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道路》是一本由[美]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道路》精选点评:
●校图本,开胶非常严重。这种宣传品只有早年的经历可以看看。有选择性的观点非常偏颇,如提到AB团却不提富田;“飞夺泸定桥”;“勤劳”的三五九旅。从书中可以看到,朱德到延安以后除了讲话还是讲话,刚开完会,又“在妇联大会上讲了怎么煮面条和如何看管孩子”(P453)。而且洋人没文化写出来的东西真可怕,比如说P303,描写妇女祭奠被杀的农民领袖时“嚎啕大哭”,真像“如闻泣幽咽”,何况杜甫这句描写的是老两口的离别啊。P327,“朱德面如土色”,校注:“作者这里描绘的是朱德同志看见战士们牺牲时沉痛的表情。”P348,“他(朱德)……洁白整齐的牙齿在烛光下一闪”——太反派了吧……还记载了用火牛计,牛没有向前冲而是四散逃开的例子。勘误:P389,西康省——西康;P415,皮肤病——癣疥之疾,心脏病——心腹大患
● 朱德的前半生
●留学期间当宅男是没有前途的,无论是法拉奇还是史末特莱,都是用自己的笔来记录真实的人类生活,记录着人类生活的瞬间;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他们意义
●想起自己的年齡,他已三十六歲,青春象一路鳴叫的鷹,早已一閃而逝,留給他的是衰老和幻滅。他象当年学习古典书记一样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件事。他首先买一张柏林地图,把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处机构的名称都用中文注音,标在上面。他的德语还没有达到可以问路的程度,他决定信步所至,沿路遇有博物馆,学校,画廊,或是啤酒屋和餐馆,或是准许他进去的工厂,他都要进去参观。他也要去欣赏歌剧,听音乐会。他还要访问议会,游览公园,走访普通人的家庭,看看他们的陈设和生活。他甚至还要参观教堂,看看它与中国的寺庙有什么不同。四年后离开德国时,朱德几乎遍访了德国的重要城市和主要工业设施。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可以看到他在公路上行进,口袋里塞满了地图和笔记本,在笔记本上,他有条理的写下考察笔记。这工作最后告一段落时,有关德国的笔记本,地图
●所了解的有限的伟人中,朱德是最具血肉情怀的!这个“伙夫头”什么都干过:农民、秀才、教师、军阀、抽大烟、留学、革命、司令、教人学识耕作家务。。。铮铮汉子侠骨柔情,他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伟大的道路。“若吟若泣的山泉。。。喃喃自语的海洋”:长征亦柔亦苦,泥泞曲折而又不失浪漫坚忍情怀!读到抗日战争对待日本俘虏的描述,不得不想起《鬼子来了》:给予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待同胞的残忍!本书大多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对朱德口述历程的整理,有些地方缺少客观的史料支持,比如对于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和日伪军的描述过于主观片面,又如对于日军攻入南京后惨绝人寰的野蛮行径书里给出的数字是:20万!发人深思!!!
●史沫莱特不论是文笔还是视角跟斯诺比简直弱爆了,图片页中穿着红军的衣帽和朱德的合影真是活脱的洋红卫兵,而且书中史实错误百出,作者完全缺乏调查研究,完全是仅凭朱德的一面之词写就的。ps.书的质量也弱爆了,还没看完就散架了!
●非凡的信念造就了非凡的人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且是为亿万劳苦大众。小学学过很多朱德总司令的课文和事迹,但是知之甚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对伟大的革命家由衷钦佩,也希望能给自己启示和激励。
●寻找人们为之生为之死的东西。
●她一直忘掉了了自己并不是一个中国人!
《伟大的道路》读后感(一):留学期间当宅男是没有前途的
“他象当年学习古典书记一样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件事。他首先买一张柏林地图,把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处机构的名称都用中文注音,标在上面。他的德语还没有达到可以问路的程度,他决定信步所至,沿路遇有博物馆,学校,画廊,或是啤酒屋和餐馆,或是准许他进去的工厂,他都要进去参观。他也要去欣赏歌剧,听音乐会。他还要访问议会,游览公园,走访普通人的家庭,看看他们的陈设和生活。他甚至还要参观教堂,看看它与中国的寺庙有什么不同。”
“四年后离开德国时,朱德几乎遍访了德国的重要城市和主要工业设施。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可以看到他在公路上行进,口袋里塞满了地图和笔记本,在笔记本上,他有条理的写下考察笔记。这工作最后告一段落时,有关德国的笔记本,地图和旅行日记满满的装了一箱子。”
《伟大的道路》读后感(二):农耕文明崩溃的钥匙
2013年01月08日,晨
开始读吴兆骞的《秋笳集》,下了5、6种电子版本,网上订了一本,正好和沃尔夫的书凑够一单,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
《伟大的道路》不经意中已经开始读了一些,目前到了朱德童年的阶段。
不能有效组织成家族劳动单位的农民,是无法抵御天灾对农耕社会的冲击的,即便如朱德祖母一样能够组织起家族的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协同劳作以抵御天灾,却最终也无法逃脱随之而来的农耕地主阶级对税赋和土地占有特权而施与的压榨。大量破产的农民和部分有一定特殊技能的农民,也许已经替代了资本主义劳工,成为撼动整个社会的基础。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利用这种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前进中最后的动荡而掌权之后,与欧美工业列强的资本集团结合,并迅速通过政治压迫来掌控整个社会,如同今天的印度,或者曾经的马来西亚上演的历史一样。
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在近代史中为何走向崩溃,一直有各种疑问,伴随着各种历史的解读又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伟大的道路关于朱德童年家庭的描写是意外而又有意义的收获。也许可以和山西那些古庙中记录了明清灾荒的碑文对照,也是一种很好的进入历史,解开疑惑的钥匙。
但凡要走向灭亡的往往是灭亡的本身需求和对新势力崛起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就在朱德童年的那个将要崩溃的时代内部孕育。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补记 前,二九第九天
《伟大的道路》读后感(三):最佳旅友
时间象狼群一样在后面追逐着他,他顽强、谦虚、毫不松懈地用功,并且责备自己对于德文学得太过缓慢。他自忖道,也许是年岁太大了,也许是因为离开学校的板凳时间太久了;也许是当军人时间太长了吧?他已经惯于做到处活动的体力活动,象学生伏在书本上一伏就是好多个钟头,真够受罪。
他来欧洲还想研究欧洲的文化,里面就包括强大得足以征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业和文化机构。完成这项目的唯一办法是多到外面,尽力观摩。
他处理这件事的办法和他当年研究古典书籍的办法一样。他首先买一张柏林地图,把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处机构的名称都译成中文音,注在上面。他的问路的德文还不够用,他决定信步所至,沿路凡有博物馆、学校、画廊,凡有啤酒店和餐馆,凡是准许他进去的工厂,他都进去参观。他也去欣赏歌剧,参加音乐会。他也要访问议会,闲逛公园,还要拜访老百姓的家庭,看看他们的陈设和他们的生活。他还要看看教会,看看与中国的寺庙有什么不同。
每逢念书念到头晕眼花,他就要出外探索了,多半是独来独往,不过也有时和新结识的朋友一起行动。朋友与他在一起走一下午或一晚上,无法忍受无尽无休的走路,最后只有放弃。有时朋友们问起他在哪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
“城内哪里都有他。昨天是在艺术博物馆,前天是在战争博物馆,昨天晚上又去听音乐会。音乐会--他坐在那里听一个叫做贝多芬的人发明的噪音。他居然喜欢听!他说要把这个人的作品完全听一遍。”
另外一个学生有一次也说:“他拉我去听歌剧。我睡着了。后来,他问我喜不喜欢?我说,我喜欢休息时的点心,回家时,他教训了我一路。其实,我也喜欢听听体育宫群众大会上的歌曲,可是德国其他的音乐,简直就是乱炒一锅粥。”
起初,音乐会和歌剧在他听来也是噪音,但他逐渐懂得了音乐的旋律和主题,以及整个乐曲中那富于创造性的想像力的格调。他从未理解乐曲的全部,但他能够沉浸在有如世界的黎明,大部队的进军,以及人的绝望斗争这样一些雄壮的交响乐中。
放下了书本,他便日夜四出探索,走啊,走啊,走个不停。在柏林战争博物馆,他研究了过去战争的武器,和德军在历次战役中卤获的旗帜。在这些旗帜面前,他有一次突然目瞪口呆。在他面前,其中一面竞是德军在义和团时代在中国缴获的旗帜。他不知道在这面旗帜前凝视了多久,一支幻想军队又从他的脑际涌现了,象在上海、南京和北京一样,他自己幻想成一位将军领导这支军队作战,杀死中国的敌人,并且把他们赶下海去。其后,好几天,每逢他走在街头,这支幻想军队便重新出现,缠绕着他。在他的指挥下,他们在柏林街头摆起障碍物,奇怪的是,而且其中还有一些德国士兵和幻影中的中国同志并肩作战。每一次他都获得胜利,敌人望风而逃。
将军频频摇头,象是要把幻想军队驱走,一边说道:“我的思想似乎只考虑军事情况!”
不久,他自觉已经熟习了柏林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物和每一所值得一看的机构。他访问了许多工人家庭,也访问了许多知识分子家庭,参观了城内城外的大公园和森林,游遍了波茨坦的宫殿和庭院。他曾访问过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营地,男女孩子们坐好长长一列,仔细向他提出思考极深的有关中国的问题,他发现其中有很多难于答复。
其后,他又拿着中国领事馆的介绍信去参观工厂,那些庞大而复杂的机器使他感到吃惊而混乱的工厂。在此以后,他的探险脚步又延伸到其他各城市。他还是手持中国领事馆的介绍信,先访问柏林附近各城市的工厂、矿山和其他机构,然后逐渐伸向远处。
“我对柏林了若指掌后,就开始访问其他城市和工厂了”,将军说,“我开始放弃了资本主义可以拯救中国的信念。在我看来,象拥有这样熟练、有训练、有教育、有组织的工人阶级,而本身也是高度产业化的德国,在战争中仍然是败下阵来;要让中国也步其后尘,岂不非常愚蠢? 我记得有一次在卡塞尔住过一星期,从铸铁一直看到完整的火车头出厂在铁轨上飞驶。这个印象比我在德国参观所有文化机构的印象都深。”
在四年后离开德国的时候,他已经遍访过德国的重要城市,参观过主要工业设备,曾经闲步莱茵河畔,踏遍了哈兹和巴伐利亚山区。每逢周末和节日或放假的日子,便可以看到他在公路上前进,口袋里带满了地图和笔记本,他在上面有系统地写了观察笔记。这工作最后告一段落的时候,他有一个箱子全部装满有关德国的笔记本、地图和旅行指南。
——《伟大的道路》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独来独往惯了,往往也是一种桎梏,对于一个不喜欢停留的人来说。离群索居就是合理的么,当然不是,只有在喧嚣中沉浸过久的时候才算。
一段旅途,如果需要结伴而行,什么样的人是最佳的选择呢?
史沫特莱笔下的朱德既是。
世间的道路如此而已,不会存在只你独行而不被他人踏过的尘土。因生命体验而感悟到的精彩,多是源于自己曾经的无知或视野的狭窄。
这世界上没那么多有价值的不基于理性践行过的个人感悟。天道不言,万物衰荣,如此而已。
你不知道的,不等于它不存在,你知道了,不等于它不继续存在。
除了朱德,还有一个也可以是路途上有趣的人——雷锋。火车路过北京,几个小时换车时间的空档,这小孩比别人更有兴趣完成一个看似冒险的计划,去趟天安门。
如果有一段超越见识和身体承受极限的路途,如果有朱德和雷锋这两个能玩、会玩、敢玩、好玩的人同行,将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柳,四九第五天
《伟大的道路》读后感(四):为谁而歌
如何阅读历史,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延伸出来的就是如何书写历史,由谁来书写,写谁?
尽管《伟大的道路》在结构上有一定的不均匀(作者早逝没有完成终稿),以及缺失篇章的问题(其中一些年代的篇章丢失了),但是,它仍是一部比较完美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佳作(至少比那些书斋中通过想像和依靠所谓逻辑的理性罗列出的历史,要真实和贴切的多)。除了它非常好的回答了以上那些关于历史写作的问题,另外它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朱德。近代史上恐怕能够取代朱德的人,并不多。用作者的话来说:占中国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农民,但还没有人向世界讲述自己的经历,如果将朱德愿意讲述自己的一生,就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任何人,哪怕再谦虚、谨慎的人也是无法拒绝这个被书写的理由的。
历史应该书写谁,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至少从古至今,这个答案是并不相同的:在工业文明登陆中国之前,世俗的历史只能书写帝王将相,包括那些从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的农民们,比如明朝初期的人等等(虽然这样从最根基的底层农民起义中崛起建立王朝的特例并不多);在神权的历史中,在流传至今的各种儒、佛、道经典中, 多以本派宗教领袖人物为书写对象,少部分亦有以当时所在时代进入宗教体系,宣扬宗教神权、哲学等等的知识分子(《大句正王经》中的迦叶)构成。如果说书斋中的知识分子从不缺少,那么游走在宗教神权与世俗皇权之间,或者成为各种政治势力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书写和记录者,历史的书写者。
关注普通人,关注人权,这并不是由一厢情愿的同情,或者历史书写者个人理性可以觉悟,并能够抵达的。尽管历史上,也并不缺乏主动描写底层个体的文字、故事、传说。但是,真正以最广大的人群为主要书写的历史书写对象的历史,终究需要时代的推动为前提。当工业文明解决和认清了神权、皇权两个对象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问题之后,人权才有从其中独立显现,并成为被书写者的可能。没有时代的前进不足以产生理论,没有理论不足以支撑产生好的历史作品。这恰恰如同,没有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对当时压迫在中国头上的西方工业列强进行颠覆式的否定,朱德这个已经在从袁世凯到孙中山、到段祺瑞、到蒋介石等等民国军阀争战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泥沼中挣扎十数年的人将永无实现其解放中国的毕生理想之日。
由知识分子对人民进行书写的历史,是《伟大的道路》这部作品得以永垂不朽的最重要前提。
它响应了时代自身的需求,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刻,需要如此的历史作品出现,而它也恰恰就出现了,并且是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出现。以往并不是历史主人的人群成为被书写者,历史的构成也就有了最无可辩驳的排他性,这是新的时代的记录者。而史沫特莱最出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她的对历史嗅觉的敏锐,能够迅速抓住历史潮流激荡的核心部分的关键——找到被书写人群中的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她介入历史的文字姿态超越了很多专业的历史书写者。毕竟,还是要首先认清,这部作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虽然她有以一个时代的最有代表性的个体为对象书写记录的另一种映射更宏大历史的企图和目的。
从这一点上史沫特莱的历史书写介入角度又是很有前瞻性和宏大历史观的。
一部真正的、好的历史作品,需要忠实于它本身所面对的历史的真实!
这应该是唯一衡量一部作品是否能够穿越时代,具备永远被审视、阅读的价值的前提。
除了历史观和历史嗅觉的敏锐,史沫特莱的另一个在技术上的出色之处在于,她也同时解决了另一个哪怕是正统史书都无法回避的当代史如何由当代人书写的问题。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常见的悖论。然而史沫特莱解决的如此出色,因为刚刚阅读完的原因,暂时还没法脱离文本营造的氛围以清晰看出这个问题,但是有一个是可以确定的,史沫特莱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文字的敏锐。即便不是文学作品,在历史著作中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他们的文字是可以超越时代的最优秀的品质。
如果能用简短的话来叙述中国近代史,史沫特莱通过朱德个人经历勾勒的那个时代的大致面貌是这样的——在农耕文明古国,农耕文明自身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相对于渔猎、游牧文明)中国历史的主导权,将让位于夹持工业文明而来的东西方列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旧内外势力媾和出一个新的特殊的政治势力——军阀集团(以个人军事能力获得列强贷款援助,控制中国)。
袁世凯借助外国贷款维持军事强权的统治力,段祺瑞借助外国贷款迅速笼络了各地军阀,孙中山借助外国贷款组织各地起义革命推翻军阀统治,蒋介石借助外国贷款最后完成了节制所有军阀。
东西方列强通过贷款,获得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制约军阀这些政治代言人,以工业强势的低廉价格将自己的商品渗透进中国哪怕最偏远的乡村,彻底控制中国经济。
那么真实的历史,假设可以做历史推演的话,如果站在当时所在时代,改变历史就只有一条道路,联合被压迫的所有最广大的底层人民,形成武装政治势力,对这些压迫势力——残余农耕旧势力地主阶级、工业文明新兴势力列强、新旧势力代言人军阀,进行殊死搏斗,以暴力革命颠覆、消灭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在这条道路中,从推翻清朝统治,到军阀混战,到建立工农红军,始终闪现着朱德从未屈服的身影。从少年时代开始寻求、探索解放中国的道路上,朱德最后彻底消灭了那些以本国的自然资源和政治利益交换外国贷款以镇压人民的统治者。
如何书写历史的前提是如何认识历史,那些通过个人经历或者文字书写历史的人,他她们的魅力和迷人之处仅仅在于他们如何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并参与其中。非此无以成就个人在历史中被书写的可能。
历史,应该为谁而歌,这是个还需要不断深入、体会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那些生命中的歌者,将永远以自我的认知和对时代的赞颂,使他她们成为历史洪流中那些昂扬歌声的主人。
史沫特莱的笔法,源于工业文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质感,这种感性的积累不是当时和现在大多数中国文人能具备的。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珍,五九第一天
(不足的是译文不太严谨,锤炼不够)
《伟大的道路》读后感(五):两个平行的秘密身份
在今天看来发誓人的身份,似乎因为时代久远有些许历史的疏离感或戏剧感。1905年,18岁的朱德考中清代最后一批秀才。1906年,科举制度废止。1907年,五个师范毕业生回到四川北部山区依旧保守的县城创办新式学校,第一批入学的只有12个来自(认为中国再不改革必将自亡的)开明家庭的学生。旧势力自然没放过任何打压新势力的机会,从宣称这个新学校剪掉长指甲,头带假辫子,到宣称他们把孝道、正义以及女性的贞操都抛到九霄云外(如果不是这样,这五个年轻人为什么不象品行端正的年轻人一样取妻生子)。
因为你不结婚,你就践踏女性的贞操(五个青年发誓不娶妻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为了向反对新知识分子的旧势力进行有力的抗争。这种对抗在今天看来有些过于将社会问题政治化,但任何问题的时效性都是第一个需要被考虑的,在清末传统儒家思想依然统治中国广大农村的县镇乡村的年代,这又恰恰是必须作出鲜明决断的姿态和意志)。类似的故事还有,这个学校里居然还有个出身贫贱姓“朱"的教师,教授学生们衣不蔽体,做那些只有下贱农民才会做的伸展身体之类的“体育”运动。之后,整个县城里将这些新式知识分子称为“人类的渣滓——因违情背道原因不结婚的男子”。走在街上,丫鬟一类的小姑娘遇见朱德等人掉头就跑,男人们对他们怒目而视,孩子们向他们扔石头。
当被基于旧势力臆想出来的新式教育教师们的伦理道德问题,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事件时,新式学校被县太爷叫停了。于是20岁的朱德有了第一次在大众面前演讲的机会,并且朱德也利用了这次在官方县衙申辩的公众场合,宣扬中国被接二连三的列强打败,如果人民不自强身体,那么中国必将重蹈印度的覆辙。
最后胜诉的学校复了课,但基于道德的怀疑,又转化为指责五个年轻人有财务问题,接着又胜诉。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式学校的学生增加到了70多名,已经成为仪陇县并辐射周边无数乡村的新的思想、政治、文化中心。但斗争远没有结束,旧势力无法从人格上玷污这些年轻人、在政府层面又不能依靠诬告获得胜利,最后组织起流氓在学校打翻尿桶、粪桶。由于朱德教授学生们武术自卫,流氓挑衅升级,最后发展到了学生在街上与流氓用棍棒进行械斗。最后学生们抓住了几个流氓,在县衙,流氓们交代了幕后出钱的主使人。
当时的仪陇也许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国所有的县城也许都在发生着相同的事情。在创立学校的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学生们是在自卫中度过。旧封建势力的强大压迫让朱德感到教育救国不是出路,于是如同他18岁考中清朝最后一批秀才,又毅然放弃了一样,这次朱德选择的是参加新式军队学堂,以武力瓦解旧势力解放中国。于是回到开头五个青年召开秘密会议发誓的那一幕。
如果朱德没有放弃科举,那么也许他之后也只能成为他们村里的一个旧式的教书先生,如果朱德没有放弃当新式教师以教育救国,那么也许他之后也只能成为一个县城里新式的教书先生。用最简单的几乎已经不太让人觉得新鲜的一句话来说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每一次来自新的反抗势力参与的历史事件中,都能找到朱德主动参与,并奋斗的身影。当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已动摇,推翻旧中国的一切体系,不仅仅在文化思想传播、新式教育领域进行着激烈的新旧势力对抗式的斗争,甚至在新式的以工业文明武器和理论为基础组建的国家暴力机器新军中也在慢慢滋生着各种势力,为演变为正式的战争,集聚着力量。
朱德在18岁放弃秀才之后,1906年进入了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当时成都还有另外一种官办学校——军官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歧视当兵的现实,离开仪陇县这次朱德和朋友准备前往云南讲武堂避开干扰。但是云南讲武堂不收川籍学生,于是1908年,21岁的朱德选择加入了川军步兵标(标,相当于今天的团),从最底层的大兵做苦工开始干起(尽管受过教育的人在当时不屑于当大兵)。最后,由川军推荐朱德考取讲武堂,这次朱德把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也把名字朱建德中的建字去掉了。
云南讲武堂学员时期,朱德结识了教官蔡锷,并受益于蔡锷阅读了华盛顿、孟德斯鸠、意大利、俄罗斯彼得大帝政治改革的书籍,并且阅读了各种攻击帝制派的共和派报纸。但直到蔡锷在宣布自己为云南起义首领的当晚,朱德还惊讶于平常居然没有发觉出这个接触最多的蔡锷教官居然和他一样是帝制派在新军中搜捕的对象。领导云南讲武堂学员和新军起义的是当时活跃在新军之中的秘密组织。
此时清末云贵上层官员多为北方派来的帝制派,对新军中的共和派进行严密侦察和搜捕。云南讲武堂中的共和派秘密组织分成两支,军官和学员分开,再各自分别由七、八个人组成小组,实行(从哥老会等民间秘密会党学来的)秘密小组制。每个小组之间的成员互不相识,只有一个联络人负责和上一级联系。每天结束训练,小组的人聚集在一起热烈讨论的只有一个议题——军事起义。当时这些年学员没有所谓理论性的政治讨论,只有一个战神充斥在每个人的心里。(由此可见新军后来在近代史中的各种军事行动中,对待敌人的老弱妇孺等非战斗成员表现出来的鲁莽、残忍、残酷,不应单纯、机械的看待。这只所谓的新式军队,只有武器和作战手段是新式的。它是全无革命理论,又无政治指导思想的单纯战争机器。无从谈及对战争的深层认识和理解,更没有所谓的人道可言。)
由于连年灾荒、赋税压迫,云贵经常发生由另一种秘密组织——哥老会领导的起义,但是都被新军镇压了。被镇压的起义中也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同盟会领导的。起义首领的头颅往往被砍下悬挂起来。
代表新兴知识分子的秘密组织同盟会与代表底层人民的秘密组织哥老会,这两个不同阶级的政治势力,从来没有联合在一起过。新兴的知识分子共和派不屑于农民的无知、愚昧,而新军在底层人民眼里又是愚蠢无头脑只懂暴力的大兵。结果两方都被打垮,而且还是被帝制派指挥的藏有共和派的新军打垮的。
由于新军被用在镇压革命运动上,孙中山命令新军中隐藏的同盟会开展政治活动,注入思想政治工作。而当时新的云贵总督加强了搜捕革命分子,于是朱德被同盟会派往曾服役的川军标中进行秘密活动。在川军中活动的危险性更高,朱德找到了之前认识的三个川军朋友,并通过促膝交谈由浅到深,直到谈论到国家大事。最后,这三个哥老会的秘密成员邀请朱德加入了这个以底层大众为主的秘密会党。
哥老会,亦称红帮,如同千年中国其他的各种民间秘密信仰组织一样,多由底层劳苦大众组成。哥老会后期逐渐演变成结构严密的具有秘密会党性质的组织。清朝曾规定禁止士兵加入哥老会等秘密组织,一经发现,不问缘由,立即斩首。
朱德的三个川军兄弟邀他在一个山间小庙,当着很多川军中弟兄的面歃血为盟。大致程序是:朱德等兄弟割破静脉,滴血入酒碗,每个重要成员喝一口后,朱德宣誓。然后学习各种暗号、暗话、暗记,无论何处无论何时无论相识与否,只要有这些暗语就要会中兄弟互帮互助,靠这些规矩行事。有了哥老会的身份,朱德在川军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最广泛的保护。朱德的兄弟这些人即便在以往的川军中也是秘密的进行着各种活动的。
代表新兴知识分子的同盟会,代表农民等底层大众的哥老会,这两个秘密组织分别代表着各自的人群,在清末展开自己的斗争。农耕王朝的不同人群都在为了各自的生存而集结、斗争。但是,没有强大的力量让它们互相融合之前,各种政治势力在各自为战。
在一个王朝将要灭亡,一种文明将要让位于另一种文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能不断放弃过去,超越自我,寻找自己奋斗道路的人。朱德,这个18岁考中了满清秀才(旧式文人),19岁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西方文化,20岁与同学开办新式教育(新兴知识分子),21岁加入川军(旧式底层军事苦力),22岁进入云南讲武堂(新式军事人员)的青年,一次又一为了追寻理想,抛弃了名利垂手可得的社会身份,又加入了两个平行的秘密组织——同盟会,哥老会。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垂,三九第六天
小记:
离开朱德这个个人人物,仅从朱德18岁到22岁之间的经历的种种历史片断中可以看到:
☆ 愿意为国家解放献身的热血青年(与旧势力抗争的不断奋斗探索的新式知识分子);
☆ 以小组制构建的基层单位的组织结构(被帝制派监视、搜捕的共和派);
☆ 需要有两个介绍人,宣誓加入的秘密组织(同盟会);
☆ 需要有指导思想改造的底层农民革命力量(川军);
☆ 需要有政治思想注入的,以防止被旧势力用来镇压革命力量的新式军队(云南讲武堂新军);
☆ 所有成员歃血为盟,平等、互助的秘密会党(哥老会);
如果把这些看似陌生,又似曾相识的知识分子、川军、新军、哥老会、同盟会等等历史碎片中的社会行为组合起来,做一个预设的推演游戏,那么可以归纳出能够让革命走向决定性胜利的必然前提是——以愿意为国家献身的新式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为主,组建以小组制为基层组织的新政治势力(新型政党);加入组织需两个介绍人,并宣誓;以底层最广大农民为革命力量的基础,构建以党的政治理想为指导的、官兵一致的、平等、互助的新式军队。
此时朱德没有找到他为之奋斗毕生的那个新政党的原因,还缺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如同肉体,是来自内部的,需要一场凝聚和激发中国各个阶层共识的思想运动。无共识,则所有新的革命力量无法凝聚在一起。
另一个如同精神,来自外部,需要一种不同于当时的西方工业列强国家建立近代化国家的新理论。(若无新的理论,任何推翻旧农耕王朝的努力,最后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推翻旧农耕王朝势力,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农耕王朝代言人,不改变依然被列强扼喉的劣势,如后来历史上的袁世凯称帝;一是建成如西方列强一样依靠殖民其他国家的帝国主义国家,如日本的近现代化国家之路。)
当然,近代史是如此书写的,这两个条件恰好都发生了。前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个是老牌列强中诞生了一种以颠覆当时欧美各国工业化建国之路的全新理论——马克思主义。
从朱德为了推翻农耕皇权和工业列强而不断追寻新的革命方向的探索、实践来看,很多时候,历史并不是仅仅靠偶然构成的。那些过往时代中的潮流,往往孕育了无数看似分散、毫无关联的力量,在等待着它们能够真正汇聚在一起,并必然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那一天到来,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