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中关村》是一本由汪向勇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往中关村》精选点评:
●年前读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一方面感慨记忆力下降,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本书可看可不看,比较像小说,也许当年真是这样吧,对一个对技术比较狂热的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普通人在中关村的IT生活,每个人都不容易,平凡的或伟大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认真过下去!
●IT小说
●永远不要失去梦想,永远不要安于现状,人一定不要停留在心理的舒适区~
●上世纪的码农生活考古
●文字简单,两天就读完。作为一部小说,它可能连及格线都达不到,比如,人物形象模糊,叙事混乱,为了引出内容而堆砌情节,最重要的,作者连个结尾都没想出来——不是故意留下悬念,明显是不想编下去了。但是,还是很有趣,这本书是了解一二十年前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源时期状态的简易读本,读过之后,会觉得“原来当时的北京、中关村是这样的”,当年看来很时髦的东西,在今天可能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不变的只有大家依然挤破头地拥向这个拥挤不堪的城市。不得不吐槽书的质量,每章之后的“to be continue”就不说了,每章的插画更是奇葩得令人发指。
●内容很杂,没什么共鸣。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了他周围几个人的故事,而且常常几章”我“都不会出现,不理解为什么不用第三人称。
●号称中国计算机产业界第一部小说,后来又读了好几本……
●180126,比较老的一本小说了,也就是里面的游戏有点意思。
●作者在中关村经历的那些青春岁月。国内的书,很多是专业文人写的,但是关于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经历,如果有相关从业人员抽空写写,或者停工之后写,都会给读者以具体的感染。可惜啊,国内这样的书还是太少。
《逃往中关村》读后感(一):一本很好的书,不知道为何被人忽视
一本很好的书,不知道为何被人忽视。作者的风格很像王小波,理性的黑色幽默。很有味道。感觉现在的好小说越来越少,老一辈的小说家写的东西离我们过于遥远,读来有一种让人糊涂的距离感,而这样的小说却真实反应了我们这一代的某些生活,很不错...
《逃往中关村》读后感(二):毕业生
这是一本讲述了毕业生的故事的书。撇开具体的时代背景和IT背景不谈,书中描述的那种毕业生的心境足够真实。书中不同人物的命运轨迹也让我沉思良久。我想引一句书中的话:“这些东西曾经让我像一个人才一样走在大街上,但是时间很快让我不得不对自己做减法,我发现这些拥有在一年内早已从某种程度上失去,再后来我发现有些东西失去的越快对人越有益,唯一不能失去的是那些想法。”
《逃往中关村》读后感(三):尊严受到威胁
其实真的是本不错的小说!
文章最开始讲到最多的就是“尊严受到威胁”了。这个确实很微妙,比如我现在工作,感觉不受重视,也就是算是一种尊严受到威胁吧!比没有安全感还要深一层的感情。
本书不足之处及时感觉有些草草收尾了,里面很多的故事都可以写得更深入的,比如,我就很关心猴哥这类人最终的命运是什么?
最适合工作了几年的科班出身的人读了,里面确实还是有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我们读起来就很能一气呵成,能感同身受!如果他还有一些创业的斗志那就更好了!
《逃往中关村》读后感(四):读后感
这本书是刘未鹏大牛推荐的,大约读了一个礼拜,当时借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还是有点年代的,说是计算机产业第一部小说,其他相关类小说包括《疯狂的程序员》、《我是一只IT小小鸟》基本上是抽中午的时间看的。
小说内容大致讲的是刚毕业的几个大学生,刚开始被安排在工厂上班,但是觉得自己在工厂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没有多少前途,然后各奔东西,各自谋划自己的未来,但是依然保持着联系,戏称“酒肉朋友”。其中,本文的主角康成从一个机械专业出身,从工厂中辞职后跑往中关村,和别人一起靠着做软件进行初期创业,当时的中关村是知识信息爆发的地方,有太多商机,由于创业之初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最终放弃中关村合伙创业这条路。最后被刘老板看重,靠着梦想PC的市场最终成为大企业的核心骨干,前途无量,但是也面临着一些自己的烦恼,小说的最后也影射了中国的站队和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下面是自己看小说的一些感悟:
第一,即使处于环境恶劣的地方,也不要堕落,应心怀梦想,冲出牢笼,寻找更大的舞台;
第二,康成虽然是机械专业出身,却能成为梦想公司的经理,靠的是他的idea,相反技术宅侯哥虽然技术很棒,但是没有取得像康成那样的成功。技术VS管理。
第三,书貌似有了一些年代,要与时俱进,推荐的书也应该看是否适合。
收录的语句: 成功不是绝对的; 过分的尊重会产生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