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六十年代》是一本由旷晨 / 潘良编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六十年代》精选点评:
●这个系列挺有意思的,可惜我不是生在1960年代啊~哈哈!
●又是一本禁书.呵.想不明白邬先生怎定义禁书一词的.书的封面不对.呵
●很多事情没有,比如1969。看着那个时代,觉得荒唐又悲哀。
●流水账 琐碎
●红小字比黑大字好看,最后的老新闻实在是太搞笑了
●摘用官方的语言(报纸),揭露了那个年代的种种荒谬,基本上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但是现在看来,荒谬绝伦。
《我们的六十年代》读后感(一):为什么会被禁???
很正统的一本书啊,真的很奇怪。
实体书已经找不到了。我是从迅雷下载的。
看了看,里头都是一些陈年旧事,人所共知,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会被禁止。
中国人是个健忘的民族,不是因为他们记忆力不好,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记忆。
《我们的六十年代》读后感(二):原来是要我们忘记历史
本来对这样流水账一样的怀旧书籍是没有多大兴趣的,出的太多,滥了,但最近这一套书被查禁了,兴趣就来了,谁让我反党反社会主义呢。正巧的是在南大南师之间的打折书店看到了这一套书,一本10块钱,一共40块,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又是禁书,搞不好以后还能升值了。(最近南京好多打折书店还出现了正版的《伶人往事》,这大概是一个书界新动向,大书店不让卖的转移小书店,市场经济让1984逐渐瓦解)
粗粗翻了一遍这本书,没有什么惊人发现,基本都是按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来回忆60年代,罗列资料。这样的书都查禁,证明了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历史还是忘记了好,往事如烟,禁止回忆!
历史不容忘却,那是对日本而言,其他还是忘了吧…………
《我们的六十年代》读后感(三):虚无缥缈的日子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一套年代怀旧丛书买下来.
这本书是如此道:
1960年年度主题- 大跃进过后,老百姓面临的是饥饿.
屋漏偏逢连夜雨,苏联开始撤走大批专家.
中国人民被迫饿着肚子自力更生.
1961年年度主题- 天灾人祸,
使得"吃"成了这一年名副其实的主题.
1962年年度主题-经过大规模的调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印度在中印边境点燃了战火,
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自卫反击.
1963年年度主题-中苏两党开始论战,
"修正主义"成了中国的首要敌人.
同时,毛泽东提倡忆苦思甜,
农村开始了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
清工分的"四清"运动.
1964年年度主题-国家刚刚从困难中恢复过来,
开始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庆.
原子弹引爆成功,
中国人民欢欣鼓舞.
1965年年度主题-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意见分歧逐渐公开,
山雨欲来风满楼.姚文元等开始粉墨登场.
上窜下跳,拉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年度主题-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一大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王洪文因率众在上海卧轨拦火车而扬名,
并因此开始发迹.
1967年年度主题- 这一年,全国大乱,
毛主席说:"形势大好,不是小好"
八个样板戏开始推行,垄断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
文化真的被革命了.
1968年年度主题-这一年,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
经济建设却是一落千丈.有人提出了
"世界革命中心-北京".
1969年年度主题-这一年,中苏不再口诛笔伐,
而是改为珍宝岛兵刃相见.
贺龙.刘少奇相继冤死,
还有一大批人生不如死.
《我们的六十年代》读后感(四):《我们的六十年代》读书笔记
六十年代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经过这个不同寻常的10年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年代难以言说,一场狂热的运动、一声拭血的口号或是一种关于饥饿的回忆。
六十年代的词汇:
向雷锋同志学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反对修正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已阶级斗争为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踢开党委闹革命/革命委员会好/斗、批、改/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万岁/复课闹革命/广大农村天地,大有作为/抓革命,促生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卫兵/上山下乡/大字报/五七干校/串联风/早请示,晚汇报/出身论/红小兵/安亭事件(王洪文策划的卧轨拦车事件)/走资派/赤脚医生/文化大革命/炮打司令部/破四旧/黑帮/翻案风/牛棚/最高指示/工宣队/天天读/工分/贫下中农/忠字舞/批斗/揪斗/武斗/公社、大队、生产队/公安六条
疯狂的大炼钢铁和鸣放卫星使所有的人都进入狂热的土法炼钢,将自家的铁锅和其它铁器重新扔进了自家后院或公社空地上垒起的炼钢的土包,炼出来的却是一块块黑漆漆的废铁疙瘩,但人们却还争先恐后地去抚摸它,将其系上红绸带,由年轻的小伙子抬着准备向上级汇报。公社干部宣言:我们炼出来的钢将来要造成三颗炮弹,一颗打到蒋介石的床下,一颗打到蒋介石的茅房里,再一颗蒋介石的羊圈里。蒋介石在无知的他们眼里和他们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农民了。狂热的运动使人们放着熟了的稻米都烂在稻田里,却无人问津,或许与无人敢提出去割稻谷而影响伟大的革命事业。接着所谓天灾实为人祸的三年自然灾害出现,大饥饿成了老百姓面临的巨大问题,大约有3千多万的人死于这场灾害,可怕的政治运动。
同时苏联和中国发生了分歧,撤走了所有的苏联专家,中国人民被迫饿着肚子自力更生。在经过大规模的调整,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离了。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起点,由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操纵下,很快地发展为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场大批判运动(清朝文字狱),成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和直接导火线。迫害了大批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卧床不起靠鼻饲维持生命一年多来,他的糖尿病、高血压、肺炎、植物神经紊乱等重病从他被“打倒“以来从没有得到认真的治疗。仅是为了“让他活着看到被开除出党,给九大留活靶子”。含冤而死后火化单上的职业却是“无业”,这种状况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一样“史无前例”。
破四旧运动: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我们要批判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所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理发馆、裁缝店、照相馆、旧书摊等等,统统都不例外。我们就是要造旧世界的反。在这场巨大的浩劫中,全国上下总共约一千万户人家被抄,散存在各地民间的珍贵字画、书刊、器皿、饰物、古籍不知有多少在火堆中消失,那些历史古迹也遭受严重破坏。
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六十年代的荒诞记忆
声势浩大的“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农民养在鸡笼里的鸡,圈子里的猪,还有自留地里的菜都成了“资本主义尾巴”,必须一个不留的割掉。之后,又提出要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要“荡涤一切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风头压得更紧了,“小资”们成了过街老鼠,只能拉下帽檐顺着小道摸黑走。冠冕堂皇的言论,就有这样的魔力,它能以最温柔的方式俘获你,使你陷于疯狂、不能自拔。在灌下两碗热乎乎的迷汤后,青年们“猛醒”了,他们为了新中国“更灿烂的明天”,摇旗呐喊,声嘶力竭。于是,他们心急火燎地行动了起来,开始围剿那些屡割不尽的“尾巴”。
栉风沐雨的知青部落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那时开始,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他们欢呼游行,甚至咬破手指写血书,誓要“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炼一颗红心”。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去了农村,“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以及其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成为了“知青”的主体。当长久的压抑,使知青们的逆反情绪,在暗地里一点一点堆积、酝酿,终于他们挺起头颅,涌入声势浩大的返城浪潮里。1979年2月起,大批被浇灭了拓荒梦的知青,踏上返城的列车。他们托儿带口,步履蹒跚,个个满脸倦容地回到了家乡。整整十年的上山下乡的运动,一代人在这场运动里播撒下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收获的却是苦难和教训。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一场政治和经济上看都是失败的尝试,这是一段真实而惨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