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23 01:1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100字

  《一个古老的梦》是一本由(奥)斯・茨威格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7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古老的梦》精选点评:

  ●他要的是在不显眼之处工作,让别人操纵大权,自己超脱在任何责任之外,在静谧的四壁之内潜心阅读值得一读的书卷,撰写自己创作的著作,不对任何人俯首贴耳,不对任何人承担义务。这就是伊拉斯谟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在实现思想和精神自由的过程中,他走过许多曲折的道路,但始终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标,即思想上完全独立,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伊拉斯谟留下的遗产是和平和协商的精神,这个永恒的乌托邦,给人类提供了可能实现它的信仰,一代代人努力追求,后来人比前人进步。

  ●今天中午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时看到了伊拉斯谟,想起了这本书,大二时读的,那个时候猛然一震,原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之间还有那样的恩怨,历史朝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走去,留给伊拉斯谟的是人道主义的无力与精神上的悲凉,当他在小屋子里最后瞥一眼时代的巨轮时,也许就已经深知人文主义者,人道主义的脆弱。

  ●http://www.ximalaya.com/34600765/album/5249105

  ●评述部分没能充分理解,对茨威格了解太少。但是在这里看到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一角,看到伊拉斯谟身边历史在奔腾。

  ●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叙述

  ●分类略显奇怪...我还是喜欢毛姆啊...是我太肤浅还是我比较适合二十世纪文论?

  ●引人入胜

  ●站在人文主义高度的统一用和平主义和调和主义的手段在那个时代终究只能是理想,反逆的时代需要反逆的行动。有点后悔当年没多囤点万有的书。。

  ●“伊拉斯谟虽然是个失败者,但是在尘世间享有盛誉,因为他为人文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一最纯朴最永恒的思想,即以更人道更理智为人类最高的追求,达到越来越互相谅解,越来越心灵相通。”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一):夫子游列国 明知不可为

  像伊拉斯莫这样自由,平和,独立的大儒历朝历代都有,古代的孔子,现代的胡适,只是他们在当世只能以文名,而无干预乎当朝,适之先生的大使工作许是个小例外。大众更易被路德这样激情,雄魄的英雄所激动,以暴制暴,周而复始。但欧洲已经走出这样的怪圈,愈发认识到伊拉斯莫的价值,了解了人性的阴暗与光明……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二):梦想和现实

  不错的一本书。

  读完之后,对伊拉斯莫的感觉没有太多的变化。也许是因为作者预想的读者群不同吧。他预想的读者应该对于宗教改革、伊拉斯莫的生平等资料都很熟悉的,可惜的是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我是几乎没有。因而,作者说伊拉斯莫在欧洲是权威,我是不能理解的,应该说明,或者至少注释一下主人公的背景,当然了也许这是读者的事情,自己可以去找相关资料的。

  就我现在来说,我还是倾向于伊拉斯莫的对手路德的,因为路德的方式行之有效,不能说立竿见影,也可以说成功可待。从那个古代,到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强权者胜利。虽然你有美妙的梦想,可是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也许当时作者写这本书也和大环境有关,针砭时弊吧。以后我要多看些西方宗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方面的资料,到那个时候,对伊拉斯莫应该有更好的理解吧。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三):传主与立传者的共同命运

  这本书翻译的还不错,读来很顺畅。不过茨威格本人就比较啰嗦了。(作者栏里的“许崇信”是什么人加上的?)对于一开始伊拉斯谟如何名动公卿、享誉欧洲没有讲得很明白,尚待继续阅读补充。书的精彩部分自然是伊和路德的论战。伊因为怯懦终于退出了文化的中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谓“古老的梦”,即人文主义的统一欧洲,不也正是茨威格的理想吗?然而这个理想不仅在伊拉斯谟的年代,且在茨威格的时代,都显得空泛而难以实现。所以全书气氛压抑,作者也结局悲惨。这是欧洲学者走不出的怪圈吗?我们也许还可以在立传者和传主之间找到更多的相同点。

  还有一点让我颇为郁闷的是:书132页,茨威格写道:“闵采尔被酷刑折磨而死,其残忍与异教徒或中国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茨氏生在近代,学识渊博,怎么还在以“残忍的异教徒”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大文豪尚做如是观,其余之人更不待言矣。为中国正名,实乃吾侪的职志啊。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四):一个古老的梦

  这标题的两个形容词太准确了。这确实是一个“古老”的“梦”,说其古老,是指人文主义源远流长,就算是从伊拉斯谟算到作者也已经两百年了,可是依旧没有实现,所以只能是梦。其实我个人来看,怕永远是梦。   人道主义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好,不过真正在人类社会中怕永远只是梦。套句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腥风血雨。   也许伊拉斯谟其实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不站在任何一派,只是天算不如人算,依旧被迫卷进了宗教改革。但清醒起来想,宗教改革的启蒙不也有着伊拉斯谟的努力吗!他不是提倡并身体力行学习吗?学习了就会思考,思考了就可能行动,于是宗教改革开始了。一饮一啄。   作者也是人道主义者,但又生活在纳粹猖獗之际,所以写此书的目的性明显。而文章虽短但还是分了两个部份,前半部伊拉斯谟的学问名声大振;后半部路德开始推动宗教改革并与伊拉斯谟开始论战,最终怕是伊拉斯谟“输”了,不是输在论战上,而是输在路德是行动派极端派,而伊拉斯谟则只是个读书人。秀才永远无法战胜兵。所以伊拉斯谟的理念也只能成为“梦”了。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五):和平主义永远是古老的梦

  和平主义永远是古老的梦

  文/By David Lee

  很显然,茨威格会为伊拉斯谟,这个“如今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的人写传记,肯定源于自己的内心反照,或许,在他看完关于伊拉斯谟的那些作品、书信和介绍后,他或许会觉得这简直是一个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的茨威格。他们两人如此的相像,以致在行文的某些段乱,茨威格借着伊拉斯谟在说自己。

  这个十六世纪的和平主义者实在是像极了茨威格自己。两个人都妙笔生花,都是大家风范,自成文体;两个人都受到时代压迫,伊拉斯谟面对的是天主教会和路德,而茨威格面对的是伴随他一生的纳粹法西斯势力的崛起。

  我们回到这部书中,茨威格向我们描述了生活在天主教会和路德领导的新教运动的夹缝里的伊拉斯谟,他不愿得罪任何一方,这也使他得罪了所有的人。他知道天主教教会制度的黑暗和不合理,但他却不愿意冒风险支持“粗鄙”的路德,更不愿意看到路德坚毅的性格使然的不肯妥协而必然会导致的宗教战争。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不愿意看到死亡和杀戮,但那些被烧死在宗教火刑柱上的人他也会施予同情,但他知道他没有那些敢于死去的人那么有勇气。

  路德这样评价伊拉斯谟:对他来说,人世间的事比上帝的事更重要。这就是路德和伊拉斯谟的不同,虽然他们都反对已经腐朽不堪的天主教制度。路德,这个出生于农民的修士性格傲慢,不愿妥协,自认为代表了上帝,反对他就是反对基督,反对他的宗教理论就是与他所言的基督教“正统”为敌,并且,他的敌人不能存于世,不可妥协,必须以基督的名义消灭之。对于他来说,这才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这是神的旨意。

  而伊拉斯谟不同,伊拉斯谟更看重人世间的“人”,更加强调个体的存在,与路德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人是由独立于上帝的“自我意志”的,强调这种自我意志的存在即肯定人通过自己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自己主导事情的发展即走向,但路德显然不这么认为,或者他不愿意这样认为,因为打着上帝的旗号,做起事情来岂不是容易得多,可以否定一切的质疑,如果一有不同意见,均以“异教徒”的身份压制。让他人失去申辩的机会,因为基督是不容质疑的。

  伊拉斯谟是个悲剧,一个和平主义者的宿命似乎也是必定如此。在不停的犹豫和疑虑中,他被路德称之为“怀疑论者”。和平主义,永远是少数精英奢望的美好社会远景,但从来没有哪个历史时期实现过,或者在某个可预期的将来能够有实现的希望。伊拉斯谟的思想,为启蒙时期的蒙田以及尔后的斯宾诺莎、狄德罗、伏尔泰、甘地、罗曼罗兰提供了思想借鉴。

  但成功却属于路德,这个成功的让基督教世界分裂的野心家,而且不带半点悔意。但历史不就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茨威格写道:君主义权力的名义统治世界,教会以基督的名义统治世界,人文主义者以理智的名义统治世界。

  茨威格和伊拉斯谟一样,都希望以理智来统治或者说约束、调和世界,但真正能够统治世界还是“权力”及其现实衍生物。

  茨威格是深深的被伊拉斯谟这样的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创作者的生平所感动。他一生也深信和践行和平主义,但结果在经历德国纳粹那段血雨腥风的时期后,他已经失去了对社会的希望,在1942年,在里约热内卢服毒自杀。而伊拉斯谟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死于他的家乡,而是死于旅途,于此对应的是他漂泊的人生。

  2012.09.2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古老的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