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诺阿·诺阿》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25 01:5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诺阿·诺阿》读后感精选

  《诺阿·诺阿》是一本由(法)高更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铜版纸彩印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阿·诺阿》精选点评:

  ●高贵的野蛮人耻辱的高卢人

  ●我也向往那个单纯简单粗暴直接的地方

  ●月亮与六便士续集

  ●结合《月亮与六便士》看

  ●高大爷对青年男子产生欲望那段非常美非常动人

  ●Noa noa.

  ●译得很好。

  ●文字并无可观之处,画加分

  ●比《月亮和六便士》更真实的,是高更的自述。

  ●漂亮的书啊~~~一个画家自传写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诺阿·诺阿》读后感(一):诺阿·诺阿

  我有时候会想,高更以及梵高的成名有相当程度是两者的传奇经历,梵高是疯得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高更更是如此。一个中产阶级的四口之家,家长在四十岁出头时突然抛弃一切去学绘画,这已经够骇人的了,而在欧洲大陆高更竟然依旧不“满意”,最后还去了海外土著孤岛——塔希提。这种事就是在当今也是大新闻,更何况在当时。   此书是高更去塔希提岛之后的自传式作品,当然可以说塔希提岛给了高更以巨大的艺术刺激,其后半生最重要的作品都以此为题材,这个版本收录了大量绘画作品。   不过我个人感觉,此书也有着相当的艺术夸张成份,不能完全当成自传,只能当成艺术家的自我行为艺术作品。

  《诺阿·诺阿》读后感(二):Noa.noa

  “南方来的微风啊,东方来的微风啊,你们在我头顶上会合,互相抚摸互相嬉闹。请你们不要再耽搁,快些动身,一齐跑到另一个岛。请你们到那里去寻找啊,寻找把我丢下的那个男人。他坐在一棵树下乘凉,那是他心爱的树,请你们告诉他,他们看见过我,看见过泪流满面的我。”

  ‘

  首先感谢本书译者翻译的忠实流畅,令人读完有一种高更本人十分熟练汉语的错觉。

  高更的语言一如他的画一般,直观又直接,充满激情。过去难以理解他的画,阅读完他这部在塔希提的两年生活后的小结,无论在解读他的画上亦或是理解现代生活的矛盾,甚至于对性与爱,都有了一番新的认知。

  正如毛姆所言“创造它需要闲情逸致和发达的文化,而欣赏他则不但需要摆脱实际利益,还需要有文化修养和对思维的接受能力。”

  高更在现代文明的人情世故和原始部落的原始热情的夹缝中创作出了那些金黄色的画。带着现代文明的智慧去探索原始部落阐述的一些想法充满了哲学意味。可能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吧。

  当读到他和丑陋野蛮部落公主一瞬产生的爱情,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因为原始欲望的感动。不禁对爱情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爱情本身的模样是什么呢?是在人类诞生时,繁殖的本能,欲望的本能下驱使而来的。人类在拥有文字,语言之前,就有了男性和女性的结合了,尽管为了繁衍,可难倒他们就没有爱情的念头了嘛?因为性欲而诱发的爱情就那么令人不齿嘛?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不那么认为。

  “她们每一个都希求被强奸。那样的庄重自尊。”

  “我觉得他们是’野蛮人‘,他们也把我当成’野蛮人‘,在这个问题上,错误的恐怕是我。”

  百年前的塔希提,刚刚被法国占领为殖民地的小岛,无疑是信仰月神的母系社会,没有按照崇尚纤弱的虚假理想来塑造女性形象,在那片自由的空气里,女性和男性一样强壮,他们的爱情是纯粹原始的,即生猛原始亦真心诚意。他们会嬉笑妻子不忠的男人,也同样会将妻子肚子里不是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骨肉疼爱。更原始一点的传统里,也有所谓的人祭以控制人空,以便不大的岛上物资不会早早吃光喝光。会性别不分的赤裸着身子跳原始猥琐的舞蹈以庆祝。尽管有着确实令现代文明灌洗的我觉得不齿的地方,但那样的纯粹平等的性爱观念和社会阶级,也的确令现代人有值得深思之处。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位又一位国王的消失,随着一切一起消亡的,是古老习俗与祖辈荣光最后的残留。

  文明战胜了,带来了大兵,贸易和官僚制度。尽管如此,明天太阳仍会升起,和今天一样。

  《诺阿·诺阿》读后感(三):一个证券经纪人的华丽转身

  毛姆有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看来看个书也不容易啊,绕不开“月亮和钱”的问题,毛姆先生真是更有预见性),书中英国怪人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就是我们的主角——前巴黎交易所的经纪人和后印象派三大代表画家之一——保罗·高更先生。

  高更先生在凡尔登证券交易所做经纪人的12年里,年薪做到4万法郎,25岁时有房有车,娶了丹麦美女梅特·索菲·加德(25岁之前解决完“票子、妻子、儿子”这三子问题,擦,对比的有压力啊)。

  结婚十年,高更当上5个孩子的父亲,有钱并不快乐的高更,郁闷地活在数来数去的证券中。一天高更从夜间咖啡馆出来,决定赌自己的后半生。就这样,高更不顾爱妻的哭闹和朋友的忠告,跟公务员拜拜,纵身跳进艺术的苦海。这年他35岁,很幸运的是,这可能是他人生最成功的一笔投资——他没有赌赢他的下半生,却赌出了一个堪称华丽的转身。

  这本“《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让我想起另一个法国人的游记,波伏娃的《美国纪行》,同样对于未来乌托邦的探访与深入异文化的体验,“美国”与“塔希提”两地之间恰巧呈现出对于“乌托邦”的两种解读,在走进新时代和重返桃花源之间,高更先生属于后者。

  大凡精彩的人生大抵都有着敢于充当小白鼠的勇气,很多时候左右我们选择的并非我们不知道一个选择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只是在确定了高风险的同时,我们无法确定一定能够获得高的收益。在选择之后和结果之前,有太多无法预料的未知因素,譬如运气。对于一个混迹证券行业十年之久的老同志来说,高更的“华丽转身”不啻为一场信仰对理性的胜利。如麦克·卢汉所言及的那样,当这条法兰西的“鱼”离开了水之后,在另一个距离上,开始发现水、空气以及自己的存在。他在环境的剧变中进而对欧洲传统绘画进行反思,从而颠覆性地开创出印象派这样一个流派,这其中如果没有视自身为绘画的殉道者这样强烈的对于绘画的爱与信仰,那么也就不会有听到这“nova·nova”的赞叹了。

  不过和专业作家的游记相比,这专业画家的自传游记,显然画的比写的好,这也是在茫茫书海之中一眼相中此书的原因。不过最让我联想深刻的地方还在于“系统的边缘最具有生命力”,从这个视角上来看,高更华丽转身的成功,和他所有了身处两个系统之间的边缘性有密切关系。正是这个个体与文明世界处在紧张对立之中,自嘲为“文明世界的野蛮人”的高更,这个童年曾经在秘鲁皇室过了六年无忧无虑王子般生活、带有着那篇神奇的南美大陆血统的高更,这种双重的边缘性,让他35岁之后的艺术生涯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所以不是每一个证券经纪人地转身都能转如此的华丽,另一种结果可能是死的很惨。所以后来毛姆又写了部小说,叫作《刀锋》。

  《诺阿·诺阿》读后感(四):ZT关于本书的重要信息

  转贴自当当网gwga@***.***的评论 是关于《NOA!NOA!》的四个版本问题

  高更的味道——NOA !NOA!发表于 2007-11-15 11:48

  在一张订单上订购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只是书名有些许差异、出版社不一样、翻译不是同一个人,自己又不看不懂原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不是自己有点不正常呢?拿到四本书看过之后,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常而有趣的事。就好象我爱收藏蝴蝶结图案的头饰一样,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主题是蝴蝶结,但每个都不一样,永远不会有厌倦的感觉,为什么会选中《NOA NOA》?只是好奇而已。好奇的结果是花了点碎银子,但并没有觉得冤枉,没觉得冤枉并不仅仅是因为当当网打折的缘故,更主要的是这四本看似相同的书让我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和享受。

  尽管不知原文为何,但看了四个不同版本的《NOA NOA》之后我也没觉得高更写得有多么的“优美流畅”(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序一”),或许是我的阅读水平有问题,可我并不认为是翻译的水准有限。跟高更的绘画水平来比,他的写作水平的确不敢恭维,梵高要比他强许多倍。不过通过阅读他的《NOA NOA》略微了解了一下高更当时在塔希提岛上的生活经历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理解他的绘画很有帮助。其实我更喜欢的还是高更的画,高更创作的画价值几何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多大关系,能看到真迹的机会也很少,那么能在书里(画册里)看到印刷精美的画也会觉得很有感觉,在精神上也会得到更多的愉悦。

  这四本《NOA NOA》,我最喜欢的是:马振骋翻译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诺阿诺阿——高更塔希提岛手记.视觉读本》,在序里马振骋先生介绍说:“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我非常喜欢它那种古旧的风格,略微的粗糙纸质跟高更的绘画和文字十分相配,页眉处微微泛黄的颜色也让我领悟到了高更的那些“来自德瓦依乌塔湖的灵感”,阅读、翻看此书的的确确得到了“流金与阳光的欢乐”。如果封面的纸质也是粗粗糙糙的那种就更好了。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韦白先生翻译的《NOA NOA》被定名为《野蛮之书(图本)》,的确比较“野蛮”,此书印刷时把高更所有的作品都变身为黑白色,可阅读、翻看时更能感受到“塔希提妇女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强烈的美”,买这本书最划算的地方是:不但阅读了《NOA NOA》,还拜读了高更的《书信集》,看他的信件比看《NOA NOA》似乎更有趣。《塔希提姑娘》的书签上要是散发着淡淡的大海的味道(类似纪梵希海洋香榭男士香水的味道)就更好了。

  手捧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郭安定先生翻译的《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好象在欣赏一本精美的高更画册,仅花14.90元就买到高更的画册!我认为郭安定先生翻译的最到位,让不懂原文的人看得最明白,许多地方都有译者的特别加注,对原画尺寸、收藏处(人)都做了说明,让喜欢高更绘画的人有了可寻之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西班牙的托雷多美术馆与高更在“塔希提的街区”相遇(《塔希提的街景》)、在法国巴黎的奥赛美术馆里吃上高更为我们准备的香蕉餐(《香蕉餐》)。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严正莹女士翻译的《NOA NOA》,给了原著新的生命,正如它的译名:《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而且还给每小节加上了标题,好似高更先生不紧不慢的、面对面地跟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塔希提岛上的故事。该书在附录中编录的《高更与他的大溪地女人》、《高更的色彩追寻》等文章对读者更好的理解《NOA NOA》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后真的有了那种“触碰心中热情的蛮荒地带”(诗人.许悔之.序二)的感觉。

  四本《NOA NOA》,现在都放在我的办公桌的抽屉里,“NOA!NOA!”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句子,“NOA!NOA!”是高更教会我的一句塔希提岛土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诺阿·诺阿》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