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 下卷》是一本由菲利普・李・拉尔夫 / 斯坦迪什・米查姆 / 罗伯特・E・勒纳 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1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文明史 下卷》精选点评:
●文字错漏百出;
●反正,我不喜欢这种通史类的书目……
●十歲生日禮物 到二十歲才勉強算作讀完
●信息量有点大,作为入门有点乱,部分历史需要另找专题深入了解
●文明,从这里起航
●厚重啊。。。总算啃完了。
●把中国拉家里了吗?请问在世还是入土为安的作者,你们西方几个国家的历史能代表整个世界吗?西方中心论!花时间看书是为了听你吹你们以前的辉煌发迹史吗?你们的经济是抄袭阿拉伯人的,技术是窃取中国人的 文学是从摩尔人手中抢来的财富是从非洲人身上榨取的新大陆是从印第安人脚下骗来的不要妄谈了!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分上下册让我写附注。。。
●好
●总体虽然无甚大错,不过把《魔戒之王》(《Lord of Rings》)翻成《行会首领》,将“中土大陆”(Middle Earth)译为“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地球”,真是叫我等年轻一辈情何以堪o(╯□╰)o
《世界文明史 下卷》读后感(一):一部“人类社会”自然史
读完之后对所谓历史的了解更加清晰透彻,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美国人写的历史就像是社会自然史,不偏不倚,有自然主义和意识流形态的风格,他们的视角或许更为广阔,从西方的语汇“人类社会”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过去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 下卷》读后感(二):世界文明史
下卷不如上卷
我看的是老版本,只讲到1970年之前的近代史。
越接近当代,作者的评论越容易有偏颇。
事后诸葛亮或许不好,但是刚发生几十年的事情
发表的评论未免偏颇。
今天的故事可能200年后再来评判更好。
另一方面,看了中文版,居然和谐掉了对中国的章节。
哎哎。。。
不知新版的中文版是否补上了。
《世界文明史 下卷》读后感(三):没有美国的世界史——试评《世界文明史》的得失
首先说本书最大的缺点,几乎不能容忍。就是这一本类似教材的世界史!而且是美国人写的。
(一)最大的缺点
这样的他的根本的缺陷,他把美国历史编到其它另一本书“本国史”里面了。(就好像你什么时候中国人编的世界史,写中国部分)导致这里面美国独立战争,划入是英国战争一部分。字数不如鸦片战争的1/3,启蒙运动没写美国《人权宣言》一个字没提;美国内战,林肯大爷在本书就没出过场; 罗斯福新政在这本书里,根本也没怎么出现。凡是和美国有关的历史,一律缩减到一条线,导致冷战都没怎么说清。
我们知道,至从美国这个邪恶的资本主义大国出场。就一直以强国的面目出现,至19世纪成为世界的老大。没有美国的世界史 ,那还看个什么劲。
(二)史论
首先来说,本书还是当代史论。他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反革命史论。因此史论还是相当中性的!但是中性的史论虽然客观易于入门,但是比较平庸。有点干巴巴的感觉。并没有像杜尔的《世界文明史》那种“史家之绝唱,无韵的离骚”的感觉。
另外本书大部分史论还是主流史论,但是也有作者不喜欢的历史人物,比如作者不太喜欢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花了几百字写了此人怎么搞腐败和权术的。不过大祇上本书的史论是相当客观的。
(三)知识量
中国的编的高中课本分三类:政治、经济与文化。其实还有一类就是军事。这本世界文明史文化知识量是非常丰富的。经济的知识量也不错, 只有政治这方面不太成线。
这本书讲西方专制主义讲得很详细,讲民主政治的发展很少。用了一千字两页纸讲了18世纪的妓女,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讲的就很不成线。我看了之后没搞明白光荣革命后的18世纪初,英国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这个很明显,这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看的书。美国从小就受到完整的民主化教育。再长篇累牍写英美民主化发展没劲。就好像中国世界史课本,让·博丹的专制主义从来不是什么重点。你对什么政体不了解,他才主讲什么。因此这本书另一个最大缺点是就是西方民主化进程不成体系。
(四)版本
最近的第八版,已经没做删改。
(五)总结:
这本书更不适合世界史入门了,美帝诞生前世界还很不错(法国大革命那一章)。
《世界文明史 下卷》读后感(四):读书笔记——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0.引言
一直以来,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了解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所学的马丁·路德,后来还听说了移民美洲的清教徒,但已经不知所以然了。下文是从《世界文明史》(World Civilizations,Philip Lee Ralph, etc)关于欧洲宗教改革章节中节选摘录出来的,以加深一下自己的印象,同时或许也能满足一下别人的好奇。
欧洲宗教改革是和文艺复兴同样重要的改变了欧洲人思维和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在欧洲,宗教(基督教)地位的重要性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我们以前所学的历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下面仅仅列举出一些史实,更多的评述,我是没有资格的。
1.基督教和基督教会
要想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必须先了解基督教、基督教会对欧洲中世纪的深远影响。据我们所知,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其创始人耶稣据称由处女玛丽亚不孕而生。所有耶稣的经历如果属实,那么仅有《新约圣经》的前四卷,即四福音书,可做资料,其中最早的一部《马可福音》成书于耶稣死后30年。耶稣的教义归纳出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上帝是天上的父,人们是兄弟;2)“欲施诸己者必施诸人”;3)宽恕并且爱自己的仇敌;4)以善报恶;5)力避虚伪;6)反对把仪式视为宗教的要素;7)世界末日即将来临;8)复活与建立天国。
耶稣最著名的门徒保罗是最早的教会组织的奠基人,在其之后,基督教才发展了礼仪或圣餐礼。耶稣创立的是一套思想理论,而圣保罗所做的就是将其思想形式化,以更贴近于其信徒。其中圣餐(Eucharist或叫Lord's Supper)是至今为止基督教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礼仪——传说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让其门徒分享了面包和酒,并说:“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这就是圣餐的由来。
基督教的兴盛是在基督死后300年后,即公元3世纪,此时正处于罗马帝国最动荡的时期。尽管当时存在着诸如密特拉教等众多的宗教,但由于基督教的物力论观念和强化其物力论的排他性,使其战胜了其他宗教和罗马政府对他的迫害,并最终由君士坦丁大帝及其后的狄奥多西于380年接受并定为国教。
政府对基督教的支持加速了教会组织的制度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太福音》中关于使徒彼得作为基督在人间的代理人的说法,而彼得和保罗主要在罗马传教,因而罗马主教的地位逐渐高出其他地方的主教,并最终在445年由罗马皇帝瓦伦蒂尼安三世颁布敕令要求所有西部地区的主教服从罗马主教即教皇的管辖。尽管最初教皇的权威并不大,但这种理性化管理的教会组织却帮助它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保存了下来,并进一步成为征服者,即日耳曼人的信仰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会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成为了罗马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另一个代表就是仍然承继着罗马帝国衣钵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政治上的分立最终导致了教会组织的分立,东罗马帝国的教会拥立了新的教皇,并实际上成为了强有力的东罗马帝国政府的附庸;而西罗马境内的教会则独立的发展着,并由于在偶像崇拜问题上的分歧与东罗马教会彻底决裂。这也就造成了至今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立局面,宗教改革,主要是针对天主教而言的。
在罗马帝国西部,教会逐渐统一了蛮族的信仰,并成功的与法兰克结盟,自此开始了其在漫长的中世纪(大约从5世纪西罗马崩溃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中对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这种统治不仅是精神上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君主政治和人们的世俗生活。
2.胡斯教派
随着中世纪后期各民族国家君主力量的加强,教会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小,甚至到了1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候教皇都唯法国国王之命是从。14世纪后半叶,教会因为摆脱法王的控制而分裂为两个相互攻击的集团,声誉大受影响,而同时教士的腐败也越来越严重,以致各种异端和神秘主义盛行。15世纪初,位于今捷克境内的波希米亚和摩洛维亚在约翰·胡斯的“结束教会腐败”的号召下开始了1408年到1415年的改革事业,其内容正是一个世纪后新教运动的前奏。虽然最后遭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镇压而覆灭,但胡斯教派在波希米亚的影响一直没有消失,而且直到17世纪天主教改革运动之后才回到正统的天主教阵营。
3.基督教人文主义
在马丁·路德号召甩开教会以前,西北欧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已经拉响了教会腐败的警钟,其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伊拉斯谟(约1467-1536)。尽管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人文主义的抬头,但其本身并不是反教会的,相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绝大部分成就都是在教会,特别是教皇本人的赞助下取得的。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倾向于从古典文化中寻找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内容,而北方的人文主义者则直接从基督教本身,即《新约圣经》和早期基督教创始人的理论中获取新的思想,他们认为现在的教会已经遗忘和抛弃了《福音书》中简单的教义而陷入腐败和不道德之中。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最大成就就是订正和翻译了拉丁版的《圣经》,并以此斥责教士的腐败行为和过分拘泥于宗教礼仪的做法。这些举动无疑动摇了教会的地位,为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但与我们的想象相反,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自身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对于马丁·路德的新教义充满了敌视。
4.路德教派
马丁·路德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但他所作的一切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铺垫才能成功。作为精神领袖的基督教,在整个中世纪都控制或影响着世俗政治,在很多地方甚至背离了基督教的思想,而让教会服从于政治目的,比如对十字军手段的滥用和与德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皇的权力争执。路德反叛的导火索是由来已久的赎罪符的出售,即教皇宣称只要用金钱购买了教会的赎罪符,就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的现世惩罚,而赎罪本来是在罪过本身经过忏悔而免除之后再由教会宣布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教皇就宣称可以从由基督和圣徒所积累的善功中提取一部分出来赐予参与十字军的战士而使其免罪。而到了14世纪,教皇甚至可以因为兴建大教堂而出售赎罪符来筹集款项。
对路德而言,这仅仅是导火索,他所反对的实际上是整个神学体系中的“因行称义”,他的中心信条是“因信称义”,即一个人的得救(Redemption),完全在于信仰。其含义就是上帝的公正不要求无休止的行善,不需要宗教仪式,谁能得到救赎完全来自上帝的恩典,是上帝赐予那些预定得救的人的一份实际上不配享有的礼品。这一信条并不是路德的首创,而是源自“因行称义”盛行以前的圣奥古斯丁的前定论,但在当时(16世纪初)却是全新的,如果严格遵奉,实际上就是粉碎了基于教会的宗教结构,因为牧师作为使徒彼得的代理人,是唯一能够配合上帝完成救赎的人,而现在不需要他们了。
如果要说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实际上谈不上催化作用,因为路德的思想甚至比中世纪的神学理论更加消极和保守,因为人不可能靠自身的行动努力而得到救赎了,这与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信念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而真正使得宗教改革得以完成并进而影响到欧洲政治的正是政治本身,特别是德意志处于分裂中的王公统治状况,他们需要摆脱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控制,任命高级教士、停止向罗马交税、削弱教会法庭的司法审判权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和个人的虔诚同样重要。
路德坚持了“暴政只能忍受不能反抗”的思想,要求人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服从“神圣的”统治者,他的教派是和国家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稍候不久的德意志农民起义(闵采尔的领导)极端仇视。
新教徒(protestant)一词本来是指1529年德意志一次会议上采取抗议(protested)行动的路德宗教徒,但后来逐渐指任何既非天主教、也非东正教的基督教信徒。实际上,这个词在1529年后不久就用来指非路德宗的信徒,因为路德教派除了在德意志本土以外并没有多少信徒。16世纪20年代丹麦、挪威、瑞典等国接受了路德教派最为自己的官方宗教,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多数地区仍然信奉这一宗教。但其他地方,各色各样的新教形式已经传播开了。
5.英国国教(圣公会,在美洲称为主教派Episcopalianism)
新教在英国的传播是很早就开始了的,但它的确立却是自上而下,并经历了不少波折的。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为了离婚以获得子嗣的请求被罗马天主教会拒绝而与罗马决裂,并转而宣布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脑,但此时教义仍然属于天主教的。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六世是个儿皇帝,在位期间,新教逐渐占据了英格兰教会的主流地位;但爱德华六世一死,继位的玛丽女王却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对已经深入人心的新教的迫害以及与天主教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非利普的婚事都使英格兰人对她丧失了信任,而此时英格兰还因为非利普的原因而被拖入了西班牙与法国的交战。如果不是玛丽去世,英格兰势必孕育出革命来。
继位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是名新教徒,但她并不是一名狂热的信徒,同时深知宗教和解的必要性。因此,在她的妥协下,天主教的教义被废除,新教的教义则得到修正,很多关键性的分歧尽可能的用模棱两可的解释,终于形成目前的妥协性的英国国教,其中既有除不服从教皇以外遵循所有天主教礼仪的“高教会派”,也有何其他新教一样的“低教会派”。
6.加尔文教派
尽管在1520到1550年间,瑞士还出现了茨温利派和再浸礼派,但真正对后世发生了重大影响的主要是加尔文派。与路德教派相比,由约翰·加尔文所创的严谨的教义更加严格更加激进,它要求信徒在星期日(安息日)不得从事任何娱乐活动,它反对所有有天主教为道德仪式和规矩,牧师由教友大会选举产生,教会仪式尽可能的简化。加尔文本人甚至把日内瓦一度变成了一个苛严的神权国家,并以其严格的宗教生活而成为彻底的新教的灯塔。尽管这个盛极一时的神权国家最终还是消失了,但加尔文教派的教徒已经遍布整个欧洲甚至美洲:在苏格兰占据人口多数,被称为长老会;在荷兰也居主导地位,建立了荷兰改革交汇;在法国虽居人口少数,但人数甚众,成为胡格诺教派;在英格兰也和法国类似,成为清教徒(Puritan)。
7.天主教会内部
早在1490年,罗马天主教会就已经着手改革了,目的同样是针对教会和教士的腐败。但一俟新教运动横扫欧洲之时,天主教改革显然已经失去其作用了,这时天主教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捍卫教会。在16世纪中后期,天主教会在几位强有力的教皇领导下开始了更有进取精神的“反改革”运动。在基本教义问题上,天主教会继续强调“善行和信仰”同样是得救的必要条件,所以受到新教教义挑战的信条无一例外的得到重申。
在天主教内部,由圣伊格纳修斯·罗耀拉创建的耶稣会师一股重要的反改革力量。耶稣会士坚持贫困、纯洁的生活,并以传播信仰为己任,它不仅仅是一种隐修会,更是一种按照军事团体组织起来的战斗队伍。在很多地方,耶稣会都与加尔文派信徒发生了直接冲突,或者成功的使统治者及臣民继续效忠于天主教,或者成为殉教的烈士。耶稣会传教的激情是他们的足迹伴随着欧洲对外扩张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无论在中国、印度,还是在美洲,耶稣会传教士甚至比商人出现得更早。
8.宗教改革引起的政治动荡
从1560年到1660年之间的一百年间,是欧洲政治动荡的时期,宗教改革引起的信仰分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在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德意志,新教所带来的是更大范围的分裂和冲突,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是天主教徒,对其境内的新教王公采取的是武力征讨的态度。由于同时卷入了对法战争,查理五世与新教各王公势均力敌,直至1555年才达成妥协,以“信奉什么宗教,视统治者而定”结束了宗教战争,这个协议一方面承认了新教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各王国不得允许不同教派的存在。此外,加尔文教派是被排除之外的,因而它的信徒就成了反叛的活跃力量。德意志的统一还为时尚早。
在法国,毫不妥协的加尔文教派和以同样是毫不妥协的耶稣会为领导的天主教阵营之间发生的战争最为残酷。到1562年宗教战争爆发以前,加尔文宗的胡格诺教派信徒在法国1600万人口中占有一到二成。自1562年冲突演化为战争,直到1572年,深谙政治权术的亨利四世登上法国王位。亨利四世原本是新教徒,但他为了法国占多数的天主教徒而放弃了新教信仰,但同时也给了胡格诺教徒有限的宗教自由,从而朝宗教宽容迈出了一大步。亨利四世创立了延至1792年的法国波旁王朝,为法国带来了宗教和平,而本人却在1610年被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死。
尼德兰(Netherland)包括了今天的荷兰(北部)和比利时(南部),1560年以前在深得人心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出身于比利时的查理五世统治下属于欧洲富裕地区,但继位的非利普二世则视其出生地西班牙为其本土,围绕西班牙制定其政策,从而招致当地权贵的敌视。再加上法国的加尔文教徒大批入境并发展了一大批的加尔文教徒与天主教徒相对立,使得战争一触即发。经济和宗教双重原因导致了战争爆发和1609年荷兰的独立。尽管它最初是天主教徒占优势的地区,但战争和迫害的压力使整个北方都信奉加尔文教,而南方则重新回到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英格兰和西班牙之间的冲突同样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宗教原因,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战败,并丧失了收复其他北方新教地区的实力,逐渐把新经济的领导权让与了英格兰。但英国自己的麻烦并没有结束。
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认为英国国教保留了过多的天主教仪式和教规,因为他们要求涤清(purify)一切天主教残留而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并在议会下院占据了多数,其中很多人都是富有的商人。英国的麻烦从深得民心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开始,继位的詹姆斯一世及其儿子查理一世都过于自信国王的权威,不断与清教团体发生冲突。1640年的苏格兰起义爆发的一个原因就是查理一世决定将英国国教的主教制引入笃信同属加尔文宗的长老会的苏格兰,这一起义引起了以征税为线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查理一世倒在断头台下,英国建立了清教徒为首的共和政体,领导人克伦威尔。从1649年到1660年的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但清教徒过于禁欲的生活让大多数人希望恢复伊丽莎白时代较温和的国教教义,清教徒与爱尔兰居多数的天主教徒之间的流血冲突在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的时候愈演愈烈,直至今日也无法根除其影响。随着克伦威尔的去世,查理二世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英国国教的地位巩固了,而大批清教徒开始远赴美洲,新英格兰成了他们的聚居地。
9.宗教改革以后的欧洲
17世纪初,宗教战争的战火逐渐熄灭了,欧洲宗教地图上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1)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仍然包括欧洲的大部,今天的法国、比利时、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大部、爱尔兰大部以及东欧大部仍然以天主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2)胡斯教派(Hussite),今捷克大部,应该算作天主教的一支。
3)加尔文教派(Calvinist),主要分布在苏格兰、北尼德兰(今荷兰)和瑞士。
4)路德教派(Lutheran),包括德意志大部、斯堪的纳维亚、今天的奥地利、罗马尼亚的大部和波罗的海国家。
5)英国国教(Anglican),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6)东正教(Greek Orthodox),俄罗斯是东正教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唯一官方信仰东正教的地方。
7)伊斯兰教(Islamic),不仅仅包括爱琴海以东的地区,还包括比利牛斯山脉地区和匈牙利大部。
10.宗教改革与中国
耶稣会士因为其传教的热情,成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先锋,著名的利玛窦(意大利人)、康熙门下的汤若望(德意志人)和南怀仁(比利时人)都是耶稣会士。由于耶稣会士对中国祭祖习俗的妥协,罗马教廷最终停止了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而中国清政府自康熙末年开始就对传教士报以怀疑而禁止其传教。这个禁令最终由西方炮舰粉碎了。
史载最早的新教教士是嘉庆年间来华传教的英国人马礼逊,由他倡导写出的《劝世良言》据说还对洪秀全创拜上帝会有影响。在中国,新教一般称为基督教或者耶稣教。
自1949年以后,中国的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均脱离了国外教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