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1 02:29: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锦集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是一本由彼得·伯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430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精选点评:

  ●即使是研究中国文化史,这几乎也是必读之作。

  ●喔我爱彼得伯克。。。。

  ●民族主义的起源

  ●非常棒。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典范。文化史的佳作。

  ●精英退出大众文化后,马上开始了“寻找”大众文化的猎奇活动,哎呀你看,老百姓的东西真稀奇!可精英们不假思索地继承的上层文化究竟滥觞何处呢,其实和老百姓的文化也没啥两样。

  ●不知是否是翻译的问题,全书很艰深,亦不知是否算音乐人类学的代表作,只有处在文化边缘才能发觉真正的大众文化,只有处在文化边缘的部族才非常重视传承自己的文化,那么民谣是传承民族历史最基本的方式,而民谣中塑造的各种形象代表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研究流行文化的必备书!

  ●circle...从第一章的发现“人民“到最后的“上层阶级”的对大众文化的退而又返。主线还算明晰,从对大众文化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再到大众文化的构成及影响,最后是上层阶级对之的干预和自身的政治化和世俗化,即大众文化的改革。运用的史料一如伯克式的“边角料”歌谣、仪式等,流于琐屑

  ●不错

  ●果果,应该是这本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一):国王喜欢小丑表演

  暮晚时分,摸了一把宫女的屁股;

  国王换上便装,只身出了城门。

  他听说城堡不远的的狐狸溪小镇,

  有一场丰盛的全国小丑表演,

  三天之前远近的旅馆均已住满。

  #

  穿越森林的途中,他遇见一位绅士,

  他的情人正在低矮的灌木丛内小便,

  白皙的屁股在夕阳的辉耀中,

  如金币盛在橄榄枝叶覆盖的瓷盘——

  “你再看一眼,我就把你的鸡巴折断!”

  #

  慌乱的国王奔跑中跌入农家的粪池,

  搭着农夫的工具,爬到院中,

  一身屎味,坐在母鸡与细狗、驴子之间;

  “我是你们的国王。快烧些热水,备我沐浴盥洗。”

  “那我就是你的父皇。责罚你用冷水清洗。”

  #

  一路打着冷水浸身带来的喷嚏,

  湿漉漉的国王挣扎着来到了喧闹的小镇;

  酒馆内,一群人围观着去年处死的囚犯,

  他刚吃了吞剑演员转行的拔牙医生的药丸,

  正在餐桌上日一位男扮女装的女演员。

  #

  乡村旅馆的门口,跳舞的人围成一个圈;

  一位走钢索的艺人,在煤气灯下呼喊。

  他表演的节目,在钢索上指导国王舔猪屁眼。

  啊,他的助手,正是给国王洗冷水的农夫。

  他正在募集今晚扮演国王的演员——

  #

  “多么巧啊,你就是我们今天的国王!”

  #% & U

  * (

  @ $ & * ) P_

  !…… +……6&

  #

  伟大的走钢索艺人,仿佛一位邪恶的教士,

  他最后的发言才是精彩:

  亲爱的观众,我也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梦幻,

  但国王如果不这么干,我们如何理解这举国之内

  罕见的蠢事此起彼伏,从无间断。

  2020.2.22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二):近代文化格局的形成

  本书更适当的标题应该是“近代大众社会中文化格局的形成”。

  此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现有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两极对立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我所关心的“早期的大众文化是什么样子?”)。在1500年,二者之间曾经存在着中介文化,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到1800年,因为工业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等等的影响,报纸、书籍等大众媒介的出现,使得精英的世界观发生巨变(世俗化、科学化、怯魅),他们不仅退出了对大众文化的参与,还将大众文化视为低等人的文化(文化本身开始变成身份的标识),而大众文化也因为新媒介的出现,面临种种危机(口述传统受到冲击,人们可以看,就不用再听故事了)。

  作为一本写大众文化源起的书,写成了“近代文化格局的形成”,也还是情有可原。因为大部分可以查到的资料都是受过教育的精英留下的,要复原和重建大众的口述传统就只能凭借这些资料,于是便不得不将精英文化的变化纳入进来加以考察。任何一种观察都不会是客观的,总是出于某种动机。由此可见,伯克对史料的态度与福柯很接近,所不同的是福柯更重视权力的因素,更激进。

  想到早期的大众文化,我们通常会以为最早的大概就是畅销书了,其实这不过是20世纪人特有的想法,因为识字率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从前的人大多数都不识字,他们的娱乐主要是看表演,听故事。刚开始有书有报那会,大多数人也是听别人念书念报纸。报纸一开始诞生的时候,是政治性的,是各政治派别争取人民来支持自己的手段,晚报、都市报是后来的事了。而那时,大多数人根本买不起书,只买得起、读得懂像今天的缩写本《巴黎圣母院》、恋爱指南、书信指南这样的东西。因此,像琼瑶阿姨的小说这种书,是很晚才有机会成为女学生读物的。

  作者写到了1800年,后面就不写了,但我最想读的其实是这以后的部分。可能是学科分科的原因,作者大书特书的1800年以前的大众文化(行会文化、狂欢节之类),在我们这里只能算是民间文化,根本就不算大众文化,好像因为还不够“现代”。不过,看美国汉学界对中国早期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是“京剧”、“目连戏”、“白莲教”、“关公信仰”这样的东西,可见和伯克是一样的路数,只能说,大陆跟这太不一样了。

  注:又发于读书园地。勿擅自转载。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三):大众文化的一种诠释

  一直以来自己对于大众文化的感觉的确就是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一分为二,因为在印象中,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所有用文言组成的诗词,古文都是掌握在一小部分的文士手中,还有那些史书也真的就像是皇帝的家传。但是看完这个书之后,才发现事情原来并不是像我想象的如此简单。

  彼得•伯克,作为新文化史的旗手之一,在《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一书中充分的阐述了其关于大众文化在历史中所处的地位。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九个章节:“探寻大众文化”(第一章到第三章)、“大众文化的结构”(第四章到第七章)和“大众文化的变化”(八九两章)。

  第一部分,在回顾过往大众文化的研究的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上概括了作者认为的大众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其中包括大众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间;多层性——大众文化并不是作为一个单层的结构存在的,而是基于地域人群之不同而有分层的;与精英文化的互动性——精英文化以返璞归真为出发点向大众文化中吸取营养来反对主流的已经滥觞的文化,而大众文化也同时收到精英文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大众文化中的“人”——人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人作为大众文化的创作者和大众文化的内容主体,以及人作为大众文化的受众。大众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类型,往往需要群众去二度创造,同样的内容可以不同体制,不同的内容却可以一样的体制,这都取决于群众的改造。在狂欢的世界一章中,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大众文化的灿烂图景,狂欢节为什么存在?因为大众文化的周期性成熟。

  第三部分,讲的是大众文化的变化。大众文化在上层阶级和一些受过教育的人的影响下发生变革,时代的发展促使上层阶级认识到改造下层阶级价值观的必要性,他们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改革试图达到这一点。在论述改革者与大众文化,也是在论述社会变化与大众文化,在这两个主体背后,可以隐约见到那宏大的历史背景,有点像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作者试图从整个大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大众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试图对大众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出某种预测或者说猜想。

  本书从以上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突破地域人群的界限,将一幅较为完整的大众文化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就是以儒生为主的士文化,而箫传统就是那些江湖山林之间的农牧文化和小市民文化。看过沈从文的中国服饰研究就知道虽然几千年来上层阶级的服饰不断的变化,但是实际上下层阶级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中国至魏晋之后,民间采风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精英文化分享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表现的似乎仍然很明显,五代以降,诗余渐兴,南北曲盛,小说繁荣,都是当时主流文化发展到极端而向大众文化寻找新鲜血液的证据。

  如彼得•拉斯莱特讲的那样——“一本开创性的,可恒久利用的书”。本书让我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众文化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非常丰富的未来图景,与精英文化慢慢失去了明显的区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精英文化压迫到文化的角落,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呢?大众文化收到打击压迫固然不可取,难道精英文化的沦落会是一个好选择麽?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四):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随便记

  彼得伯克的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序言中对文化的定义,将文化与社会做出区分。

  提到十八世纪末民间一词的发现,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音乐,大众宗教。提到这种大众文化的概念也是知识分子创造的。发现大众文化是十八世纪文化原始运动的组成部分,如卢梭。同时大众文化也是其他国家自我定位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国民意识的创造也来源于知识分子。

  赫尔德,格林兄弟对大众文化提出三个论点,即原始主义,社群主义,纯粹主义。彼得伯克也提出了这三个论点引起质疑的地方。这里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都包含在大众文化里。

  雷德菲尔德提出大众文化的定义,即非学者非文人非精英的文化。这就刨除了学校和大学中的古典传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运动。彼得伯克认为这种狭窄的定义忽视了上层阶级对大众文化的参与。我觉得如果想要区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没有办法从影响和参与入手,只能从创造者。如果从身份角度出发会清晰很多。这里彼得伯克提出的是,近代早期欧洲文化的关键差别是大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差别。前者只能接触大众文化,后者都可以介入。

  阐述大众的类型,农民,牧羊人,矿工,包括城镇的工匠,流浪者中的军人,乞丐等。除此外,区分大众文化的差异,包括宗教差异,性别差异,地区差异。然而最后彼得伯克还是没有做到对大众文化的定义。

  另外,彼得伯克提到对大众文化的接受通常来源于中介人。关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彼得伯克举例大众艺人,而大众文化的场所包括教堂市场等。

  关于大众文化中包含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这部分有趣,并且被承认是主观性最强的部分。彼得伯克作出假设,一文化中的英雄恶棍和傻瓜构成一个体系,英雄超越该文化的一般标准,恶棍对这一标准造成威胁,傻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列举君主,教士,贵族,法外人,中产阶级等的英雄和负面形象,从中可以探析大众对当局和社会的态度。彼得伯克也指出,对于英雄的描绘是对奇迹和超人力量的渴望,而对敌人的描绘是社会秩序不公的产物。而英雄崇拜又带来了狂欢和节日,这些狂欢节有几个主题,颠倒食物暴力与性。

  最后讲到大众文化的变革。改革的第一阶段1500-1650年,这种改革出于两种原因,神学观点和道德因素。而改革派大多为天主教和新教的教士,希望取而代之的虔诚派的文化。第二阶段1650-1800年,平民对改革起更大作用,然而它使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割裂更加明显。我觉得改革这一部分也应当从改革者作为精英和大众的身份和身份转换开始论述。

  大众文化的变革也源于商业革命,物质文化的变化,印刷和识字率的提高,战争带来的大众文化的政治化,和上层阶级的退出。对精英阶级而言,大众文化从被发现,到被抛弃,直到十九世纪又被重新喜爱。

  感觉没有很新很出彩的观点,很多态度不够明确,特别是历史专著里观点很容易被事实和资料埋没。而且我觉得因为主题庞大,导致分支过多论题过多显得零散。

  中秋节看点轻松的!主要离家远又没月饼吃只能看书。今天在月饼柜台前站了好几分钟,大班冰皮,五十块俩,最后终于被气走了。一边走一边发火一边给家里发微信酸:都是智商税,谁买谁傻子。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五):《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简评

  1999年,彼得·伯克修订了他在21年前首次出版的“概述性著作”:《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下文简称《大众文化》)。200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诸先生不辞辛劳将它译出。但是,我们在细读这部初稿于近30年前的《大众文化》时,仍然还有一些新鲜感。实际上,《大众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并非它的史实,而是它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与参考价值。该书很少引用完整的史料;而在地域跨度达到整个欧洲,时间跨度达到三个世纪的范围内,想要于薄薄一本书中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掠影,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显然,伯克很清楚这点。但是为什么写下《失去的世界》这样的名著的彼得·拉斯莱特能够对它作出“开创性”、“可恒久利用”这样的评语呢?

  我想,受过历史学完整训练的人都会对该书的独特的注释与参考书目非常敏感,换言之,《大众文化》甚至可以被视为一本工具书。作者每讲一个史实,都会有一本或数本对应的原始史料或者专题性研究著作,我们对此感到查询便利的同时,不禁会感叹作者涉猎如此繁杂而多语言的材料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也是一份详尽的研究指南。我们知道,在一项研究下笔写作之前,最重要的是材料目录或者说是书目的搜集工作;而对于某个前人已经作出一些成果的课题来说,阅读其引文来源则是最基本的前期工作。如果我们对该研究秉持着严肃的态度,那么我们不得不首先做的事情就是通览前人已经读过的所有材料。所以,只要是处在这种关头,《大众文化》的工具书意义就会彰显。

  至于《大众文化》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的启发性,则在于观察和思考作者如何这个驾驭时空跨度广大的题目。全书分为三部分:“探寻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结构”和“大众文化的变化”。第一部分,作者以19世纪的民俗学研究为起点,回顾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历史,但他又不仅仅是在回顾,而是将自己也视为这些研究者之一,深刻地思考在此种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为此,作者概括了大众文化的特点(多样性、多层性、有条件的地区差异性、与精英文化的互动性),又反思了所要涉及的史料,分析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最后辨析出最有价值的史料类型和史料来源。这种自省的态度在我国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在一篇论文之前当然也会做一些研究史、概念和材料的辨析如此之类的工作,但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态度强加给读者,而不似伯克以讨论的态度去承认研究的实际困难,并谦虚地给出一种最可接近“历史真实”的研究路径。

  第二部分,虽然小标题的中心词是“结构”,但是这一作为主体的篇章的叙述中心,却是大众文化中的“人”。其中,“大众文化的传播”一章以传播者和创造者为中心,研究了创造者和“作者”的关系,描绘出这一复杂体系的完整图景。“传统的形式”一章虽然力图构建一座类型的大厦,但是作者指出,大众文化作品的类型并不单纯,必须依靠人民来对它进行组合,最后展现出来的是经过人民加工了的各种主题及其变体。“英雄、恶棍与傻瓜”谈论大众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然而作者论述的重点却在于揭示这些形象与人民价值标准之间的关系,也在于探索人民利用这些特殊形象的内在心态。“狂欢的世界”一章集中研究了包含大众文化最多的大众节日,作者力图说明:人民想在节日中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这么做,和上层阶级、和当局又发生了什么互动?

  第三部分,作者将视角上移,上层阶级和受过教育的人们成了研究的中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作者在其“修订版前言”中,在第二章论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时已经明确指出,从来没有孤立的大众文化,只有与精英文化产生互动的大众文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将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历史割裂为两部分。所以,虽然这一部分是在论述改革者与大众文化,是在论述社会变化与大众文化,但本质上,作者已经把大众文化置于历史大背景下考虑了。在谈到“历史背景”时,我们不能为这个词的字面意义所欺骗,而需要时刻注意:历史背景不仅仅是物质的背景,不仅仅是布罗代尔类型中的一片死寂的“中时段”和“长时段”,而且也包含了除却论述主体之外的其他生活在历史中的人物。成功的历史专题研究往往就是一幅画下了所有相关人物的长卷。

  彼得·伯克的《大众文化》一书之所以能流芳数十年而不衰,除了上文提到的原因之外,还不能忘记的一点是,当前我国史学界需要走得路还是很长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