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自由主义剖析》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8 04:0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自由主义剖析》读后感1000字

  《反自由主义剖析》是一本由斯蒂芬・霍尔姆斯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自由主义剖析》精选点评:

  ●虽然只是打击了一小撮,不过战斗力很强

  ●自由主义大字报

  ●自由主义

  ●观念随时代迁徙的典范

  ●一本书里都是引号和括号。

  ●火药味太重

  ●对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的批评者们做了梳理。作者的回应未必都是那么有力,但还是充满了冲破流俗之见的洞察。

  ●很难懂

  ●来自耶鲁的自由价值剖析

  ●读完了,还算清晰,但施米特那部分略显简单了点,还有虽然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自由主义立场,但作者反驳自己所谓的反自由主义者的逻辑与语言,显得太情绪化,以至于有战风车君的即时感

  《反自由主义剖析》读后感(一):一点疑问

  作者斯蒂芬·霍尔姆斯为虽为左派(他还与身为奥巴马竞选团队顾问的凯斯·桑斯坦合著过一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31074/),但在本书中他的立场基本是自由主义的。

  作者对自由主义反对者及其传统进行的抨击犀利且火药味十足,而且作者相当注重用自由主义的光荣脉络来对抗反自由主义的脉络,在驳斥后者的指责时,作者也是立足于那些思想史上的伟大人物们来反驳的。但让人疑惑的是,无论作者在简单介绍自由主义脉络,还是在对反自由主义者的声音进行回应时,他竟然忽略了一些相当重要的名字。在回应原子化社会、权威的失位、公众利益的不存、美德的消蚀、经济人、极端理性主义等对自由主义的攻击时,难道有比伯克、托克维尔、阿克顿或其集大成者哈耶克更好的依凭对象?作者相关地方反而用这些在议题上更容易受到指责的洛克、密尔甚至伏尔泰,实在让人很难理解。我当然不会就此认为这是作者因门派之见而做出的选择(在其他部分,作者还是作为正面而引用过一两次伯克或托克维尔)。认为这是作者的知识结构问题也是极端不尊重及不负责任的(起码作者就发表/被出版过论文 Tocqueville and Democracy)。

  即使如此,本书仍然称得上为出色作品。瑕不掩瑜,上面提到的缺点不会遮盖作者对反自由主义者在脉络上串联的成功、对大师们恰当的引用及讽刺时的妙语连珠。本书的火药味更对那些身处自由主义弱势环境的人有很强的适用性,特别是当下大陆二施乱舞的状况。

  《反自由主义剖析》读后感(二):《反自由主义剖析》短评

  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我觉得此书第一部分对梅斯特尔、施密特、施特劳斯等人的批评最有价值,第二部分则比较平淡,而且作者并未能指出自由主义之所以招致众多批判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批评自由主义虽然立场不同,观念各异,但其出发点或说动力都是类似的。无论他们本人意识到与否,自由主义批评者对自由主义最大的反感是其无法满足人的激情需求,包括无法满足他们本人的激情需求,也无法满足他们眼中大众的激情需求。他们的观点也许都是错的,但他们的心理出发点的雷同却的确揭示了自由主义的根本“问题”。观点都可以看作“借口”,或者说其实是反对者们激情的出口。自由主义之所以无法满足他们的激情需求,根源于它并非一种完整的哲学,而只是一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共处哲学,尤其是它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说自由主义的形而上学是虚无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只不过是表达了对这种形而上学阙如的极端不适而已。事实上根本没有自由主义者,只有持有不同形而上观念外加自由主义政治和经济观念的人。然而,人又天然追求观念的统一,这种寻求也是对激情的寻求,因此,越是那些精神具有活力的人就越是对自由主义感到不适。自由主义只有在启蒙时代才能满足这些人,因为那时的自由主义是战斗的自由主义,它在反抗中提供了激情,而一旦它获得巨大成功,它就展现出这种不完整性。它越是接近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它就越是无法激发人的激情,形而上学的缺乏就越是造成自由主义本身的精神痛苦。自由主义在开始时其实是暂时借用了基督教的形而上学,但启蒙运动的反抗激情却将基督教作为打击对象,这是过激的但也是必然的,因为作为共处之道,它必须悬置形而上判断,所以它本性上就是契约论的。可是人本身若是同样悬置形而上判断,甚或变得意识不到形而上本身,就会接近末人。为自由主义寻找激情,寻找形而上学,这是自由主义者没有完成也在逻辑上似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放弃自由主义又已被历史证明是非常不明智的。因此人们似乎必须一面忍受自由主义的不完整,一面克制自我形而上学激情入侵政治的冲动,甘心做一个分裂的人。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反自由主义剖析》读后感(三):由自主义的敌人小论--读霍尔姆斯《反由自主义剖析》想到的

  一 由自主义是一套相当复杂的思想体系,实际上,并没有哪个思想家的思想完全符合由自主义 ,也没有哪个思想家的思想穷尽了由自主义,而且由自主义也没有哪位权威与导师。所以它是一个巨大的多元系统,充满了共识与冲突。 由自主义这样的特点在论战中的坏处是很明显的,因为总是有哪一个由自主义者的思想足以提供批判者的靶子,不过好处也在这里,它难以被真正驳倒,因为它十分丰富,而且不是单独的一套思想,而是一系列有共同之处的思想。 二 由自主义的道路并不顺利,它遇到很多敌人,即使我们可以相当粗略把当下视为(不理想的)由自主义的世界,由自主义在思想上(很多地方在实践中)饱受挑战。 当然,由自主义本来就是在论辩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洛克利用对费尔默的批判开启了由自主义政治学。不过在那时,它的敌手并不是在敌视由自主义的情况下建立的,而是一些旧有的思想,虽然依旧富有活力,却很容易的处在“靶子”的地位上。但是当由自主义成了气候,它便成为了攻击的对象。 霍尔姆斯在《反由自主义剖析》里把梅斯特视为反由自主义的开创者与某种意义上的集大成者。应该说他相当有眼力,梅斯特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动分子而是一个相当深刻的反由自主义思想家,引起了现代学者的兴趣。他坚决的反对由自主义对个人的假设,在这点上他与柏克类似:他拒绝抽象的「人」,而把人置于某种东西之下,在柏克那里是传统,在梅斯特那里更多的是国家与权威。其目的是反对抽象的天赋权利论,不过在反对抽象的意义上他陷入自相矛盾--很明显,与「人」一样,「俄国人」也不过是一种虚构,真实的只有具体的个人--而这是由自主义所立论的基础。 热衷于描述刽子手的梅斯特对暴力有一种崇拜,这或许建立在他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之上,他把暴力视为人性中根本的事物与维护秩序的必需,而由自主义关于和平、自治的想法则是幼稚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中某种神学渊源,即人不能认清自己,更不能按照自己行事,所以服从权威实际上是他们的内在(有时表露出来)心理。因此,废除权威就会导致根本的病态,一种由自导致的病态。 这种宗教色彩还表现在神秘主义上,他贬斥人类的理性--尤其是科学,视之为堕落,并且宗奉一种对「必然」与「自然」的信仰。理性与科学导向怀疑主义,这就破坏了对自然的神圣的崇敬,消解了必然性--而至少从实用的角度看,这种对必然的服从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被理性取消了。从我的观点看,他的问题在于,虽然确实理性的认识是脆弱的、有限的,但不可因此就加以否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能了解所有,却不能因此认为我们不能了解。建构理性是一种僭妄,但是强迫信仰一种「自然」「必然」同样是一种专横。 梅斯特当然后继有人。可以说他给出了反由自主义者大部分的母题,而其他人在不同的方面发展了它们。 施米特和施特劳斯这两位当今中国走红的思想家,从右边发起了挑战。 施米特坚决的反对由自主义,把由自主义政治体制视为对政治的消解。他极其反对形式化、日常化的由自主义政治,而力主划分敌我的真正政治。在他看来,政治就是敌我之间的斗争,而其他的都不算。由自主义的威胁是它过于懦弱,从而用经济消灭了政治,进而腐蚀了国家。这种思想对于热衷「斗争哲学」的人来说自然是其乐无穷,但却是令人恐怖的。同样,他指责议会制与选举是假的民主,真的民主是在广场中与呼声中体现--这很明显是魅力领袖们最喜欢看到的,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操纵(或者)胁迫民众来塑造他们的「心声」。深有经验的中国人很容易看出,这种对形式的蔑弃得到的远不是「实质」,而不过是强奸民意而已。他的指责在规范意义上自然站不住脚,而且在实践中也被证明错误,软弱的议会民主制国家爆发出强大的力量,粉碎了他心爱的法西斯「领袖民主」。事实是,形式化而且日常化的政治不仅是有利的(除非你把政治本身作为绝对的价值来源),而且同样能够适应非常的状况。 施特劳斯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由自主义。他指出,由自主义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人平等与理性的假设,但这是错误的。相反,大部分人是不能领会真理的,而只有少部分哲人可以,他们也故意「隐微写作」,只让少部分人读懂。这少部分人就是思想的来源,而且被允许自利,实际上他们能够享受人类理性的辉煌至乐。相反,大多数人只是从属的庸众,只能服从与利他,成为城邦政治的一个螺丝钉。 施特劳斯并不反对理性,但是他认为现代的理性主义走入了绝境,而古代的没有。他给出的解释是古代人承认不平等,并且以此构建了思想系统、伦理罗盘和社会结构,现代人却愚蠢的仇视不平等,结果在「贵族恐惧症」里滑向虚无。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推崇希腊的古典而非基督教的古典,与尼采类似,他批判基督教带来不切实际的平等观念,只是尼采热爱的是行动上的“超人”、“强者”,而施特劳斯喜爱的是理性上优越的“哲人”。 施特劳斯所以把现代科学视为对大众的迎合,并且认为古典哲人是因为反对而没有发明他们“本可以”发明的现代科学。古典哲人宁可用宗教使大众沉醉,也不愿用科学教人自大与怀疑。 施特劳斯构建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乌托邦,在那里领袖接受哲人的教诲,而哲人教导绅士、训练青年、安抚大众。不过这需要机会才能达到,但即使是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施特劳斯那里成为一种古典优越性的证明--古人冷静节制的等待机会,知道它可遇不可求,而现代人急不可耐、野心勃勃的试图让机会向自己低头。 施特劳斯确实是一个迷人的思想家,不过自相矛盾之处也很多。典型的是,当他把哲人的文本视为追求而非结论的时候,他自己却得出许多教条。另外一点是,他并未证明他自己是其所谓「哲人」中的一员,我们并不必相信他能够看透他自己所谓「隐微写作」而得到真相;也没有外在标准告诉我们,哪些作品是哲人的「隐微写作」而需要这样解读,哪些又不需要,结果是选择上的任意与混乱。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古典崇拜相当站不住脚,因为从历史上看古典世界的政治理想在伯罗奔尼撒以后就崩溃了,而罗马人也很快堕落为帝国,并且即使是帝国化的罗马也灭亡于蛮族。在思想上,哲人们也是失败的,他们最后让位于教父们。如果说现代人过于虚弱、价值上虚无不能抵御法西斯(或者cp)的铁蹄,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自己早已崩溃的古典能够做到,相反是由自主义一开始解放了奴隶而后来消灭了极拳。 由自主义中很多人并不否认少数人可能更加优越,这一点上他们与施特劳斯并不矛盾。然而由自主义在伦理上反对由于这种优越所以可以对大众为所欲为的行为。实际上,正如弥尔顿所说,完全从功利角度讲也应当维护由自主义的原则,不然这优越的少数人根本无从选出,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况且这少数或许会掌握某些根本性的真理,但是世界的维持同样需要许多基础性的琐碎知识,而这一部分知识的生产、传递、分享,则是由自主义做的最好。 二施是从右边发出了相当富有思想性的攻击,而麦金泰尔、拉什、昂格尔从左边发起攻击,他们的文本普遍更加冗长晦涩。他们大多指责由自主义突出了个人,从而毁灭了社群与道德纽带,又突出了理性从而毁灭了文化和自然。这种攻击其实相当无力,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同一和谐的古代道德,社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远不是田园牧歌的景象。而且社群主义者始终不能区分实然和应然,这使得他们的攻击显得含糊不清。他们一会认为由自主义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社群优先于个人,一会又谴责由自主义使得个人优先于社群,这样就显得由自主义实现了它「无法实现」的目标了。他们对由自主义攻击之后却并不能提出什么方案来,以至于霍尔姆斯讽刺他们高谈了一番现代社会根本危机以后却只能提出加强色情文学监管的温和提议。 三 由自主义经常被贴上标签以后加以攻击。比如由自主义被指责导致了个人、社会的原子化。事实上,由自主义提出并且重视个人的概念,并且把他自己的权利还给了他。虽然个人被提出了(不妨时髦的说,个人被发明、建构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子化,因为个人当然可以并且被认为应该生活在群体里。对小共同体加以打击的通常是担心其威胁的统治者。现代经济塑造了一个陌生社会,部分摧毁了旧的社群和道德,但这并不完全与由自主义相关。更加积极的说,完全可以认为陌生社会使得社群更加丰富多样而不是局限在家庭与村落的自然层次上,并且由于陌生化,(普遍的)道德第一次真正提上日程,取代了之前的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用道德关系取代了亲疏关系。 由自主义同样不曾导致权利的独大和责任的缺失。由自主义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很大意义上是为了加以保护,而非加以纵容。可以看到,康德等人对人的道德要求是相当严苛的。个人权利受损的例子显然远多于由于权利滥用损害国家的例子。况且责任与权利是一体的,没有权利的责任充其量是一种奴役而已。如果说现代人喜欢享受权利而不喜欢承担责任,那只不过是人性使然,而非由自主义的过错。 正是在这一点上由自主义相当独特,因为它的政治体制架构在「人人都是无赖」的悲观人性论基础上,但是其历史观念与社会观念却包含对人性走向自由、能够自治的乐观认识。所以,简单的指责由自主义在人性问题上太过悲观或乐观都是不准确的,他们相当出色的把人的意义和对人缺陷的警惕融合了起来。虽然卢梭为代表的一派把人性和理性抬的太高导致了建构理性的悲剧,由自主义依然有更加中正平和的思想资源,来实现其社会目标。 由自主义也常常被指责太过「经济人」,从而毁灭了政治与美德,使得公共利益被私利覆盖。这种说法似是而非,首先从现实来看,没有理由和证据显示由自主义国家的人更不道德,比起那些落后地区到处可见的压迫奴役以及随之而来的犬儒,由自主义的人的道德更加健康。在政治上也是如此,虽然确实许多人逃避政治,但是这种私域的容许本身是一种进步,而且他们依然有权利参与政治,而非被裹挟着无时无刻不在政治的漩涡中。这种批评包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对自利的排斥,而由自主义者大部分都视自利为可接受的、有用的、促进公益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如安兰德甚至把自利作为真正的道德。这类批判的另一个错误在于他们把由自主义不是和现实中的对手而是和想象中的状况比较,大部分时候批评者设想了一个富有公民美德的政治城邦,一般是以希腊或罗马作为蓝本,而忽略了其大部分奴隶并没有政治参与、公民美德,以及即使公民也大多不参与政治并且常常被指责为缺乏道德的事实。 由自主义的「经济人」并不是指用经济或者金钱压倒一切,而主要是承认了其合理性,并且把它从政治--当时常常是专断无理的--解救出来。这种对经济人合理性的承认无疑是经济大发展的前提,并且创造了现代的辉煌世界。把人从政治解救出来并不意味着排斥政治,相反,由自主义相当注重政治体制的建设,这一点上它比大部分批评者更加实际与详细。由自主义者的人民主权论下的宪政与分权,目的是使得政治限制在它的范围内而非无所不包,并且创造了相对安全的政治参与(或不参与)条件。它的批评者并没有提出更好的制度设计,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时候都仅仅试图砸烂当前的制度,或者在呼唤一个伟大领袖,或者在呼唤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他们之注重政治和美德,实际上只是把美德等同于或来源于政治再用政治统领一切而已,人们早有惨痛的教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矛盾,即使矛盾了也往往是一部分人构造出「公共利益」来维护他们的私利而已。 其他常见的指责包括把由自主义视为「工具理性」的,从而忽视了价值理性。这类批判也分为两种,一种指责由自主义把金钱视为唯一的价值从而使得工具变成了伦理,导致了异化与堕落;另一种指责由自主义并不关心价值,而仅仅是给人们以平等、自由的思考空间,结果使得绝对性价值与权威被消解了,进入一个“多元”的虚无主义时代。这两种批评其实是难以调和的,因为他们的指责互相矛盾,不过他们都很常见。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工具与价值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说由自主义提升了工具性,也不代表价值的下降,只能说由自主义提升了一个部分而非全部。更重要的是,由自主义把个人摆在目的的位置上,而拒斥把个人视为某种目的或某个权威的工具的做法。但是由自主义确实存在弱点,它把个人解放以后不足以压制其欲望。 霍尔姆斯精彩的提出「反义词置换」,他指出由自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是慈善的反面,而是专制者掠夺的反面;合同契约不是互利利他的反面,而是背信弃义的反面;个人不是社群的反面,而是宗派、极权的反面;利益的调和的不是道德结合的反面而是「理想主义」屠杀的反面;工具不是道德的反面,而是贵族挥霍浪费的反面。霍尔姆斯把由自主义置于历史的位置里,指出它实际上是对弊病的救治。不过即使如此,他并没有成功的立起由自主义,他或许证明了由自主义的历史合法性,却依然把由自主义置于较低的位置,依旧在批评者面前显得低下。 我以为,由自主义的陈义,是很低也是很高的。由自主义提供的乃是自由的保障,一个基本的平台,而道德教化并不是其职责所在,这一点有赖于个人自己。但是,由自主义对道德却有实在的提升,道德箴言未必有这样的效果。事实是,政治笼罩一切或者道德统治一切的地方,不仅自由失去了,我们往往还可以看到美德的消亡与虚伪、犬儒、虚无主义的诞生。 四 由自主义面对着众多的敌人。霍尔姆斯的批评辩护也只是挂一漏万。 由自主义同时受到左右两边的压迫。一方面,它被指责为消解了权威、少数人精英而放出了平等人的幽灵,另一方面它被指责为当今社会的权威、经济对个人的压榨。 一方面它被认为太过「自由」,缺乏权威与力量;另一方面它被批评为消除了真正的「民主」而成为精英政治的护身符。一方面它被认为毁灭了美德,另一方面它被视为虚伪的旧道德的卫士。一方面它被视为消费主义庸众对思想的胜利与毁灭,一方面它被视为个人思想的压抑 。由自主义不可能同时满足两面的攻击,在中间的它只能两头受气。 霍尔姆斯相当有眼力的看出马教与由自主义有深厚的关系。在由自主义其他批评者看来,这二者看起来水火不容,却在「本质」上类似:理性与进步的乐观主义,追求利益(只不过财产权发生了转移),用赫尔岑的话说,「一方是贪婪,一方是觊觎」。然而二者毕竟走向两个方向:一者在错误的「规律」指导下走向「必然的暴政」,一者在苟延残喘中维系着自由。 它还面临内部的问题。不幸的是,高举「自由」的人中许多是自由之敌。有些人把自由视为「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结果人不仅不会得到更多,反而连不受干涉的保障也在话语高地下消解了。Hegel就是典型,他「主客观合一」式的理解实际上把个人的自由剥夺殆尽。圣西门为代表的人用历史的必然性取代了人为中心的自由,把自由的被碾碎视为在必然中实现。对理性与科学的张扬固然使得人类境况改善,也导致了理性的僭妄,以为理性足以「科学地」解释一切、安排一切,从而取消了个人与其自由的位置。 由自主义说到底是一个仅仅是基本保障(但也已经难以做到)。它的思想并不能满足思想家的激情,它的德性也不足以满足道德家的义愤。它并不能为世界、为历史给出一个系统的解释,因为它相信历史是人以及许多能或不能的因素共同书写,并不是任何必然规律的车轮滚动。由自主义给人留下了最大的空间。 五 由自主义在中国就面临更多的问题。如果说它在西方,尤其是霍尔姆斯的美国已经是主流与权威,其他批评者只能予以补充或腐蚀,那么在中国,则依然音调未定。 由自主义显然面临着国家的冲击,「救亡压倒启蒙」实际上应该表述为「国权压倒自由」。由自主义并不是救国的速效药,这使得它在历史上失败,而且在未来也将常常处在论辩中的劣势。 而且由自主义不得不面对它与传统的关系,于是分化出「儒化由自主义」和「西化由自主义」。从保守到激进,最保守的人认为中国传统里没有自由,而且就是不应该自由;继而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本来就充满自由的因素,只是没有形成主义;再就是有人认为由自主义可以和中国传统融合、互补,双方都可以做出一些调整来适应;更加激进的人主张改造甚至废除不自由传统来全盘引入由自主义。 在这个问题上,柏克十分幸运。不从传统中产生的自由很容易通向暴政,然而柏克有一个大宪章、普通法、议会与乡绅的传统,中国却有一个三纲、王法、皇帝与官僚的传统,从中自由最乐观的看也只能是一些因素而已。所以无论如何,由自主义是输入的学说,也很难想象自由能够自己产生。 柏克可以保守自由,中国思想家如果要保守,守些什么呢? 不过新儒家自己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他们陈义很高,对由自主义批判甚勤,学理上却显得穿凿附会、相当可笑。而从施派的儒学来说,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如果从统治的角度看,施派喜爱的儒家德性虽然并不为施特劳斯重视 ,但确实比他们的祖师爷施特劳斯心心念念的西方古典德性更加出色、更加稳定。只是当今几位施派实在没有哲人的样子,不足以担当大任。根本的问题是施派是从外部研读、利用儒学,而不是从儒学传统出发,他们显然并不能接续儒家的圣人序列和道统--而道统如果不存,儒学就只能是一些工具化的教条而不会真正起作用。 由自主义总是在夹击中,他们不得不在与传统的纠葛以外,面临更加时髦的新左的攻击。新左把由自主义视为西方霸权的世界体系的产物,与中国权贵们的同盟、人民的敌人。但是由自主义和新左存在根本的分歧,前者认为中国离现代化很远,后者却认为已经完成。这里涉及到对现实的事实判断,以及背后的政治问题--有些话,由自主义按逻辑不得不说,按实际却不能说--这给了新左论战上的优势,却证明了由自主义的现实判断正确。 新左是多重错位的产物,他们引用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而且远比由自主义更加「食洋不化」;他们以后现代的现代性反思来干涉处于前现代的中国;他们以反霸权的「人民」姿态,与权力结盟抢占话语高地,并且获得了大量金钱和名望。 不管多么激烈、多么引人入胜或者令人生厌,新左与由自主义的辩论只是「杯中风暴」,最多在高校做思想游戏,由自主义的真正敌人,实在明显而强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自由主义剖析》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