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眠的伊娃》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2-05-26 02:0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眠的伊娃》经典影评1000字

  《不眠的伊娃》是一部由巴勃罗·阿圭罗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德尼·拉旺 / 伊马诺尔·阿里亚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眠的伊娃》精选点评:

  ●这节奏实在是太慢了......

  ●拉美解放神学,不雅神学和对艾娃的崇拜恐怕也是息息相关。从极尽哀荣的葬礼、圣化、苦难中的启蒙光亮、到归复平静却生生不息,恐怕也有现实关照。圣母的神圣苦难透过艾娃投射到民众身上,可惜结尾草率,前面hold的很好的气氛完全崩坏。给艾娃演讲配乐燃爆!音乐剧贝隆夫人还是西方保守立场出发

  ●美人身后事,阿根廷。拉美的迷幻。音乐很赞。161031。

  ●镜头大赞。

  ●沒有貝隆差評。

  ●画面镜头贼tm美……全民狂热

  ●Gripping chiaroscuros call to memories of justicialism. A sensory experience fell short of contemporary echoing

  ●可是真的很无聊。噗

  ●看过《贝隆夫人》,熟悉《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这支歌曲,不过没想到伊薇塔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奇异的故事。整个影片看的是英文字幕版,还比较好懂,纪录片的穿插让人想起了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

  ●谁能告诉我这是个什么鬼?

  《不眠的伊娃》影评(一):重口味文艺片,这里在线看

  阿根廷一直为她哭泣。贝隆夫人,国民革命之母,33岁殒命,美丽躯体失踪,原来经历了20年的奥德赛。加西亚般奴演绎的刻毒上将,在回想贝隆夫人:“那婊子开声会变瘟疫”。艳尸三段史应声展开

  《不眠的伊娃》影评(二):时代的悲剧,死后无宁。

  时代的悲剧,死后无宁。导演的胆量很大,敢这样拍贝隆夫人,也不怕被干掉,

  1952年7月26日的当晚,阿根廷国家电台的广播员声音哽咽地向全国宣布:“艾薇塔·贝隆———国家灵魂,民族的精神领袖逝世。”一种悲痛顿时笼罩了整个阿根廷,阿根廷的生活停止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阿根廷人从四面八方涌向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火车、轮船显得异常的拥挤,不少人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只是为了送别他们心目中的“玫瑰”。吊丧那天,70万人向艾薇塔的灵柩致哀,人们反复喊着“艾薇塔”的名字,有的人当场哭晕过去,有的拼命去吻她的玻璃棺,16人因为挤撞而丧生。政府为平息局势,不得不出动军队维持秩序。为了哀悼她的离去,政府宣布全国服丧。

  《不眠的伊娃》影评(三):花样恋尸癖……

  拉美对我而言是一块和印度一样参悟不透的神秘土地。本片所展现的cultural gap已经大到把我的所有知识填进去都无法架起理解的桥梁的程度:即使了解了贝隆夫人的生平,也理解不了阿根廷人对贝隆夫人疯狂崇拜,甚至崇拜到恋尸癖的程度……

  抛开cultural gap不说,本片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好牛逼的样子。怎么说呢?就是相当的风格化。影片开场第一个长镜头就把我震撼到了:故事讲述者在夜晚车灯的逆光下由画面纵深处向镜头徐徐走来,由模糊的剪影到面目分明,犹如穿越时空隧道的旅人。

  故事由贝隆夫人的遗体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遭遇串成。每个时代的故事都遵循这样的模式:单一场景、封闭空间、少量人物(两三个)、夜景、长镜头。除非人物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机位才跟着变化(连续的镜头内变换机位),否则基本用固定机位记录对话。不用常见的正反打切换。过肩镜头中,背对摄影机的一方始终后脑勺对着镜头。然而这样的处理却没有任何枯燥呆板之感。这全要归功于场景本身蕴含的戏剧张力太强大,能提供足够的吸引力,不需要用蒙太奇来营造气氛或情绪,就足以让你忘掉镜头的存在。此时若镜头和机位的频繁变换,反而会变成画蛇添足的干扰项。

  《不眠的伊娃》影评(四):依然需要了解不少阿根廷的历史背景才能读懂情节

  跟导演之前那部《火蜥蜴》类似,这部影片依然需要观众了解不少阿根廷的历史背景才能读懂情节。贝隆夫人在阿根廷人的心目中太过重要,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她都对整个阿根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剧中展现出跨时代的恋尸行径也不足为奇。在我看来,贝隆夫人在阿根廷人心中已成为一个革命象征,其光辉形象存在于拥护者的思想里,而对于独裁军人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三段故事都采用了长镜头拍摄手法,特别是后面两段运用得相当精彩。上校和士兵在卡车里的对峙,透过车外光线明暗的变化,来刻画两人关系由平静至激烈的转变过程;最后一段在地下室,将军与女恐怖分子对话的一幕,女人始终背对镜头,营造出相当慑人的压迫感。另外不得不提,三段故事场景都各自在单一封闭的场景内拍摄完成,带有强烈的舞台剧味道,对于这种重述真实历史的故事,算是相当实验的手法。

  尽管虚构情节与史实片段切换得几无破绽,但是这个匪夷所思的事件的“真实性”依然在历史背景知识缺失与过于浓厚的神秘主义下变得模棱两可。与其说是展现一场津津乐道的集体恋尸癖,倒不如说,导演想借这个故事的外壳来传递革命精神永不灭的立场,无疑也是对独裁军政府的嘲讽。这点跟《火蜥蜴》里隐去小男孩父亲的背景故事是一致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眠的伊娃》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