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斷的天命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30 03:0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斷的天命读后感摘抄

  《中斷的天命》是一本由塔米.安薩里(Tamim Ansary)著作,廣場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600,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斷的天命》精选点评:

  ●一本解读中东意识形态演变的好书

  ●除了备考,今年最有意义的一本书。可以配合交大赵锡麟的公开课一起看。有机会要去现场壁下观。

  ●很好读的伊斯兰视角的世界史,厘清了我很多知道但并不了解的历史事件,比如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巴以冲突、海湾战争啥的。谈到伊斯兰教,刻板的印象总是负面的,切糕、拉面、网上普遍是谈虎色变的反应,读完这本书,对伊斯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实那些印象都是片面的

  ●双重思维,长见识了。

  ●翻译得挺通顺的,虽然有错别字;比较通俗,可以作为入门级的读物看

  ●很好的伊斯兰世界历史入门书!台版错字讹误非常多,期待简体版,多多配图!

  ●流畅又有趣的历史故事,提供另一个视角来看伊斯兰,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原本不是扁平的民主自由与非民主自由之别,文明的冲突是无数历史演化而成的当代结症。感受最多的是西方人在殖民扩张前期的不自觉到自觉转变,干预“中东”政治而又完全!忽视他们,不干涉他国内政是最大的国际政治道德。

  《中斷的天命》读后感(一):關於文中P20-21頁關於「發展中國家」定義的有感

  文明是相對的,可是誰來定義何謂文明,物質進步的程度抑或是西化的程度?西方人對於「拯救」西化程度低落的世界其他國家所展現的濟貧姿態,某種程度上就已經將自己定位在世界歷史的正道上。

  前兩天忘了怎麼會突然想到三國的那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的理解是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很多時候政治也像宗教似的有著自己的盲區,總認為自身是最優解就導致政治難以配套時代同步發展(往往是落後的),那長期浸淫在某一體制下其問題一定會漸漸暴露,那這個時候自然就去權衡有沒有換的必要性。戰亂久了自然會渴望統一所帶來的和平安定;但和平安定一久也必然面對不同地域背景土壤下的發展不平衡,這個時候也必然會思考是不是分裂會給自己利益最大化。

  有渴望強有力的政府來改善社會基建和突破社會發展瓶頸的;也有渴望西方式的個人權利民主和烹小鮮式的無為自由的。我是覺得更好的政治模式是有彈性的,很中庸。在合適的時期採用合適的制度或者政策趨勢傾斜,以實用為主,而不是說強調意識形態的問題。堅持西方式民主的條條框框的形式,一人一票/輪番而治等等是不是多少有些類似「北魏孝文帝式的改革」呢,失去了鮮卑族建國的根本,全面化但又片面地學習漢制的皮毛,導致北魏短命早夭?如何在不同的政治中斡旋尋找到中庸但實用的發展模式,我覺得是目前中國在探索的東西,只是還太初期太不夠完善,所以也同樣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好的去學,去本土化;糟粕的落後的也要及時刮骨療傷壯士斷腕才是關鍵,可是問題是我覺得現階段好像又進入了「我是最優」的怪圈,自己的問題和別人的先進被縮小。取得了成績又忘記了是怎麼取得的,放大自己的成績和別國的問題,這就是又壞又蠢了。

  《中斷的天命》读后感(二):歐洲主軸世界史外的一個好補充

  我把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來談談讀後感,這三個部分是突厥前,突厥到二戰、二戰到現在…

  一、突厥前:

  二、突厥到二戰:

  三、二戰到現在:

  這個階段照理來說是最多史料可寫的,也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分,但反而作者交待的最片斷、最不清不楚,中東今天的問題或困擾其實大多數都是這段時間所造成的,以歷史來說每個國家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與衝擊,可是作者卻好像欲言又止一樣,很多事情的發展都是點到為止,以阿之間的戰爭、蘇伊士運河的爭奪、兩伊阿富汗的戰亂也只稍稍提及,只能說本書這部分唯一優點就是有讓人想要找更多書來看的衝動…

  四、關於中國:

  與一般西方學者一樣,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實在錯誤太多,舉幾個例子給讀者參考:

  1.秦始皇可是派蒙恬拿下河南地,絕不是只是躲在長城後面而已。

  2.匈奴人西遷是因為漢武帝不斷與匈奴爭戰的結果,並不是匈奴沒事忽然想要西部拓荒。

  3.成吉思汗沒有攻宋,攻的是西遼西夏,宋和蒙古之間有西夏和金,成吉思汗再怎麼神勇也飛不起來的。

  4.成吉思汗一統各部是不斷戰爭的結果,靠的可不是個人魅力。如果真是個人魅力、那花刺子模、西夏也就不用戰爭血洗了。

  6.作者可能沒看過天工開物,中國絕對不是因為機械工具會對過多的勞動力造成影響而不使用機械,也沒聽過中國有什麼水力時鐘的,更不是因為這樣而沒發生工業革命,只是技術和科學是兩碼子事,中國的知識分子都陷在了功名科舉裡而沒有去對自然科學有太多投入,畢竟考試可不考數學物理化學。

  7.蔣介石是西方傀儡?那共產國際之下的中共不就是蘇聯掌上的玩偶了嗎? 中國的史料這麼多,不去查查看真的好嗎?

  《中斷的天命》读后感(三):义和团式个“天命”自信

  除脱土耳其等极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当今个哈喇人并没有“落后就要挨打”个心态。

  伊拉个世界观,同1900年个义和团之间无啥区别。唯一个不同,是没有畀大规模个教训过,也就因此依然相信自家个“天明”

  个么,哈喇的“天命”是啥?

  主要有两点:

  一是信仰自信,认为自家是唯一正道,且有义务扩张正道个空间,其他咖啡乐要么认同此种正道,要么就心甘情愿屈居奴隶地位或者干脆畀消灭。

  二是生活方式自信,由于哈喇并弗单单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因此此种皈依会带来认同,心态、乃至组织方式个深刻改变。

  7世纪开始,哈喇个一系列胜利,是此种天命个直接证据。

  620年代末,哈喇利用拜占庭/萨珊两败俱伤之际侵入两河流域、黎凡特同北非等本身基督教占据优势个地区,利用统战同“血浓于水”个文化亲缘关系,逐渐拿大部分曾经个东正教徒、天主教徒、一性论者、聂斯脱里信徒同化,而在波斯,对待纯粹个异教拜火教个辰光,哈喇虽然弗大情愿,但却也接受大规模拜火教徒皈依个洪流。在此之后,原本八旗化个措施不可维持,一种基于信仰个“昭昭天命”伴随一轮轮皈依者狂热,开始转化成心里高头个自信,自己行为高头个扩张。

  11世纪之后,哈喇在地中海个扩张逐渐减弱,在拉西西里同伊比利亚,开始发生基督教反攻个趋势,而十字军国家个建立,更是让伊拉从核心区受到打击。

  弗过,新个皈依者突厥人改变了此种颓势,伊拉个部落扩张传统同哈喇教义极好个契合在拉一道(哈喇本身也代表阿拉伯个游牧部落思维),成为对小亚细亚、塔里木盆地以及印度河流域扩张个新一轮动力。

  与此同时,并没有太多武德个阿拉伯人也弗是一无所获,伊拉穿过撒哈拉沙漠同阿拉伯海,进去到非洲腹地,在此类地区,哈喇个宗教同文化,自然是要高出土著交关水平个。之后斯瓦希里同廷巴克图个文明发展,基本就来自哈喇个延伸,哈喇个思维,心态,也就不可避免传播到这一地区。东南亚个情况类似,不过辰光稍许晚一点。

  13世纪,蒙古人个到来虽然冲击哈喇世界,但很快又助推哈喇进一步发展,蒙古贵族出于各种理由大规模皈依哈喇,让迭个宗教扩张到西伯利亚同南俄罗斯深处。而畀蒙古人在拉生态位上挤压个突厥人,则进入之前弗曾深入个区域(埃及马穆鲁克、德里苏丹,罗姆苏丹国),进一步扩张了伊拉个势力。

  到15世纪中期,哈喇世界个扩张达到巅峰,奥斯曼个崛起让哈喇个触角深入到巴尔干,而南亚个持续哈喇化,让曾经是佛国个孟加拉,成为同佛教半岛接壤个文明边界。

  在更远个棉兰老岛乃至马尼拉,马来哈喇人已经建立起自家个桥头堡,而原本长期拉锯个西域,也在此时期完成彻底哈喇化,驻守在嘉峪关个明军,本身已经有不少哈喇信徒,而在伊拉身后直到长安个大片区域内,哈喇也扎下了根,交关小清新喜闻乐道个“隋唐石窟”之所以还弗曾畀毁坏,无外乎白炎虎们还要晚三百年才会出现。

  此时个哈喇世界,占据欧亚大陆顶好个位置,压制基督教文明圈,鲸吞印度教文明圈,并山雨欲来个在东亚世界个边缘不断扩张。

  在交关哈喇人心目中,这当真是一个“黄金时代”同“历史发展应有规矩”

大航海前夜个哈喇世界

  弗过,伊比利亚人个航海活动,拿此种天命,硬生生打断哉。

  15世纪末,葡萄牙搭西班牙在驱逐哈喇个同时,从两个方向开始大航海过程,东方个葡萄牙人在拉东南亚同印度兴风作浪,破坏哈喇拿印度洋变成内湖个过程;伊拉对埃塞俄比亚个扶持,也让迭个古老基督教国家,躲过畀哈喇彻底同化个命运。

  更关键个向西航行同环球航行由西班牙主导,这导致西半球成为基督教个基本盘,而菲律宾殖民地个建立,更是打断哈喇本身向北一路传播到日本个“历史洪流”。

  到20世纪,这种心态高头个失落,成为从阿拉伯复兴党D到穆熊会乃至基地搭伊西斯活动个根本动力。当此种动力同民族、阶级叙事在不同程度高头结合外一道个辰光,就很难弗激起一般哈喇人个共鸣搭认同哉。在伊拉看来,17世纪后哈喇世界个困顿,绝非是现代化、工业化或者教育-思想个问题,而更多是阿拉对伊拉个考验或者“不虔诚”个惩罚。而咖啡乐个繁荣同发达,普遍畀解释为自甘堕落(道义上)+阿拉赐予哈喇个现成桃子(现实索取上)。

  因此也就弗奇怪为啥哈喇人现在把人个感觉,是普遍尖酸,自大,又苦大仇深哉。此种心态,在非西方文明圈当中,也并非只有哈喇才有(南亚同东亚两个文明古国也相当常见),之弗过因为教义个暴力同本身比邻西方而导致个互动,让掌握当下话语权个西方,对伊拉个行为更警惕,更害怕而已。毕竟巴黎、伦敦同柏林个哈喇移民,侪老早突破15%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斷的天命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