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希特勒》是一本由[英] 艾米·贝斯特 编著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中的希特勒》读后感(一):如果能改变希特勒人生片段的3个瞬间,也许能改变二战灾难吧
奥斯卡获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当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时,德国商人辛德勒用尽方法,向德军军官开出1200名犹太人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他们的命,“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无边黑暗中呈现了人类良知的一抹红色。
同样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人生》,讲述的是一对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犹太父子的故事。父亲告诉儿子:集中营里在玩一种游戏,只要攒够1000积分,就能赢得一辆真坦克!天真的孩子在阴霾的集中营中充满希望地努力攒积分,终于等到了来接他的坦克。
给人类带来无尽灾难的二战,也给人类留下了许多悲情故事。
让人泪奔的故事之中,总能看到纳粹德国爪牙们已化身冰冷的屠戮机器。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是希特勒。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狂热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失败的救世主;但在其他人眼里,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是战争恶魔。
《战争中的希特勒》内页图读完《战争中的希特勒》的希特勒,我忍不住感慨:历史真是由许多“偶然”组成,那些与希特勒擦肩而过的人生片段,如果稍有不同,历史很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二战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希特勒的父亲是一位中层公务员,他希望儿子希特勒能够成为公务员,安稳度日。可是希特勒根本不想如同父亲一样一辈子困在一张办公桌旁,他唯一的梦想就是画画,走上艺术的道路。
希特勒14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带着希特勒和妹妹靠着父亲养老金艰难度日。希特勒坚持着当画家的梦想,可是初次考维也纳美术学院失利了。希特勒18岁时,他的母亲病逝。怀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和对艺术的执着,希特勒搬到维也纳,认真准备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他再次“高考”失败。此时父母的遗产也差不多花光了,他不得不放弃画家的梦想,开始为活下去为挣扎度日。
希特勒画作《老城水井边的音乐家》如果,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希特勒,希特勒的人生会改写,历史也一定会改写。
希特勒怀着追求艺术的梦想到了维也纳,可是两次考学失败,画家的梦想与他擦肩而过。在维也纳艰难的生活经历,让他初尝了政治的滋味,慢慢卷入了政治的漩涡,自此走上了一条与他少年梦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希特勒画作《慕尼黑老宅庭院》1923年在慕尼黑发生的“啤酒馆暴动”是希特勒将来走向全国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这次事件中曾有这样一个场景:希特勒与战友挽着手臂,向巴伐利亚的警备线走去,他希望用这样无畏的举动得到民众的支持,可是只招来了警察的枪声。一枚子弹击穿了希特勒挽臂战友的肺部,战友重伤倒下时,拽倒了希特勒,使他躲过了警察的开火。“啤酒馆暴动”中4名警官和16名希特勒的纳粹同僚死亡,其中一位去世时,希特勒就摔倒在他身边。
如果,这颗子弹只是偏一点,希特勒的人生会改写,历史也一定会改写。
可是,希特勒只是因“叛国罪”被捕入狱。在监狱服刑的9个月中,希特勒写了《我的奋斗》一书,书中思考了纳粹未来的方向和策略。
希特勒画作《慕尼黑有轨电车》1944年,德国的一些高级军官认为希特勒正带领德国走向彻底失败,他们想和同盟国谈判,可是希特勒绝不接受德国投降。于是这些军官们制定了严密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1944年7月20日,史陶芬伯格把装有一枚炸弹的公文包,放在了希特勒东线大本营的指挥室中,离工作中的希特勒不远,并启动了10分钟倒计时。然后刺杀者按计划出去接一个电话。历史的“偶然”再次发生了,刺杀者刚出去,指挥室里一位不知情的上校,嫌这个“公文包”位置碍事儿,就把包挪到了位于边角的桌腿儿的后面。
这条桌腿和这位上校无意间保护了希特勒。炸弹爆炸时,4人被炸死,而希特勒只是鼓膜穿孔,裤子被炸碎。
如果,没人挪动“公文包”,希特勒的人生会改写,历史也一定会改写。
可是,希特勒意外地活了下来。这次刺杀让他意识到牵扯了系列高级官员,于是令盖世太保逮捕了哪怕有一点儿嫌疑的7000多人,其中5000人被处决或自杀。他在刺杀行动之后,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清算,加强了自己的权力,也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战争中的希特勒》内页插图 被炸指挥室假如历史有“如果”,假如希特勒的这些人生片段发生一丁点儿的偏差,也许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然而历史已经发生了,就算曾经的那些人生片段充满了偶然性,如今也成了必然的既成事实。
这就是我读《战争中的希特勒》的假想,万一有“如果”,就让他作个一生爱画画的艺术家,该多好?
《战争中的希特勒》读后感(二):是谁让德国人陷入民族主义、仇恨知识与不同声音的举国癫狂?
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萤火虫”书系,主打“轻阅读”,强调历史的趣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铺陈历史。
系列的第六本——《战争中的希特勒》,便以这样的“轻阅读”方式,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希特勒。
其实我一向不喜欢所谓“读图时代”的说法,它本质上是为阅读懒惰而开脱。
但像“萤火虫”书系这样,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与图表作为文字的辅助,便极适合入门级读者。
作为20世纪的人类最大魔头,希特勒永远都无法被完整书写。
他身上有太多谜团,也有太多时代叠加的因素。
这个没有政治经验和背景的人,在十几年间攀上德国的权力高峰,又动摇了整个欧洲的文明根基。
在《战争中的希特勒》一书中,希特勒的早年生活、向权力之巅的攀登和征服欧洲的野心,一一呈现。
开头的“十大决定性时刻”,罗列了希特勒加入纳粹、啤酒馆暴动、华尔街崩盘、长剑之夜和刺杀希特勒行动等。
这些足以改变历史的时刻,却都带着极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在狱中希特勒改变了纳粹党上位策略。他摒弃了革命,而将拉拢选票作为目标
虽然历史无法重写,但难免让人想象: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时刻,个体命运与大环境出现些许偏差,希特勒乃至世界,是否会因此改变?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曾说过,自己是命运选中来领导德国的人。
▲1925年,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德国最畅销的图书
但每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都并非完全依靠“我的奋斗”,难免外力作用。
希特勒便是如此,他人的行动和大环境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价值观愈发扭曲,直至变成恶魔。
《战争中的希特勒》里并非只有简单的资料堆砌与铺陈。
如果只是将希特勒脸谱化,那就无法解释在他走上权力之巅的过程中,德国为何一再沉沦堕落。
希特勒一个人的疯狂,又为何有整个德国的举国癫狂作为背景。
▲一幅漫画透露出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愤怒
一战后的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屈辱。民族主义的高涨,给了希特勒崛起的空间。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让整个西方世界陷入大萧条,美国等相继叫停对德贷款。
1929年底,约150万名德国人失业。
到了1933年年初,这个数字激增到惊人的600万。德国也因此政局动荡,给了希特勒与纳粹可乘之机。
▲纳粹断言希特勒是国家的救世主,这在华尔街崩盘造成损失后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政绩”,希特勒简直无懈可击。
他走上权力巅峰后,曾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这个承诺在1938年已经实现。
希特勒还通过妇女回家主持家务、扩军和扩招公务员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他还监督了德国历史最大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坝、高速公路和铁路等。
当然,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但人们终究是短视和容易被欺骗的。
谁也无法否认,在背后支撑希特勒的,其实是德国的六千万普通收入者。
▲1933年5月21日,新当选的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议会期间受到代表鼓掌欢迎
一个细节说明了这一点:1937年,纳粹进行战前最后一次税收改革,将个人所得税增加50%,数字看起来极其严苛,但却未引起民众的反弹。
原因很简单,按照德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只有26%的人群需要交税,大多数德国人根本不在意这事儿,反倒因为纳粹德国提供的各种战时补贴,而对暴政更加拥护。
对于犹太人而言,纳粹德国是人间地狱,但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希特勒许诺的不但是乌托邦,也有实实在在的福利与好处。
▲ 抵达奥斯维辛-巴克瑙的犹太人被分成了两批:一批去做苦力;另一批被直接带入毒气室
当然,这种福利是掠夺而来,当犹太人被驱往集中营并遭杀害时,纳粹德国会将他们的财产用于财政支出,甚至直接补贴给德国人。
而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也会在占领国大肆掠夺以补贴德国本土。
▲货运火车被用来将犹太受害者们运往死亡集中营。其中很多人在旅程中就死了
在物质保证的同时,却是教育、思想与文化领域的全面钳制。
戈培尔治下的教育和宣传部,唯一主旨就是贯彻希特勒精神,所有文艺创作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媒体必须遵守唯一的舆论目标,纳粹对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迫害也从未停息。
当人们批判希特勒的罪恶时,又是否想过,是什么让德国人陷入这种举国癫狂,对所有不合理都熟视无睹呢?
▲ 1940年6月,希特勒与高官及将军们的合影
当然,《战争中的希特勒》最侧重的仍是战争部分,通过文字与图片,还原二战中的各种重大战役和军事时刻。
从早期的闪击战策略、成功侵略英国,到对巴尔干迟到的突袭,还有对苏联的进攻、巴巴罗萨行动,直至柏林最后之战。
▲ 英国远征军在北部英勇战斗,但仍不敌德国第二军团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句口号,战争中的你死我活与命运天平的倾斜,才决定了最终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希特勒也从“无所不能”走向备受非议的境地。
但正如书中所说,人们对希特勒领导力的判断主要来自各位将领的描述。
在战争失败后,他们对希特勒也大肆指责和批评,但这未必是历史的全部。
▲ 温斯顿·丘吉尔,希特勒的夙敌,到访希特勒死亡现场
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假设性问题,比如德国如果真的击垮苏联,历史将会走向何方?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战争中的希特勒》读后感(三):是谁让德国人陷入民族主义、仇恨知识与不同声音的举国癫狂?
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萤火虫”书系,主打“轻阅读”,强调历史的趣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铺陈历史。
系列的第六本——《战争中的希特勒》,便以这样的“轻阅读”方式,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希特勒。
其实我一向不喜欢所谓“读图时代”的说法,它本质上是为阅读懒惰而开脱。
但像“萤火虫”书系这样,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与图表作为文字的辅助,便极适合入门级读者。
作为20世纪的人类最大魔头,希特勒永远都无法被完整书写。
他身上有太多谜团,也有太多时代叠加的因素。
这个没有政治经验和背景的人,在十几年间攀上德国的权力高峰,又动摇了整个欧洲的文明根基。
在《战争中的希特勒》一书中,希特勒的早年生活、向权力之巅的攀登和征服欧洲的野心,一一呈现。
开头的“十大决定性时刻”,罗列了希特勒加入纳粹、啤酒馆暴动、华尔街崩盘、长剑之夜和刺杀希特勒行动等。
这些足以改变历史的时刻,却都带着极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在狱中希特勒改变了纳粹党上位策略。他摒弃了革命,而将拉拢选票作为目标
虽然历史无法重写,但难免让人想象: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时刻,个体命运与大环境出现些许偏差,希特勒乃至世界,是否会因此改变?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曾说过,自己是命运选中来领导德国的人。
▲1925年,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德国最畅销的图书
但每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都并非完全依靠“我的奋斗”,难免外力作用。
希特勒便是如此,他人的行动和大环境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价值观愈发扭曲,直至变成恶魔。
《战争中的希特勒》里并非只有简单的资料堆砌与铺陈。
如果只是将希特勒脸谱化,那就无法解释在他走上权力之巅的过程中,德国为何一再沉沦堕落。
希特勒一个人的疯狂,又为何有整个德国的举国癫狂作为背景。
▲一幅漫画透露出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愤怒
一战后的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屈辱。民族主义的高涨,给了希特勒崛起的空间。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让整个西方世界陷入大萧条,美国等相继叫停对德贷款。
1929年底,约150万名德国人失业。
到了1933年年初,这个数字激增到惊人的600万。德国也因此政局动荡,给了希特勒与纳粹可乘之机。
▲纳粹断言希特勒是国家的救世主,这在华尔街崩盘造成损失后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政绩”,希特勒简直无懈可击。
他走上权力巅峰后,曾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这个承诺在1938年已经实现。
希特勒还通过妇女回家主持家务、扩军和扩招公务员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他还监督了德国历史最大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坝、高速公路和铁路等。
当然,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但人们终究是短视和容易被欺骗的。
谁也无法否认,在背后支撑希特勒的,其实是德国的六千万普通收入者。
▲1933年5月21日,新当选的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议会期间受到代表鼓掌欢迎
一个细节说明了这一点:1937年,纳粹进行战前最后一次税收改革,将个人所得税增加50%,数字看起来极其严苛,但却未引起民众的反弹。
原因很简单,按照德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只有26%的人群需要交税,大多数德国人根本不在意这事儿,反倒因为纳粹德国提供的各种战时补贴,而对暴政更加拥护。
对于犹太人而言,纳粹德国是人间地狱,但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希特勒许诺的不但是乌托邦,也有实实在在的福利与好处。
▲ 抵达奥斯维辛-巴克瑙的犹太人被分成了两批:一批去做苦力;另一批被直接带入毒气室
当然,这种福利是掠夺而来,当犹太人被驱往集中营并遭杀害时,纳粹德国会将他们的财产用于财政支出,甚至直接补贴给德国人。
而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也会在占领国大肆掠夺以补贴德国本土。
▲货运火车被用来将犹太受害者们运往死亡集中营。其中很多人在旅程中就死了
在物质保证的同时,却是教育、思想与文化领域的全面钳制。
戈培尔治下的教育和宣传部,唯一主旨就是贯彻希特勒精神,所有文艺创作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媒体必须遵守唯一的舆论目标,纳粹对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迫害也从未停息。
当人们批判希特勒的罪恶时,又是否想过,是什么让德国人陷入这种举国癫狂,对所有不合理都熟视无睹呢?
▲ 1940年6月,希特勒与高官及将军们的合影
当然,《战争中的希特勒》最侧重的仍是战争部分,通过文字与图片,还原二战中的各种重大战役和军事时刻。
从早期的闪击战策略、成功侵略英国,到对巴尔干迟到的突袭,还有对苏联的进攻、巴巴罗萨行动,直至柏林最后之战。
▲ 英国远征军在北部英勇战斗,但仍不敌德国第二军团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句口号,战争中的你死我活与命运天平的倾斜,才决定了最终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希特勒也从“无所不能”走向备受非议的境地。
但正如书中所说,人们对希特勒领导力的判断主要来自各位将领的描述。
在战争失败后,他们对希特勒也大肆指责和批评,但这未必是历史的全部。
▲ 温斯顿·丘吉尔,希特勒的夙敌,到访希特勒死亡现场
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假设性问题,比如德国如果真的击垮苏联,历史将会走向何方?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战争中的希特勒》读后感(四):恶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伟大”德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