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电视》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7 00:5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电视》读后感锦集

  《关于电视》是一本由(法)布尔迪厄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电视》精选点评:

  ●太经典。应该早就读的。

  ●虽然很多地方晦涩难懂 但主题意思简单明了

  ●“象征暴力”、“诸如各国鼓励可获得国际声誉的项目的体育政策的出台,对比赛的胜利在经济上和象征力上加以利用以及体育生产工业化等,而后者必然会导致食用兴奋剂和采用专横的训练方法等情况的出现”-马家军 俄罗斯田径队禁赛

  ●感慨的是,这些当时时兴观点,在这时候还在被无数人漂开成表面的老生常谈,与其说布老师的理论超前..不如说我们什么都没做,读书是反证自身这件事似乎越来越被证明了...

  ●跟作品有关

  ●刚读完后现代主义的书,所以布尔迪的观念显得很老派

  ●布尔迪厄的书感觉都是一个模子,通过场域概念分析电视,再将新闻场放在政治场和经济场中的互动作用表现出来,真可谓是老生常谈。还不如把动力机制表明出来,全都是场域,那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布尔迪厄原来是个傲娇小公举哈哈哈

  ●第一回合

  ●一年前看《新闻编辑室》,觉得挺无聊,几集后便放下了…要补回来。对于电视场的内部结构剖析,以及与其他场域的互动,多有获益

  《关于电视》读后感(一):不怎么关于电视

  这大概是各种写电视的杂志文章最爱引用的书之一,自认为有文化的记者往往爱引用上一句布尔迪厄,不管这句话到底是不是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

  《关于电视》是布尔迪厄在电视台的一次演讲,骂的也是电视(从社会学的层面来谈新闻场及新闻场对其它文化生产场的商业化影响)。但是电视作为强势力量的存在,即使被骂得再多,也依然有着改变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能量。社会学者对电视与社会的解读,比学媒体的人自然要高很多,所以这本书并不是学习电视专业要看的专业书,而是一本好看的社会学小书。当然,如果您要媒介批判,学着点,也许能达到他高度的几分之一。

  《关于电视》读后感(二):关于电视的思考

  我们的确应当对电视以及现在更多的其他媒体进行深入的思考。。

  操纵别人的人同时也在被操纵,但却往往不自知。

  新闻场不是独立的,受到经济场、政治场等的影响。

  搞学术却在所攻领域内不受认同的人努力在媒体里寻求认同感,愈加被行业内的人不认同。(于丹之流是也)

  在领域内被认同的往往对于电视之流不屑,而那些对之趋之若鹜的人却因此获得了知名度,书得到大卖,评价的标准被干扰。媒体干涉了不该干涉的领域内的评价标准,出现混乱。

  作者倡导建立自主的场,“必须建筑一种象牙塔,人们在塔内相互评判,互相批评,甚至互相斗争,但互相都知根知底,明明白白;在塔内可以对阵,但使用的武器应是科学工具、技术和方法。要让一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健康完善的发展,必须使其具有自主性,尽力拒绝传媒性因素的介入。”

  对学术持有严肃态度的人尽量远离那些畅销书,平时不读书的人被畅销书吸引一下读读书也未曾不可。

  《关于电视》读后感(三):电视不会越来越好但会越来越像电视

  因为如他所说,已经是为人熟知的事再被证实p52:象征暴力14,信息恶性循环25,入场权(门槛)和入场责任76,制造真实20/排练现场直播31,文化经济化27,太快28,假唱等等。

  羊仔说蔡康永说“要深度就去读书啊干嘛看电视。”

  据说当时是低估了电视对电视从业者以致一部分文化生产者得影响39,十多年过去了,电视对观众的影响却越来越小。

  电视就该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至于是否根本,不到关键时刻还看不出来。

  最淳朴的村民也开始对着电视问,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电视的革命功能就此实现了5。

  然后有关于先锋/大众的矛盾的讨论。以及一个自主的团体应该远离大众忠贞于自己的专业,72。我们不知道学术界究竟会不会把电视对他们的评价当回事,70,如果是的话就比较惨了。

  电视应该很欢快。就够了。

  但是电影越来越像电视了,这个好不好呢?

  《关于电视》读后感(四):值得一读的一本小书

  很薄的一本小书,是我开学以来读完的第一本,真的是疏于读书了,种树的注意力管理方法还是很有用。

  这是一次通过电视为电视解魅的演讲稿,布迪厄在开始提出了他的问题:面对电子媒介,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电视影像文化,我们该做或能做些什么?

  “场”是布氏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社会可以区分出不同领域,每个场是由内部和外部各种力的作用构成的。

  全书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电视是极少有独立自主性的交流工具,新闻场受到经济场的商业逻辑支配,又对其他场施加影响,威胁其他场的自主性。比如,媒介介入司法场,导致媒介审判的出现;媒介介入科学场,导致科学家的知名度的权威超过同行评价;媒介介入政治场,威胁到民主...

  在我看来,通俗地讲,经济场是大boss,通过收视率来控制新闻场,新闻场成为商业逻辑的傀儡,继续对其他场施加控制。

  布迪厄提出,要想了解一个人,先要了解造就他的场。商业逻辑导致追求独家新闻,媒体间互相监视,竞争却最终导致新闻同质化,信息封闭的结局。

  作者还指出,凡是了解一点社会学的人都应该知道,个人尽管有着各自的责任,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处的结构和在结构中所占位置的限制。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批评某个人,个人问题只不过是一个结构的某种副现象而已,是一个场的反映。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我们都是必然性和结构操纵的玩偶?

  《关于电视》读后感(五):社会学家的犀利

  为了应付某师妹的请教,下定决心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以前零零碎碎看了一点,但还没通读过。好在书不厚,很喜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册子,每句话都值得你去琢磨。

  看完后,觉得布尔迪厄最精彩的观点有以下几条:

  1、对电视本质被扭曲的批判:他认为电视原本应该是促进民主进程的,因为它作为大众媒体的易接受性,可是在商业和政治(场)的扭曲下,它却成了反民主的工具,其收视率本来只是一种商业逻辑,却被说成是民主选择。

  2、对电视跨界的批判:专业领域的事情应该由专业领域的规范来决定,但由于电视的“场”太强大,导致它能够干预专业领域,并误导民众的认识。

  3、电视新闻播出机制对于真相的影响。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又没有去挖掘其中的深度原因,看起来很荒谬可笑,其实则迎合了商业与政治的需要——愚民政策。

  此外,还有几点似乎跟中国国情不太相符:

  1、布尔迪厄反对社会新闻,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民生新闻,认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会影响民众对于真正严肃政治主题的关注,但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在法国法律体系和公民素养都比较高,所以民生并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政治问题,而在中国,民生新闻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扬,因为中国的公民意识和相关法律体系远非健全,需要电视来促进。换言之,在法国,讲民生是逃避政治,而在中国,讲民生就是讲政治。

  2、他对于“快思手”的批评我也觉得有点严苛,其实知识分子有很多种,在电视上做个快思手也没啥不好的,至少能够提供一些媒体工作人员所没有的犀利,就像他自己在电视上所讲的《关于电视》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电视》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