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命名与必然性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4 02:4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命名与必然性的读后感大全

  《命名与必然性》是一本由[美] 索尔·克里普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名与必然性》精选点评:

  ●基本思路: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物必然只是它本身,必然与其自身同一,因而名称必然不只是摹状短语的缩写,摹状词只能起到引导指称的作用而不能等价替换名称。关于模态空间和可能世界的探讨很有趣,实际上克里普克理论更为符合直观,而摹状词理论则是不适合正常叙事发展的技术性语言,有关平行时空的科幻作品基本是建立在克里普克的理论上的,但对于平行世界的理解却多半是以摹状词方式进行(严格来说大部分人实际上秉持着朴素的莱布尼茨式多时空观,但在把物还原为性质的复合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这也是许多时空系作品所谓“逻辑漏洞”的来源。或许是因为演讲稿之故,克里普克在批驳摹状词和摹状词簇理论上洋洋洒洒,但对自己的许多观点并没有给出严格有力的论证,尤其对于先验、必然之类的模糊术语,不在一个形式化模逻辑框架下是难以清楚地探讨的

  ●其实还是有点怀疑的

  ●我读的第一本分析哲学的书。重剑无峰 大巧不工 廿五岁时 年少英锐 持此书折冲宇内 所向无前 虎步关右

  ●康德在《纯理》里区分了先验和分析 克里普克区分了先验和必然

  ●本来指称理论已很精当了,可是在“金星”那里出现了问题——将指称相同的二名词划分成后验必然条件实在画蛇添足(至少在我觉得),所以在有些通名问题上回归意义的指称论并不奇怪。

  ●第一次读分哲的缘故读到百分之六十才进入状态,才觉得演讲稿果然很平易近人,还是很适合入门读的。Frege 同一性不是某个对象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而是当用两个名称命名同一个对象时在这两个名称之间所保持的一种关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我也是不太懂,既然都已经是指同一件实物了,那么就不存在对象的同一性,只存在命名的重合。除非是对象不是唯一的,才存在对象与其“自身”的比较吧。第三篇演讲是玄学和心灵哲学,我觉得看他翻来覆去地诡辩真的很没有意思。我认为哲学不需要这样的工作。

  ●论证里充满恶魔、女巫、小精灵和上帝创造...

  ●名称与所指之间为什么是有因果关系的……明明就是偶然嘛……

  ●先验是认识论范畴,必然是形而上学范畴,克里普克反对将两者等同的做法。第二篇演讲批判了摹状词指称理论,实际上,他认为摹状词是非严格指称词,专名是严格指称词,这种命名的指称来自于“命名仪式”,通过因果历史链条传递。实际上克里普克是在区分本质和非本质,命名仪式上留下来的名字就成为这个对象的本质,而这个对象在时间中所做的一切改变和事情都是非本质属性,都是非严格指称的。克里普克对同一性的批判非常深刻,在第二篇和第三篇都花了大篇幅描绘,总的来说,他反对非严格指示词的同一性理论,因为非严格指示词的出现是偶然的;而严格指示词之间的等同(疼痛与神经刺激的等同)又是偶然的等同。在第二篇演讲说克里普克貌似表达了自己不认可名称的同一,而在意本质的同一

  ●网上可下载其英文版《Naming and Necessity》OCRed。

  《命名与必然性》读后感(一):宁愿看英文!

  本书在不少前辈里得到较高的评价,可晚辈看了半个多月,实在头痛。打听一下,原来都看的是英文版......

  怒了,译本读起来太吃力了,难读到好几次我以为我是在看蓝猫!而事实上这翻译的却像蓝波!

  宁愿看英文了,虽然水平很菜,那也认了,起码不能让中文白痴忽悠了自己

  《命名与必然性》读后感(二):可能的勘误

  绪言第5页

  后来我终于认识到—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我在前面提到的 1963 至 1964 年间的工作—对认为通名之间有必然同一性的这种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加以反对……

  应为“后来我终于认识到……那种广为接受的、反对通名之间的必然同一性的预设是不正确的”。

  正文第95页

  如果我们希望谨慎一点, 可以用条件句“如果长庚星存在, 那么长庚星就是启明星”来代替“长庚星就是启明星” 这个陈述句, 并且谨慎地只把后者看做必然的。

  应为“只把前者看做是必然的”。

  《命名与必然性》读后感(三):教务员之书

  在大学里,颇有一部分力薄儒的主业是掩饰自己的愚蠢。我相信这本书就是那群人捧起来的。

  跟克里普克是智力低下的表现。

  克里普克只是在分析哲学内部,披着分析哲学的外衣,重复近代欧陆哲学的谬误而已。

  “所有可能的世界”

  这是一个令我当场火冒三丈,至今含恨2年的词组。

  认为一种物理规律可以独立于经验事实存在。认为和地球物理规律不同的世界不可能存在。

  我当时就心想你丫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呢?节操呢?他老行文之处笛卡尔主义自然流露防不胜防,千疮百孔令人焦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尼玛宛如生在一个休谟没有红过的世界。

  先贤的深刻不是凡人能领会的,所以才会出来这种退化品种。克里普克把一伙力薄儒的懦弱,固步自封,缺乏想象力和头脑僵化用一种武断的取消经验世界的可能性和无视科学进步的世界观表现了粗来。

  《命名与必然性》读后感(四):学习流水账(06.04.26)

  在集中读德法系的时候穿插读一下英美系的东西,免得想法偏执了。

  中译本序 p5 克里普克提出他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专名是借助于某些与这个名称有关的历史事实去指称某个特定的对象的。

  11 先验命题和必然命题 (如果否认后验的必然命题,就会使得命题独立于人的认识,从而使之神秘化)

  (意识需要暂时搁置某些问题,以进行更为清晰的分析)

  虽然翻译没什么大毛病,为保险起见,还是和原文对照一下罢。有些地方还是要慎重的。

  29 如果一个指示词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中都指示同一个对象,我们就称之为严格的指示词。否则就称之谓非严格的或偶然的指示词。我们当然不要求对象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存在。如果尼克松的父母不曾婚配,在正常情况下,尼克松当然也就不会存在。当我们把一种特性看作某个对象的本质时,我们通常指的是,这对于那个对象来说,在它可能存在的人和场合下都是真的。一种必然存在的严格指示词可以叫做强严格指示词。

  我在这些演讲中主张的直观论题之一就是:名称是严格指示词。

  Let’s call something a rigid designator if in every possible world it designates the same object,a nonrigid or accidental designator if that is not the case.Of course we don’t require that the objects exist in all possible worlds.Certainly Nixon might not have existed if his parents had not gotten married,in the normal course of things.When we think of a property as essential to an object we usually mean that it is true of that object in any case where it would have existed.A rigid designator of a necessary existent can be called strongly rigid.

  One of the intuitive these I will maintain in these talks is that names are rigid designators.

  30 脚注 当然我不是在暗示,语言含有每一个对象的名称。指示词可以用作严格的指示词,自由变项可以用作未经特别指明的对象的严格指示词。当然,当我们详细说明一个非真实情形时,我们不是在描述整个可能世界,而仅仅是描述是我们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Of course I don’t imply that language contains a name for every object.Demonstratives can be used as rigid designators,and free variables can be used as rigid designator of unspecified objects.Of course when we specify a counterfactual situation, we do not describe the whole possible world, but only the portion which interests us.

  32 (桌子及其部分涉及的“质变”的问题)

  37 在这个非真实的陈述和把一米定义为“在时间t0时S的长度”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因为如对这个“定义”作适当解释,它就不是意指“一米”这个短语与“在时间t0时S的长度”这个短语是同义的(即使是在谈论非真实的情形时也是如此),而是意指,我们已通过规定“一米”是一个关于某个事实上正是在时间t0时S的长度的严格指示词确定了“一米”这个短语的指称。因此,这种做法并不能使S在时间t0时是一米长这一点成为必然真理。事实上,在某些情形下,S并不是一米长。因为一个指示词(“一米”)是严格的,而另一个指示词(“在时间t0时S的长度”)却是不严格的。

  Even if this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length that he uses, there is an intu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rase ‘one meter’ and the phrase ‘the length of S at t0’. The first phrase is meant to designate rigidly a certain length in all possible worlds, which in the actual world happens to e the length of the stick S at t0.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ngth of S at t0’ does not designate anything rigidly. In some counterfactual situations the stick might have been longer and in some shorter, if various stresses and strains had been applied to it. So we can say of this stick, the same way as we would of any other of the same substance and length, that if heat of a given quantity had been applied to it, it would have expanded to such and such a length. Such a counterfactual statement, being true of other sticks with iden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will also be true of this stick.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at counterfactual statement and the definition of ‘one meter’ as ‘the length of S at t0’, because the ‘definition’, properly interpreted, does not say that the phrase ‘one meter’ is to be synonymous(even when talking about counterfactual situations) with the phrase ‘the length of S at t0’, but rather that we have determined the reference of the phrase ‘one meter’ by stipulating that ‘one meter’ is to be a rigid designator of the length which is in fact the length of S at t0. So this does not make it a necessary truth that S is one meter long at t0. In fac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S would not have been one meter long. The reason is that one designator(‘one meter’)is rigid and the other designator(‘the length of S at t0’)is not.

  38 虽然如此,但就目前的目的来说,比将这个例子作为一个先验的偶然真理的示例接受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固定一个指称的“定义”和给出某个同义词的定义之间的区别。

  More important for present purposes,though,than accepting this example as an instance of the contingent a priori, is its illustrat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finitions’ which fix a reference and those which give a synonym.

  第三篇演讲

  91 首先,我已经论证关于名称怎样获得其指称得通行观点一般说来是不适用的。。。

  其次,我也已经论证了,即使在一些特殊的事例中,特别是在某些最初命名的事例中,指称对象确是由一个摹状词确定的,由某种惟一的识别性特性确定的,这种特性在许多命名的事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给出一个同义词,也不是给出作为名称缩写的某种东西;而是确定一个指称。这种特性根据对象的某些偶然的标记来确定指称。这样一来,指示那个对象的名称使被用来指称那个对象,甚至用来指表明对象不具有所说的那种特性的非真实情形。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一米的例子。

  113 自然种类的词语比通常想象的更接近于专名。

  129 任何必然真理,无论是先验的还是后验的,都不可能作相反的证明。

  140 总而言之,看来在大脑状态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对应性具有一种明显的偶然性因素。(实际上,克里普克在第三讲里已经通过例子引出了针对诸多涉及广泛的问题的思路)

  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命名与必然性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