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5 00:1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冲突背后的冲突》是一本由张天布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一):选择合适的方式陪伴孩子

  

作为女性我拥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疼爱自己的先生和渐渐长大的孩子,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直到某一天晚饭后,我和先生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争执起来,先生当时的情绪很烦躁,语言中充满了攻击性。我的情绪也被带入进来,一点也不客气。眼看着 唇枪舌战 就要上演,这时孩子突然很大声的喊道:你们烦不烦,知道我在写作业么?我赶紧走过去,抱住孩子说:“抱歉,我和爸爸吵架声音很大,影响你了”。孩子先是面露不悦之色后,紧接着用安慰的眼神看着我,此时我也盯着孩子的眼睛,希望他可以理解大人的行为。

随着孩子自我逐渐成长,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三角关系的瓶颈,就像《冲突背后的冲突》这本书里阐述的:“父母和孩子构成的关系,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体问题,复杂到无人能解”。这个关系的核心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问题就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孩子的心理会形成各种冲突与复杂的感受,这些感受和情绪处理的不及时,孩子的心理会固着在这个三角关系里裹足不前,成长缓慢甚至停止。更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那么如何指导和陪伴孩子度过俄狄浦斯情结期呢?《冲突背后的冲突》给了我们解决方法。

书中阐述了如何对孩子的自恋行为给予恰当的共情。孩子在俄狄浦斯情结期孩子的表现为胆怯、害羞,不自信,孩子内心的好与坏、爱与恨、欲望与诱惑、安全与迫害等情感都是配对出现,需要父母两种情感都能够体会到才能与孩子更好的共情。书中还提到了关于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拒绝”。对于同性父母,要做到没有敌意的拒绝。对于异性的父母,要做到不含诱惑的深情—既有深情,又有一定界限。

读完整本书感触很深,三角关系里关于冲突的处理并不像当初想象的简单。一系列的肢体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一句话都会使孩子的内在产生强烈的冲突,接着引发各种强烈的情绪。这本书提醒了我们,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要认清情绪模式,分析引发孩子情绪的内在需求,一边纠正自己的行为,一边选择合适的方式陪伴孩子。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二):冲突与矛盾

  

评《冲突背后的冲突》

这一次,从我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开始说起。

有了孩子以后,因为在亲子关系维护上的思考,自己也跟很多好朋友交流过,最初的想法就是把亲子关系放到夫妻关系之上,这个观点开始受到挑战的时候,我还觉得有点委屈,但后来慢慢理解了,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只有夫妻关系维护好了,亲子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加完善。在我身边很多家庭矛盾的事例中,有一些还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因为没有处理好家庭关系而头疼不已,我虽然会帮着开导,但因为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并不能给他们提出很好的建议。我也发现因为夫妻关系的不稳固,婆媳关系的恶化导致夫妻关系恶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因为亲子关系维护上的分歧同样会让夫妻之间产生隔阂。问题出现在哪儿呢?

看完这本《冲突背后的冲突》之后,我也得到了部分的答案,现在存在的冲突背后其实是成长期间“俄狄浦斯情节”未能正常对待,这也是精神分析法里面说的观点,就是现象的冲突背后其实是人格、心理上的冲突,这个冲突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一些比较小的细节造成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造成的性格缺陷,等等。这种冲突一方面来自个体自身存在的矛盾,因为俄狄浦斯情节没有解开,所以即便是自己处理完成一些事情,心理上依然未能解开;还有一方面则是来自人际关系的冲突,人格上的构建不同导致看法不同,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最终出现了生活中的摩擦和冲突。

“冲突背后的冲突”这个词语,其实是在引导我们从现象本身出发,进一步剖析个体的心理因素,甚至进一步深入到潜意识层面,去分析可能造成冲突和矛盾的理由。作者还运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名词,从“我”的角度出发分析矛盾可能出现的根源所在。在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能找到心理成因,找到曾经造成心理创伤的过去,既然找到了病灶,那么心理治疗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这就是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咨询者借助一些手段,帮助被咨询者找到病因,并引导他们正视心理现象,克服心理挑战,解决曾经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以一种正确的心态调整自己,看待自己,并且努力地融入生活。

一个人是否能把握好人际关系,首先看他能否把握好家庭的关系,最开始的就是这个俄狄浦斯关系,因为孩子出生之后,就要马上面临的就是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成长之后随着接触人的增多,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还是最开始的三角关系。因此,精神分析法说:很多成年人性格上的缺陷,都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创伤。小时候的俄狄浦斯情节没有处理好,长大以后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

西方心理学走进中国已经很多年了,这些年我们也能欣喜地看到很多本土心理学家已经掌握了西方心理学的精髓,他们还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利用文化的土壤培育心理学大树的发展,比如说本书作者张天布老师,从他对于《水浒传》《哪吒》传奇故事的解构,从他对于心理咨询事例上的分析,我收获颇多,并且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20201117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三):看透潜意识冲突,实现心灵自由

  

多年前我有幸参加张天布老师精神分析督导班,课堂上,张老师就一张美女与僧侣在寺庙中的合影,询问学员的观感,同学们都在阐述这位僧人陶醉的心情,而我却一直注视照片中的光环,我沉思为什么我与大家关注点不同,我只关注一个点,不是一个面,只关注细节不关注整体?那些撰写细节取胜的作者,是否与我想法一致,凡事追求完美,于己于人是否是种负累?从那刻开始,我感觉精神分析,更多的是启发自悟能力,举一反三,刚好张老师撰写的《冲突背后的冲突》出版,带着很多疑问,我跟随他再次踏上精神分析之旅……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他阐释考试焦虑症属于俄狄浦斯冲突。第一个案例是竞争胜利引发的焦虑。案主为重点高中女孩,对自己的成绩排名有很高的期待,从过去全年级300多名,到现在全年级100多名,本是喜事,她确很紧张,睡不好觉,在竞争胜利后,反倒产生内疚感,心神不宁。第二个案例是竞争失败,引发的自我防御。男孩辍学在家,痴迷游戏与父亲关系紧张。男孩在学习上,被爸爸长期打压,得不到认可,变成被动攻击“我不学了!”此时父母才意识问题,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这让我想起网络流行的段子,“不谈学习,母慈子孝。 一谈学习,鸡飞狗跳。 ”社会的压力传递给家长,有些家长承受力不足,将焦虑反传给孩子,就会以学习成绩为由,数落孩子,打压孩子,让孩子认为他不好,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在竞争中失去斗志与信心,产生被动攻击。

这是一本指引的书,他告诉心理咨询师遇事学会隐忍,慢慢做好陪伴。在“赎身仪式”引发的强迫症案例中,张老师凭着个人经验,克制医生好奇心,陪伴患者,静静地坐着,默默地等待,患者艰难地、一字一字往外蹦,因为 A 先生不能述说、不能言表,所以他的症状就是在用躯体痛苦的形式,不断表达内心的痛苦。另一个案主说,“张大夫我感觉很有意思,你好像没有太多的指导什么,听得时候多,你有时只是提提话头,都是我在说话,怎么我就好了?”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听他用通俗的语言,解析中国神话、文学作品,《水浒传》为典型的俄狄浦斯三角,宋江是一直纠结在俄狄浦斯冲突中犹豫不决的人,李逵是处在二元关系中冲动任性的人,武松是处在一元关系的自恋状态里,是一个理想化的纯洁英雄形象,林冲是三角关系里被彻底阉割的软弱形象,鲁智深是成功的度过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敢作敢为,分寸得当的成熟人物。

在俄狄浦斯期表现的是胆怯害羞,不敢认可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被父母肯定赞赏,处于过度共生的状态,个体的自恋就会受挫,无法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孩子的内心冲突,需要被共情,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拒绝。父母给孩子抱持性的环境,让孩子的攻击性和力比多不断的象征化,即使取得更高级的成功,让孩子知道他配得上成功,一个健康的妈妈,实际上是能够忍受被孩子抛弃的妈妈。

全书把俄狄浦斯三角与中国神话、经典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相关现象联系,解读我们与亲人的爱恨情仇,让人意犹未尽,我感觉不论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唯有女性俄狄浦斯内容写的较少,略显遗憾。

俄狄浦斯情结揭示每个人内心冲突原始模型,“俄狄浦斯三角”是其概念精髓,诠释童年期形成内在冲突雏形及烙刻一生的核心关系模式。张天布老师《冲突背后的冲突》,阐释我们创建内心世界的人生冲突脚本,帮我们找到自己俄狄浦斯三角,逐步看透潜意识冲突奥秘,如曾奇峰老师所说,原来在你和我的温暖忘我之外,还有和他的开阔壮美。均衡意味着,我们冲突着却都还好好活着,没有父死、母死、儿亡……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四):为什么人类无法摆脱俄狄浦斯情结?

  

01.这本俄狄浦斯情结讲解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今天要推荐一本非常启发人的新书《冲突背后的冲突: 解读我们内心的俄狄浦斯三角》。话说,讲俄狄浦斯情结的书很多,为什么要推荐这本呢?

简而言之,因为这一本是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而书写的精神分析专著,不仅深入浅出地讲出了中国人的关系困境,还给出了俄狄浦斯情结三角冲突困境的出路。作者张天布先生是国内精神分析界的领军人物,拥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故而在分析国人关系心理困境方面具有令人惊叹的洞见。

从学术上看,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用临床案例讲解俄狄浦斯情结的专著,但作者熟稔中国文化,用亲历案例和水浒故事等容易懂的事件讲解概念,故而全书通俗易懂,令人受益匪浅。

02.人类为什么无法摆脱俄狄浦斯情结?

读过弗洛伊德著作的人都知道俄狄浦斯情结,也都知道这个“弑父娶母”的心理学原型神话。实际上,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概念,由于“泛性论”的论调,这个概念从诞生至今,依然饱受争议。

为什么有百年历史的精神分析核心概念依然饱受争议?不仅是因为泛性论,还因为这是一个源自希腊神话故事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无法科学量化证明的概念。其实,要证明这个概念或许不能依赖科学检测,而应该回到现象与现实,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以观察为基础的现象学学科。俄狄浦斯情结则是人类文化现象中的现象,要证明这个现象的存在与运行,只需要陈述事实:

首先,人类文明是建立在以乱伦禁忌与族外婚为核心的性压抑机制基础上的独特文明。放眼望去,人类之外的物种都是没有明确乱伦禁忌机制,人类大概在几万年前开始了以残暴性压抑的方式建立了禁止乱伦的机制,这种机制让禁忌事物必须以替代符号出现,进而促成了语言文字的诞生,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诞生秘密。以乱伦禁忌为核心、以族外婚为制度的一整套性压抑机制,在几万年前还是没有的,今天人们却习以为常,这才是人们误解精神分析的核心原因。因为人们觉得各种性禁忌很正常,所以才会把精神分析揭示的各种变态欲望视为奇谈怪论。

其次,人类文明的性压抑程度是在逐步制度化加强,而非减弱。古代有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制度,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近代以来,虽然经历了性解放运动,但是经过女权主义运动、精神分析运动,各种变态性欲望并没有得到解放,而是被进一步管制和压抑。这也是一个现实。

再者,无论古代家族还是现代家庭,俄狄浦斯情结的三角结构都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古代的家族,作为阉割力量的父辈,作为保护性的母辈,作为被阉割的孩子,都是存在的。今天的简单家庭,作为阉割力量主体的父亲,作为欲望客体的母亲,作为被阉割的孩子,依然是存在的。这一组三角结构还存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运行动力就存在,这个概念就不会过时。

那么在未来,作为一种现象学概念,俄狄浦斯情结会不会消失呢?我以为除非人类消失,否则这个概念不会消失。因为人类根本心理能量都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阉割结构,人类正是因为原始欲望被阉割,才幻化变形出了各种创造欲望。如果用金融学概念来讲,性压抑才是人类心理能量的“资金池”。如果放弃性压抑,人类的心理能量大坝就崩溃了,一切因为阉割而积压的冲创欲望、幻化投射书写能量就没有了。所以,我敢断言,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俄狄浦斯情结就不会过时,也不会消失。

说完俄狄浦斯情结不会过时的问题,其实就已经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立足点问题。由此,各位对精神分析和俄狄浦斯情结有误会的读者朋友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阅读这本书书了。

03.为什么要通过阅读俄狄浦斯情结开启新的客体关系与创造性生活?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现象中的核心想象,这源于人类采取了独特的性压抑制度,并形成了无限循环的阉割结构。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无法回避的原因,一切关系都可以用这个三角阉割关系来解读和理解,处理一切关系也都需要有这个维度的认知才能逐步超越,走向新的关系与生活。

如果要多说几句,那么有必要强调一下本书作者的身份。从网络资料看,作者张天布先生原是从事精神科的老前辈,原本是通过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传统医生,后来发现药物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才开始研习精神分析,才开始探索精神疾病的心理原因,才有了后来的出国游学,才有了精神分析视野的临床治疗,最终才凝结出了这本用中国案例和中国文化讲解的俄狄浦斯情结说明书。

因此,我要把这本理论扎实、案例丰富、通俗易懂的俄狄浦斯情结说明书推荐给各位。不管你是精神分析师,还是爱好者,都可以看看,都会有所受益。作者的案例饱含学养,分析特别有趣,读来令人恍然大悟,让人获得对中国家庭、中国文化的全新见解与领悟,进而开启全新的客体关系,展开挣脱关系压抑的创造性生活。

戴君写于 2020-10-18 10:08:09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五):《冲突背后的冲突》:看清这一点,帮你轻松化解复杂的三角关系

  

 文/叶小禾

  “你快来吧!父子俩又吵起来了。”接到表姐的电话,我急忙赶了过去。

  用表姐的话说,老公和儿子小强简直是一对冤家,一句话谈不拢,就开始吵起来,要不是表姐拦着,父子俩早就动起手了。

  看着眼前斗鸡眼似的父子俩,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今天看的一本好书#《冲突背后的冲突》,书中介绍的俄狄浦斯冲突。

弗洛伊德说,俄狄浦斯冲突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冲突的典型形式。

  这本书是由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张天布老师所写,他把俄狄浦斯故事转化成中国版本,详细分析中国人内心的文化和心理上的父亲形象,轻易化解了父子间的冲突。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可以斩草除根。同时,也可以帮助年轻的父母起到预防的作用。

  那么,如何减少冲突,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呢?下面跟着张天布老师一起,来一段心理之旅吧!

01 三角关系的形成

  民间有一句谚语: “三岁看大,五岁看老”。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孩子3岁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5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不得不承认老祖宗的智慧,这个阶段恰好是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期。在三岁多到六岁左右是孩子学习如何理解和处理关系的阶段,这个阶段发展得不好,就会产生性格中的一个隐患,并影响其成年后的心态,造成很多问题。

  因为三岁之前,孩子的心中是没有三角关系的,家里所有的人都是以他为中心,他不知道别人之间也会有关系。

  直到三岁左右,他开始意识到父母之间有事瞒着自己,他们之间也是有关系存在的。这样,在孩子—父亲—母亲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于是,在孩子的心中会产生恐慌,失去安全感。

  当初,小强可以说是由表姐独自带大的。从小失去父亲、被母亲娇惯的姐夫,由于还没有做好当父亲这个角色的心理准备。家里大小事情一律不管,他经常和朋友相约一起出去喝酒,更别说陪儿子小强玩耍了。

  表姐气得和他吵架,也不管用。小强从小就不喜欢这个父亲,“从小不管我,现在你管不着。”

  由此可以看出,儿时父亲的缺少,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心理上健康的父亲带给孩子的勇气和力量是无穷的。

02如何形成完整的三角关系

  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意味着一个人进入到成熟的俄狄浦斯期的反应,孩子能接受父母是夫妻俩,认可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

  (1) 给男孩父母的建议

  妈妈在与儿子的互动中,允许和接纳儿子的亲近,有利于儿子情感的表达。同时,又要有分寸,不能 在依恋中发展出诱惑。

  爸爸允许儿子跟自己竞争,甚至能够接纳儿子的胜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打击、报复,惩罚儿子。

(2) 给女孩父母的建议

  爸爸不应该因为自己潜意识的焦虑、恐惧而疏远女儿,更不能训斥和打骂女儿,给女儿带去情感上的伤害。

  妈妈应该允许女儿的竞争,和女儿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女儿有作为女人的价值感和自豪感。

  孩子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有安全感,轻松的和父母相处,建立完整的三角关系。

03 看透三角关系,建立和谐幸福的家

  俄狄浦斯三角是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探讨人际关系结构。逐步从“三角关系”演变到“无我关系”的过程。只有清楚了三角关系,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1) 三角关系阶段,也叫经典精神分析阶段。探讨“孩子—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冲突。

  (2) 二元关系阶段也叫客体关系理论阶段。随着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发展,精神分析学家看到了在前俄狄浦斯期中,母亲角色的重要性。

(3) 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发现,一个人的自尊感、自我充实感、自我一致感、价值感等对自己心态的影响是巨大的,重点关注到自恋的主题(包括健康的与病理性的自恋),从“自体—自体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解释自体感。此阶段被看成是精神分析的一元关系阶段,也叫自体心理学阶段。

  (4) 受佛学思想的启发,精神分析学家发现提高放下对自我概念执着的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内心宁静,解除内心冲突的重要途径,由此出现了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intersubjectivity)的理论阶段。也可以看成是“无我”的关系阶段

  借助于张天布对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理论的解读,弄清了儿时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对小强产生的影响,表姐一家要想改变目前的家庭状况,就必须改善当下的心理模式,积极主动的进行调整,而不是深陷其中。

  尤其是姐夫不仅在三元关系里,而且在他的二元关系里也需要发生改变。同时,表姐要给小强多多鼓励,让三角关系逐渐稳定。

  由此可见,三角关系不仅仅用于三口之家,更适用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只有调整好三角关系,才会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04 写在最后

  正如张天布所说,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揭示了每个人的内心冲突原始模型,“俄狄浦斯三角”是其概念精髓,诠释出童年期形成的内在冲突雏形及烙刻一生的核心关系模式。

只有看清了这一点,找到自己的俄狄浦斯三角,了解背后运作机制,彻底看透潜意识中的冲突奥秘,用觉醒的力量为自己和下一代缔造和谐一生,成为复杂关系的真正主角。那么,化解复杂的三角关系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冲突背后的冲突》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