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是一本由(英)达尔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页数:5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种起源》精选点评: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汉译”,当时在我渺小的知识面里竟是多么神圣。不过我确信当时并未读懂它,甚至没有记住它的要点。读过两遍,也不知道他证明物种起源的方法,以至于后来看法布尔的时候,不大能够支持他们的任何一方。渐渐地读过另一些书后,才慢慢发现别人所说的问题。鉴于已经记不得它的内容,常常觉得应该再读一遍,在有空的时候,和《人类的由来》一起。
●不要读这本,达尔文时代,还没有遗传学,这本书对现代人来说没有学习价值,只能做历史研究。
●“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现今还在进化着;这种观点是极其壮丽的。”
●逻辑
●此书的文字有一股很浓的科学气质:琐碎、谨慎、试探,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随时准备更改,从不认为真理一定在自己手上。
●藏书
●翻了一遍,那时艰苦卓绝的工作变成了现在的常识,致敬!
●读完此书,不会再纠结,我的一生从大处看不过是人类进化史上一点中的亿一。
●多少年来教育默认就是一种说法,可连作者在书里都承认太多无法证实的事,浅显易懂的说明文。
●回答人类生存问题的最终答案,值得反复阅读
《物种起源》读后感(一):嗯嗯
袁越写的“《物种起源》的起源”,对达尔文的生平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一个头脑中的印象。
感觉上,达尔文一辈子似乎都在远洋,南美,非洲,到处考察,搜集标本,科学研究。其实不是,达尔文20岁左右的时候,根本还不算一个科学研究者,跟着一个船队出航。
不属于工作,所以也没有工资,旅行的费用全部由自己有钱的医生父亲资助。这一走就五年。
《物种起源》读后感(二):缩阴产品有用吗??
《物种起源》读后感(三):看的相当累的书
可能是因为它的专业性,对我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看的是相当累的。
同时,也许是译者的文字习惯,他们在标点符号等方面的标注,是我的阅读更加困乏(比如有相当多的分号,但在我的阅读习惯中,个人觉得可能用逗号、句号等更合适)。
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这本书,应该说多多少少对进化论有了些许的了解,但离理解差之太远。
书后译者的话很发人深思:如果不是历次运动,历位译者可以将该本著作翻译地更好。
这种长叹相信不只是译者的,也是读者的。
中国的政治运动夺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生命、文化……
《物种起源》读后感(四):为生而为现代人庆幸
读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史有了兴趣,想一想,从小学就久仰达尔文的大名,却从来没有想起来读《物种起源》,乘兴找来读一读。
苏格拉底说感谢诸神让他生为一个希腊人而不是外邦人,一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一个男人而不是女人。为什么?希腊人比外邦人享有更多权利,自由人享有奴隶不享有的权利,同为自由人,男人比女人享有更多的权利。
生物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竞争、变异。
我为生为现代人而庆幸。起码作为人类群体的一员,我享有了人类迄今为止通过竞争得来的一切成果。
《物种起源》读后感(五):物种起源
此书的内容几乎家喻户晓,“适者生存”不仅仅是生物学观点,还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重要的学术概念。也使得作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如果说哥白尼把地球从上帝的宠儿变成一个普通星球;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思想从神圣化的地位变成庸俗的日常,而达尔文则把人类从主的“伊甸园”中拉出成为普通的万物之一。 不过我看完后觉得其理论怕也只有六成可信,至少有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其一是自然界的无生物如果转化为生物的,这里太奥妙了;其二是人类如何产生的,不是指生理上,而是如果拥有思想,事实上达尔文理论未必解释得通透。还有一点是法布尔的理论,如果说物种进化是一代又一代的,那昆虫们是如何进化为如今的形态。具体的可以在《昆虫记》中详见。 当然要求任何一种理论完全解释一切都荒诞的,只能说达尔文理论有着相当的进步意义,但也有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