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群英谱》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 文 / [日] 和田诚 画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爵士乐群英谱》精选点评:
●太个人。画不错。不过本来也是先有画。
●说好听大巧若拙,实际上真的是拙啦
●音乐是进入深层潜意识——精神中那个亘古不变的另一世界的最佳途经。在那儿,就能找到那个我们每个人到底是谁的故事。将耳朵清理得干干净净,以便随时捕捉人生中那些不期而遇又倏然易逝的乐章。
●看了这本之后,对村上还是有点喜欢的!至少这本比《什么什么森林》要好!!!
●其实...都没看完....因为本身对爵士乐完全没有涉猎过,一点也不知道在讲什么啊,咬牙看了两篇后还是觉得像《东京奇谭集》《列克星敦的幽灵》这种更适合我啊
●帮助简单了解JAZZ
●我是当作爵士唱片购买指南来看的。
●村上这书还是不错的
●我想买这本书
●爵士。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一):我的jazz入门书
买了好多年了,我的jazz入门书,令我买这本书的原因不是村上,而是jazz,它使我认识了很多大师,知道很多风格,如今在懒散的下午,电脑里播着stan gets,躺在沙发上喝着冰拿铁,随手翻翻这本书。。。。真是享受。。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二):一个封存的世界
很喜欢里面的平淡的叙述,也喜欢里面的插画。
十来岁的时候,道听途说的知道有种音乐叫做爵士。公侯伯子男,多帅?!哪怕是个吸血鬼,只要是有个爵士头衔,也是常常把玩着一杯红酒。
最早知道的乐手是Nat King Cole,着实吓一大跳:怎么跟温莎公爵风马牛不相及?!对了,还有嗓子非常怪异的Louis Armstrong,还有那个Duke Ellington。每个乐手长得丝毫没有爵士的样子,反而都很像隔壁的二流子。
所以当时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听爵士是可以号称有品味的事情?
正如同很多事情一般,跨过了一道边界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现下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却很羡慕当年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我很能够理解村上为什么会把书写成这般简短和平淡。
爵士乐有个特点:从二三十年代兴起,到六十年代就达到顶峰,但再也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年代了。……千万不要试图拿小野丽莎或者Norah Jones来说服我。
当然从理性的角度可以讲,爵士是黑人当年的原始音乐活力与白人社会中靡靡的生活,加上形形色色的种族歧视所碰撞迸发出来的奇特产物。所以,当冲突不再激烈的时候,这种音乐形式也不会再有长足的进步了。
见鬼的马后炮……
Miles Davis有句话我很喜欢:(Don't play things here) Play things not here.
所以村上这本书我觉得写得很有爵士的感觉。要是用文字去描写Ella的歌曲或者Monk的实验,都很没有意思。
毕竟,那些年代的音乐是需要人反复聆听的。而简短的文字和明快的插图,有些类似街谈巷议中的传奇。可以忽略,也可以添油加醋。
自然,任何书都是有缺点的。这本书的遗憾之处在于对欧洲爵士乐介绍得太少。某种程度上,欧洲的爵士更具有探索精神。
当然,爵士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封存的世界。十来年前,和平饭店的爵士酒吧被《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而如今这个乐队已经举步维艰。
不过,对我这样的少数人而言,即使听上一曲Salt peanut,也要比听上百首昙花一现的曲子来得舒坦。
最好,再来一曲Holiday的It's easy to remember. (but SO HARD TO FORGET...)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三):「爵士乐群英谱vol.1」全收录
完美匹配的歌单【全收录】(完全按照阅读顺序):
使用说明:
①收录所有书中提到的曲子,包括每位乐手肖像画下方的人物简介中提到的作品;
②原则上只收录作者在书中推荐的唱片版本里的原曲(比如某次现场录音版、音乐节live版),而非随意收录同名乐曲;
③找不到原版的,则收录“歌手”中包含作者提到的合奏者的曲子;
④书中只推荐了唱片而未推荐具体曲目的,则收录此碟中曲名与唱片名相近的曲子或经典名曲;
⑤收录法则参考细节:唱片封套、发行年代、发片公司 、所属乐队、“值得一提”的 合奏者。
.S. 比如在杰克・蒂加登那一节提到的 海滨音乐会的 I Guess I'll Have to Change My Plan 、埃拉·菲兹杰拉德那一节的往事追忆these foolish things,点进收录在本歌单的该歌曲评论,可以看到本书提到的赏析:
哈克特先吹序曲,接着蒂加登作为“二传手”吹一段,吹得幽思绵绵,一唱三叹。再往下哈克特毫不相让地用短号吹得娓娓动听。继而另一位长号高手艾伯·林卡恩狂飙突起,响遏行云。每个人都保持原曲旋律,直抒胸臆,同时又曲尽即兴变化之妙....边听边感受不同乐器带来的音色变换
“隔壁宿舍传来钢琴的弹奏...”那里轻轻滑到后面的钢琴间奏,什么时候听来都五体投地。绝技!若是小说,有充分理由授予直木奖。这个形容出现在1分15秒 诸如此类的加注和提示吧~希望诸君不吝参与,在此歌单及相应乐曲添加感悟和摘录,听读两开花 共勉 时天津花海五月柳絮袭人哈哈哈哈
另vol.2正在收录中,预计六月前完工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四):爵士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Keith Jarrett像是和钢琴在做爱,在兴头上他总是会离开琴凳,腿几乎要蜷曲到琴箱里去了,帆布鞋或者软面的皮鞋在地上踢踏,像是行走在水上。但是如果你听过或者看过他再年轻时候的录音影像,他头发云状蓬松,一双手像是300只蜘蛛在黑白琴键上,你会借着他的疯狂而为之癫狂一下,我想,大约这就是音乐,或者是某种机能通过身体带来的生命活力,随后有生命活力带来的命运的快感和属灵的骄傲。
多年前,记得看1969年那场胡士托音乐会的纪录片,我曾流过泪,这次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大约也是有感于此吧,不同只是他用小人物的幽默调侃苍生。那场音乐会在8月15至18日,被视为60年代摇滚乐坛神话般的4天,在美国纽约州贝塞尔,在战后纯真与现实的婴儿潮时代洗涤与麻醉自我,绝望与憧憬在那个年代碰撞,包容与隔阂在那个时代交织,事实是,40万人在四天三夜的大雨滂沱中拥抱泥泞不堪的小镇,人们分享着彼此带来的食物、水和大麻,分享性爱,分享着各自身体带给彼此的安慰和遗忘,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短暂的归宿。这些,直到如今还在影响着世人,还有人在纪念日那天蜂拥在那里缅怀流连。
那是我们眼下,一个泛滥的时代,光怪陆离折射到单薄个人身上的水渍都这样切近,讯息无限发达,每天都有新事物包裹着属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当星球像块三成熟的猪排时,我们能做到也只能做到的就是爱一样东西就尽量去爱得彻底。
对于音乐来说,这种爱更像爱自由,手里的可以被剥夺,眼里的能够被扭曲,嘴里的可以言不由衷,但是没有谁或者组织能浇灭你心、耳中的那些音符,其他的艺术形式都需要框架作为载体才能成立,而音乐像空气,是心灵的遗产,像记忆一样透明,这就是它的魅力吧。
爵士是给有故事的人听的,浓浓的黑咖啡,塞满烟蒂的烟灰缸,JBL的整组大喇叭,读到一半的小说,秋天第一次穿上身的毛衣,还有那会儿一角冷冷的孤独——这样的情景,一直到现在仍然让我立刻联想到Thelonious Monk。这是谁说过的。而这些乐手,有的沉默不善言辞,有的开朗奔放,有的狂躁不羁,就算同一件乐器同一首曲子在他们的性格和经历中所释放出的风格都大不一样,有的如刀裂坚冰,有的如棉缎抽丝,但这些统统是生命的托盘,为我们献上。
想想,几个老男人,或者舞台中央那个老女人,他们肌肉紧绷,或者谈笑风生,手指像水淹过岩石般漫过每个乐器,在孔隙中流淌,他们表情沉醉投入,五官收缩着像是过冬的马铃薯,身体的每个器官随着某种有魔力的物质抽搐摇摆,发出和他们灵魂一致的声响,让人颤抖,让人沉迷,而台下这么多静默的人,音符汇成河,在他们之间穿梭,每个人一动不动,而内心澎湃,像是每座山享受着现世土木尘埃日复一日的积淀。
《爵士乐群英谱》读后感(五):雨夜之Billie Holiday--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很善于用一个故事来说一件事情,就像什么事百分百的恋爱这样的事情,当然也包括以下这个爵士乐是什么的问题。这个方法确实有用,因为让人看到了形容词无法到达的地方,那就来段故事吧。
以下这个故事,把我们对爵士乐的感受说的好好,那些音乐,不仅是代我们说出我们想说的话,也代我们说出一我们没想到要说的话。一种情绪,一个雨夜,一个爱听歌的朋友,一件雨衣,一段爱情...一首billy holiady....
---------------------------------------------------
雨夜之Billie Holiday--村上春树
很多时候也会被一些年轻人问道“爵士乐是什么?”这样子被突然问道,就好象石屎墙
被胶粘上似的,很是困恼。其实这样子的问题就如问道“纯文学是文学吗”一样,很难
定下一个准则,明快清楚确定它的定义。
虽无明确定义,但只要是有听爵士乐的朋友,即使是一小段音乐听进耳内,不用考虑,
也能即时判断“呀!这是爵士乐”“这不是爵士乐”。这些全凭实际经验,“爵士乐到
底是什么”真的很难一一举例说明。但对任何人而言,爵士乐是有爵士乐的固有气味、
固有的声响、固有的触感。如将爵士乐与不是爵士乐的东西比较,那气味是不同,那中
实际不同处,就只有自己才能明白。
例如Billie Holiday的歌曲,当然是十足的爵士乐,但总觉得Diana Ross的版本只是为
了电影而拷贝出来的东西,怎样也不能成为爵士乐,所以是很难用言语作出准确性的说
法。
对于我们这行靠文章为生之人,“这类东西不是解释便可明了。怎么也要用心听10张CD
左右,然后再改正吧!”这样简单之言辞,就是不能开说。虽然这样说可解决问题(如
是平常人们或许这样子便觉是最好之应对了),但如真的这样说了,事情象是“刹制”
似的停住了,这样子便“扑通”的终结。身为写作家工作的人,着做法并不正确。写作
家应当是以亲切、温和有力之文章令人相信之类型。
“爵士乐是什么?”
提起Billie Holiday,就由她的歌曲开始,说一件别的事情。
很久以前,距离现在约25年前左右,那时脑袋仍未有想过能写小说之年代。不是作出来
之说话,是真有其事的。
那时侯的我在东京国分寺市南口附近一座细小之大厦地下处经营了一件爵士吧。店面约
15坪,角落放置了一座up-right钢琴,周末间中也会作live表演。(随后,店铺搬到千
驮谷之时,终于也能购grand piano),那时负债累累,工作虽是累人,但我也没当是什
么一回事,仍然是二十多岁中期,一点也没有贫穷及辛苦之感觉,只是一直努力去做。
从早到晚淋浴于自己喜爱的音乐工作之中,实在感到幸福非常。
由于国分寺在立川附近,虽然人数不可说很多,但也有一定之美军流连店。这些人中,
其中有一位很静很高的黑人,但样子不太象是美军,因为他有一双温柔的目光,店内无
论是人头拥挤,或是客人疏落,他好象怎么样也不在乎似的。他每每也是坐在counter之
座位,点啤酒或是威士忌,慢慢的享受喝着,然后再呼我“帮我播Billie Holiday的唱
片吧!或是Billie Holiday的什么也可以!”
虽大多时候,他也是一个人来,但也有试过与一位大约二十多岁后期消瘦的日本女性一
起。两个人是什么关系,我不是太清楚,但怎样说也应该接近亲密朋友关系。这对男女
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从旁怎样看他们,那感觉气氛也很好,并不是他们痴缠的粘在
一起坐,又不与过路的人打招呼,但他们浅尝美酒,象是很欢悦的细声谈笑、听着爵士
乐。
还记得有时他在听Billie Holiday时在饮泣着,一个人坐在counter一角之座位上,张开
一双大手盖着自己的脸般,肩脖未震动,静静的饮泣着。我当然没有正面的望着他,只
站在离他少许之地工作。当听完Billie Holiday后,他便静静的站起来付款,打开门便
离去。这样子的夜里反复维持不久,便再没见他的影踪了。当我已忘了黑人兵之事的时
候,常常与他一起来之女人出现了。在严凉之雨夜,她穿着雨衣,那时正下着雨,她那
件雨衣之气味,直至现在也记得。那时季节正值秋天。秋季的夜里真正下着雨之时,然
后在店里寂静之时刻,我经常将Sarah Vaughan(或是George Shearing)的“九月之雨”
放在唱盘上,象是那天的晚我想我也这样做过,就是那类型之夜晚。
她坐在Counter之座位上,看见我依然微笑道“晚安”,“晚安”我也回答说。她点了威
士忌,我便弄给她,然后她跟我搭讪起来。他--那个黑人--跟他的队伍已回国,由于他
怀念仍留在这里的人,来我店里听Billie Holiday的唱片,因他喜欢我的店铺。那女人
象是很怀念的说着这番话。
“我收到他寄来的信”她跟我说。“代替我的那店铺,听Billie Holiday吧!”然后她
微笑着。
我从唱片架里选了一张很旧Billie Holiday的唱片,放在唱盘上,然后将Shure Type I
II之唱针放在唱片线上,LP唱片真是一样很好的东西,播放LP唱片对我们来说,一切为
之活动,周遭各种不同的生活,也象是被温柔联系着的感觉。LP唱片何时会落伍,那时
候完全没有想过。但如这样说,我当上小说家之事就算多少岁也从没想过。
当Billie Holiday播完时,我把唱针放回原处,把唱片放回唱片套内,再放回唱片架上
。她将玻璃杯内之威士忌全喝掉,站起来象是要到进发到世界去作好特别准备似的,穿
回那注目之雨衣在身上,在临走前说道“非常多谢这一切!”我只是默默点头,然后说
“彼此彼此嘛!”那时我并未想到,随后应怎样应付,没有好的话语浮现出来。本想能
好好的说一番话,应可有更好的留作回忆,但自己所出口的已是全部了!这样的事情常
常也有,事情来时,我的头脑总是不能出现正确之说话,这当然是很可惜之事。被时间
与压力支配着,我们在不实的世界,很多的离别,可能其实是永久之离别,在应说之时
候没有说出的说话,就等于输了给沉默没响之中。说话怎样挣扎也没法到目的地。即使
现在的我听Billie Holiday的时候,也常常回想起那位静静的黑人兵,想着远离土地,
坐在Counter位置,那饮泣着的孤独男人之事情,还有on the rock的冰在静静溶解,为
了他而来听Billie Holiday唱片的女人,那女人雨衣气味之事情。那个并不是年轻,并
不是理解人心,什么也不畏的人,不知道怎样找人们最想得到之正确说话,那个人便是
我了。
“爵士乐是什么?”
“如有人问我这问题,我一定会说出刚才的说话,”
这样便是爵士乐了!
“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答案。虽然定义很长,但我与爵士乐之关系,除以上所说我亦
没有其他更有效力之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