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25 01:0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08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Q正传》精选点评:

  ●有些地方没读懂。多读,多积累。

  ●知道了柿油党原来是从这里来的。想想我自己偶尔也会用一下精神胜利法哦,原来是中国人的通病啊。

  ●其实,我们自己在现实中很多时候也和故事里的阿Q一样,只不过自己感觉不出罢了。

  ●你哪里配姓赵!

  ●这阿q颇有些精神资产阶级的风范

  ●高中时候读的,被赶出高中课本有点可惜。

  ●外教的说服下又读了一遍

  ●革命向来都是中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少数成为中产阶级,阿Q心想为无产阶级代盐,但不是个聪明人。

  ●意义深刻

  ●阿q的精神,让人可喜可悲

  《阿Q正传》读后感(一):阿Q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阿Q正传》读后感(二):姑妄言之

  说:我想和你睡觉。这就是阿Q

  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这就是徐志摩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成为徐志摩而不是阿Q吧。

  第一次觉得鲁迅的书还可以写的还带有了一丝丝黑色幽默。从小到大基本上课本上每学期都会有鲁迅的文章,写作文的时候也会隔三差五的应用一下鲁迅的名人名言,不过应试教育过来的人都明白,这并不见得我们对鲁迅有什么好感,或者对他有多少的了解,而是真的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作家了吧。一直在想如果鲁迅当初一直学医下去了那么会这样呢。当然这和阿Q没什么关系了。

  这次也属于一个人晚上无所事事,阅读完了鲁迅这篇小说。蓦地发现原来屌丝的起源在这里。当然我一个人看了两遍除了一种搞笑的悲哀以外也并没有品读出很多更深次的东西,可能是很久没看这些所谓有深度的故事了。很惭愧。如果是在语文课上教授这篇文章,那么一定会逐字逐句被分析解析然后要求我们有所记忆吧,我自己都不太记得是什么原因让我阅读完了这篇小文章,可能仅仅只是因为他比较短。阅读起来很方便。最搞笑的应该就是开头了吧,似乎就好像是废话体。

  其实大多数即使没有看过这篇故事,也基本能对这个故事说出个一二三四来。算得上鲁迅比较出名的一篇小故事。很多情节多多少少都应该道听途说过,甚至于里面的一些人物也能说出一个两个来。比如这个阿Q精神和那搞笑的画押。画押这个镜头在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阅读完这个故事就一直和我们在这边说着,记忆太深刻了。

  篇幅短小,值得阅读,虽然说我真的没有阅读出什么经典的思想来,不知道是不是又想表达国人的麻木不仁,好吧,原谅我的不用心。

  《阿Q正传》读后感(三):垂死挣扎——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在表述的层面上看是在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传,其实是想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响和悲剧折射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暴露当时国民的弱点。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从乡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阿Q作为乡土人物的一个代表,这样一个旧人物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阿Q说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他说自己也姓赵,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人,就是个身份低微的人,他不配姓赵。这次,阿Q遭到了赵太爷的打击,但是,他却把这种打击当作一种荣耀,一种值得向别人炫耀的事迹,在他眼里,能被向赵太爷这样的人殴打,是一种非常有面子的事,是能够被其他人尊重的事。

阿Q自认为是个有过进城经历的人,但他仍“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 ‘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在阿Q看来,这些都是错的、可笑的。

这是一种乡下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当时人封建的象征。阿Q想做一个城市人,他想和未庄的人不同,他想和他们分出界限。但阿Q孰不知,他逃不过自己是乡下人的命运,他依然过着那种吃不饱饭的生活,依然过着没有保障的生活。

阿Q总是被别人欺负,当他看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也在欺负别人。她有时也会被自己看不起的人欺负,但是他总能安慰自己,总能让自己的尴尬处境变得高兴。他在自己欺骗自己,并且把这种小聪明当做一种智慧。阿Q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知,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民的压迫,对那些百姓的威胁。作者通过阿Q,指责了阿Q精神的无知,麻木,更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国民情况的一种悲切的批判,想当时黑暗的社会提出了严格的抗议。

阿Q是麻木的,他并没有自己的信仰,却因为想找一个靠山,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也许他有一丝的理解,只有革命才能拯救自己,才能让自己强大,才能让自己被别人瞧得起,才不会让自己受到压迫。看着赵太爷的家被别人洗劫一空,难道革命能与强盗一样吗?那时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而是封建贵族的一种维护自己权利的自救,他们不是为了人民,更不是为了向阿Q这样的人,这样的革命注定是失败的。

阿Q是一个文盲,所以,直到最后他自己被杀头时,都不知道,当初,别人为什么要自己在一张写满字的纸上面画圆圈。我想,阿Q在被抓进监狱后,是肯定会感觉到不详的,可是,他还是那么乐观,甚至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个遭人陷害、即将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还感到十分羞愧,认为自己画得不圆。

阿Q是幸福的,因为他总能在失落后安慰自己,让自己开心,让自己不去想那些让自己伤心的事。他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没有受到城市的束缚,没有让工作打乱自己的生活,没有像现在人那样的抑郁。阿Q也是不幸的,他始终没有摆脱自己受压迫的境况,他始终是一个愚昧的小人物,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悲惨的度过了一生。

阿Q在自己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我想他也没有搞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生不逢时,要怪就怪当时社会的黑暗,要怪就怪当时人民的麻木。但阿Q怪不得别人,只能说他自己没有改变自己。

社会的黑暗,当时的人无论怎样反抗都不过是垂死的挣扎,他们抵挡不住时代的变化,只有改变每个人的思想,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在垂死挣扎的时候也会看到那一丝的希望。

  《阿Q正传》读后感(四):年少不懂鲁迅,如今读懂已经活成了阿Q,身处底层如何自救?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原本是学医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救死扶伤,学有所成之后回国做一名医生,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穷苦病人。

  后来在一次看电影的过程中,他被一些同胞的麻木表现惊醒了,他意识到:一个人仅仅有健康的体魄是不够的,还得有健全的精神和心灵。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来说,就更是如此。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人构成的,如果身处其中的国民麻木不仁,对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这样的民族无论如何是不健全的。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和反省,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去唤醒沉睡的同胞,诊断出当时社会的弊病,医治国民的精神和灵魂。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主人公大都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很不幸,心理不太健全,甚至有点儿病态。比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人物,都是其中很典型的代表,他们的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

  这几天宅在家里,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电影版的《阿Q正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拍的,非常经典。在电影的触动之下,我又找来鲁迅的书,把这篇小说细细看了一遍。

  看书之余,我把阿Q和现实中认识的人对照了一下,发现有些人身上也有阿Q的某些缺点,包括我自己。以前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太年轻,不懂鲁迅的良苦用心,如今发现我们很多人已经活成了鲁迅笔下的人物。

  古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仅仅是读历史需要这种眼光,读小说也如此,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看看某个人物成败得失的原因,学到点儿生活的智慧,避免犯同样的毛病。

  那么,阿Q一步步堕落,最终走向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既有当时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部分因素是他个人造成的。其实我们分析评价任何一个人物,都需要从这两个大的层面入手,一个是人物的生存环境,一个是人物的主观选择。

  因为学习过“马哲”的人都知道,“物资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不同的具体环境里做出自己的选择。

  从个人方面来说,生存境遇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每个人也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反应。这两方面的因素加起来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造成阿Q悲剧命运的社会因素

  阿Q出生在清朝末年的农村,受到当地赵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白举人等人的欺负。这些人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他们腐朽、庸俗、残酷,阿Q在经济和思想上受到他们的双重压迫,没有自己的房子和土地,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被剥夺了。

  后来,赵家遭抢,举人老爷存放赵家的箱子也被劫,阿Q更被那些腐败的封建势力当了替罪羊。

  跟阿Q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比如王胡、吴妈、小D这些人,他们不仅没有相互扶持,反而相互看不起,互相倾轧。让我想起黄渤的经历,他在一段采访中说,没出名的时候,遇到的人各种小心机,没人搭理她,出名之后身边全是好人。

  这就是一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典型的欺软怕硬,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

  而且阿Q孤苦无依,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得不到教育,也缺乏亲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没人帮助,没人同情,得到的只有嘲笑,实在可怜。

  阿Q自身方面的问题

  阿Q这人在心理上有点儿病态,一方面是他长期受人欺侮、孤苦无依的结果,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做人没有志气、目光短浅,对生活没有长远的打算。

  鲁迅有句名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然而阿Q却是个懦夫,他只有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才是个“猛士”,被人欺负之后就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欺骗,或者去欺负小尼姑这种比自己弱小的人。

  他还喜欢装腔作势,爱出风头,试图用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称赞。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太孤独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虚荣。

  我为什么说他没有志气呢?因为他喜欢自轻自贱,还能在自轻自贱中找到优越感,就连捉虱子这种事都要跟人比,真是奴性十足!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懂自尊自爱。他也有自尊心,但那是一种脆弱的“伪自尊”。什么是伪自尊呢?就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活在幻觉里边自我满足。建立在这种虚假基础之上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像肥皂泡一触即破。书中有个鲜明的例子,提到他头上不知何时生了个癞疮疤。然后他就

  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我认为“癞疮疤”在书中具有一种象征意义,鲁迅想要通过它来代表中国人性格中的某些缺点。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反而要竭力去掩盖它,讳疾忌医,沉醉在“东方文明冠于全球”的虚假幻觉里,自我欺骗,自我满足,不敢面对现实。

  鲁迅自己的话概括地更加精准:“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鲁迅的话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这种缺点。

  身处社会底层如何自救

  1, 立志

  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一个人生活的目标,奋斗的动力,没有志向的人就像一艘没有方向的船,在大海里随波逐流。

  阿Q就是这样,他完全是一副混日子的态度,缺乏对生活的长远打算。平时给人做做短工,有钱了就去喝酒、赌博,不去想明天以后的事情,浑浑噩噩醉生梦死。

  这就是由于他缺乏志向造成的,一个有目标的人绝不会允许自己这般堕落、短视。

  心学大师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做圣人,一生经历千难万险,矢志不渝。得罪太监刘瑾,挨板子,下大狱,被流放,之后平叛“宁王之乱”,却遭到无数奸臣小人的诋毁攻击,他都安然挺过来了。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阳明心学”,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被后人视为圣人。

  追溯王阳明的生平,可以发现他后来一切成就的起点,都源于他从小的立志,并且一生不动摇。

  阿Q和王阳明这两人的对比,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先找到自己的目标吧。你立志了吗?

  2, 学习

  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强调了。但是有的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不再学习了,这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阶层跨越,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学书本知识,还要把现实生活当做老师来学习,对于世界、对于国家、对于世事的发展、对于如何待人处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如同《红楼梦》里边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阿Q就缺乏学习的能力和自觉,在旧社会农村里,拜师学习一门手艺,还是可以生活地不错的。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想。

  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就不能像阿Q那样醉生梦死,你得有学习的自觉性,然后坚持去实践,不断思考、总结,逐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个不学习的人,是没有能力认清现实、认识自己的,这样的人也不可能自救。他只能像阿Q那样自欺欺人,靠自我麻醉来安慰自己,逃避现实生活带给他的痛苦。

  3, 自爱爱人

  我前边提到过,阿Q身上有一个很突出的毛病就是不懂自尊自爱。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就是一个卑微的人,注定不幸。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不幸,就要先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进而尊敬爱护其他人。哲学家尼采在《权力意志》这本书中说过,“只要你尊敬自己 ,便无法作恶,便无法做出不配为人的轻蔑举止。”

  需要注意的是,自爱爱人的行为不能够建立在像阿Q那样自欺欺人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对现实和自我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否则,你的行为很有可能就是一种自我表演,成为一个虚伪的人。最终,你也无法感受到幸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爱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其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

  按照这种观点,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爱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习和努力才能掌握。只有掌握了爱的能力,我们才不会感到孤独,才有可能拥有健全的精神和灵魂,而这就是鲁迅先生对我们每个人的希望。

  多年之后,重温经典,阅读《阿Q正传》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阿Q为戒,努力克服自身的劣根性,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身处底层,理应相互帮扶,不要相互伤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