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雷诺阿》是一本由郑治桂 / 林韵丰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62,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觉雷诺阿》读后感(一):雷诺阿所在的伟大时代和大作背后的欢乐
雷诺阿 他的存在其实代表了那个时代 那个伟大到再也回去的时代 格莱尔画室里的门生各各是艺术大家 从音乐到绘画到文学 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互相欣赏
他 相反梵高的悲惨一生 有着富足的生活 早年在巴黎跑趴 流传于歌剧、野菜、红磨坊舞会、船上餐厅等等 而后流连于意大利和其他国家 印象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 有着幸福的家庭 三个他爱的孩子 在影业大展身手 有着功成名就 为中产画肖像 沙龙里卖画 印象派联展 看到自己的画作在卢浮宫 那个时代的资源是充沛富足的后盾 有着一位位美丽的女郎来做他的缪斯 丽丝 艾琳 加布里埃尔 黛黛 鼓舞着他成为6000多幅画和其他雕塑的高产艺术家(creativity comes from the act of creating)
在幸福与明朗中创造着美 娇憨的脸庞丰满的身体带着青春洋溢 哪怕是自然风景也是柔和舒展开来的 静物也都是繁杂芬芳的
尽管晚年艰难作画被病痛折磨 但他的精神从未枯竭
《感觉雷诺阿》读后感(二):光影间明媚的璀璨人生
高中时代音乐课上曾经在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对本书封面的画作有过惊鸿一瞥。只觉得那个女孩恬静优雅,妙丽动人。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能读到关于此画创作者的书籍,不由得感叹生命中机缘妙不可言。 本书作者笔法柔和,轻描淡写间将雷诺阿的生平经历娓娓道来,正犹如雷诺阿的画作一样柔美宛转。或许正是这样灵魂相像人才能如此恰到好处描绘吧。同样也是像我这样有着些许类似灵魂的人才能在文字和画作中得到共鸣。 小时候对印象派的理解就是画作粗糙散漫,反而古典画派更加吸引我,精致典雅。长大了才慢慢了解,我所喜欢的古典派并不是真正的古典派,我所认识的印象派也不仅仅是我所看到的那样。正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现实人物入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多大的胆量和创造力去抵抗当时的世俗才能留下如此多的创世之作,又是多大的坚持和共鸣才能有朝一日让我们欣赏到跨越时空的静谧在画作中的那诸般美好。 雷诺阿,莫奈,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代表人物,只有在认识之后才了解原来他们也是可以画古典画画得精致细腻的人,他们并不是不会,而是会了之后不断的探索创新,破天荒的用他们孩童般纯真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才使得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可爱起来,进入画作,让所有人感同身受。在我阅读之后,我认为雷诺阿更喜欢近景描绘。无论是红磨坊、林间的舞会、熙攘的街头还是丰腴的妇人、可爱的儿童,他都会以近处几个吸引眼球的人物来着重刻画。每个人的构图习惯可能有所不同,而雷诺阿正是那个“以人为本”的人。他喜欢直观的面对世界,喜欢直接融入其中,尤其在几幅和其他画友一起写生的画作中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他的画作总是比其他人的使画面更加近在咫尺,仿佛置身其中。其他人的画作更像是一个理智的第三人称记录者,而他,就是一个现场的主人翁,我们仿佛在用他的眼睛他的身体亲自经历了一番当时的场景。这是他与其他画家最大的区别。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他对光影的处理,非常的生动,真实,反光的白色路面,树影斑驳间、日光婆娑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上,仿佛我们也一起沐浴在大自然的恩泽里。他的画面总是很明媚,会让每一个看到画作的人心里跟着明亮起来。每一种颜色都该是美丽的,正如阳光和颜料一样。 他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摒弃黑色,而是大胆的运用,反而在画作上呈现出真实立体的明暗关系。相信后世画手也一定从中学到了很多。雷诺阿的画作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与他的经历和追求息息相关,而我对他画作的喜爱也随着他的变化而不断深入,我能体会到他不断的进步成长,从意气风发到沉稳内敛,从锋芒毕露到海纳百川,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一半激昂一半深沉,不断的创新,接纳,融合,直至最终趋近完美。 世间的美好大抵都是如此,深沉的热爱才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正如雷诺阿本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不能使我快乐,那我宁愿不要动笔。
《感觉雷诺阿》读后感(三):这个世界很丑陋,我一定要创造美
2019崩溃瞬间的话题在微博火了。
贵州某高速女收费员上一秒被骂哭,后一秒微笑服务;杭州一小伙骑单车逆行被交警拦下,嚎啕大哭,情绪崩溃;南京一位95后男子陪客户喝酒,醉倒在地铁站;48岁的外卖小哥过劳猝死,临走之前电饭煲还热着饭……
年终盘点每年有,没想到今年是以崩溃瞬间开始,2019年真是太难了。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说,“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丑陋、死亡、疾病、战争,为什么还要增加更多的丑陋,我要创造‘美’。”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迷人的花朵、美丽的风景,最特别的是可爱的少女。雷诺阿作品的整体风格呈现出快乐、愉悦的气氛,让人陶醉在幸福中。《感觉雷诺阿》是一本轻松有趣的艺术入门书,它以雷诺阿的传记和作品为路径,通过简单易懂的解析和赏析,带你走入法国的美好时代,带你与雷诺阿的浪漫和唯美相遇。
在本书的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雷诺阿的艺术养成之路。
雷诺阿出生于法国利摩日,它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今日依然以从中古世纪保留下来的工艺技术,成为法国工艺精品制造中心,堪称“欧洲的景德镇”。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雷诺阿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最开始,13岁的雷诺阿进入巴黎一家陶瓷工厂当学徒。1861年,雷诺阿为了追求更专业的美术培训,进入法国美术学院学习,在课余时间他还追随学院派知名画家格莱尔,教学上注重画面的构图、光线与阴影的对话、象牙黑的运用,对雷诺阿的作品产生深远影响,除此之外,他还借此机会认识了一群美术挚友——莫奈、西斯莱、巴齐耶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印象派的先锋代表。
艺术家的作品被世人所知晓,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伯乐”的发现。沃拉尔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画商之一,这位敏锐的商人在高更与梵高尚未成名时便收购售卖,还举办过塞尚的首度个人作品展。在他的引荐下,雷诺阿顺利地进入称为“布尔乔亚”的上层生活圈,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安定幸福的家庭生活,再加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雷诺阿将自己的全部激情投入到创作中,所以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欢乐与青春的活力。
说起雷诺阿的作品,主要以风景画居多。但他更擅长、喜爱的是画人物。
《感觉雷诺阿》用10个关键词概括了雷诺阿的作品特点,有关于人物画的词语就占到4个。雷诺阿偏好描绘身边的人物,所以这些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体态丰满的丽丝、舞池中欢快跳舞的玛戈特、青春饱满的加布里埃尔,还有激励雷诺阿创作的安黛,这些佳人大多体现着丰腴之美,以呈现出圆厚的体态,反映出他趋于理性的古典审美倾向。
《感觉雷诺阿》将这位法国印象派大师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讲解的非常有趣易懂,传记与作品的赏析对照,更有利于读者对艺术家的理解。2019年过的很糟糕,就以雷诺阿的“女郎”作为结束吧!
《感觉雷诺阿》读后感(四):从欧洲“景德镇”走出来的少年,用充满生命的画笔定义幸福人生
今天开启2020年与你共读的第3本书 2015年的波士顿艺术馆曾经上演过一场抗议游行。这群抗议者聚集在波士顿美术馆门前,手上拿着芝士披萨,举着写有“雷诺阿画画糟糕透了!”,“雷NO阿”,“上帝憎恨雷诺阿”等字样的牌子,表达自己对于雷诺阿作品的不满。
抗议者在博物馆门口示威有记者采访了组织这场抗议活动的马克斯·盖勒,问他为什么不喜欢雷诺阿的作品,盖勒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欣赏了许多其他的艺术作品。但是,在波士顿美术馆中,除了雷诺阿的绘画外,其他的作品都是真正的漂亮。雷诺阿的所有作品总有一种甜蜜的风格,然而在其他一些画家作品中不会感觉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被视为大师级别的画家的作品中。”
将盖勒的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雷诺阿的作品中充满了甜蜜的气氛,然而真正世界大师级的画家作品里可以充满悲伤、忧郁、愤世嫉俗等等感情,但唯独不能充满“甜蜜”。仔细想想那些知名的画家,梵高因为精神疾病自杀,高更兜兜转转,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为了追求艺术,一生颠沛流离……雷诺阿“甜蜜”的画作,在这些名家画作里,显得“格格不入”。
艺术家的作品注定是要展示世间的黑暗面吗?雷诺阿不这么认为。雷诺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今天,我们通过《感觉雷诺阿》,一同走进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世界,看看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雷诺阿出生在法国中部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利摩日。利摩日在法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利摩日最早建于罗马时期的公元前12世纪,如果你今天到利摩日去游玩,还能看到当地保留的一些从中古世纪流传下来的古法工艺技术。也许我这么说你还不太了解这个城市,那如果我说利摩日对于法国的意义,就相当于景德镇对于中国的意义,你是否就明白了呢?
1786年的时候,在利摩日附近的圣伊里耶伊拉佩尔什发现了制作白瓷的原料——高岭土。这对于当时的法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在此之前,法国一直进口来自中国的瓷器,由于易碎加上路途遥远,这些来自中国的陶瓷被法国人称为“白色金子”。只有一些皇室和贵族成员才能买得起。
法国利摩日的陶瓷而在利摩日发现类似生产陶瓷的原料后,法国就开始逐渐拥有了自己的陶瓷厂。每年来自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都会派遣使者来订货。慢慢地,整个欧洲80%的皇家瓷器都印上了“利摩日出品”的字样。后来,利摩日瓷在美国一炮而红,就连林肯夫人玛丽也成为法国瓷器的忠实粉丝。
陶瓷厂的建造,也带动了利摩日的经济。利摩日逐渐成为法国一座非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城市安全以及居民生活幸福度长年在法国排名前列。再加上距离利摩日仅5分钟车程就能看到充满大自然风光的田野,即使到了21世纪,人们还是将这座城市称为“幸福之城”。
伴随着陶瓷厂的诞生,一种新的绘画艺术也逐渐流行,这就是陶瓷彩绘。这种新的风尚从利摩日蔓延到了法国巴黎。夏加尔和毕加索也经常到陶瓷工厂作画。夏加尔喜欢将人和动物等图案画到陶瓷上,而毕加索则不仅画画,还喜欢用窑厂废弃的土块重新黏贴后再创作。而雷诺阿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绘画的艺术。
法国人仿照青花瓷烧制的圆盘雷诺阿在三岁的时候,举家搬到了巴黎。13岁的时候,被家人送到巴黎一家陶瓷厂当学徒。由于他从小就具有的绘画天赋,没过多久,他的作品就被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外国传教士也慕名而来,点名要雷诺阿给自己画一些室内装饰物。
雷诺阿凭借自己的天赋赚了不少钱,但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画家梦。他决心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走上绘画的道路。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辞掉了工作,开始认真学习艺术。
雷诺阿虽然家里条件并不算好,但好在有家人背后的支持,以及幸运的出生在那个充满艺术感和幸福感的小城市,才能让雷诺阿坚定的开始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离开利摩日之后,雷诺阿在法国美术学院上课,学习正统的绘画技巧。不过,因为之前赚了一笔小钱,他给自己报了一个“课外辅导班”,在知名的学院派画家查尔斯·格莱尔的画室学习绘画。
格莱尔是瑞世籍艺术家,从青年时期就长居巴黎,除了雷诺阿,莫奈、巴齐耶、西莱斯等都是他的门生。这些人之后都成为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
格莱尔的教学方式很传统,但他却很现代地鼓励学生去室外画画。让学生能通过自然景色,掌握不同的光影变化。格莱尔传授的关于画面的构图、光线与阴影的对话、象牙黑的运用等,都对雷诺阿未来的绘画起到了长远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雷诺阿的一生,都遵从格莱尔的教学方式。在开创自己印象派风格的基础上,也保留了格莱尔学院与写实主义的风格。雷诺阿在同班同学里,是经济条件最差的那个,时常没钱买画具。格莱尔就非常大方地提供免费教学,学生只需要分摊教室的租金和请模特儿的费用就可以了。
格莱尔对于雷诺阿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传授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于提供了一个场所,让志同道合的人能走到一起。
说到志同道合的好友,莫奈当属首选。熟悉他们的人,经常会看到两人在一起作画的背影。雷诺阿性格温和可亲,非常讨喜,身边的朋友很多。而莫奈则个性暴躁,这两个人在一起,倒有点性格互补的感觉。
性格上的不同,也造就了两人绘画上的不同。雷诺阿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个性,也充分体现在了绘画上。
《青蛙塘》这是他们两个人来到巴黎一个水塘写生的作品。这两位画家几乎是坐在相同的地方,视角一样,但是二人的重点不同。雷诺阿的画里镜头拉得更近,人物在画面中央,处理得比较细致。反观莫奈,这幅画的重点在水波处理,那波光粼粼水光流转的样子仿佛伸手轻轻一触就会扰了一方平静。
雷诺阿的《青蛙塘》雷诺阿的画更注重整体的美,他更着眼于人物,并且喜欢凸显“美”的事物;而莫奈希望描绘出眼前的光线,好像所有物体的定义和界限在他眼中不存在似的,他只是看到了不同的光,那他就描绘这些不同的光。
莫奈的《青蛙塘》尽管性格和绘画方式完全不同,却丝毫不妨碍两人成为“铁哥们”。不过这个“特哥们”可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还有一位,就是让·弗雷德里克·巴齐耶。在这三个人里,如果说雷诺阿是一个工薪阶层的孩子,那么莫奈就是来自小康家庭的孩子,而巴齐耶,则是个实打实的“富二代”。
巴齐耶是多金的富二代,不过也有富二代的通病,那就是父母给的路都不喜欢走。所以,他拒绝学医,选择了绘画。
因为不愁吃穿,也不用为卖画生计发愁,巴齐耶就在巴黎租了几间画室。他可以在画室里尽情地创作,大胆探索自己的新艺术创作道路,同时也欢迎他的朋友们来窜门画画。
巴齐耶的作品《画室》,则见证了他们最好的友谊。画面中,几位挚友享受着休闲时光,无拘无束地聚在画室里聊人生,谈理想、谈画作诗歌文学,旁边还有一人在弹钢琴。
巴齐耶的《画室》陈丹青评价说:“巴齐耶的《画室》就像一个早晨,像一个日子,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过的青春记忆。”
雷诺阿和莫奈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都借住在巴齐耶的画室。他甚至还用超过市场价几倍的价格,买下莫奈的画,只为了解莫奈的燃眉之急。这三人的友谊,也曾经成为一段佳话。
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外,雷诺阿的生命中也出现过不少贵人伯乐。保罗·杜朗·卢埃尔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最早发掘雷诺阿天分的画商,而且也是雷诺阿忠实的粉丝。他从1881年开始,持续赞助和购买雷诺阿的画,这样雷诺阿就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创作。同时,卢埃尔还将雷诺阿的作品推荐给其他收藏家。
没有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雷诺阿可能也无法走到大师的地位。相识是一场缘分,能成为朋友更是难能可贵。不过,除了良师益友,雷诺阿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同样体现在了画作上。
雷阿诺的妻子艾琳,非常支持雷阿诺的绘画创作,自己还多次给雷诺阿充当模特。雷诺阿很多画作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场景,而妻子和小儿子都是雷诺阿钟爱的模特儿。
雷诺阿最喜欢的模特儿雷诺阿的孩子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二儿子:让·雷诺阿。1924年,创作了个人首部电影剧本《卡特琳》。1937年,执导了战争电影《大幻影》,获得了第五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1975年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三个孩子都各自有人生的成就,而自己的夫妻关系又非常和睦,因此这样甜美的家庭场景也成了雷诺阿婚后的绘画风格。他用柔软的笔触,描绘每一个场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场景等等,都能让人感到一种暖暖的幸福感。
最为画家,去外面采风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经常外出写生,政府曾一度怀疑为他是间谍,差点把他关进监狱。不过,这样的小插曲,丝毫不会影响雷诺阿四处作画的热情。
雷诺阿这么热衷于往外面跑,也得益于法国当时欢乐的娱乐氛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法国最欢乐的年代,对于时髦的巴黎人来说,歌剧院、夜总会等等,都是最好的打发时间的场所。
当时的作家莫泊桑曾经这么评论雷诺阿的作品:“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现代世界。”五光十色的世界,都被雷诺阿记录在了画布上。
对于当时的印象派画家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消遣场所,那就是位于塞纳河右岸的蒙马特山丘。在这里,不仅可以从圣心教堂俯瞰整个巴黎,还能在下面的小丘广场,和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畅所欲言。
因为蒙马特山丘有非常便宜的出租房,周围还有酒吧、音乐咖啡厅还有普通民房,对于艺术家来说酒精、音乐、朴素的生活,就是吸引缪斯女神光顾的三元素。因此,包括梵高、达利、毕加索等人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红磨坊的舞会》慢慢地,蒙马特成为了艺术家聚集地。而与酒精相关的娱乐场所,也应运而生。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红磨坊。因为屋顶上仿造的红风车得名的红磨坊,最早是为了配合当年的巴黎世博会而建造的,但没想到却意外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喜爱。
其实,这个红磨坊,最早是一个煎饼磨坊,主要是用来磨麦子和榨葡萄汁。后来磨坊主将它改造成卖酒的馆子,煎饼是里面的特色小吃。随后呢,才被改建成露天舞厅,也就是人们现在熟知的“红磨坊”。红磨坊也因此成为了山丘上最热闹的场所,很多画家都到这里找灵感。雷诺阿也是这里的常客,他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或者叫“煎饼磨坊舞会”,成了雷诺阿的代表作。
除了舞厅等娱乐场所,巴黎人因为喜欢美食,因此户外派对和聚餐也成了他们最爱的活动之一。位于巴黎洗脚的夏杜岛,就成了巴黎人度假的热门景点。莫奈、西莱斯、雷诺阿等也喜欢在这里小聚。因为是小岛,来往都需要坐船,因此很多人喜欢在船上举行派对。
抱小狗的女士,就是雷诺阿的妻子艾琳雷诺阿最钟爱的是岛上的炉灶餐厅,他和莫奈最爱的作画取景地蛙塘就在餐厅的附近。两人经常画完画,就去餐厅用餐,一来二去的,也就成为了餐厅里的常客。雷诺阿有许多知名的画作在这里取景,包括《船上的午餐》和《炉灶餐厅的午餐》等等。雷诺阿真的将身边能看到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放到了自己的画中。
晚年的时候,雷诺阿因为患上了风湿病,因此偏爱位于地中海的卡涅居住。身体饱受病痛折磨的雷诺阿,出行只能依靠轮椅。更让人痛心的是,在他的手无法拿起画笔的时候,他选择把画笔绑在手上,继续不停地作画。
在雷诺阿晚年的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他的画充满了和煦的阳光,温暖的照耀着宽广的草原,金灿灿,绿油油。即便是只能透过庄园的窗子,看看窗外,他也总能恣意地捕捉到户外的美景和阳光洒落的光影。就像雷诺阿说的那样,这个世界都是美的,他只是负责把美的东西记录下来而已。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共读的《感觉雷诺阿》的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我是舒筱米,成长不易,但至少我和你并肩同行。关注我,更多好文同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