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是一本由[英] 吴尔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通读者》精选点评:
●伍尔夫的随笔绝妙。
●相读方恨晚
●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怎么的,句子读着好别扭
●a room of one's own
●排比句啊…翻死我了
●更喜欢《伍尔夫读书随笔》的译本,大概先入为主了吧
●从前没看过伍尔夫的书,这本让我见识到了伍尔夫深刻的感受力和生动的语言,序言说的没错,确实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lady在与你聊天,她也是一个生动可爱的人。不过后两篇没读下去就还走了。留点小遗憾吧。
●伍尔夫的随笔,我觉得比小说好看。小说文笔是很好的,但文艺腔重,也没有什么社会性。略显空洞。
●选读,她看书很多,想得也多,书写得差强人意。
●有藏书票哦!
《普通读者》读后感(一):文字流淌
这个版本是选本,五十二篇中的二十四篇,不过没什么关系,这本就不是追求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著作,而只是伍尔芙和我们的谈心。
修为有限,并不熟悉她提及的大多数作家作品,记忆力薄弱,也不能复述她说过的内容,然而她的文字,并不高高在上却优美有力的淌过眼前,似乎是溪流,带着热爱的声响。
大家小书系列的开本,装帧和附赠的藏书票也让人满意,可读可藏,并不是一般小书让人痛恨的俗艳模样。
《普通读者》读后感(二):幕后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文学评论来读,可是当里面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大多都没听过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点八卦的小书来看。而我大略应该归为后者。看着伍尔夫细数着一位位绅士小姐的生活,我们也仿佛来到了那个时期的英伦,于是一本本书后的人物活起来了,走到你面前,讲述着他们或她们的故事,自然而然就带出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如此这般的专业问题。
看完了全书,无意间翻到译者写的前言。才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原来是有着家族精神病史。二战期间她和丈夫曾誓言,绝不在纳粹的轰炸机下苟且。而最后这位铮铮风骨的女人,为了在发病时不伤害丈夫,投河自尽了。如果先读了这篇前言,再去看里面的文章,也许就会多了份敬重和惋惜吧。
《普通读者》读后感(三):无标题,摘自博客(06.11.22)
读伍尔芙,看她评价乔治.艾略特,实在有意思。
她说无论如何,对于像她那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我总觉得她自称普通读者未必是过份谦虚,而是那个时代欧洲的阅读风气,确实是这样的,普通读者完全会去读伍尔芙所读的那些书,现在似乎更应该把大群的畅销书追随者称为普通读者更对,只有那些中文系的或是对文学有特殊爱好的人才会去读十九世纪的欧美文学罢),“和书有关的一些东西,如作者的性别、外貌或者人品,却会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物一样引起我们的爱憎。乔治.艾略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据说,她现在的声誉已经大不如以前了。确实,她的声誉怎么能不受影响呢?她那张难看的马脸、那张难看的长鼻子和那对难看的小眼睛,总是从她的书页后面浮现出来,使男批评家觉得不快。他们不得不称赞她,却实在没法喜欢她......”
不胜莞尔。
突然想,伍尔芙的观点倒也一部分说明了现在“美女作家”风靡的原因。看来以后也不能一味认为美女作家是肤浅流俗的代名词——如果她们自身确实有才华并且足够自重的话,也不必再气得回骂“你才是美女作家,你全家都是美女作家”了。
不过说真的,伍尔芙自己长得也不怎么样,要是光看人,我肯定不会喜欢她,可是她行文的风格比她的人更容易令我接受一些,虽然不是百分百,但也够了。
伍尔芙评论简.奥斯汀的一段话,看的时候也颇有感触。
“她完全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对作品持有高标准的作家应该处理怎么样的题材。有一些生活内容不是她所能写的;有一些情感,无论她怎样努力,无论她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给它们披上一件适当的外衣,或者找到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她也没法写出激情、浪漫的、场面,即使拼了命写也不行。”
我们都不是天才,所以不可能没有局限。这是急不来的,既然“拼了命”也没用。
尽管如此,简.奥斯汀毕竟还是能得到有着惊人的直率和刻薄的伍尔芙的一言片语的肯定,这样的肯定对于简本人毫无意义,可是对于后世喜欢简的人多少还是有些意义吧。
我有时不明白,当读一本书,觉得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地方越来越多——而那些全是你心里想过,却一直无法确切地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一件好事,还是恰恰相反。
《普通读者》读后感(四):普通人不等于普通读者
说起来惭愧,这本书在我手里躺了一年。连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但伍尔夫是个吸引人的女作家,她长得消瘦,侧脸太过好看,以至于我拿着kindle不停锁定解锁,一定要转到她的屏保上来。
再说一句废话吧。电影《时时刻刻》里,饰演伍尔夫的妮可·基德曼好看。沉入水底的场景好看。
因为某项任务,分到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几近崩溃(当然也是由于我拿到的译本实在欠佳,不是这本),这个以意识流书写行世的聪明女人在说什么?那些破碎的词句想表达什么?而她说的那些人,又是谁?
我不是英美文学专业学生,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并不觉得我在英美文学上有多么无知。直到这一本。某牧师的日记、某主教的传记、某大使夫人写给爱人和某伯爵写给儿子的书信。我忽然发现,英国文学于我如此陌生,那些从十六到十九世纪的面目在殿堂的角落里排成一列,我看到的每一张都那样苍白,脸上落满时间和距离的灰尘。
用维基百科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内容还很丰富。读着他们坎坎坷坷的奇怪生平,我前所未有地意识到自己站在一个传统之外。只有那个传统之内的人才能相互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中国讲“知人论世”,而我甚至不认识他们,于是连看书写他们的诗意文字也不得要领,始终无法沉浸入那个世界。这种感觉很不耐烦,又很诚惶诚恐,诚惶诚恐到好不容易看到笛福、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康拉德、柯勒律治、托马斯·哈代等人的名字时,竟想抱住他们大哭,仿佛是失去联系好久的亲人。
所以我意识到顶多活在利维斯的那个“大传统”里,自以为是。
还是不行。斯威夫特和斯特恩的情人是谁?华兹华斯和西德尼的妹妹是谁?不行不行,你远离着那个世界的勾连网络。
我一直以为英国文学是由一部又一部小说接连起来的,这时才发现不是。小说是虚构的世界,而另一座城堡真砖实瓦得不留孔隙。那些日记和书信卷帙浩繁,絮絮叨叨,有一个家族的沉重叹息,也有一个少女的喜乐心情。日记作家、书信作家,这种名号本身是多么怪异,写作的人会知道他们在做着作家做的事情吗?把他们从历史的灰堆里钩沉出来,和奥斯丁艾略特哈代们放在一起,并非是要对比出后者的伟大,反倒是显出前者的性情生活。他们一个比一个真实,有着自己对话的对象。甚至那怪人杰克米顿、那花花公子布鲁梅尔,他们从车里跳出来摔断骨头,或者仔细校准衣领和下巴的角度,那些历史褶皱中的细节意外地动人。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就接受了伍尔夫的叙述方式。她本就想做一个“普通读者”,找到一点普通的阅读状态和生活状态,远离学院式批评,津津乐道地八卦些普通人的传奇。那些动人的细节开始吸引我往下读,迎接那些因衰老而变得温柔的目光的注视,也更加想把他们本人挖掘出来。是的,他们是活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名之人,他们的爱情、生死和诸种怪癖远比他们的作品重要——书本里会说,“反映了18或19世纪的社会生活”。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那儿,或者说他们的名字还能在擦洗之后浮现出来,本身就充满了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如此可触,我们会怀疑华兹华斯抒情诗的真挚性,但舍不得去为难他妹妹——那个眼神清亮、在山谷里奔跑的属于大自然的姑娘。
我读到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然而是好的故事。
不能不说伍尔夫的文学感觉超一流。常常会被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和象喻惊艳到,比如主教的袍角像黑色的飞鸟一样掠过不凋花之地,比如康拉德的文字像夏夜慢慢浮上来的星星,还比如上帝会赦免和钟爱读书的人。这个聪明的女人,用她的感觉和印象碎片,将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天空凃染得如此斑斓。
《普通读者》读后感(五):一次轻松的漫步
终于读完了《普通读者》的最后一篇。作者弗吉尼亚•吴尔夫。当然自己读到的只是中文选译本中的二十四篇。从第一篇《普通读者》到最后一篇《“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后又看了一遍译者刘炳善先生的译序,惭愧的是对于书中的大部分的内容是不记得的。若不借着目录都不晓得自己看了什么了?
算了一下完整读完用了一个月,真正集中是在上一个星期,除了上课没有读过,坐车时拿来打发时间,自修时用来调剂神经,最多的还是在睡前,当是饷粮,搞得一个星期没有哪天晚上是饱着肚皮睡觉的。也难怪记下的内容寥寥可数了。
正如刘炳善先生在译序中所言“她的评论文章的语言比她的小说更为平易、流畅、好懂……好像在听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向我们谈天。”这一场谈天比读到吴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轻松有趣的多,不用用种朝圣般的敬意。
《普通读者》不是专门性的文学评论,的确它没有高谈阔论,所言谈的就是“从读者的角度所读到的作家作品和传记”,但这个读者又不是普通读者,是“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所以里面有她自己独特的视觉角度,语言虽然“平易、流畅、好懂”,不妨阐述她的主张思想,比如《现代小说》、《现代随笔》和《对当代文学的印象》,《现代小说》在译序中有言不多说,《现代随笔》是针对一本书的评论,《对当代文学的印象》中作者说当代(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不好评价,文学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对各流派作品评价褒贬不一,辞差甚大。当代中国的文学是否亦不好讲呢?失去某些纯粹性的东西什么算是“文学”也时不时迸出来成为讨论的问题了。吴尔夫在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代文学是没有出现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拜伦的《堂•璜》或者迪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那样的鸿幅巨制,但当代文学的零星片断是一个为未来杰作作准备的过渡阶段。还未逾百年,言对否可能还为时过早,再一个门外汉也没有发言权。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价值是指导了一批英国著名作家的生平作品、写作生涯、逸闻趣事,其中很多自己都不熟悉。就如外国人知道中国的李白、曹雪芹……不怎么晓得张若虚、冯梦龙吧?
吴尔夫是个女权主义者,所以她关注着知识女性,《普通读者》中评说女性作家的篇目也是我喜欢的,喜欢吴尔夫笔下的那些女人们——“想的就是出名”的玛格丽特•凯文迪什,“性格可爱古板脾气”的简•奥斯丁,到最后“那位个子不高,身穿黑衣服的中年妇女”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或乖戾或反抗或害羞……都可以暂时免了看她们的传记了,好吧,我现在可以拿着吴尔夫告诉我的有关勃朗特姐妹在颜色感受上的相似和朋友说上几分钟了。
这本小书就是这么杂,在每晚睡前来读,同时也把里面的文字想象成是作者在品着下午茶的档写出来的,不过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保护人和番红花》还告诉我们英国文学创作的一种关系——作家与支持他进行创作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不自然令我想到中国古时的门人食客们,不过这两者可比性看来太小。
这本《普通读者》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和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由于里面有些错别字,修改了不少,比如在38页和93页,平时不会在新书上涂改的,也就不满意里面太明显的错误,不过刘先生的翻译语言自我觉得很有味道。
值得读读,要是不很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