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是一本由(德国)马克斯·韦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41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0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教与道教》精选点评:
●中国面对世界社会秩序日益理性化,尤其是面对理性的资本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结合所实现的“资本化强制”的困境 中国理性化努力的实质是借助官僚体制的支配力量,以外在的方式彻底摧毁传统,自上而下地移植理性化的社会秩序 中国人生活的根本困境:理性化从来不是社会组织精神,而作为社会组织精神的儒家传统却不断被理性化所摧毁 信任,在中国大多数是建基于亲缘关系的个人关系之上 新教伦理的、禁欲的各教派之伟大成就在于冲破了氏族的纽带,建立起信仰共同体与一种共同的生活伦理,它优越于血缘共同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相对立 从经济上看,商务上的信任是以个人在现实职业工作中所经受考验的伦理品质为基础 清教的一大进步在于它将一切都客观化了,并将之转化为理性的企业和纯粹客观的买卖关系,同时以理性的法律与合约来取代传统的裁判方式
●读完之后感觉韦伯并不了解中国
●啊,相当社会学。只能用犀利解释。
●看过忘了。
●西方人先入为主的目光之真实写照。建议西方学者讨论中国时先反思一下自身的文化有没有问题。 去***资本主义。
●一个人为了目前的问题而请教古代,是会造成祸害的。
●马克思韦伯时代的中国是儒教中国的典型时期,那时许多的时代特征早在父辈们成长的文化大革命中消失掉了
●没来过中国也能洋洋洒洒厚厚一本,书斋学者也牛叉啊!
●不想多说,后面就是烂尾了。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儒教常识并不难,难的是对整体社会环境的把握。所以前面五章真的写的很好了,后面就一般了,挺可惜的。不过一个没来过中国的写成这样很不错了,是天才。
●此书其实不错,为何评分那么低?可能是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让人难以接受。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一):书好译文不好
1.译文实在不咋样。长句子太多,还需要自己断句。 2.校订做得不合格。错别字太多,有些错得太离谱。 3.韦伯的视野极大,在比较中对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阶级基础、终极追求、经济影响有了比较客观、准确的定位。 4.其中一些观点,一些问题至今还值得琢磨和品味。大家毕竟是大家。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二):理解这本书,得先熟悉韦伯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不甚了了之处有之。马可斯韦伯在解读时好用比喻,这种比喻的结果对与韦伯相同背景的人,自然加深了理解,但苦了我们这些中国人,本来熟悉的东西,等着再出现一个“深刻”的剖析,却发现被引向了不甚明白的“别处”。
在可以理解的譬喻之处,还是惊叹他的深刻。他说中国历史上几次变法失败的解读,还有他认为中国的“士”是艺术品,我都深以为然。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三):社会即政治
3《道教与儒教》这是一本社会学书,探讨了中国主要宗教儒教的优势与缺点,儒教是一种较早脱离巫术卡尔玛斯,劝人入世的宗教。然而儒教还掺杂了祖先崇拜的鬼神观及强烈的金钱物质欲。儒教不求心灵救赎及未来得救的问题,只在乎今世的富贵及子孙的未来。道教是一种卡尔玛斯宗教,所以经常遭到被皇家垄断卡尔玛斯的帝国无情的镇压。尤其是在乱世时,出现了黄巾,白莲等。作者还没分析了清末,国家的权利只能体现在没有组织的城市,而在乡村,实际的掌权者是村里的宗族族长。而唯一对族长产生威胁的群体是那些没有土地没有职业的闲散地痞。作为读后感,深认为此认识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历史走向。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四):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
很难想象韦伯就凭着文献阅读而对中国有很多洞察。在读《新教伦理》的基础上再去看这本书会发现韦伯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色彩,如果说《新教伦理》是在探究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并将其归诸于新教,那么这本书则同样从宗教的角度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韦伯的研究思路是从外在现象入手,即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老本行是经济学)对中国制度的考察是从四个方面的社会学基础开始的:其一,城市、君侯与神祗;其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其三,行政与农业制度;其实,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接着,为什么这些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成立的条件没有让中国创造出资本主义呢?(而且中国存在的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情况在西方也是存在的)韦伯首先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个核心身份群体——士人阶层。他认为这个阶层对民众生活有极大影响力,形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属于和平主义的性格(少竞争,与新教很不一样)。他考察了士人阶层一系列特征——孔子道德伦理的传统、接受儒家教育、考试制度、入仕途、为官等。这些特征背后是儒家的生活取向,儒家重视礼,以孝道为伦理的出发点,是一种的无神论的、追求此世幸福的取向,因为与这个世界是和谐的,而不是紧张的关系(p303)。中国尽管有道教这样异端的宗教,但依然是追求此世安乐(和新教很不一样,而和儒教共通)。
由此可见韦伯往内在文化根源推论的论述过程,他最后将儒教与清教作对比,发现:首先,尽管两者都有非理性的根源,但根据对巫术的排斥与否,儒教的非理性根源是巫术性质的(承认神秘主义的力量,尊重传统),清教的非理性体现在上帝超越俗世所作的决定不能确定(拒斥巫术,祛魅);进而,两者对如何统合上帝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自身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差别,儒教降低和世界的紧张关系(不会进行宗教性或实际的拒斥),禁欲主义是调适自己对外的行为以适应这个世界,以获得此世的福禄寿和死后声名(有此世),人、世界都是统一的;清教则认为俗世是罪恶的,人是有原罪的,上帝、世界、人都是紧张的关系,禁欲主义是压抑自己内在的、在此世的欲望,对外的行为上是对世界进行理性化改造,这些都是要获得来世的救赎。
因此,再去看现象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即文化根源导致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人整体上克服了日常生活中的痴迷狂迷的宗教状态,缺乏酒神精神(p309)/激情(p310),对政治和公益性事务冷漠(p279),没有市民伦理,创造不出资本主义。
韦伯从宗教伦理的角度考察中西的差别,是有根本上的洞察力的,与他的支配社会学、新教伦理等思路是一贯的,也正反映了他的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当然对中国的具体论述和细节有不少问题,我没细看就不多谈了。(用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康乐、简惠美翻译的版本)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五):可能还没有抵达的
可能还没有抵达的
读一本汉译世界学术著丛书之一,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再读两本闲书,一本《佛学入门》圣严法师著,成都文殊院印;一本《太乙金华宗旨今语》冯广宏著,成都民族宗教文化丛书编委会印。
前一本书是极为正式的商务印书馆的,后两本书都是非正式出版物,
前一本书读得不甚了了。后两本书也都读得似是而非,不得要领。
曾于2007年一个春深之夜,在成都文殊院聆听宗性大和尚、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院士、书法家刘正成先生三位谈论佛学。其中朱清时院士的讲法尤其精彩。
佛学的唯识学,把一心八识,道理深。
朱院士分别用心理学来对照佛学的八识。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别可以理解为感性、知性、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可以看作为潜意识,而佛学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据说是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的根本识——善恶分明,业报相续——确为现代心理学无法对应。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对于我们还不能言说的存在,至少不以归于谬误,不然会陷于无知的愚蠢。
朱院士说道,自唐代始,至民国的大学者熊十力都在研究唯识论,这一现象便能说明这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无独有偶。又读冯广宏的《太乙金华宗旨今语》,里面评论说《宗旨》第二章把人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为肉体;二为精气;三为“元神真性”,是“超元会而上之”的东西,与西方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相类似。
更据四川博物馆研究员王家佑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得读此书,大受启发,竟由此创造“集体无意识”之高论。闻荣格本人亦曾撰文述及其事,足见此书义理之胜。”
对于道教的“新”评价,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里说:“西方的神秘主义者通常把神学恰恰是作为背离神的东西来反对的,老子以同样的理由也摒弃了代表中国神学的经籍学者。”
老子曾说:“大道废,有仁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上帝死了”,将“神圣”的东西踩扁在脚下,如此看来,老子在二千年前就说出了中国式的尼采那句名言,不仅如此还极为类似当下的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佛教与道教,一为本土,一为外来,其中的深奥,可能是我们还没有抵达的。
2008-6-24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北京,定价:17•00元。管齐峰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