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十讲》是一本由朱维铮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经学史十讲》精选点评:
●。
●将后世所谓的儒学从神坛上拉下来,重点是要还原其本来面目——帝王之术。虽然不喜欢朱先生的语言风格,但仍然推荐“国学”的拥趸们读一读。
●一言而蔽之,此書不過斷爤朝報爾
●以論代史,意氣太大,那時人的特點吧
●甚爱读朱老的书
●书后附录的文献提要也很重要。
●不是完整的经学历史,而是切入经学史的一个个侧面。朱似乎过分强调了经学的政治一面,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文章。对经学在政治以外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理路梳理不够。
●深入淺出~入門好讀物~
●思路清楚,只是对经学偏见太重,对经学内在学理评析不够。
●真個毒舌,而且帶翻譯腔~
《中国经学史十讲》读后感(一):我不喜欢这个作者
我不是想贬低朱老师的学术水平,我只是太不习惯他的语言。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一副很尖酸刻薄的语调,不但是这本书,《走出中世纪》也是一样,这种语言读起来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就像在噪音环境里面,感觉继续下去就会损害健康,所以我不得不放下着本书了。
《中国经学史十讲》读后感(二):首先要说书名错了,是中国经学史十讲
一字之差,错到姥姥家去了。
内有“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论语结集脞说”、“汉学与反汉学——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与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晚清的经今古文学”、“重评《新学伪经考》”、“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十文。其中第4-8不错。其余一般。叙述清楚,时有新见。文章都写在多年前,但今日还不失其新。
《中国经学史十讲》读后感(三):一些感想
朱维铮在研究经学史时以“学随术变”作为指导思想,因而很注重考察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从事说经、解经学者的影响,或者说注重重现当时说经、解经的学者借着自己能说经、解经的本领迎合政治形势自保、攀爬的行为。在“学随术变”的指导思想下,对历史的详细考察无疑会成为研究经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某程度上这或可以称作“以史解经”。这个指导思想在探究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过程、孔子名号的变迁、孔门弟子官方地位的沿革、康乾时期汉宋两学对立特为有用。
本书也揭开了我平时的一些疑惑。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多论说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主导科考、封建统治以礼教“吃人”、康雍乾三帝高压统治,但乾嘉考据学人攻击程朱者甚多而无恙,这两者不正相矛盾吗?朱维铮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即当时的满清统治者故意保持这种分裂而维持对汉人的统治。始皇焚书而先秦典籍仍然流传了下来,这些书是怎样流传下来的我们的初高中课本中并不提及,我自己猜测这可能是笔糊涂账,该书对《论语》集结的论述,印证我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朱维铮的行文是有些问题的,一是有时缺乏详细的论证,往往是给出判断后只做简单的论证,总感觉有些跳跃,这也许与我学力不够有关;二是语病不少,文章多复句,而分句多承前一分句结尾而省略主语,这一现象在古汉语中,尤其是先秦古汉语中多见,但现代汉语是很少这样用,再就是后一分句中多用代词指代前一分句或前一分句中的某一成分,这种指代往往不明,易生歧义。有语病的句子在叙事中不多见,在说理的部分常常出现,给阅读带来不少障碍。
《中国经学史十讲》读后感(四):“Hey! U buddy,I am angry 哟~”
在没有读完这本书之前,看到了不满这个作者的评论,我想,也许是不是又是那种藏龙卧虎的高手,找出了象牙塔先生们写书时留下的小茬子。于是,没有读完无聊的评论……哦我刚才说了什么聊字结尾的词汇么?想不起来了,算了,于是,就开始阅读此书了。
读了此书之后,我只能说两个字:感动。这么直白地写严师说,这么直白地讲古王朝意识形态,这是何等的勇气,莫非就不怕藏龙卧虎们一脸自信地揪茬儿说:“呵呵,知道封建是什么意思?一看你就知道你没读过封建论,喷子”。
有的时候,理想与现实的叠加之中,你会忘记怎么去跟那些躲在后……哈哈错了,其实是旁边的人,你会忘记怎么跟那类人说话。是啊,我们这些学校出身的学生教师都被他们给强行“全盘西化”了,我们不懂什么是文字之别,而卧虎藏龙的他们,即便没进过学也懂得唐之前的说文,而且他们还读过连山归藏,哇塞。是啊,我们不懂何为微志婉尽惩劝,因为我们被他们那些easy阐释古典的卧虎藏龙之高手们“全盘西化”了。于是当我们站在藏龙卧虎之超句读大师面前,听说郑康成是不学无术之辈,我们震惊了,原来我们也是不学无术,都不知道卧虎藏龙到了这般地步了……当时我就感动得哭了。于是,我们被这些卧虎藏龙们说得一文不值,我们被说得不懂佶屈聱牙、不懂言微义宏、不懂大道小国、不懂守爱之学、不懂风林火山、不懂庞膑鞅孟、不懂荀子门生、不懂公羊一统、不懂原道宗经辨骚、不懂子虚乌有、不懂项何书本纪、不懂雁书续太史公、不懂立楚为经、不懂晚周殿最……最后,我们被卧虎藏龙们说得连江河是形声字都不知道,还“被”傻乎乎地以为是“也”。
吾辈喋喋不休小人也,因为吾辈“被”不懂得何为温柔敦厚啊?
即便是如此不才的可怜吾辈,依然想为了此书这份直白的勇气,向已故的朱维铮先生,致敬!
《中国经学史十讲》读后感(五):信息量很大
書中所論,以宏觀勾勒為主。每一講的幾個論題轉換迅速,毫不拖泥帶水。論述間,朱先生仿佛化身武林高手,對出招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前招尚未使老,後招跟著就到。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信息量極大,因為朱先生所論,大部份都有具體研究作為支撐。對此,只要看看每篇文章後面密密麻麻的註腳即可明白。竊以為初學者要能抵擋住作者的這通“老拳”並不容易;然而讀者若在閱讀之前,對相關問題有過一定的關注和瞭解,本書在內容和思想上,又能給你不少啓發。總之,我以為此書不宜當作入門讀物看,這恐怕同這套叢書的編選目的略有違背。
之前見過有人提到朱先生文筆滯澀,以我讀過的朱先生的文章看,不能同意。相反,先生高妙處在於目光銳利,看問題能直擊要害,又能不留情面的說出真相。尤其敢於對歷史人物種種道德上劣跡進行揭發嘲諷,特別的符合我這種以清流自許之人的胃口。當然他的代表作《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等書,我沒有讀過,或許與此書文風不同罷。
全書收文十篇,第一篇是作者作為主編給《傳世藏書•經庫•經學史》寫的整理說明,淺短無益,與後文頗不相類。第十篇是對乃師周予同所作的紀念文章,題名為《經學史研究五十年》,其中大部份內容在於論述周之功業,而絕少涉及同儕成就,亦未能從整體上關照本學科的發展。其尊師過譽之譏或可免矣,然名不副實之責萬不能逃也。據書前《小引》,十講之目乃先期選定,作者只是奉命對己之原作進行校閱。則一、十講純係編者為求體例周備而選列書中,故知選文不能盡善的責任當由編輯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