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自传》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2.8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舍自传》精选点评:
●非常好,真好,不错,凑合,相当凑和,难看,非常难看,差,惨不忍睹!!!!!!
●好
●一个幽默的文人,老好人,刚烈而清白的人。
●刚烈而又清白的人。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平民百姓的深情,刻骨铭心,难以接受文革使可爱的国变得荒唐无稽,可敬的人民变得冷血无情。
●我爱老舍。我爱我导。✌
●3.5。不是老舍先生有意而为之写的自传,而是从他其他作品中摘录放在一起的,所以基本上是散着的。老舍先生的幽默我真的有点get不到唉…………
●初中时读巴金、老舍,因老舍难懂,偏爱巴金。大学再读,现代文学十大家,除了鲁迅和沈从文,最喜老舍的北京味儿。前年去北京,看了老舍跳湖的地儿,心里有些不解。如今读他的自传,明白了几分。他对文字太爱了,对新中国太爱了,他受不了被扭曲。
●写的非常好的一本书!老舍先生真的不是盖的!记得在图书馆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我兴奋的以为自己体内有什么东西又被燃起了!后来千辛万苦买到了,却一个字都没再看!这绝对不是书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我是病人!
●有意思
●崇拜先生
《老舍自传》读后感(一):穿越世纪,未曾退色
看完后,我好想收藏这本书。可是一看豆瓣猜知道,上世纪的书,那时我才牙牙学语。一本好书才可以在历史中沉淀下来。
才真正体会到老舍的那种善良、真我、平淡,和这些简单的品质给人的感动。老舍还讲述了自己每一篇小说、话剧的写作背景、写作想法,对于一个如果很想学会创作的人,是很有帮助的。而我学到的最大道理是,写作是写一个生活。生活需要感知,需要体验,而不是对着电脑敲字。写作也是写诗,写一首抒发自己真感情的诗。
关于老舍的沉湖,记得曾看到过老舍投入太平湖,可是再去网上搜索时,已经说不清这个旧湖的地址了,好像是历史不愿揭开。
老舍,无产阶级的最伟大作家,一个真正贴近最低层、最大众的真实作家。这个时代,大家在何处。
《老舍自传》读后感(二):老舍自传读后感
断断续续看完了,留下的印象不多。
老舍在前面老说自己幽默,还说有的人不懂幽默,但因为我没看过其他老舍的作品--当然,这点很惭愧---一直没有看出来哪儿幽默,直到老舍写到郁闷的一天,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倒霉蛋儿,哈哈乐了半天。
还有一点,老舍的经历可谓传奇,在那个时代转换,民族动荡的年代里,先上私塾,后工作,再出国,再回国,教书,抗战,写作,最后还赶上了文革。太丰富了,丰富的有点过了头。
从小到大,老舍没有过几天安生日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刚毕业玩了两年得了一场大病,不懂外语出国教书,回国抗战的条件更是艰苦,烟酒都戒了,还贫血患腿疾,新中国建立后,又开始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看到老舍很早就说喜欢养花,到最后看到,院子里摆了几百盆,每天写几段字就出来浇浇花,到夏天下大雨,就连夜抢救花草,感觉老舍是个爱生活的人。
老舍自传,只是一个开始,之前好像是搜幽默的时候,搜到有人说老舍和林语堂是两位幽默大师,然后想起从没看过老舍的文章,就从老舍开始看吧,从哪儿看起呢,就从人物生平看起吧,于是开始看老舍自传,看完后感觉老舍就在眼前,一个爱好生活,热爱祖国的人,身体瘦弱,但是工作负责,性格坚毅,即使那么艰苦的条件,还每日坚持写作,真是那句话,这是拿命在写作。
《老舍自传》读后感(三):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的气节
人民艺术家,就是因为太“人民”,太想进步了,最先的时候一直没有找他,他自己不懂明哲保身,紧绷着要求进步,自己主动联系,陪绑……谁知道遇到了不懂轻重的红wei兵的武力冲击。
老舍就是太认真了“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又不吸取经验教训。
王朔就说老舍先生太不尊重生命了。为了保全人格就忘记了自己的作品。
死,只能成全一个伟大的作家。
忍,没准能忍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人民艺术家如果有一半的人民富豪的聪明程度…
老舍为什么会想不开
看了一些资料
当时上层并没有人想过批斗他
圈的人也没有他 他又要求自己进步,绝不辜负“人民艺术家”的桂冠,才会飞蛾扑火,不小心就被“文革”这股洪流碾压了过去。精神垮掉了,加之家人的自私冷漠,呜呼哀哉,连肉体也要毁灭了。
死前还说什么,毛周是理解他的,事实上他的被批斗,毛周应该是不知道的。“想做奴隶而不得”,我猜想,他认真的要求的进步,这或许就是被某些人列为四大无耻文人的原因之一。
是他主动要去接受教育
年轻人无法无天,他的被批斗挨打是偶然发生的,
不是有预谋和组织的
老舍之所以想不开,一是因为懦弱,二是为保全人格不愿受辱,三 预计就是妻子和儿子的自私,极度敏感的他,挨打后需要家庭的温暖,儿子却要和他断绝关系……
总之性格决定命运,看杨绛被剃了阴阳头,仍心态平和的在家织毛衣。
一个有气节的读书人生出一个没有气节的无耻儿子,身前要断绝关系,死后却吃他一辈子的“空头艺术家”。
这大概是老舍的第二大不幸。
《老舍自传》读后感(四):节选+自评
lt;老舍自传> 对老舍最初的印象是<四世同堂>,以前想,<四世同堂>这一家子不少人啊,后来知道了<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对 老舍 越来越有兴趣,但知之甚少,一直想看看他的作品,京东搞活动,买了本<老舍自传>先看看。
出生在戊戌年,灶王爷上天,老舍出生,幼年失怙,但遇到"刘善人"(宗月大师)帮助,读的私塾。
出国教书,赊了一部书,被老鼠啃食,因懒而说怕是仙鼠置之不理。
quot;五四运动"时我是个旁观者,革命军北伐我又远远的立在一旁。
在新加坡想写一部歌颂中国人开发南洋的功绩的小说,但因到新加坡时间太短,没有写成。
第三章有很长一部分对济南景色的描写,特别不错,反过来又说济南沉浸在灰色的春秋大梦中!
quot;五三惨案","一·二八事变"对国家的失望,军事,外交的种种失败,悲愤!
专职写作,<骆驼祥子>因缘而生,读书会让人有倦意,读书是把别人的思想装入自己的脑子,写作是把自己的思想挤出来。
quot;卢沟桥事变"落魄,妻女多病,生活艰难,无力出济,遂在济南坚守,不敢行。
辗转多次准备流亡,身死事小,怕为汉奸,保持气节。
担心妻儿作诗一首:
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
活因伤别潸应泪,血若停留定是灰。
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
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
筹建文协,群英荟聚(郭沫若,矛盾,郁达夫,西晋,丰子恺等)众志成城!
在今天,许多美国人所了解的不是今日的中国人,二十千百年前的唐宋时代的中国人,他们对于唐诗宋词都很欣赏。
现在又何尝不是,即使今日国人在外留有印象,但,是好是坏呢?
身住大杂楼,因拮据而孑然一身的"受洋罪",写<四世同堂>。
回国,看到新中国,满心感慨,反思以前的写作,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创作<龙须沟>等作品。
附录:再谈老舍之死 买的书里没有,网上找到看了一下,
气节、身谏、投水、殉难
“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与威胁利诱都看成仇敌,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