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森林》是一本由(美)约翰・巴勒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6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醒来的森林》精选点评:
●一本写鸟类的书,作者身边的鸟儿。读着,或会听到身临其境般的动人的鸟声。。。想起了儿时掏鸟窝抓小鸟的趣事,嘻嘻
●译者原来是小强的夫人。
●适合随手翻一页开始读。
●因为是三联的,或者别的什么,但是我觉得并不是很好的
●很美很思考,这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一。观察自然,反思我们和自然的关系。
●这类散文看多了也觉得乏味呀。
●读这书,发现自己对鸟类知识的无知。
●翻译文字可以再做提炼。
●这是我至今唯一一本通过汇款买的书。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网购,我们买书的手法无非就是书店或者汇款。少年科学画报上登载了这本书的信息,总觉得是一本充满着山林气息的书,于是我妈带我去邮局填了汇款单,我想至今那张汇款单仍然夹在书的封面内里。 说来惭愧,我却真的并没有读完这本书。我非常欣赏美国的自然文学,可是却觉得愈发难以读下去。这只是我自己的问题。但醒来的森林给十多年前的我带来的记忆,永远是清新的。
●像一整本散文和鸟集,但是作者笔下的世界在现在永远不可能看见,所以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一):喧嚣的自然素描学
谈到美国自然文学,梭罗是永远无法逾越的,<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及各类随笔散文,梭罗之所以无法超越,一是其将自我融于自然的谦卑,他不是观察的主体,只是作为自然的一员写写自然的故事;二是其诗性,很遗憾的是,后进的被标榜为自然文学的恰恰都缺乏了改种诗性,我自觉只有对大地、天空、旷野达到一个视角,该种诗性才会彰显出来,如海子描述众神死亡后的野花一般!三是就作为自然一员的领悟,这是自然文学的核心,我们由此省视现行的价值观,洗涤自身的心灵。巴勒斯所著的<醒来的森林>,英文名叫<延龄草>,在美国19世纪备受推崇,各数名流争相拜访巴勒斯的住处,一时间爱好自然成风尚,不知道其背后哗众取宠的成分有几许,翻来阅读,有些遗憾,巴勒斯还是以局外人在书写自然,认识鸟类,同时也缺乏诗性,文字像是干瘪了的石榴,不再有原有的光泽和丰盈!大自然是美的,需要我们以谦卑之心诗性之情靠近它,它才会给你很多。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二):听见一片森林
有一位活在19世纪的名叫约翰·巴勒斯的美国人写了一本关于鸟的书,名曰“醒来的森林”。老实说,当这书摆在书店架子上的时候,我压根就没有注意过。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书评,才幡然醒悟把它买回来。以至于后来每次再到书店去,必定会去那一区看看这本书是不是还摆在那么不显眼的地方,叫真正爱它的人找不着。
巴勒斯的文字是流畅的,甚至让你觉得有点流水账,与专业的科普书籍不沾边,但内容却又是十分丰富的。他对于鸟类的描绘既专业又优美,尤其热爱刻画那些独一无二的鸣叫声,在他笔下,鸟儿都是性格各异的可人儿,爱发脾气,也有虚荣心,那些逼真地刻画足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唯一的缺憾是图文不并茂,穷尽我有限的对于鸟类的知识,也无法弄明白书里面提到的几十种鸟究竟长的什么样。
他成功的激起了我对于到树林中观察鸟儿的欲望,却也令我对自己知识的匮乏感到恼火。还好,哪怕暂时没法亲身体验巴勒斯的观鸟旅行,至少也可以把它当作优美的自然散文来读,尤其是在盛夏马上就要来临的此时。
还有什么比读一本像这样的书更能消暑呢?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三):径曲而通幽
利奥波德说“感知可以被分成无数小的部分,而不失其本质。城市空地上的野草和北美红杉一样,转达着同一圣谕。”、“发展休闲,并不是一种把道路修到美丽的乡下的工作,而是要把感知能力修建到尚不美丽的人类思想中的工作。”巴勒斯以自己的一生,给我们诠释了这句话。巴与自然融为一体,鸟儿与花儿都和人一样存在着,他们也情感丰富、有爱有恨。 高尚老师讲,人所处的生态半径决定了人的心灵半径。自然面前,人除渺小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寂静的山野中,由地平线上的一轮满月相伴,听着这支曲子,此刻,城市的华丽与人类文明的自负都显得廉价而微不足道。”人作为自然之一种,最终都要回归自然,生命历程中往往叫嚣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都是逆天而行。“当隐居鸫的夜曲从深沉寂静的下方袅绕而升时,我感受到洗尽铅华、震撼心灵的那种宁静。相比之下,音乐、文学甚至宗教都只不过是不起眼的形式与象征。”以全部生命投入自然后,自然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是最直接的,文学艺术曲曲折折,最后还是要达到这一目的。
勃鲍•迪伦有诗“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人”,巴勒斯带我走了很长一段,森林、湖泊、鸟儿、月光、静寂,魂牵梦绕无非此。我又无不哀伤,我无家可归,我无鸟可看、可听,我只能在自负的文明中,被束缚着灵魂,小心翼翼,走文学与艺术的小径。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四):生而知之的人
人有时候会产生些莫名其妙的习性,有人特别喜欢读产品说明书,而我则喜欢读书籍正文以外的所有东西:封面、封底、扉页题辞、序、后记等。但很少有《醒来的森林》的序那么令我既赞且叹的,译序和作者在初版25年后作的修订版序都带着一种恬静的智慧。我领悟到,大约所谓的“生而知之”,指的正是这种在大自然中被唤醒的本能的认知力量。一如作者对“醒来”的解释:当一个居民在卧室醒来时,那不是清晨,而是早饭时间。可是在野外宿营,他可以感觉到清晨流动在空气之中。他可以闻到它、看到它、听到它,并且清醒地一跃而起。
从前读《中庸》,看到夫子曰,(天下之达道,和谐之美)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对“生而知之”这说法总觉得很奇怪。现在我突然意识到,在某些事情上,一个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告诉他,他自己能感觉得到,领悟得到。也许早饭时间需要告诉,但清晨不必。约翰·巴勒斯是个农民,他的祖先也世代务农。当他说,你听到一只鸟的叫声时,能了解到其中包含着的它生命的线索;冬天将人驱向自我,我相信他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到了这种感觉,是一种“生而知之”。就像某个原始部落的人只能数到5,但一准知道所有牲畜是否归来。他们不数数,他们记得每头牲畜的特征。
我觉得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悲哀,人之所以缺乏由衷的幸福感,正是大家都太热衷于数到100,完全忘了生命的丰盛不在数字,不在抽象、虚拟的现实,而在血肉之躯活生生的感受。远离森林是一种悲哀,远离心灵的真实更是一种悲哀。看到百年前的农民约翰·巴勒斯那么快活地在哈德逊河谷行走、观鸟,在生动的宇宙中活泼泼地生存,我深感他才是真正的人,而我不是,只是一段无知无识的木头。我自以为懂的东西,实在从未真正体味过。通过他,我想在某一个清晨醒来,而非在早饭时间睁开眼睛。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五):森林,鸟鸣声。
前几日,在2009年第一期《中国国家地理》上看到一篇文字:《想不到,中国的鸟类如此精彩!》。精美的图片配上寻鸟的字迹,把我带入那鸟类的世界里。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声。也就是在这时,我在图书馆邂逅了这本书——《醒来的森林》。
约翰·巴勒斯出版的第一本自然散文集《醒来的森林》,是关于森林的徒步旅行,是关于鸟类的记忆。出版于一百多年前的这本书,读来似乎是唤醒了处于21世纪的人们的记忆。关于自然、关于动物,关于生活的记忆。
在21世纪的城市里,钢筋水泥铸造的高楼大厦之间,很难再看见飞行的小鸟,就连家庭私养的鸽子都很难再遇见。
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变的不仅是人类的环境,改变的更是动物界的生存环境。
再看不见在窗台前啄食米粒的麻雀,再看不见蓝天上飞行的大雁,再看不见在屋檐上筑巢的燕子,再听不见清脆的鸟鸣声。
清晨,睁开眼,什么也遇不见。
而我,在这本书里,似乎是亲眼看见了那活生生的世界。在大山里穿行,在丛林里等待。只为了观看鸟类的世界。如何找寻伴侣,如何筑巢,一起抚养后代。遭遇危机时的反应,各种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
看完它之后,激起了我到丛林中观鸟的兴趣。
自然界中,有许多趣事,许多和我们生命中息息相关的哲理。
关注鸟类,关注森林,关注生命。
期待有一天,在某日清晨醒来,能听见清脆的鸟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