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是一部由日本执导,2009-04-26(日本)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一):第一要务是适合
很喜欢的住宅改造节目,伴我度过了很长时间的午饭时间。喜欢破落狭小的空间在设计师手里慢慢变的开阔明亮又温暖的感觉,有一种幸福感。神奇于设计师一个精巧的设计。
还记得里面有一户人家一共改建了3次,还回访了1次,可以看到住户入住后的变化。初始设计师给房子以设计感,但住户入住后,因为习惯的问题又会对房子造成一系列的变化。房子不管设计的多么巧妙,最终会归于生活,适合与舒适是第一要务。
不过因为日本建筑和国内差异很大,很多设计在国内并不能兼用,日本建筑基本可整体拆建,可改建的范围更大一些。如果想要借鉴设计的话,可以看国内的《梦想改造家》,和这个类似,建筑类型更有可参考性。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二):住宅改造中的故事
2020-5-4【物件290-在窗外淋雨的家-鹿儿岛县南萨摩市】
随手看了一集,鹿儿岛县,经营家庭料理店,妈妈带着女儿。
改造之前:狭窄两层空间,一层用来经营家庭餐馆,价格低廉。二层没有卫生间,卫浴在室外加建的,非常危险。
改造过程用了很多当地特色的建材元素,并且很多材料都是用的废弃的或者是用便宜的价格收来的次等品。有樱岛的熔岩板(用于榻榻米放脚处导热),有鹿儿岛竹子合成板(用于楼梯),有当地的手工切割玻璃杯(用于洗手台灯装饰),有海边沙滩的沙子(用于门口迎宾处小沙雕建筑,进门第一个空间的地),有屋久岛杉木合成木(吧台)。
改造后:母女俩各自有了独立房屋,二楼有了独立卫浴、泡澡浴缸和厕所。一层在容纳客人不变的情况下多了收纳空间。甚至可以把待客的地方改变成睡觉的地方,这样长子回家就可以在那睡觉。
这个妈妈自己打工供应儿子女儿上私立中学,除了料理店之外还帮人家开代驾车,10年如此。甚至在骨折后手术第二天就直接回去工作了。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三):笔记
物件000 回访015,068,115
树屋之家
用夹层解决面积的问题
家庭象征
高密度的住宅需要更完善的管理,很难用建筑方法保持整洁
开放式单元储物更灵活,有展示性
冲浪之家
家庭象征,生活方式的表达
沐浴解决问题的同时保留了熟悉的氛围,半室外的浴缸也是儿童戏水的场所
解决采光,视线之类的技术问题
有储物功能的移动书桌其实是一个书房
金属墙面外观很耐久,木构件需要涂合适的涂料
入口改变了日本住宅习惯的玄关,走廊可以临时放很多户外活动使用的工具
宿舍之家
废料利用,稻草和门框板
滑轨木箱多功能系统,很适合非正式,经常变换使用者的场合使用,桌椅模数,穿孔挂杆,滑轨的模数配合 自由
公共空间的重新梳理
厨房需要大量的收纳,隔板和托盘的合并,适合分餐制成套餐具,颜色区别使用者,有了归属感,自助服务也方便了管理
钱都花在了关键的地方,很少有国内华而不实的情况,大多数是自制家具,成品比较少
对生活细节的想象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四):看大改造有感
1.楼梯一定被改成储物空间
2.拉门设置既可增加房间使用功能和空间,又能减少实木门的厚重感
3.忽略隔音这件事吧
4.任何箱体而非承重的都可能被改为收纳空间。。。
5.通过浅色装饰使房间视觉上更宽敞明亮
6.开门的那一瞬间非常重要,决定了你对房子的印象基调。。。
7.抽屉式设计非常多。。抽拉的设计更为方便,增加了空间的使用概率。
8.大家都喜欢大窗子。。
9.看到改造后的房子主人说,现在把房子整理的光鲜亮丽是我们的乐趣。觉得这一点还蛮棒的。之前因为房子不舒适,也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或者做了可能不得法,没啥效果就不爱整理房间。现在因为看到过房间最好的样子,所以有兴趣去维持和改造。。。这个和整理魔法的感觉有点像,让你看到了房子的潜力,让你看到了它最好的效果,也就指明了方向,蓝图已经画好,现在只需要做执行就可以了。
给打三星,
一是因为节目本身比较老,剪辑节奏较慢,配乐堪称诡异。。。
导致视觉感受不佳。。
二是中间穿插的艺人评论是什么鬼啊。。。
三是目前看到的改造要点都差不多,并且觉得好像为了节目效果而出了一些不必要的花俏,并非是纯粹的最合适的改造。。。
典型表现就是房主一家在改造期间貌似不能看到房子,只能改好了再去看。。。
然后镜头拍下他们惊喜的表情。。。。
于是房屋改造基本是设计师的一言堂了。。。
有些设计可能并不符合房主的喜好吧?
比如那个地下的收纳我就完全接受不了。。。
拿取东西很麻烦,打扫就更不方便了。。。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五):故事是架构 细节是人生啊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呐,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全能住宅改造王》一个可以用标题吸引你,用故事打动你,用创造启发你,用好奇心让你看到结束的节目。
这是一个太过实用的节目,且每一期又极具挑战性。标题会十分显眼的突出每一家面临的现实困难,像是“不愿让孙子回来的家”“被子隔开的家”“和两万本漫画生活的家”“六平米住七个人的家”,我们喜欢看困难,想要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做到极致也就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它会很真实地展现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在这幢房子里遇到的实际困难,中国版的《梦想改造家》常常会有设计师住到需要改造的房子里,亲自体验房子设计上的不便及改造需要注意到的细节。这样真实全方位的拍摄,一方面展现着现实的家庭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另一方面是对设计师的烘托,设计师在改造设计过程中为家庭成员考虑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做出很感人的设计品,会觉得创造怎么这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讲好故事,讲好生活在每一幢房子里主人的人生,房子承载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全部在这里的记忆。“和两万本漫画一起生活的家”充斥着太多复杂的情愫,这是一对老夫妇的家,同时也是他们从战后一直经营至今的漫画租借店,这里承载着那个街道的记忆,那些看漫画人的寄托,老夫妇和儿孙们家的味道,一个如此温暖的地方,却被无数现实问题困扰着,爬上爬下拿书老奶奶的安全,依旧在不断增多的漫画书占据的空间,房间衔接处高低不平的地板,我们会随着设计师一起去想象该如何给老夫妇一个完美的家,节目中不断的在用老照片去回顾老夫妇和这个房子一起走过的人生,承载上了情感。
漫长的故事、设计装修的过程,已经做好了足够多的铺垫,最终呈现的样子以及房子的主人看到后的反应是我们更加期待的。
我们会比房子的主人更早知道改造后的样貌,是一个全知视角,改造前后的对比和变化是会让观众感到惊叹的地方。往往改造设计后的家不仅仅解决了之前面临的所有问题,还增加了许多方便实用的功能。设计师运用了许多可推拉的书架,完美的收纳了两万本漫画书,且十分整齐,便于查找取阅,很人性化的为老奶奶设计了工作台,把电钻加以改造,保障了老奶奶使用电钻为书钻孔的安全。老夫妇在进家看到这样的场景后,他们咧到嘴角的喜悦,他们湿润的眼眶,我们仿佛感同身受,一起经历过那岁月的洗礼,风霜过后我们以新的姿态面见,却依旧留有当初的影子。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六):记录几个
物件233 234:这个多年前看过就很有印象,因为谁看过一眼都不会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整个房子是倾斜的,邻居的房子也是倾斜的,房子的墙靠在另一个邻居的混凝土的墙上。幸好另一个邻居家是混凝土。
推荐本集,234前面,建筑师用办法终于把房子的梁柱都拉正的那段,看上去像变魔术,超爽。
这种用生命在晾晒的情况在《梦想改造家》里也能看到,真的非常危险。一闪而过的镜头可以看到邻居田原家也在晾衣服,他的阳台是有护栏的。门前邻居家也有个围栏,里面有空调和自行车。邻居家37年前改造过,还是有作用的。
邻居家69的人喜欢买衣服,36岁的侄女在书店工作。不用说以后侄女可以继承这份祖屋,算过继给这位老先生了。
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看法,现在也是,就是田原家第二层可以做个干湿分离的卫生间,连带淋浴一起做了,不用只做马桶和洗手。真的,现实点,第二层都是你的,面积也不小了,不是没有地方,也不是多花多少钱,这种东西以后不好改,这时候趁这百年难遇的改造机会做好基础设施,不是最好的吗。我很赞成田原家,69的人坚持要有床,榻榻米真的并不舒服,盘腿坐在地上吃饭真的不舒服。这家的就好,吃饭是有正经木头椅子的餐桌餐椅,睡觉是床,二楼客厅是沙发。这就好。如果一楼也是沙发就更完美了。日本有些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真的有害无益,不如四分卫的卫生间,尤其是在普遍住房面积都很小人均面积都很小的情况下,做一个四分卫不如做两个干湿分离。还有盘腿吃饭和睡觉榻榻米,人体极为不舒服,对老人更不舒服,然而他们太多改造完了仍是这样。
我对榻榻米和日本那种盘腿吃饭的厌恶,就是看这个节目培养出来的,是的,厌恶正是这个节目培养出来的。明明不舒服,不符合人体工程,而且不方便也不体面,却整个国家都这样做,请了建筑师花重金改造了也这样做,神经病啊。
也因此,我也不赞成青山周平弄的胖大婶一家,那种盘腿坐的风格,本身就不舒服,还给胖大婶一家人都块头那么大的人做,考虑过实际情况吗。我大概是少有的不被青山周平震到反而觉得千万不要这样做这样做真让人无语的人。
物件183 184 300 :这是江藤一家的改造。第一次卫生间,第二次厨房,然后还多了房东出钱改造外墙,300是自己买房改造。有些视频是只有厨房,没有外墙,其实外墙也是那一集,时间有60分钟以上,没有外墙的视频是不全的。
300那个改造我一直觉得卧室太少,结婚了怎么住?他还是希望结婚生子的对吧,不是想一辈子单身的对吧。那你以后和妻子孩子,妈妈,两个卧室够吗?评论有人说他已经结婚生二胎了,这个基本肯定是真的,还有人说妈妈已经回去了,这个真实性不知。反正妈妈回去不回去,卧室都是不够用的。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七):物件260以后优秀剧集推荐--不定期更新
【物件264 无法让小宝宝爬來爬去的家】4星
专家:潜井裕雄
看点:长型,混凝土房屋改造,三代同堂的问题与解决。
ro: 上下层的布局很好的整理了三代的居住空间;中庭的阳光室引入了之前没有的阳光与风;贴心的地暖设计;将隔热材铺设在混凝土墙外部,节省空间也避免墙体吸热;最近的日式房屋终于出现双厕所让人感动;对植物墙的日常维护考虑非常周到。
Con: 将客厅和厨房设置在二楼始终对老人的居住产生不便,考虑到孩子是由媳妇带所以以后孩子的活动空间还是主要在二楼,老人年长后上二楼的机会就会更少,也不利于夫妇对老人的照顾;二层的夫妇房间一旦和孩子的房间分隔后面积太小,采光也比较差;洗衣房的位置设在一楼对晾晒衣服产生不便;巨大的植物墙可能会引来蚊虫;
-------------------------------------------------------分割线-----------------------------------------------------
【物件271 以木材支撐的家】5星
专家:柴田达志
看点:一直以来,看这个节目的三种乐趣就是,看他们怎么改造小房子,怎么改造大房子,还有就是没有预算的情况下怎么改造房子。这一集的物件,深山,路险,屋旧,没水,钱少,石器时代的卫浴设备,还有蛇,简直就是我大天朝的娱乐节目给嘉宾惩罚专用的那种住房了。我从开始看,就知道这一集一定不简单。一路看完,我想说,没看过《改造王》的朋友,一定要看这一集,看完你真的会入坑的!
看砍树那一段,想到了电影《啊啊啊啊神去村》了。
谐星江藤的表现很让人惊讶,如果说表现夸张是他赖以为生的表面功夫,那么为了节目去考驾照还把几乎所有的脏活重活包括制作家具之类都做了一遍也真的是让人佩服,几乎成为专家的关门弟子了呢。这一集里出现了好几次让人感动的场景,比如姐弟重逢,姐姐看见水管里有水,孙子辈的小哥拉了朋友一起帮忙,还有一位工头义务的帮忙铺地等等。怎么说呢,喜欢这个节目不刻意制造温暖的风格,虽说预算很少,但没有人站出来说我来多出点钱吧这种话,因为在这个改造任务中,钱反而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平时看似不太热络的熟人,亲人或者朋友,在每一次需要人力的时候都出现而且很努力的帮忙,让人感到温暖,真实。
ro: 这一期的专家告诉你,家庭改造中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做!墙可以从山里砍树开始自制,地可以直接挖土自己铺,浴缸可以用木头加工而来,连除湿这种事都可以自己烧制活性炭来完成。没水怕什么,咱自己引;大石头自己搬,直接从后门搬前门还顺带弄个院子!总之,手工即是王道,科技改变生活!专家请一定收下我的膝盖!
最后搜了一下,140万日元,8-9万人民币,听上去挺多,可是想想现在国内10万可以装修出来的水平,我还是暗暗惊叹了一下,特别是知道日本的物价本来就不便宜以后。
.S. 这个节目每次看到隔热材我就迷之安心是怎么回事?
-------------------------------------------------------分割线-----------------------------------------------------
【物件278 充满噪音的家】3星半
ro: 万全的隔音措施;
L型的衣帽间,同时也能起到隔音的作用,特别是双层玻璃的设计,透光又隔音;
衣帽间外面就可以晾晒衣服的设计,方便;
停车场-后门-储物间-厨房 的另一条动线,买东西以后很方便取用;
Con: 改小了那么多真的没问题吗?虽然是够用,但总觉可以设计得更大方一些;
为了减低噪音把屋顶压低了很多,整体看起来房子很矮小,失去了那种通透和宽敞的感觉。
-------------------------------------------------------分割线-----------------------------------------------------
【物件279 无法冲浪的家】5星
专家:河材礼续
看点:经常在住宅家装中看到要什么什么风格的字样,说实话,欧风,日风,混搭风,工业风,到底有什么标准衡量呢?我刚开始并不期待这一集,因为虽然业主要求“海滩小屋”的风格,但一开始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那具体是什么样子。要改造的房子老旧而且已经有过改造经验的业主看上去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更何况太太拿出来的“海滩小屋”的概念图看上去一点也不吸引人。
惊喜开始于专家邀请夫妇两人去他的自宅参观,那真的是一栋出自懂得自然情调又拥有建造知识的人之手的漂亮房子。整体方面如风,光,多处楼梯形成的房屋的变化,楼顶那个让人叹为观止的阳台;细节处如地板的选材,楼梯扶手,灯具,水龙头,夫妇俩都一一发现并且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自从改造开始以后,那种所谓的”海滩风格“,就逐渐以具体且讲究的形象被呈现出来,一路看下去,”海滩小屋“其实就是业主和专家志同道合的一种感受,对于旧物改造的执着,对于细节的不将就,以及对于整体感的把握。委托人和专家对于”美“观感上的一致,让设计师在改造的时候特别得心应手,效果也就特别的好。
ro: 旧物利用,地板的材料,照明,灯具,门窗的选择,虽然有讲究的细节但整体感非常好
Con: 没什么缺点,但是如果不喜欢这种做旧风格的人可能不会有强烈的共鸣吧,反正我是喜欢惨了
《全能住宅改造王 第二季》观后感(八):人在住,家在看
最近因为频繁搬家,沉迷于整理的科学。一口气看了许多日本家政节目,从叠袜子一直追到打扫垃圾屋,学习了什么叫做“清扫死角”,并且种草了各种各样的收纳用具和清洁用品(到底谁能告诉我咚咚家政用的中性清洁剂是哪一种!!!)
顺拐就撸到了这个节目(所以到底是怎么顺过来的)。一看就停不下来了。因为十年前的画质伤眼,挑了有高清又有字幕的几集来看,这几集自然是优中选优,最能表现节目的高光:专家的技艺、匠人的精神和人性的温暖。
除了防震刚需,还有日本人全体对于脱鞋(落尘区跟鞋柜就是玄关的生命!)跟洗澡(没有更衣室或者浴缸也配叫浴室!)的谜之执着之外,也体现了各个地方差别的生活方式,各个生活阶层不同的家居要求,以及各种家庭结构造成的迥异动线整理,让人对于“他人的世界”有了新的体察——毕竟平时不会有陌生人带我去他家里参观。
有一集是相邻的两家一起改造。改造前两间房屋格局是一模一样的,但一边住的是伯父与侄女,另一边则是一家三口跟外婆,专家对空间的划分和细节的设计就完全不同。甚至连屋外的栅栏都使用了不同的格子。改造后就完全成为两方天地了。
家庭成员中有特殊情况的,比如听障,日常需要轮椅,或者膝盖不好的,就具体到空间跟回声对居住者的听力有多少影响,地板和垫材对人的膝盖产生多大压力,这样的细节都要方方考虑。
还有些家庭要应付突发性要求。比如周末女儿们带着外孙七八口人来过夜;一年一次的彩车祭典五个外孙外加邻居十几个人要小住;女篮集训有个别同学必须要住到教练家里;在家里授课甚至干脆开培训班的。对于“机动性”和“多功能”的要求就格外高了。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整理。整理住户的需求,整理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整理空间与时间的分配条件。最后人也好,家也好,都会神清气爽。
这个节目最大的缺点是——弹幕。十分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些热衷“替别人过日子”的人喜欢看这个节目还非要在其中寻找存在感。比方说,节目还在介绍改造过的玄关,就会有一堆弹幕问“厕所呢”,明明还在做结构就会一群人关心“隔热呢”,明明户主有两个小孩需要户外活动空间而且明确表示了“因为是双薪家庭,没有那么多时间,希望把庭院缩减到可以打理的大小”,还是会有一串串的弹幕飞过去“为什么把树砍了”,“我不管,我就喜欢原来的样子”,“不要那么长的引道留着院子多好”,俨然完全听不懂人话。又或者一对夫妻“想要过有情调的新婚生活”,就是会有人以为设计师把户外建坪拿来做庭院不好,应该造个杂物间。至于在三五坪的小户改造里嫌弃“卧室不够大”,或者“没有两个厕所”,或者“应该造个客房”的那基本是弹幕标配。
我跟同事吐槽“这些人真不晓得到底是没有脑子还是没有心”。他安慰说:“哪里都有这种人。他们就是喜欢乱叫,显得声音大。但肯定不是大多数,你放心。”我只能叹气:“我知道大部分人不这样。但就这一小撮人吧,非要在一个温馨的节目里无休止地卖弄他们的蠢跟坏,让人觉得……”他会心地接下去“觉得这个世界都不美好了是吧,唉,这也没办法。尽量屏蔽他们吧”。后来我关了这些大规模展示“土地焦虑”(不管多少人住多少空间有什么要求,总有人想要把一切建地都遮蔽起来做房间,再往上加层,最好 连走廊跟门都不要,厕所里能划船浴室里能游泳)和“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弹幕,这个世界果然清静了。
这倒也不是说专家们的改造就一一定十完十美。
这个节目有几个专家的人设比较独特:集宿小能手长谷川,他的物件包括上面提到的彩车祭典和女篮集训,一室多用的功能性归他管,有风俗观光片或者体育节目乱入;小户型专业户石井(石井:我不是!我没有!!泥奏开!!!),错层和收纳技艺show,我一路看他从6坪改到5.8改到5.6,节目组好像是在挑战他底限;低预算之王柴田,做过100万日元的大翻修(而且位置是在深山),强项是DIY(连浴缸也可以自己做)跟刷脸捡漏,古法秘技都用一番;町室大佬坂田,京都被他承包了,不管多大多小多难改的房子都必须要精致要风雅,附赠历史人文讲解。
这几个专家我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坂田,是节目里比较少见的惯用深色调做内装的,极擅平衡复古的寂静情调跟现代都市的功能,非常对个人胃口。但在他来巴黎改的房子,功能性当然是非常符合客户要求,在细节上也照顾得很好(比如孩子们的私人空间和未来的成长),就是审美上个人觉得是不如屋主楼下那户法国设计师改的漂亮。
主要是相比日本来说,我对巴黎是要熟悉得多。要总结起来,那就是精致的混乱,混乱的精致。常会有一些情理上我觉得理解不能的事,他们却解释得逻辑通顺,并且在一片鸡飞狗走中计划与变化齐头并进最终完满收关。就像小巴黎的布局,明面上中轴清楚两边对称,但细节里暗巷纵横,建筑上新老并肩。在“极其讲究”跟“极度不讲究”之间旋转跳跃。
就说沙发。我一位同事也是夫妻俩加三个孩子同住,也是以壁炉为中心的起居,茶机边有懒人沙发一个,摇椅一张(脚凳还不是配套的),双人沙发一座,还有坐凳一个,大家就晚上随着心情坐。有客人的话,那客人先挑位置,剩下的人也可以坐脚凳,也可以挤沙发,还可以坐地上。在这一堆形式各异的坐具周围还有非洲来的中国来的印度来的大小摆件,书跟杂志堆出了一个小边桌。强迫症看见这个客厅可能会当场过世。但我去他家的时候,觉得这个区域非常有活力,色系跟材料协调得很好看,有种开放又直率的魅力,让人一眼就被吸引着想要坐过去。
坂田在壁炉前围着圆茶机放了一组共计五座的环型沙发,以显示一家人齐齐整整的“圆满”和温情。但东方人对于“成套”和“对称”的讲究,放在法国的公寓里难免就显得有些古板。其实在房间的细节中点缀一些和风,东西结合得会更漂亮些。而把一整间房做成和室就太过用力了。特别是那个拉门式的窗隔。因为用来DIY的素材(从家居店买的屏风)没有窗户那么宽,需要在两边加木料,非要用跟原屏风一式一样的材料,还抠个新月的形状,还在后面放黄色的百页窗真的over了,过于地展示风情,有一种在国际电影节上看学生毕业作品的感觉。少了大神在日本改造的那种从容余裕,也有些水土不服。
坂田大神说过住宅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结,除了自然环境,其实社会环境也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城市中。人的气质与居所的气质合宜,居所的气韵与环境的整体相衬,才会舒适又漂亮。其实节目中间去船屋旅游(?)的那段本意也是这个罢,但在结果的呈现时却没有体现出来。是比较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