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5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精选点评:
●收1套余英时的慢慢看
●《现代儒学论》的扩充版~
●再次赞叹余先生的识断能力,本书内容主要是围绕近五百年来的儒学变迁。激进与保守那三篇是大文章,可以引出很多题目。明清两代的儒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仍被清代考据学者和清末学者的看法所笼照。余先生的文章刚好看到了明代理学向下的努力和清中期后儒学汉宋合流的自身演变。这也比简单的认为明儒空疏,晚清思想完全受外力而变要更有深度。很大程度上,余先生的弟子王汎森先生对于近五百年的研究很多题目都有余先生的启发在内。
●日常化的儒学,概念很新颖
●封建余孽余英时,一心想着复辟。曲学阿世!
●唐德刚的史书有点太史公的味道,"故事性和评论俱佳.他提出的"历史三峡"的概念我觉得很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传统太强大,政治智慧太发达,疆域如此辽阔,差异性又如此之大的国家建立现代社会确实如穿越三峡一样需要时间和耐性,当然,不能因为艰巨性而掉头,这是一个原则.另外,这本<袁氏当国>可能是<走向共和>后半
●论文集。有几篇长文章还可一看。老先生挺聪明,闭口不谈儒学在当下如何重建秩序,只谈儒学在个人价值层面上的意义。
●不能将法国和中国称之为激进,不算
●潛山之書,常讀常新
●新儒家不是昏话;五四的激进与保守。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读后感(一):~
余先生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是一个有学问的学者,再然后是一个有学识的学者,层层拔高,步步高升。他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目力所及,杂乱纷然瓦解;他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却不随意棒喝他家之说。他仿佛是站在高阜上,看着底下人蚁纷扰,我自悠然自得。相对于牟宗三的铿锵激越、血性十足,钱穆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余英时显得心平气和、宠辱不惊。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读后感(二):儒学的“侠”
第一次听余英时余先生的名字还是在《现代汉语》课上,教授推荐我们去看《士与中国文化》,当时留了心,下来去图书馆检索,却只检索到这一本,因为自小便对侠客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前段时间读小马哥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再看这本书有大段在讲中国的侠文化,便毫不犹豫地借了。
笔记做了满满几页,对于侠的起源和发展也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从春秋战国到汉朝,从唐宋到明清,侠的演变,恰好也是历史的演变。
你会看到一种历史的痕迹,从现今回望过去,一切都是藕断丝连,历史从来没有断开过,从从前的侠客到现在的黑帮,你会看到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每当一个江湖上的侠客的父母去世了,送葬那一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侠客,都会去送上一段路。那样浩浩荡荡大规模的游行和葬礼,真是让我想到了现今哪个帮派大哥去世了,也是如此的阵仗……
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但余先生的书真的很值得读,读书就要读原著,读好书,这倒是真的。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读后感(三):浅读《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中西文化的内在的差异以及中西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的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不同与西方的基督教,它是一套安排人一生的哲学体系,但它有不能用西方的宗教来概括言之。儒学的传播方式也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传播方式,但是有一点它们都是相同的,就是都讲究言传身教。儒教主要是靠公私的学校,而西方的基督教是有教会组织和传教士的传教,是有组织的传教。1921年科举制被废除是儒教瓦解的标志,所以儒教的公私的学校就无存在的价值。由于这样的传播方式,所以对于它的传承有很大的不利。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等才提出要建立儒教,让儒学能继续传承下去。
其次还有一点现象是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论是儒家的传教,还是后来基督教来华传教都是以士阶层为主要的传播对象。如黄一农的《两头蛇》中提到的明末清初的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士大夫是其主要的传教对象。所以士大夫是一个十分得研究的对象。
最后是中国的侠文化和西方骑士精神的对比。西方受其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骑士精神中忠君,护教,行侠的精神内核对于欧洲的对外侵略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让西方人更具挑战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中国的侠文化却不同于西方的骑士精神,没有其侵略性,而是和文有紧密联系。也影响了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理路,或者也是中国的发展理路影响了侠文化。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读后感(四):从“传统”中驱逐“民主自由”:进步还是倒退?
中国文化传统的苑囿内是否孕育着现代的思想因素,这个问题从章太炎刘师培以及国粹学派诸人的著作里开始发其绪端,而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提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而趋于极端化。余英时先生指出,无论是康南海谭浏阳等今文经学家,还是太炎等古文经学家,其在中国传统里寻求近代因子的努力,还不出儒学内部的批判和范围,所谓丸走于盘,此刻仍在盘内。到新文化运动兴起,人们对儒家传统的批判终于由内在而转向外在,儒家传统也随之被弃如敝履。余先生本人因为对儒家传统怀有强烈之同情,强欲为之招魂正名,无论是《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还是本文所提到的“传统因素对现代化转变的‘暗示’作用”,都是在这个一贯的思想倾向下努力的结果。虽然先生一再标识自己作为史学家的客观立场,以与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论者划清界限,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说,余先生本人虽然时刻保持着对于西方文化一元独尊观念的警惕(这套丛书的序言可见先生心志),但在先生内心深处,仍最终以西方文明所标榜之自由民主为依归,这也使他对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研究里,在潜意识的指导下仍将自由民主作为中国文化的演进目标。从这个层面说,余先生本人的确如他所说,不是所谓“新儒家”,因为他在这部著作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和他书中所提到的康章等人取向存在根本区别,他也是站在儒学的外部来进行批判的,已经突破了儒学传统固有的藩篱,这一点,也可从他一直坚持的“要为儒家传统完善知识论”主张和实践里得到印证。在余先生笔下,传统已经彻底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这也正证实了人们一直在争辩的一个论题:当人们在讨论传统是否已死的时候,它实际上已经死了。而余先生的这种学术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悖论,也正是一个半新学人研究古典问题必须要面对的难局。而对于以传统为信仰的新儒家以及彻底反传统的崇西派,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存在的。从这重意义上来说,反而倒是余先生的学生辈,在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判断上,要比先生更为彻底些(限于大陆学者)。在他们的认识里,自由民主固然好(也不是一定好),但即使中国文化根本就不存在转向自由民主的可能,那也并不是什么坏的事情。毕竟,我们拥有“不发展的权利”。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当代学者(某些)在传统上的回流,似乎比余先生走的更远。这到底是反动,还是进步?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之《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一)
巧合之下在图书馆借的此书,早已听闻余英时先生的大名,不过还没看过先生的书,作为在一个相对西化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虽然会背诵一些论语的名句,但对儒学实在是知之甚少。余先生在论述儒家在现代遇到的困境时,首先统筹全局的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激进与保守。在这一章里,余先生提出来非常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近代思想的演变之问题不是出于所谓封建思想遗留,而是恰恰出现在思想激变过快。首先从源头上讲,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最先出现于英国人Edmund Bruke的书《法国大革命的反思》。而保守一词在西方社会并非是带贬义之词,无论是保守亦或是激进,都是相对于一个体系而言,比如说美国的保守与激进则是相对于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的系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鼎的三足而并非是两个极点,conservative-------liberal-----------radical。
而近代中国我们其实没办法把我们的思想称之为保守或激进的原因便在于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现状不断在变化,没有一个秩序是稳定的,没有一个基础可以衡量保守或激进的根据,其实也就是说没有中间的我们的“liberal”
儒学从很早开始就是成为了我们社会的基石,我们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就可以化为保守与激进,这是因为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们两的主张都是相对于一个秩序,也就是以儒家为主宰的政治伦理的秩序,王安石要求大幅度的改变这个秩序,而司马光要求要保留大部分,他们两人都是肯定一个共同的秩序,没谁想要意图触动这个秩序。
而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是不断的在打破制度,并没有一个制度在中间,所以从根本上无法称之为保守或则是激进,只能说我们一直在激变,中国经过五四以后,先是否定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是负面的,是现状造成的主因,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构建起一个新的体系,中国思想的激变跟现实有关,因为现实没有一个秩序可供立足,大家就不断去推翻前面的,思想停不下来,而又是这种停不下来的思想导致新的秩序迟迟无法建立,这变成了一种寻找的怪圈。
儒家作为这次激变运动的主要批评打倒对象,当然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激变运动在中国当时的救亡图存的现状下是具有其不可争议的必然性,但是相较近代西方与近代日本,我们的激变化走的太远了,文化上的保守力量几乎丝毫没有发生制衡的作用,那时候中国主流思想要求我们彻底的和传统决裂,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一味的批判,而极少的同情,以至于现在我们甚至对传统客观对待与冷静的研究也做不到,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其实已经对他排斥。
当然余先生并不是一味的想要“复古”,而是想要告诫当代,思想的变化不可激变,而是渐变,矫枉不能过正,虽然我们今天大量的提倡要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但可悲的是在这个已经变化了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过是用来西方的各种思想与主义来诠释。不自觉的以西方观念来做比附,中国史籍中的“本意”我们确实难以产生共鸣了。我喜欢余先生这样的劝谏,“唯有温故方能知新,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中国自己的社会不能一味的对西方进行拿来主义,外来的和尚并不一定好念经,西方的果实开在自己思想文化的土地上,而我们的果实开的丰盛不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中国这传统之壤的化学成分,不然文化殖民地的心态无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