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文集(全六卷)》是一本由(德)席勒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3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席勒文集(全六卷)》精选点评:
●前言,玛利亚斯图亚特,奥尔良的姑娘,图兰朵,强盗,威廉退尔,席勒年谱
●呕心沥血!
●暂时只看了第一卷,标记一下先。最后一本文论卷收录的没有《席勒美学文集》的多
●The voice of the majority is no proof of justice. 大多数人的声音并不能确保正义。
●还买了实体书
●阴谋与爱情(卷二)、华伦斯坦(卷三)、图兰朵(卷四)、威廉·退尔(卷五)
●8.25读完强盗:美一旦被摧毁就再难重建,命运是否需要偿还并不重要,你我均不是法官。9.1读完第二卷三部戏剧。
●在实习期间翻翻这套书,真是妙不可言!
●席勒的戏剧是真的不好看,要了解他只看一部就够了,因为其它都是一个调调,充满着特别无语的善恶挣扎,事实上都是主人公私心的潜意识投射。还有是其中的宏大或个人抒情,真的没法让人喜欢。单这一点,他就跟莎士比亚真没法比:)(所以为什么叫德国的莎士比亚= =?)……
●想着戈特弗里德·凯勒等作家如此引用华伦斯坦的“心的声音”和“命运的声音”...
《席勒文集(全六卷)》读后感(一):二流剧作家,一流理论家
这样说对席勒先生很不公平吧。外国文学老师毫不客气的说道。不过还是赞叹于他的理论文集。尤其是《人的美学教育书简》。
在《书简》中,他已经预见到人类越来越机械化的生活,享受与工作、手段与目的、劳累与报酬相互割裂。
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才会回到一种整体,而不是紧紧吧自己培养成一块块高级小碎片。
《席勒文集(全六卷)》读后感(二):从席勒的作品看莎士比亚和英国王室
第二卷
《强盗》让人想起了《李尔王》,开始也是次子设计夺取嫡子的地位和财产,但是结局不像《李尔王》中那样,嫡子和父亲和好如初,次子死于非命。反而是嫡子走上了不归路…但是嫡子卡尔走上强盗之路后连自己未婚妻也狠心下令杀死,真是可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奉劝好姑娘不要爱上变成黑道的男朋友,不是每个古惑仔都会像郑伊健那么帅气的…
第三卷
《唐卡洛斯》一开始国王对亲儿子各种不信任和试探,挺像Hamlet开头国王对侄子的各种猜疑的,唐卡洛斯和侯爵才是真兄弟情,就像Hamlet和霍拉旭。波萨侯爵为了唐卡洛斯牺牲之后,感觉王子连初恋情人也抛之脑后了。果然王子的真爱还是侯爵。那么伊丽莎白难道对应王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看也许还有几分道理,不过这是后母,不是真正的母后。另一位因爱生恨的公主除了疯癫之外,其他的性格并不像奥菲莉亚。所以席勒写这部剧的时候有没有参考莎翁呢?
第四卷
《玛利亚斯图亚特》把莱斯特伯爵写成了大反派兼渣男,诚然其他影视作品中此人也确实有点渣。当年烂尾的美剧《风中女王》大大美化了玛丽,不过她临刑前的那段故事没怎么拍,估计编剧也没想到席勒这部戏。但那时从第三季开始我基本上就只粉伊丽莎白女王和美第奇太后了……
《奥尔良的姑娘》大概说的是贞德为国牺牲,不能有爱。如果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对贞德的污蔑描写对照看的话,就可以发现莎翁还是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不过席勒作为德国作家,歌颂法国的女英雄也无所谓。
《席勒文集(全六卷)》读后感(三):浪漫主义之海
席勒与歌德并列为德国浪漫主义先锋,作为狂飙突进运动旗手,18岁创作强盗,23岁作斐耶斯科的谋叛,25岁作阴谋与爱情;晚期从浪漫主义蜕变为改良派,创作一系列历史戏剧。
第二本戏剧记录:
· 强盗:公爵有子兄弟二人,兄热情冲动、高尚正直,弟向往现世的绝对权力,要求获得支配一切获得一切的权力,为了夺得长子继承权与心爱的女人,以计陷害兄长,导致兄长一怒之下落草为寇,当了强盗。美好的事物一旦没落,任凭心灵如何高尚也无法再回到过去。当了强盗的兄长虽然尽量克制作恶的事实,但双手终归染满了鲜血,死亡是不分清白与否的,这不是罗宾汉的故事。而弟在逼死亲生父亲之后,虽然获得让人恐惧的权力,但仍旧在临死之前想要向牧师忏悔,最终他清楚知道他不信,所以他无法被拯救,最终选择自刎而死。而兄长回到家乡,再也无法再自己的父亲和心爱的女子面前说出自己的身份,因为过去已过去,美好已消散,留下来的是被命运染上黑色的人。当最后他无法面对过去也无法面对将来,他选择了刺死女子,自己自首。强盗中的弟弟佛朗茨是个值得注意的形象,他是早期要求获得强权超越自我的一个形象,我认为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大学生就是结合了弟弟和兄长的一个变形。命运被冲动和欲望推动,轮子一旦转起来,碾碎的是与过去一同消失的个人。
· 斐耶斯科的谋叛:背景为热那亚共和国,讲述了一个用寻欢作乐掩饰自己野心的贵族政治家,他用一系列私底下无人能识破的计谋,煽动对当权者的不满,以重建共和的名义发动革命,但他想做的实际是另一个凯撒。最终在对权力的绝对冲锋中他错杀了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早就对他说过,追逐权力到达顶峰的人必然是不幸的,因为从此他能想到的就只是保住权力而已,人世间再体会不到爱。在最后他赢得了最高权力之后,被象征共和的贵族推到海里淹死了,因为共和要拯救独裁。最终一幕的剧本象征着古罗马凯撒与布鲁图斯的故事。布鲁图斯刺杀凯撒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拯救共和国,消除独裁的危险。席勒在三百年前就已写出了所谓政治家真正的形象,但是这个剧本在当时的时代太过于超前了,他的观众能理解的寥寥可数,而心照不宣的政治家自然不会成为席勒的观众。
· 阴谋与爱情:背景为德国某公国,首相为巴结公爵,决意让自己的儿子费迪南与公爵的情妇成婚,这样既可满足公爵与情妇的暗度陈仓,又可借以控制公爵的情妇信息与权力,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宫廷利益。但是首相的儿子与他父亲完全不同,他纯洁热情,一颗心都在乐师的女儿路易斯身上,在父亲的威逼利诱之下,在公爵情妇一片真心的情意之下,他毅然决然选择与乐师之女在一起。首相眼看自己的权力之路要破碎,决心以阴谋拆散这对情侣,他以乐师的生命相逼要求路易斯亲笔写下给其他人的情书,并借机让费迪南看到。路易斯想与费迪南去那“第三个地方”,但是碍于父亲全心全意的爱(全部身家的爱),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活下去。而费迪南在一片绝望之下,以最后再见一次为名与路易斯相见,在支开乐师给首相送信之后,在水中下了毒,选择与路易斯共同赴死。路易斯在临死之前说出真相,她感到死亡之后最痛苦的就是她的情人,这是谋杀和自尽。她痛苦的在临终前要求上帝原谅他和他的父亲。而费迪南在首相赶来后,绝望痛苦的斥责,最终死在路易斯身旁。少年人的爱恨,纯洁中夹杂着巨大的感情。
几点思考:
1. 戏剧的全部张力都在于语言,这是无法用普通的白话能够转述的;
2. 看浪漫主义作品的时候是无法按照现实主义文学的思路来欣赏的,这类纯洁的爱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可以从中挑出100个毛病,并给出100个可悲的未来。比如电影革命之路的结局。但它终归不能用这个标尺去衡量,我理解欣赏浪漫主义就是把它当作心目中的一种信仰,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对纯洁的、美的事物的追求和信仰,浪漫主义即是把这些东西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它与现实主义那种小河流下隐藏着暗流涌动的力量不同,它是直接给你看到海,你入眼的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浪潮的涌动永远直接扑打你的心灵,在你还未察觉之前就已经深深陷入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