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是一本由[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精选点评:
●读了图书馆的,很想要一本,竟买不到!
●大师就是大师,写得好讲得也好
●在哪发现的这本书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略萨是诺贝尔奖得主,想必应该不错的。应该是2013年略萨获得诺贝尔奖才发现这本书的,看了3次才看完,有3个章节还是一知半解的,不想看,很难看进去,还得看,实在是晕,下次在看吧
●有点像叙事学……
●小说是技艺和情怀的融合,这本书背后是一段不错的时光。
●曾经在《小说的艺术》中米兰昆德拉把这类人归为写作癖,我在略萨这里发现了更有趣的比喻,那就是文学抱负是一条绦虫,他们生活中的一切,不再是为了自己快乐,他们经历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这个扎根于他们体内的寄生虫,把所有大脑,精神和记忆送给它当食粮。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什么样的经历都再好不过。
●鼓励之书
●毫无启发
●特里 · 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夏尔 · 丹齐格的《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托马斯. 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与《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詹姆斯 · 伍德的《小说机杼》、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一封信》六本书不相上下,精彩纷呈,都保留在这里。
●看完后我意识到自己在讲故事技法上的浅薄和拙劣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读后感(一):我的第一本小说创作启蒙书
我的第一本小说创作启蒙书。
第一个中篇就是在它的指导下写的。
刚写小说的人可以看一看。
打个好家具,不是那么容易的。
意识到这个,得打很多家具才成。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读后感(二):小说已经成为像文言文一样成为历史
20世纪真是一个小说繁荣的时代,在艺术技巧上,它超越了伟大的17、18和19世纪,巴尔加斯·略萨就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他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名作《绿房子》、《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城市与狗》、《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叙述者》……等等,曾经给过青年时代的我多少快乐与梦想啊。
几年前,一位广西诗人送给我这一本《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由于生存压力,一直未及细读,现在重新翻出来再读,竟然发觉自己已经不能像当年那样沉下来静心阅读了,感觉自己真的从20世纪堕入21世纪的深渊了,真是莫大的悲哀。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读后感(三):略萨变完整
这是我读完《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以后,找来的第二本略萨的书。《胡》非常好看,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了。(其他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性,学会讲故事是相当困难,需要功底的事,而这本书,紧扣这一古老的原则。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初读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一位内功深厚的老者,露出冰山一角,纯理论地来谈论,与自我总结。
但是,在我读了《谎言中的真实——略萨谈创作》后,我会再读一遍这本的。对略萨的了解变得完整,就能听懂他说的话了。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读后感(四):外行看门道
这本书跟我老年读者关系不大。不过很有趣,旁征博引,洞幽烛微。
外行看多了门道不一定是好事,会妨碍热闹的。
当有任务看一部坏小说或不忍卒读的经典时,书里抖的料兴许能派上用场,帮忙过关。
《现实层面》一节比较新鲜,并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一个问题。
相声里偶尔会出现一种桥段:逗哏正耍宝耍得起劲,捧哏突然对观众说:“这人是不是有病啊?”这时我就疑惑了,你俩不是商量好了一块耍的嘛,这捧的怎么叛变了。
现在我总算明白个中缘由了:当逗哏已经跨入幻想层面视角时,捧哏还停留在现实层面视角。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读后感(五):认识技法和忘掉技法
前年在三联书店见到这本书,犹豫之下最后没有买。也许害怕被“技巧”带坏了。
去年又在甜水园见到这本书,也有人向我推荐,仍没买。既然好多人喜欢它,我更要提防了。
可到了今年,在网上书店逛悠,看到了这本书,还是忍不住买来了。
略萨用“绦虫”比喻文学抱负(作家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文学营养),用“卡托布勒帕斯”形容小说家(挖掘自身经验,从自身吸取营养),确是形象而又贴切,若非现身说法,又怎能道出写作者的甘苦呢?
至于后面的技法,有些曾经自觉操练过,有的也曾有自觉地实践过,所以一路看来有时怡然会心,有时豁然开悟,算是补习一下小说课,明白了从前跟着感觉走到了哪儿。
当然,写小说时需要这么明白吗?正如略萨最后所提醒的,最好还是“忘掉”所谓“技法”——难道直觉、敏感、偶然性不比技法更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