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20 01:5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100字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是一本由张灏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精选点评:

  ●按需。

  ●最喜这本!

  ●曾有人说张灏先生的写作特点是慢,信然。一直相信慢而精的著作才是传世之作,所谓体制内通过拼数量而求学位职称的人,你有多少时间精读一部名著,甚至你是否有阅读习惯?幽暗意识既是对民主传统的反思,也是对当代体制顽疾和国民痼疾的针砭。贪婪、惰性、奴性、无耻等等劣根性有多少人认识到,又有多少人有免疫力?幽暗意识的觉悟只有落实到大多个体身上,这个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期盼张先生的新作。

  ●非常棒的一个思考,大学时候读的,至今也没忘记!

  ●任峰老师的老师啊

  ●当初罗大的推荐。角落里的大纛。

  ●五四精神的双歧性 幽暗意识与忧患意识 人性认识

  ●两年之前度过,极具启发性,当时还特地做了读书笔记,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感触。

  ●非常经典

  ●“吊诡 悖论 诡谲歧异 两歧性”出现的频率真高。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一):读《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我曾经从财产继承制度的差异来研究“李约瑟之谜”,觉得可以自圆其说,而决定财产继承制度的是生产方式,进而,是由地理因素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所以,这就又回到了地理决定论。但是,这里必须有个但是,我们研究民主传统也好,研究“李约瑟之谜”也好,必须有个先验的前提,那就是民主是必须的,资本主义是必然的----激进主义者毋庸置疑,是完全拥抱这一前提的----如果,这里必须有个如果,一旦这个必须和必然是不存在和不成立的,那么什么传统也好,什么迷也好,都可以归结为这样的相似问题:茄子为什么没有牛肉味,猪肉为什么没有黄瓜味等等等等。所以,福山说的历史的终结就是味道的终结,而味道的终结必然导致味蕾的退化。余下推论省略。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二):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灭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好书一本,乃张灏先生22年前所著。今日读毕,录几句俺写在书边的话。

  1、轴心时代只是后世归纳出的一个概念,当日之人哪里知道什么轴心不轴心。不同地区几乎同时出现文化跃进,又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那俺只好说这是上帝的安排。

  2、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如性本善,恶从何而来?如性本恶,那么善又从何来?人性或有两端,一曰超越,一曰幽暗!

  3、科学不万能,正如哲学、宗教不万能一样。科学可以促使大脑发达,但无法阻止心灵枯萎。

  4、人类的理性来源于何方?单靠进化,为何恐龙进化了亿万年都没进化出所谓的理性?

  5、伦理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与之对应的总有一整套精神价值。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6、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如民主自由一样。用得好,一致对外、所向披靡,用得不好,引狼入室、自相残杀。

  7、心性问题,靠任何旁人都解决不了,只能靠自己。心外无物,不能指望自己的路,让他人帮你走。

  8、德先生、赛先生,一旦变成了徳菩萨、赛菩萨,那就只好不食人间烟火、不合中国国情了。

  9、五四,中国近现代绕不过去的字眼,但终究已是过去了。中国依旧是中国,GDP第二,又能如何?五四那些问题,有的今日更甚。人人都说着旁人都知道的假话。

  10、先承认人性中的丑恶,再去设计制度预防,总比先赞美人性中的伟大,再去掩饰丑恶好得多!

  11、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灭。如幽暗意识,如原罪。有朝一日,人类如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奔向其他星球生活,那时,或能说能灭心中贼。只是,不依赖地球资源而活的人类,还能称之为“人类”吗?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三):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开出民主政治之花?

  结合张灏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我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开出民主政治之花”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有着一条十分清晰的主逻辑线:中西方的传统思想中都有“幽暗意识”,但为何西方文明最后走向了民主社会,而中国却未能开拓出民主宪政的道路。对这条主逻辑线的解释便否定了题目中的这个命题“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开出民主政治之花”。

  “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中或宇宙中与生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圆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的丑恶,种种的遗憾。”

  西方在基督教传统中的幽暗意识开出民主构架,主要在于西方文化对人性始终持悲观态度。基督教不相信人在世界上有体现至善的可能,因为人有根深蒂固的堕落性,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神的恩宠,人可以得救,但人永远无法变得完美无缺。同时,幽暗意识造成了基督教传统重视客观法律制度的倾向。人性的黑暗面让西方不相信人自身的道德力量,而以制度来纠正人性之不足,由此走向了民主。因此,西方民主精神中始终强调对权力的限制与防范,这就构成了整个西方文化的民主传统。“政府分权,互相制衡”的原则和阿克顿爵士的警句“权力容易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利绝对会使人腐化。”

  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着幽暗意识,但为什么却没有带领中国走向民主政治之路呢?张灏先生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对“幽暗意识”的体认上存在不足,因而走向“乐观人性论”,对圣贤政治抱有无限期望,最终未能孕育出真正的民主传统。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四):温情地寻找我们的资源

  张灏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该书是国内所出张灏合集的三本之一。看完几个月了,才被催促简单写个读后感。

  书中要义简言之,即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分权制衡”的政治理念,源自对“人性恶”的警觉,这种对人性有所警觉的“幽暗意识”,则来自西方的宗教传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接种现代民主制度的资源?在对儒学进行了一番梳理之后,作者拨草寻路,认为晚明之际,儒学内部的确存在着文化自新、走出专制的契机:上续孟子一脉以德抗位、以道抗势的权威二元观念,强调在现存的政治社会秩序之外,有独立的思想权威存在。

  然而吾土吾民,终不可能自生自发现代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梦想终于没能借助契机楔入现实。受惯俺国课本熏陶的孩子们,万不可以为该书是作者强要从传统中寻出进步的因子以证明祖宗的高明,其主要诉求仍在当下乃至未来。或许昔日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所做之审查报告中的一段,可为包括本书在内的许多学者的努力做一注解——

  “窃疑中国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所谓“幽暗意识”,亦是张灏基于对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型事件——五四运动——再认识、接续传统与现代之路的思考成果。作者赞同五四对科学民主的重视,但不认同其中科学主义的偏颇和对民主乌托邦式的想象。

  周策纵与张灏同样指出,五四参与者过于乐观的情绪让他们几乎从未虑及现代化的复杂与曲折,耐力与恒心的缺乏是一代国人的通病。后来我们看到的“跃进”与“赶超”的根子,或许已暗埋其中。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亦感慨论及现代化之难,能在2040年完成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之转型,“就算是很幸运了”。

  列文森在其名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悲观而惋惜地断言,中国“通过把过去放置到博物馆中去的办法,使自己与过去连接了起来”,儒家传统“只有归途,而无出路”。且看东欧新兴市场化国家,在旧有价值体系瞬间崩塌之后,尚有传统的宗教信仰做维系道德、安慰人心、凝聚族群的精神资源。无根之文化,焉能存活?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可作为在学理层面上批评列文森的论据,意图明显:凭借儒学中亦有“幽暗意识”的发现,即可搭通新旧之桥。大陆学者秦晖亦曾鼓吹“西儒互补”。然现实层面,吾国茫茫大地,所余何物?文物、风景区与文化节而已。

  中国公共教育之弊,抨击者众,仅就历史教育而言,学生数年灌输之下所得之识,距常识颇远之处尚多,遑论见识。等到把常识和见识都慎重的编入课本,我辈恐眼花齿摇矣。要迅速拯救智商,只能“轰”一声当空炸个响雷,振臂高呼:下雨了,收衣服啦!下课啦,收书包啦!大伙赶紧搬一小板凳补课去吧!在课本之外,自己可得用功,不然在全球通识的世界里,怎么混怎么丢人。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五):清理文件包

  1、自由主义:理想上,珍视人类的个人尊严,坚信自由与人权的价值不可缺。

  现实中,正视人的罪恶和堕落性,对人性的了解蕴含有极深的幽暗意识。

  是一种充满了“戒慎恐惧”的希望

  人是一种可上可下,“居间性”的动物。但,“可上”有其限度:人可以得救,却启示不能变得像神那样完美无缺,人不能神化。人的堕落性却是无下限的,并且随时可能发生。

  → 由之,外在方面,重视客观法律制度的作用。

  2、Calvinism于17世纪在英国发展成Puritan Church:神是至善,人是罪恶。人既沉沦罪海,生命的最大目的便是企求神恕,超脱罪海,获得永生。→

  这思想应用到政治上,演化为清教徒的互约论(covenantal theory)。人的社会乃是靠两重互约建立:一是人与神之间的互约。一方面,人保证服从神意,谨守道德;另一方面,基于人的承诺,神保证人世的福祉和繁荣。→在这人、神互约之下,人们之间又订下了进一步的信约,言明政府的目的乃是阻止人的堕落,防止人的罪恶。

  若恪守神意,为民造福,民亦接受其领导;

  若违反神意,背叛信约,则人民可以起而驱逐他,否则整个社会必获神谴!

  在这一大前提下,

  政府

  注:儒家,也有这种幽暗意识。

  不过,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传统对人性的看法,从开始的着眼点起就不同:基督教以人性的沉沦和陷溺为出发点,着眼于生命的救赎;儒家的思想以成德的需要为基点,面对人性作下面的肯定。

  儒家的人性论也有其两面性:从正面看,它肯定人性德之可能;从反面看,正是蕴含着生命缺乏德性这一可能,现实生命是带着昏暗、陷溺的,它才要求生命进行净化、提升。由是,儒家强调成德与修身(工夫论)并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