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约束的日本》是一本由(美)约翰・内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约束的日本》精选点评:
●比菊与刀之流强多了,极好的分析当代日本的读本
●梁文道推荐
●中国人研究日本似乎不如美国人尽力...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觉
●卧槽!意外地好好看!
●作者的自负
●日本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
●比较真实反应二站后日本的现状
●写得很好,翻译得也非常好,读起来很顺畅。
●其实主题挺好的,但是作者有点写走题了。第一二章跟日本传统文化有关,但原因似乎并不是中心论点中的所谓“外国”因素,最后一章干脆没看明白跟传统文化有什么关联。
●收获是,在日本大街上看到美貌正太绝对不要随便盯着人家看,再好看也不行,会被捅的。
《无约束的日本》读后感(一):意外地精彩
这类书好像永远都会情不自禁翻来看,看之前没什么预期,还以为就常见的文化分析类,没想到意外地精彩。从一开头就干货满满,与其说喜欢作者不如说佩服他。而且看得出翻译得也比较上心!
以外部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国家或许不会产生什么直接影响,但某种程度上来自外部的声音却不可或缺。虽然是10年前的书,但无论对于了解上世纪的日本以及我们的现在都极赋参考意义。
政治,经济,商业,家庭,教育,文化,军事,全方位的当代日本社会分析。看前几章的时候联想起一串日剧和小说,原来那些创作都是有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并非完全是夸大或艺术加工。后面几章则是第一次比较认真了解日本政坛,虽然党派还是没完全搞清。有时候,能够把事情讲清楚真得就已经足够。
感受得到作者作为局外人尽可能的客观分析,翔实的案例也很添彩,不知强过那些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多少。
总之,很有点的一本书,作为消遣绰绰有余。
《无约束的日本》读后感(二):战败后的心灵拷问
一个地理上在亚洲的国家,一个一心想要脱离亚洲的国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辉煌的国家神化破产,日本成为了背负着罪与耻的败者。因为美国的战后全球政策,麦克阿萨宪法并没有对战犯进行彻底的审判。胜者之间在胜利之后开始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败者前一次国运豪赌所进行的审判也失去了意义。胜利此时失去了公正的名义。但对日本这个一心向往强者并能随时调整方向跟随强者的国家里,失败是最大的审判。
亚洲对日本来说是什么?亚洲在日本的哪里?
这是一本追问这些问题的书。西人治学的确有其长处,从这本书中你能找到一些东西让你更加理解日本人。
《无约束的日本》读后感(三):揭开面纱,让我们看看繁盛樱花下的日本
我没有对日本文化作过研究,不好说此书在同类书中如何如何的话。对日本文化有点兴趣,以前读过相关的几本书,但好像基本也就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表面介绍与引入。
这本书,给想了解日本某些方面的文化与社会架构的人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更准确地说,它揭开了那种千篇一律被繁盛樱花覆盖下的日本的面纱,仿如打破的水晶球,一地碎片,我们开始看到一些真相。
这本书里面,有一些很负面的日本形象,但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始终保持一个相当客观的姿态。这读起来很舒服,没有被强迫接受或反对的感觉。
这很重要。
但我想,本书最最集中的笔墨应该是着眼于日本这个国度对自己的国际定位。很有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味道,日本在为它曾经的战争付出着代价,这个代价在有些人看来昂贵,在有些人看来相应,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人的心理有着巨大的矛盾,历史定位的罪感与民族主义的心理崛起成为两股必然的交锋。
这是一个矛盾的日本,然而它正在慢慢地走出美国的权威控制与神话笼罩,从国内的自我重新定位开始,试图在世界体系中寻找新的国际地位。这其间不乏努力,这努力不乏是非,到底孰是孰非,只能留待世界鉴定了。
《无约束的日本》读后感(四):管中窥豹
尽管《无约束的日本》一书的内容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但是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无法想象作者是一个精通日语的美国人。
正如简介所述,书中围绕“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象力中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的中心论点展开了论证,但还我对其论证过程不太适应,虽然过多传记式的人物描写和一些纪实一方面有助于通过细微之处了解日本民族复杂矛盾的心态,但另一方面忽略了从广度上揭示日本社会现状的必要性。
好在作者能够在书中时不时的强化其论点同时客观的描述了日本现状,使我们能够知道,日本民族其独有的心态形成的客观性。
我们大可以用三个时间段来划分日本民族心态渐变的过程,即上世纪30年代战败以前,战败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大萧条以前和经济大萧条以后。
作者着重分析的是经济大萧条以后的日本民族心态的变化,从家庭入手,到企业,到社会,最后到整个民族。而值得指出的是,书中或明或暗的在表明经济大萧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诱因。因为在大萧条以前,从战后恢复过来的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一举成为了当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人们沉浸在无比荣耀的幸福感和希望当中——通过努力奋斗终究可以换来幸福,也正是这种目标和动力推动了日本的飞速发展。
然而,在经济萧条之后,伴随而来的企业的不景气和失业的增加,不断地摧残着战后日本民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努力奋斗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会失败,很多日本人再次开始发觉他们曾经已经发觉但是一度遗忘过的体会: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某种根本的东西。
书中两处描写很让人深思:一个是每天的清晨,都有很多西装革履的日本人早早的来到公园、图书馆等地,打发时间——他们都是被辞退的失业人员,原先稳定的工作状态突然被打破使得他们顿时空虚起来,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给与自己心灵上的安慰,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另一个是有一次一个老师问班上的孩子将来打算做什么,并要求他们写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下笔,而且开始抽泣——他们感到绝望,因为他们隐约的意识到,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似乎都看不到将来是什么。
当然,书中很多的部分还是谈到了日本民族特殊的心理:一方面在精神上希望从传统中重拾自我,另一方面却在物质上自觉或不自觉默许“西化”。因此,在一种扭曲的矛盾心态下,很多日本人在迷失和堕落,空虚和无助充斥着周围的一切。更可怕的是,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正在逐渐向下一代蔓延——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辍学,自闭或者刻意的标新立异来支撑那早已被架空的躯壳。
因此,为了重新找回自信和自尊,振奋自己的民族,也难怪会滋生诸如石原慎太郎这样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更难怪这样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在日本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通过书中关于这个极右分子介绍,我多少想通了一些长期以来的疑问。
但是不管怎样,日本能在上世纪初就造出航空母舰,上世纪70年代从战后的衰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发展经验和民族精神就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无论是从其发展方式还是其民族心态,都客观的去评判和扬弃,这才最重要的,也是我看过此书后的一大感想。
《无约束的日本》读后感(五):“共识的日本”何在
“共识的日本”何在
无疑,中日之间20年脉络的大变迁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日本形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不可能再恢复,而由另一个“庞杂而可怕”的日本形象将其取代。
一个曾经以“阿信的故事”风靡中国的日本,一个以《排球女将》震撼中国的日本,一个在《血疑》、《追捕》中,彰显人性真善美的日本,消失了;一个以茶道和插花,以秩序和清洁而让中国人欣赏的日本,一个在战后废墟上,以“日本制造”而崛起,甚至挑战“美国世纪”,而让中国人佩服的日本,消失了。
对于在一场巨大的浩劫之后,痛感自己落后,渴望复兴的中国而言,那些艰苦卓绝的创业努力,令人赞赏,那些坚忍卓绝的民族精神,学习世界先进文明的心态,以及成功崛起的道路,无疑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榜样,日本充分展现了它所具有的历史坐标式的魅力和意义。
但仅仅十年之后,这一“共识的日本”就面目全非:中日之间充满血与火的历史隧道和争吵不休的现实被打通,双方在历史和价值观上相互“仇视”,在地区主导权和石油能源的战略上相互争夺,极端强悍的民族主义被引燃,而对于日益“绿色化”的台湾,一个态度暖昧的日本,一个与美国国家战略捆绑的日本,被越来越视为中国崛起道路上的“战略对手”,而在日本,“中国机会论”被“中国威胁论”压过。
这可能是中日之间一个世纪性的困惑,为什么曾经的“共识”,最终如此分裂而对决?
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日本的确是一个参照。真正对“美国世纪”的权力第一次发动挑战的是日本。20年前,其在美国引起的愤怒和喧嚣,远远超过10年后发出的“中国威胁论”。日本崛起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中能够达到这样的深度:握有世界第二大的经济权力,文学、艺术和科学,赢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世界性声誉;在最辉煌的时刻,日本杰出的知识分子曾代表东方与史学大师汤因比进行东西方文明的对话。20多年前,对于一个从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和内乱中猛醒的中国,他们看到的高度成功的日本,似乎提供了一种不用实施纯粹的“西方制度”,就能跻身拥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国家之列的可能。
在近代的“世仇”与战后崛起的神话之间,中国的“精英”,韬光养晦地看到日本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角色,强大的资本、技术、企业的好处,而搁置更深层的中日历史和心理的东西。实际上,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选择而言,日本就是一面镜子,其中可以折射出中国对于现代的误读。
正如,日本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强势政府操控,在一个“失落的10年”中,成为被饱受批评的旧秩序,而在这之前却被解读为独特的日本竞争力的来源。
问题是当时为什么那样解读日本?因为,中国同样对国家力量主导现代化充满眷顾。所谓“亚洲价值观”式的东西在中国同样大行其道,亚洲的高度往往被视为高楼大厦的高度,而不是现代的人的高度。我们对于现代文明主流的价值观,大半是在经济利益的链条上和实用主义中兜着圈子。而中日之间被搁置而没有以现代文明审判的历史,恰好很不幸地属于这一部分。
当迈克尔·波特追问“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之时,美国在经济领域再次胜出,而日本陷入所谓“失去的10年”。于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的榜样取代了日本,对日本当年的敬佩心情发生了变化。而在一个利益争夺和分化剧烈的10年之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认同发生了相当的分裂。在主流的价值观无法凝聚社会之时,不满和激愤就会投身到那些最容易宣泄的民族主义的火山口上。而对于一个在高速变迁中,重新寻求认同和价值观的中国,再没有一个支点,能够比日本命题更能凝聚中国人的普遍感情,承载中国人对命运的宣泄;再没有一个舞台,能够弥合那样分裂的社会认同。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直被视为“成功的日本”也正在经历危机和分裂。而这个关键的历史图景,我们恰恰在固化的“日本观”中无法敏锐、深刻地把握。
直到约翰·内森再次提笔写作。他前所未有的深入到日本的家庭、学校和正在危机中重组的公司,也与强硬的民族主义者石原慎太郎对话,与“傲慢的”漫画家小林纪善对话,与一直追求“独立的人”的大江健三郎恳谈。的确,还没有谁能够打通这样的脉络,从公司的世界到社会、政治的世界,同时观察一个正在变动的日本。
在《自由的日本:一个变化中的国家正在寻求民族意志和民族自豪感》一书中(这比中译本《无约束的日本》题名更准确),他洞察到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分裂和焦虑。内森发现在经济发展停滞的压力下,历来以团结紧密、遵纪守法著称的日本社会出现了裂痕,在这种压力下,日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异化感、不确定感和存在一种单纯的愤怒”,另一方面,“出现一种新热情,努力为一种新的民族自豪感鼓与呼”。
正如大江健三郎所说:我们日本人的身份已经逐渐枯萎。在欧洲人和美国人看来,我们似乎是日本人,但在我们自己心里,我们是谁呢?我们能用什么作为构建自我身份的基础呢?
与美国在特定历史框架下的“伙伴关系”,战后经济巨人的成就,已经无法再为日本人提供这种基础。日本正在危机和分裂中寻求自己的身份确认和共识。内森再一次以其非凡的热忱和功力还原一个正在变动的日本,一个正在寻求共识的日本,但“日本的共识”或“共识的日本”在哪里呢?是石原慎太郎还是大江健三郎?是民族主义还是一个现代的独立的人?哪种切实可靠的“自我感觉”又是什么呢?
这样,一个在危机中重新寻求国家认同的日本,与中国崛起迎面相遇。借助美国,意图恢复“正常国家”的日本,将中日之间的战略竞争,与历史的创伤复合起来。在日渐浓烈的民族主义式的情绪中,双方就自然被视为可能阻碍各自崛起的“敌人”。
从来没有一个“日本梦”出现,就像“美国梦”那样具有灵魂性的召唤。整个世界都在功利主义套取所谓日本的“成功经验”,至于日本的成就或许只是作为“美国梦”的附属物对待。
而对于一直在实用主义中变动“日本观”的中国人,问题关键也在于“中国共识”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