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悲剧》是一本由德莱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60,页数:9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悲剧》精选点评:
●我想说我小学五年级读了这样的小说...只记得很混乱。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现实,可怜,可悲,可恨
●泰国时候开始看的,回家以后又跟看嘉莉妹妹一起看。看到审判那部分,很讨厌,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全书看完记得最清楚的便是“找着补说。。。”,哈哈。 罗伯达最终面临的困境,到底是谁造成的。。。
●几乎囊括时代的眼泪。
●又臭又长枯燥至死,其实前两部还好一点,第三部简直乱套了,加上最后一部分各种宗教引文让人厌烦。克莱德最终被洗了脑,接受了宗教忏悔,但有用吗?
●很典型的美国梦破灭的故事,甚至使我想到了菲茨杰拉德,我觉得两人的作品主题是可以放到一起的,美国一直被称作是一片所有梦想都能实现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但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鸿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大,阶层的跃升还是困难的,无比困难的,所以的疑问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求助于宗教换一个可以骗过自己的答案。
●高中读过,冗长所以有跳读,对人性的把握到位。
●没有读完。
《美国悲剧》读后感(一):一声叹息
也许有翻译的原因,反正看德莱塞这本书,就像看巴萨踢球——倒脚。。。倒脚。。。倒脚。。。倒到看客昏昏欲睡了,突然来个漂亮射门——在对心理、外观、环境喋喋不休的啰嗦n页,突然出个精彩段落或者犀利评论,看得又累又烦。。。对内容也没太多心思咂摸了。
美国的《红与黑》。
顺便可惜一下,《平凡的世界》和《我爱我家》之后,感觉中国没出来什么反映时代特征和小人物命运的好小说了。。。
《美国悲剧》读后感(二):爱情。母爱。现实主义。
“克莱德,给你去信,为的是让你不要觉得你往日的以上人已经把你完全忘掉了。她也饱受了痛苦。她虽然永远也不能理解你怎么会干得这等事来,但即便是现在,尽管她永远也不会再跟你见面了,她并不 是没有悲伤和同情心的,她还祝愿你自由和幸福。”
其他所有的都不讲,看到这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触动的。
如果说克莱德想通过与桑德拉结婚跻身上流社会只是自己心底的一点幻想,可是现在呢?结婚动不动谈财产,谈房子。文中多多少少还是有感情的,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简直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轨,性侵,小三的新闻满天飞的原因。
另外一个触动的地方,男主的母亲,在大女儿,大儿子相继发生那样的事情,丈夫那么的无能的情况下,依然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的孩子,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为他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母性的力量展露无疑,着实令人感动。
不管别人对德莱塞的作品或其本人如何评价,但他现实主义的作品确实描绘了部分的社会现实,而这样的现实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我们现在的所谓社会主义,其实都有在发生。 德莱塞的作品恰好呈现给人以现实,引人深思,这也是为什么喜欢他的原因。
《美国悲剧》读后感(三):还是做个好人吧
书只读了一半,读了后半部分。因为是女儿借她同学的,等我发现这书的时候,上半部分已还回去。
本书的作者是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与海明威、福克纳并称为美国现代小说三巨头,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在书的这后半部分中,男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为了让自己融入上流社会,而把自己曾经也许爱过的穷人家的女儿设计谋杀了,虽然在关键的时刻,他杀人的想法有些动摇,但他失手后没有及时救人,最后还是被送上了电椅。
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他有谋杀罗伯达的想法后,内心的纠结;他在实施谋杀计划时,内心的冲突;罗伯达死后,他内心的担惊受怕;被抓后,招与不招的左右摇摆;在狱中,内心的煎熬;行刑前,内心的恐惧。让读书的我心里也随着他的想法时而纠结、时而恐惧。看完书,合起书来,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深深地感叹:“还是做个好人吧!做个坦坦荡荡的好人,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起码能心里能宁静安稳。”幸亏做坏事的人不是我,幸亏坐电椅的人不是我,紧张死我了。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宁静是多么重要!
另外,这本书,还全景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
从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美国的陪审员制度,对我来说简直是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审判就是法官们的事,可在陪审员制度下,在一审中,嫌疑人有没有罪,完全是由原告、被告双方认可的各行各业人员组成的陪审员们说了算,法官只是起到主持人的作用。
从书中,我们还能了解到美国的选举制度、美国监狱内的情况。
《美国悲剧》读后感(四):美国悲剧
正是特朗普如同“奇迹”般的当选美国总统之际,来看这部德莱塞最宏篇巨作的这部小说,似乎有种奇特的荒诞感,一个勉强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成功吧,对于特朗普来说至少在政治上是成功了。而对于克莱德来说却是美国梦碎,这也是标题所说的“美国悲剧”。 克莱德犯罪了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问题,我想要是换作《胜者即是正义》中的古美门研介律师来说,也许可以出色的让其免罪,毕竟我是更倾向于律师的判断,克莱德是个道德上的懦夫,他无疑是设计想杀死罗伯达的,但在犯罪的那一刻是否真正实施了犯罪是值得商傕的。 小说对于犯罪的心理、过程以及在法庭的辩护上的描写无疑是相当深刻以及精彩的,让我们有些活脱脱地看到了自我,试想想我们要是真正想去犯罪的话,应该也是如同克莱德一样,开始时似乎智计百出,实际上心理根本无法克服,现实中时手忙脚乱,结果肯定是破绽百出,最终落得个天网恢恢。说实话,我都异常同情克莱德,当然这种同情并不同情他的行为,只是可怜他的性格和行为而已。 而这种性格和行为是如何成就的呢?这显然就是作者写此书的深意,所以此书不是犯罪小说,不是律政作品,而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德莱塞对克莱德的一生进行地描写,他生活在笃信宗教的家庭,可是这种笃信显然没有对其产生什么正面影响,当然也不能说有逆反,克莱德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男青年,可是在这灯红酒绿的社会,一个出身贫寒的小子是没有前途的。可是他又有一个有钱的伯父,以及出色的长相,并凭借着这两点进入了上流社会,这更加刺激了他的“梦想”。而他又没有《漂亮朋友》中杜洛华的才华,性格软弱,贪婪肉欲。让下层女子罗伯达怀孕并逼婚,于是引起了他的犯罪恶念,严格来说,这也是一种社会化犯罪,要受到审判的显然不止克莱德,还有着社会风俗、社会体制,或者说整个美国。所以这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是美国的国家体制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显然还异常发达的存在,直到如今,特朗普能够改变哪怕一点点吗?我好奇着,但应该希望不大,我预测着。
《美国悲剧》读后感(五):让人尴尬又困惑的《美国悲剧》
如果说西奥多德莱赛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那未免有些言过其实。看《嘉莉妹妹》的时候大概刚上初中,所以至今除了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再也想不起其他信息了。《美国悲剧》则是因为赛珍珠对这本书的大力推崇,所以也就找来一看。但是我只能说,这本书真的很——awkward。
德莱赛对于克莱德的描写,相当让人困惑。书的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奋斗史”小说。无论是对年轻人心中的冲动或者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处处透露着巴尔扎克的影子(而且——请允许我直言不讳——并非高明的巴尔扎克)。小说的中间部分,让人觉得这应该是一部低劣的侦探小说——迷迷糊糊的罪犯、莫名其妙的的凶杀、义愤填膺的侦探和津津有味的观众。虽然其中杂有大量对克莱德心理的描写,可是这些心理描写除了把读者甚至克莱德本人搅得更加一锅粥之外,实在是没有其他的益处了。小说的结尾——令人失望地——竟然又回归了宗教的本性。而且这个回归是这样的赤裸裸,这样的不加掩饰。这样一来,这部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所写成的小说,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其归属就更加让人困惑了。自成一派?那未免太抬举德莱赛了。
《美国悲剧》不仅情节让人尴尬,就是人物也让人费解。书中但凡出场的人物,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横空出世”,比如克莱德的母亲。本来颇有感动效果的母爱并未有任何性格或者是情节上的铺垫。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看来,克莱德的母亲在德莱赛的笔下基本沦为了一个热爱儿子的宗教疯子。第二类可以被称为“半途而废”,克莱德的朋友、他热爱的桑德拉以及检察官梅森和克莱德的律师杰弗森。这些人物的出场是妙趣横生的,可惜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不知何故就逐渐悄无声息了。况且,德莱赛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过于类型化,这也难免让阅读的趣味性有所下降。
直到结尾,我们才能在克莱德最后的心理中窥见一点点他的本质:克莱德是一个孤独的人。世界对他来说永远是一个他无法融入的大环境。不论他企图向谁靠拢,都不得不先用谎言把自己包装。可惜的是克莱德这样一种本来会在文学上大放光彩的品质,终于被淹没在德莱赛拙劣的笔法之下了。我想克莱德的孤独可能就是美国悲剧,遗憾的是德莱赛本人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