
●隔靴搔痒,说小说然而也没啥可观的情节,就记住个理智羊
《死刑报告》读后感(一):一部小说带来的阻力——读《死刑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1953a0101bwen.html
评论发表不了,说是有被禁止的内容。我也不知道哪里被禁止了,有兴趣的同学请移步连接。
《死刑报告》读后感(二):没有为什么
很久以前看的,具体内容不怎么记得了,但时间过了这么久,我还是很清晰的记得当初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法制越来越健全的现在,有的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有的却依然存在,象中国.我不是一个废死刑论者,因为有的人的确罪不可赦,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够,都让人恨的牙痒痒的,可这本书里的几位主人公,我觉得他们很无辜,不错,他们是犯了死罪,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呢,其实他们本善良.死刑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是为了惩罚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吗?那为什么不是去拯救那些已经堕落或是一时失足的灵魂?
如果你无法证明自己无罪,那你就是有罪,这是中国.
《死刑报告》读后感(三):从坚定的死刑支持者到坚定的死刑废除者
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都随着心路的历程而不断变化,我从坚定的死刑支持者慢慢的转变为死刑废除者,宽恕的文化慢慢的在心头舒展,本文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既冤假错案的角度写了死刑的可怕,没有翔实的论证,只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情感的呼吁,但易难能可贵,引发更多的人去思考死刑的废立,从文明的角度,从法律的目的,该如何取舍,观念总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的心路历程也是如此。突然之间发现完全变化了,当在今年的讨论中我成为坚定的死刑废除支持者时,我突然想起一年前我还是坚定的死刑支持者,于是我放弃争论,回顾自己一年来的变化,我是否在人云亦云,是否有坚实的逻辑基础,以及成熟的人格形态,我是否属于动摇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反思忠恕理念将更加进入我心,我只能成为废死刑主义者,在当前的中国,废死刑主义者应该属于少数群体,但最后死刑必将被废除。
《死刑报告》读后感(四):潘军的《死刑报告》
潘军的《死刑报告》
文/梁坏坏
一提到死刑,总是能想到那个叫“菜市口”的地方,据说那是个行刑的地方。人头落地,面目狰狞,呼一阵风,卷过残叶和尘土,车轮已经吱吱呀呀的向街口的另一个方向驶去了。还记得一个资料,在哪里看过不记得了,在清朝的时候,如果老百姓犯下死刑,那么郐子手会用一把刀刃薄且锋利的砍刀,迅速的砍下去,一刀完事,以尽量的减少犯人的痛苦,但如若朝廷高官犯了十恶不赦的死罪,郐子手手中就会持有一炳粗重且驽钝的砍刀,几乎不可能一刀结束任务,就得来第二刀,甚至第三刀,知道连皮带肉的脑袋滚落地下,观者无不动容。死刑的意义是在对死者的惩罚的同时也对生者提出警示。千万不要犯法,犯法是没有好下场的。
但是就当我们在菜市口,琢磨怎么砍头才能让犯人更好的谢罪于天下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提出要废除死刑了。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首先明确提出了废除.,1848年出现的第一个废除死刑的国家圣马力诺共和国。从那时候起,国际法律界就死刑存废的问题的争论就没有间断过。
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到了2003年。在中国的南方但却发生了一件残忍野蛮的事。
2003年中国的媒体让中国人熟悉了一个名字,他叫孙志刚。著名的“孙志刚事件”,推动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收容制度的废止,也影响了一个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思考,于是,潘军写下死刑报告,以文学的视角,第一次触及中国的死刑问题,并且提出,死刑当止。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前瞻,是暴风雨来临的预言,它预告了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是按照读小说的读法很快的把《死刑报告》读完的。因为作为一本小说,他具备了小说的全部素质,虚构的故事,却有情有爱;灵活的视角,深邃的观察这个世界;亲切的语言,清晰流畅的表达了写作的目的。在叙事的时候,加入了“辛普森案件”。“辛普森案件”被称作一场“世纪审判”,他在当时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把这个案件与小说中其他几个关于死刑的中国故事,平行的展开,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交流激荡的空间,是小说增添了深层的意味。
柳青、陈晖和李志扬,职业分别是女警官、法制记者和律师。柳青是那种聪明而又漂亮的女人,是会让大多数男人见了心动的女人,但她端庄、善良,有着母性的光辉。陈晖的气质更像一个明星,像一个拥有许多崇拜者而培养出了的中年男人,他有学识、有见解,有正义感。李志扬这个人,是个理想主义者。在这方面他和陈晖是投机的。三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浓烈的正义感,不畏强权的去伸张正义。他们在小说中的人生道路,是那么的完美,让人羡慕。我想,这或多或少要寄托作者的一种理想主义情结。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潘军是低调的。这与他的小说给他带来的成绩是不相符的。从潘军的小说中我们能知道潘军对小说的态度是忠诚的。从80年代的先锋小说写作开始,就不断的探索小说的写作,彰显个人写作的意义。进入90年代以后,潘军仍然是原有的低调姿态,对小说写作做出积极的努力。看过《死刑报告》之后,我们看到了潘军写作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其实这种转变似乎早有预兆,潘军在写《合同婚姻》的时候,就已经在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了。这样的一种转变给读者带来了不适应,但这对潘军来说未必就是坏事。因为作家在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死亡,是人类的终极话题。死刑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因为它背负了许多复杂情感。同时,千百年来,死刑镇压了无数异端,为统治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没有多少人怀疑过,这种以国家的名义,剥夺罪犯的生命是否值得肯定。因为理由十分坚定和充分,他是罪犯,他该死。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的“菜市口”看到的那残忍的一幕。
潘军认为,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充满爱,而不是仇恨。
《死刑报告》读后感(五):不是敏感话题——看潘军的《死刑报告》
不是敏感话题——看潘军的《死刑报告》
前段时间书店无意中淘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作品,作者基于真实的公安刑警破案故事,围绕几个人的生死写作了整本书,不能说是很震撼,不过书很可读就是了。
书中作者露了几处法律术语,介绍了古今中外对于死刑的慎重,字里行间虽未明说,但是在呼吁废除死刑。
作者说此书缘起于几次业界和学术界对于死刑的探讨,后来孙志刚之死令他看出百姓之死的苍白、容易得令人气愤,故而提笔写作了该书。
其实,每一个人,基于基本的道德和良心的底线,都或许认为刑法之重不一定非死刑不可,刑罚最重要是唤起良知、重新做人,或者唤起忏悔之心;但死刑将一个人的身灭了,他的精神或灵魂是否后悔,都无从得知。
但政府可能更多从稳定秩序,更多是简化繁复刑法处理程序,尽早平民愤的角度,来对人定刑,甚至是死刑,所以书里说,在严打时期(八九十年代),往往本该判死缓的人,因为撞上了严打的”枪口“,被推上去警示众人。
在这里,不由想,难道萨达姆在不久前仓促地死,也是某些大国国际政治“档期”的需要。
可哪怕是一只小白鼠,或者一只狼,都是有生命的, 但书中男主人公——一位法制记者责怪女朋友、一位女刑警,将一只扑向他们的狼打死了,说:你本该对天开枪的,它们应该会走,这又过于书生气了。
书中还有另一主线,多年前世界闻名的“辛普森”案件,被判杀人的辛普森,多年后被无罪释放,而这来源于证据、线索等一点点的更明晰。
而有时候,如果人都死了,再知道是冤案,也已经晚了。
回到我们的国家, 从道德和良心的角度讲,大家是希望废除死刑的,小学时候在家时,有线电视台甚至在电视播放了执行枪决的场面,是惊心的,但更多人带着好奇去看,死囚犯都是心脏处被做了记号,让其走得更轻松些......,现在想来,有点想到鲁迅先生写的“药”中的场面。
具体到每一个人,具体到我们的文化,似乎又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文化,“投桃报李”者越来越少,语言中都是“我恨死你了”,当然也有“我爱死你了”,所以,这一切,讲不清楚。
在西方有耶酥基督,所以神赦免了的人,仇人也似乎会赦免他。而我们的信仰里有什么?偿命还是大多人想到的方式,你不能评价是否人道,有时候,这些也是文化的一种,根深蒂固,哪怕说是落后。
不过,好在,死刑核准权已经收归最高法,一切都在向前迈进:)
对了,书中还提到了很好的电影《十诫》,也是很好的劝善的电影,根本上,无论好人恶人,都是打娘胎出来,浑噩或风光走一遭,不管痕迹如何,好或坏,是否,存在是他的权利呢,所以萨达姆临死前,拒绝戴上头罩,他无所畏惧,因为觉得这是别人对他生命的剥夺。
根本上,每个人怎么活,别人都管不了,都有存在的权利,但如果伤害到集体、社会,自然有制度的框架将他,剔除。这就是游戏的规则,血淋淋,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