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灵魂的眼睛》是一本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著作,¥56.00出版的2020-9-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读后感(一):原创科幻的回忆
这部合集虽然主打的是科幻点评、教育,但是我认为其作为一部原创科幻选集本身,也非常优秀。
其中收录了许多小时候就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虫巢》《春日泽》,其故事的深刻度和趣味性都属于佼佼者;还有一些长大后再读,觉得更有余味的作品,比如《祖母家的夏天》《上校的军刀》。另外,就是一些近几年的新作,比如《伶盗龙复活计划》,给整部选集增加一点新鲜的气息。十五篇作品的选择都有质量保障,作为原创科幻爱好者,入手真的不亏。(主要是,对比它大砖头的体量,价格是真的超便宜(笑cry
《来看天堂》有种黑镜的感觉,看似美好,实则反乌托邦的压抑生活。
《上校的军刀》这一篇尤为有趣。就像我们夸奖蜜蜂勤劳,又说老鼠是小偷一样,所有事情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将武器都交给计算机,那自然是将武器交给对手,不是吗?辛苦一点,或者被控制,就是这样。虽然是短篇作品,但是内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像个样本,人工智能的作品可以怎样写?何而为人,何而为生命。立场与正义。价值的认定。战争与和平。易晓老师的点评也很赞,感动。
《祖母家的夏天》有种童年的夏日气息,很清爽,适合给小朋友看。第一次读这篇作品觉得不如其他作品“科幻”,现在才知道里面暗含了很多人生道理。我本人也是个没什么目的的人。比如出门散步,不会去想规划路线,要走多少路,总是随随便便,走得满意了就好。景芳老师用生物学上的道理告诉我,这样也是可以的。生命可能本质如此。生命中所有的此刻都会在未来成为意义。内核真是温柔而大气,有能够抚慰人的力量。
《废楼十三层》因为名字比较赛博格,最开始以为是《十三层空间》那样的作品,结果很快变成了那个时代的游戏青春文。到探案的部分,就非常有柳老师自己的独特风采了。郭宣好萌哦。多希望这个故事能够系列化呀。(但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可能本来真是要做系列?有点马亲王的《午夜灵异手册》的感觉。
《伶盗龙》也很喜欢,有一种狂踩油门的感觉。让人神经都紧绷。但是最后不是冲下山崖,而且另一种意外。好喜欢结局。易晓老师的点评也很精彩。
《春日泽》活在故事里的人。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读后感(二):给青少年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科幻之花开遍校园沃土
当这本标题写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科幻小说”,内容全是历届银河奖获奖和提名作品的大砖块放在我的面前时,记忆的闸门简直在瞬间松动了。
我初次接触科幻小说还是在小学三年级,向往着冒险和新奇事物的我看到了凡尔纳的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起初我阅读的大多是国外的经典科幻名著,但升上初中之后,一个名字便跃入了我的眼帘——“科幻世界”。起初是去图书馆借阅(Z大图书馆至今还有大量的杂志),随后开始自己购买。说真的,那时候手头不太宽裕,零花钱几乎约等于零,买两本杂志就没法买零食吃(另一本是某科普杂志)。于是乎,志趣相投的同学轮流购买,互相传阅,倒也几乎每个月都看了下来。虽然“条件艰苦”,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阅读科幻的乐趣。印象最深的是张冉的“起风之城”,第二天就是期末考试,我竟浑然不觉的读到凌晨一点。作为国产科幻的象牙塔,科幻世界刊登过了太多知名的国产巨著,也一路发掘了无数优秀的国产科幻作家。青年时代有优秀的科幻作品相陪伴,真的是无比美好的回忆。
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最好奇,最能想象的阶段,在我看来青少年朋友就算说是科幻作品最佳的受众也不为过。本书选取的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科幻佳作,其中有的带有悬疑推理的色彩,有的充满温情,有的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无一例外,全都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确实非常适合青年朋友们阅读和科幻启蒙。其中个人最为推荐的是《荷兰橱窗里的赌徒》,作为一篇和概率统计相结合的科幻作品,不仅情节紧张刺激,内涵深刻丰富,还能帮助拓展数学学科知识,发现课本之外的那些并不死板、妙趣横生的东西。夹点私货的推荐下叶山透老师的《零能者九条凑》,也是各种巧妙穿插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的科幻作品。此外,迟卉的《虫巢》也是非常经典,非常值得推荐的作品,将宏大的命题蕴藏在故事之下,结尾峰回路转,既有鸿篇巨著的恢弘史诗之感,亦有短篇科幻小巧玲珑的精致。而那种读完之后的怅然之感与浓浓的反思更是回味无穷。
科幻世界一直都有校园之星的板块,校园才是未来诞生科幻之星的沃土,而即使不成为一名科幻作家,阅读科幻作品也能开阔视野启迪思考,增强想象力。因此,在下认为本书的定位和选材都很棒,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更多青少年插上腾飞的翅膀。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读后感(三):给中学生的原创科幻作品集
说实话看完这本科幻作品集之后感觉挺悲伤的。本书选录的作品大多创作于2000年左右,最近的是汪彦中的《伶盗龙复活计划》,就这也是2011年的作品了。而最早的,赵海虹的《桦树的眼睛》,已经是1997年的作品了。这些作者大都是从1979年创刊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中走出来的。但是到了今天,有好多作者已经从科幻圈里销声匿迹了,比如创作《橱窗里的荷兰赌徒》的李兴春,创作《上校的军刀》的韩文轩等。而《废楼十三层》作者柳文扬在凭借这部作品于2006年获得银河奖读者提名奖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虽然这部合集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只是获得提名奖,但是这些作品类型多种多样,从各个新鲜的角度来诠释未来,诠释科幻。从这个视角上来说,也算是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了。其中有《乡村教师》和《水星播种》这样的外星题材,《橱窗里的荷兰赌徒》以及《伤心者》是涉及数学类型的科幻作品,《桦树的眼睛》、《祖母家的夏天》有关于生物题材,而《来看天堂》和《上校的军刀》是AI 题材,《邮差》和《虫巢》有点儿奇幻的意思……虽然“科幻”这片花园在中国长得并不那么绚烂茂盛,但也是洋洋洒洒多姿多彩。 这个合集旨在收录给中学生看的作品。说到这里,我感觉数学两篇不知道中学生可否接受,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对于普通成人读者来说也稍有困难。此外我认为《虫巢》这个作品的构思不太适合孩子。其中设定了名叫坦塔图拉星的星球上男孩都是“男孩树”,由女人看管照料,变成人形之后与女人进行结合繁殖。这有点儿性奴养成的意思吧。怎么看起来那么别扭呢。 但是我喜欢《虫巢》故事背后的思考:人类总以为自己是宇宙里的最高级物种,看不上坦塔图拉星上出生、成长、死亡后变虫的三季节变化。岂不知那却是比人高了不知道多少个等级的生命。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校的军刀》。这个故事有关AI造反。人工智能在今天是人们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比如餐馆里送餐的甚至削面的小机器人,比如孩子们玩的能对话的故事机。好像目前来看机器人还是人类能够控制的一些小玩意儿而已。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我属于特别担心人工智能的那一派”。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抢占工作位置,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是更怕的是人工智能失控。这个故事结结实实地给了人类读者一个巴掌:别以为人类有多厉害,别太嚣张,未来还不知是谁的天下呢! 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今日的想象可能就是明日的现实。家长们可以有选择地引导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读这本书,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读后感(四):如何在作品点评中激发学生思维及闲聊银河奖奖项变化
科幻短篇小说选集的出版一直是科幻书籍的热门,但一直以来基本上是以单一作者或者某几位知名作家的作品集结出版,或者采用mook形式出版新老作家的科幻小说合集。可以说每本科幻选集都各有千秋,而本书又另辟蹊径,收录了1997年至2011年间银河奖的15篇获奖作品,直接冠以“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科幻小说”,将目标读者直接锁定在了小学高年级、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身上。而且为了适应中学生学习需要,编辑部特意邀请了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对每篇作品进行了点评。看这本书,不仅能享受到精彩而发人深省的故事,还能获得类似于长篇阅读理解的分析讲解,确实无愧其适合中学生之名。
本体和随附的广告纸对这本书中收录的15篇小说不需要我再多加评价,每篇作品后面的点评就已经是很好的书评。而其点评也各有千秋,有的着重于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有的从修辞手法对某些优美语句进行总结,有的善于提炼中心思想,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了全新的语文老师对科幻小说的观感。也许是多年的教学生涯,这些评论都不可避免地给我一种讲解课文的既视感,重点主要集中在写作修辞及总结上,但是对于这些科幻小说中最核心的idea着墨不多,这也是文理读者之别吧。
就拿《水星播种》这篇评论来说,评论者没有提到文中故意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内容的必要性,也没有分析不同字体文字之间的关联性,仅从表面分析了地球人和水星人社会发展的相似性。而两种字体内容的互文才是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水星人圣经中的物件和地球制造的高科技产品之间的对应,以及水星人神话和地球之间的因果联系更是小说的亮点。从这个角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发散的思考,例如地球人的神话是否也能如水星人神话一样还含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深意。
我认为,既然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科幻小说”,一大作用就应该是拓宽学生在学习之外的思考能力,在点评中不应再局限于阅读理解这种狭隘的观点,而应重点突出每一篇作品科幻核心概念的来源以及作者如何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小说,甚至可以在点评中适当鼓励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动动笔,试着谈一下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这样更加突出了本书的学习助手功能,从而也能更加推动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广告纸背面的科幻小说书籍而本书收录的作品均为银河奖的获奖作,书中每篇作品都写明了初次刊登的时间和获奖情况,但这里有一个没有说清楚的地方,那就是每篇作品仅仅说了获得第xx届银河奖,而没有详细告知具体获得的奖项。这样会给不熟悉银河奖的读者一种错觉,让人以为这些作品都是同等级别的。但实际上这些作品分获的奖项相差甚远,这就要从银河奖奖项的变化开始说明了。
银河奖即中国科幻银河奖,历年的评审奖项多有不同,显得有些混乱,但细细梳理,基本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年第1届到2000年第12届。其中第1届比较特殊,设置了甲等奖和乙等奖两种奖项。从第2届开始一直到第12届为止,奖项设置最为普通,从高到低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大众一目了然。
第二阶段为2001年第13届到2012年第24届。这个阶段的奖项主要包括银河奖和读者提名奖两大部分,其中银河奖一般是最高奖,读者提名奖是读者票选前几位的作品,类似于得奖提名。如果细分的话,第二阶段里2001年到2005年奖项只有银河奖和读者提名奖,而在2006年到2012年期间,银河奖中还分成了特别奖、杰作奖、优秀奖等不同等级,依次代表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级更加分明。特别要说明的是,2004年在银河奖之下又单独设置了特别奖,特别表彰了当时引起轰动效应的钱莉芳的《天意》一作。
第三阶段则为2013年第25届之后。从2013年开始银河奖向国外科幻奖看齐,奖项基本固定为最佳长篇小说奖、最佳中篇小说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及最佳新人奖等主要奖项,还大大扩展了评审范围,增加了翻译奖、出版奖、美术奖等相关奖项,真正成就了能代表中国科幻最高奖的地位。
经过上面的科普,知晓了关于银河奖奖项的设置变化后,把本书中的作品按照得奖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并且写清其具体获得的奖项:
《桦树的眼睛》赵海虹——1997年第9届一等奖 《橱窗里的荷兰赌徒》李兴春——2000年第12届一等奖 《邮差》王亚男——2000年第12届三等奖 《乡村教师》刘慈欣——2001年第13届读者提名奖 《来看天堂》刘维佳——2001年第13届读者提名奖 《马姨》ShakeSpace——2002年第14届银河奖 《水星播种》王晋康——2002年第14届银河奖 《伤心者》何夕——2003年第15届银河奖 《春日泽·云梦山·仲昆》拉拉——2003年第15届最佳新人奖 《冰上海》呼呼——2004年第16届读者提名奖 《上校的军刀》韩文轩——2006年第18届读者提名奖 《废楼十三层》柳文扬——2006年第18届读者提名奖 《祖母家的夏天》郝景芳——2007年第19届读者提名奖 《虫巢》迟卉——2008年第20届读者提名奖 《伶盗龙复活计划》汪彦中——2011年第23届提名奖
可以看到,本书收录的15篇作品,其中超过半数的作品只是获得了提名。虽然这已经算是不小的成就,但在当年还是存在更好的得奖作品,读者也就能对本书作品质量存在高低之差释然了。
希望没有看过科幻小说的读者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能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毕竟,在本书之外,还存在着如星辰大海一样多的更好的科幻小说等待着你们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