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宫殿》是一本由泽木耕太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宫殿》精选点评:
●总会读着读着会被一两句敲打到脑壳。
●超棒的书!作者走过的好多站与我重合,伴着清爽的文字,回忆我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
●@苏州
●关于在澳门赌钱的那段真是逗啊,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那样呢
●香港 东南亚
●去过香港五次,澳门一次,感同身受。“这个人生,我什么都不记得,那是雨的关系。一滴,一滴地催我入眠,说不记得也无妨。”
●201112 重读
●迷茫也没关系,穷苦也没关系,放浪也没关系,没什么好怕的
●放浪形骸的旅游
●很容易看,很吸引人的书。
《黄金宫殿》读后感(一):港澳 新马泰的旅行
作者每去一个地方总是先去闹市,然后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去转。
香港岛转完了,澳门其热衷于赌场和大三巴牌坊,泰国和新加坡更是走马观花。勇气可嘉,但是没有朋友的陪伴总是有点孤独,缺乏激情和生趣。
让人看到了一些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也配上作者的真实情感,喜怒哀乐,让我觉得这是个很专业的旅行者。
看赌场那一段比较过瘾,作者回旅馆了之后老是惦记着赌场,
后来自己发明了一种听声音辨点术,让人慷慨唏嘘。
《黄金宫殿》读后感(二):逃离的……
日本人之注重文学,有两点让我惊奇:一是,千元日币上印的是夏目漱石的像,二是,再严肃的作家的作品都能成为畅销书。
泽木的游记非常美,文字美,景色美,人情美。我所喜欢的日本艺术,常常有这样的特点。
当我在一个迷茫的时期遇到泽木的书,很有同感。虽然不能真的逃离我的生活,却在他的书中得到了一些解脱。心想就这样跟着他走吧,跟他一起逃离,然后合上书就回到现实。看他的喜悲,就像自己经历了这些事。
沉沦这样的世界是有些悲哀的。
不过,的确是好书。
《黄金宫殿》读后感(三):香港每天都像过年……
这是读的泽木的第二本书了,比起《海角之岬》,更爱这本。
也许是因为里面少了些长得让人头痛的地名,也许是多了让我感觉亲切的地方。每读到一个情景,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白描的优势吧!
喜欢香港之旅的那段经遇,黄金宫殿,夜市摊,林立的住房…脑海中都会勾勒出电影中出现的画面。很真实,很香港。
【香港每天都像过年】 我想到我的开封了,是的,我想家了。按照泽木的标准,开封也算是每天都在过年吧。路边永远不会消失的地摊,卖着新奇的廉价的小东西。这也许就是小城市的好处吧。
开封每天也像过年。。。
《黄金宫殿》读后感(四):旅行的緣由
精選書摘
旅行的緣由
為什麼只做一天就辭職了呢?別人問起我理由時,我總是說因為下雨的關係。我喜歡雨的感觸,喜歡雨中漫步。雨的涼意總是讓我心情愉快,我沒穿過淋不得雨的西裝。可是,上班那天正是梅雨時節,幾天前起就霪雨不斷。我那天穿著第一次上身的灰色西裝配黑皮鞋,手上還拿著傘。平常不是太大的雨我都不打傘的,那天怕淋濕西裝而打了傘。我夾在從東京車站朝著丸之內辦公街默默走向中央郵局十字路口的上班族人潮中,突然決定不要當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這不是騙人。但我向別人說明時,總覺得應該還有其他因素才是。
接下報導文章的工作也是偶然。大學老師擔心我不肯就業遊手好閒 ,介紹我給雜誌社,試著寫寫文章。雖然不是我特地選擇的職業,但做了以後,出乎預料的有趣。借句演員訴說自己工作有趣時常用的話,是因為可以品嚐好幾類的人生。對我來說,報導文章作者的趣味和演員相同。為了了解一個世界,便進入那個世界,在其中生活。可以一再重複只是短暫、臨時的經驗。那種存在方式也像美國硬派小說中出現的私家偵探。一個老衰的酷酷主角說過這樣的話:「我喜歡深入人們的生活後再出來。在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人生活,讓我覺得無聊。」
偶然踏進的世界,隨時出來都可以。我就是以這種心態支持我做喜歡的工作。我明明是業餘作家,但不知不覺間工作量多到變成職業作家的程度。我不想當職業作家,我怎麼也無法認同寫作是我的天職。我想,我應該還有不同的工作,還有不同的世界。
從那時候起,我覺得必須想辦法改變。
但是,為什麼要離開日本呢?即使不想成為職業作家,還是有其他的路可走,為什麼非要採取走出日本這種極端的做法呢?原因之一是我踏入新聞界最初接觸的那位個性鮮明的人物,老是把男人二十六歲以前離開日本一趟較好的話掛在嘴上。為什麼是二十六歲,那只是他去美國時的年齡,但我對二十六歲這個數字留下奇妙的印象。那時,我就快要二十六了。但這趟旅行的契機不只是這個。
一切都要從我的信口託辭開始。人家來約稿,我不想接受,但不知怎麼拒絕才好,畢竟說不出口我不想當職業寫手。尤其是專程為我而來的稿約,更是不知如何開口拒絕。我只好編些謊話,說我就要出國,所以不能接稿。這個藉口很具說服力,任何人都能輕易諒解接受。有一陣子,我對每個遇到的人都說因為要出國……。但是這個拒絕方式也出現破綻。
當時,我的公寓裡還沒有電話這種文明利器,有急事時還是靠東京的父母家轉告。我每天打一次電話回家,確定一下有否工作聯絡。但是我以出國旅行為藉口後,「準備出國」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已經出國」,到最後都有人打電話問我母親我「什麼時候回來」,不明所以的母親每次答覆都含糊其詞。有一次,她毅然決然地跟我攤牌。我也厭倦再辯駁或是撒謊,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離開日本,不管哪裡都好,只要是外國就去……。
《黄金宫殿》读后感(五):人生的缓刑。
在大理的最后一天,认识了年轻的日本驴友庆多。出来已五个多月,晒得全黑的脸(我也半斤八两),染得暗黄尽褪的不尴不尬的发色,一件简易黑T和条纹大裤衩,看上去也并不干净的手指,话少而羞涩。与他用英语夹生着生硬的日语交流着流行的作家,喜欢的音乐,城市和历史,一瞬让我想到了《深夜特急》的大泽隆夫。他带着吉他旅行,于是那晚我们弹着吉他,喝着爱死的大理啤酒,从Beatles到Cure,从人间到聚集风,渐渐还聚集了几个客栈的住客加入,后来一起劲还来了几段即兴,渡过了难忘的一晚。
毕业旅行后沮丧回沪寻工作,未尽兴的自己只因怀念那晚而再次把泽木的书拿出来读,又渐渐沉浸入那旅行时自由的快意中。诸如奇怪地想要坐慢车,喜欢夜晚混乱的街道,不禁选择把自己置于某种近乎绝望境地的观点让我也兴奋起来,正是旅行时的感受。我没有同房那些驴友的职业装备,体力不好,毫无计划,走着重复的路程,路上有好也有很多无聊的景色。但是很多感受,却是独自旅行的人同样的体会。喜欢做汽车看公路,去别人不去的城镇,与当地人交谈,接受各种或妙或糟的意外,一边感受自由,一边寻找况味。一个地方感受到人的情分时最让人眷恋。
与书中最大的共鸣是他说起旅行的意义和自己的选择时,提到旅行就像“人生的缓刑”。有多少人是因为逃避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选择了旅游呢?我就是一例。因为不想去想未来的事而开始旅行,连毕业典礼也没去。我看到书里写道那些长期寄在一个廉价地方颓废混日的外国游客,不禁想起临走前大理Taxi司机不无鄙夷的言论:在大理有很多拿着低保的外国嬉皮租着便宜的房间混日子,到处游荡,去菜场拣不要的菜叶子和烂番茄回家炒,这样生活。或许这与多数国人心中的欧美旅行者形象大相径庭。我也用质问的语气向庆多提起他每天12点才起床的事,他只是笑笑。后来想起有些歉意,出来旅游后上的重要一课不久是理解生活的各种方式吗?而能够自由地选择,自由地思考,能感受到生活的轻盈,是体味景色之外更为重要的旅行意义。
旅行就像在进行探索一般,外部的探索和心灵内部的探索。旅行时常会陷入缘于平淡的迷茫,或者被什么阻碍所伤害,抑或因为失望而觉得困惑。但若能不停止自己的脚步,不停止与他人的交流,总能经历某些惊喜,或给心灵某种洗礼。
我喜欢泽木的书,是因为他是非常知性感性的人,他追求的是心灵的质变,相比那些追求极限的旅行者,他的感受贴心很多。他并不那么在意异域风情,而是感受文化间摩擦的人味;他并不是猎奇何种景观,而是随性体味风景与内心的化学作用。他的目光下,正派的旅馆有时不如脏的来的有趣,清新小巧的集市不如迷宫般胡乱的庙街来得兴奋,他用很多笔墨去写自己在澳门的赌局,去写在槟城有趣的同乐旅社,去写自己对香港幻梦的意犹未尽,兴头上调以李贺的诗评,未刻意为造书而如何布局。受其职业的影响,写出如此迷人的文字,他写的不是游记,而是一种旅游的态度,一种探索生活的态度。
看着书的时候,偶尔也会幻想下,想着硕大的蟑螂在地上爬,敬畏心顿起。还有很多地方看上去很美,但是语言不通,治安不好,种族复杂,等等等等,对我来说都貌似很可怕。
还好,等到上路时,因为不愿停下亦不愿回去,便会选择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